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赫魯雪夫1959年首次訪美炫酷不要命:試航中的專機帶病上天

1。 冷戰與座機有關?

1959年, 美蘇兩國首腦都有遏制住冷戰勢頭意願, 於是開始嘗試訪問交流。

1959年7月23日, 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越過大西洋飛抵莫斯科進行訪問, 成為繼二戰之後訪蘇的首位美國首腦。 尼克森訪問前蘇聯(下同)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赫魯雪夫被艾森豪邀請於9月訪美做前期準備工作。

當時尼克森訪蘇乘坐的是波音707, 波音707的豪華優美造型給赫魯雪夫帶來羡慕嫉妒恨, 於是, 赫魯雪夫堅定了乘本國飛機出訪美國的決心, 把對方帶給的羡慕嫉妒恨友好地奉還。

等尼克森一走, 赫魯雪夫就將圖波列夫設計局的負責人叫來,

命令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一款新客機, 務必讓他在回訪美國人時賺回面子。

圖波列夫設計局於是緊急推出了圖-114D(D表示外交)專機作為應急, 該機基本上就是一架圖-95轟炸機, 只不過在彈艙中塞入了兩個增壓客艙, 該機後來更名為圖-116。

但赫魯雪夫並沒有看中這架特地改裝自圖-95的首長客機。

圖波列夫設計局還是沒有真正理解赫魯雪夫的深刻用意。

赫魯雪夫要的是能夠反映蘇聯工業實力的產品!要具有廣泛性和實用性, 簡單的拼裝豈不是貽笑大方?!

赫魯雪夫看上了“俄羅斯”號那架大型客機。

“俄羅斯”號是蘇聯專門為莫斯科—古巴哈瓦那航線設計的一款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架大型民航客機, 1957年“俄羅斯”號圖“俄羅斯”—114才首飛成功, 儘管如此, 該機仍在試飛中。

赫魯雪夫最終決定乘坐圖-114去美國, 向美方炫耀蘇聯航空工業的最新傑作, 向美國顯示蘇聯航空業實力的強大。 他催促圖波列夫加速試飛。

1959年6月, “俄羅斯”圖-114號載著赫魯雪夫的預定接班人弗羅爾·科茲洛夫進行了首次跨大西洋驗證飛行。

等不及全部試驗飛行完成, 1959年9月, 編號為L5611的圖—114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赫魯雪夫的重任。

2。 炫酷比生命重要?

圖—114是在圖95轟炸機的基礎上升級改進的而不是簡單的改裝。

圖95轟炸機改為客機後, 為了改善座艙的舒適性,

設計師對整個機體進行了改進, 使得機艙的高度大大升高了。

圖95轟炸機的巨大的螺旋槳, 落地時需要有足夠的離地距離以保證起降的安全性, 為了幫助碩大的螺旋槳避開地面, 將其起落架高度也增加到了3米。

於是, 我們就看到了圖114有著高到離譜的機身:最高處達15米多,

相當於5層高樓還多。 有170個座位的圖—114, 在當年堪稱空中“巨無霸”。

可是, 在赫魯雪夫即將出訪的前期, 工程師們又在圖114身上發現了一個發動機螺旋槳處的一條裂紋, 事關重大, 工程師們立即上報, 赫魯雪夫聞訊來到現場, 安全保衛官員建議換一架飛機, 可是, 圖—114只有一架, 要換就要改換另外的機型, 而改換機型意味著赫魯雪夫的炫酷願望落空。

面對炫酷和生命, 赫魯雪夫選擇了前者。 圖114主設計師圖波列夫也下了賭注, 為了顯示對飛機安全性的自信, 圖波列夫讓自己的兒子、工程師阿列克謝·圖波列夫作為赫魯雪夫的隨行人員。

不僅如此, 安全保衛官員又做出了進一步的應急預案。 圖114機身下方的一個艙室內坐滿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工程師, 蘇聯海軍沿飛機航線在海面每隔320公里部署一艘船隻,以便在圖-114迫降海面後實施救援。

3。誰更尷尬?

1959年9月15日,赫魯雪夫登上“俄羅斯”號飛向華盛頓特區。這次飛行平安無事,圖-114順利抵達安德魯斯空軍基地。

站在機艙大門的赫魯雪夫揮動著禮帽向熟悉而又陌生的美國國度致意。

對接待赫魯雪夫,美國政府精細到每一個環節。

那麼,赫魯雪夫下機的環節成為一個出乎意料的焦點。究竟是蘇聯刻意營造還是經過協商不得而知。

圖-114不愧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大哥大”,它矗立在地的起落架比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車載登機梯還高,記者們一片錯愕!

不過赫魯雪夫還是下來了。是通過圖-114緊急逃生梯與泛美公司的登機梯疊羅漢下來的。緊急逃生梯狹窄而且陡峭,胖墩墩65歲的赫魯雪夫在服務人員的協助下才下到車載登機梯上的。

有的媒體這樣描述,“赫魯雪夫不得不手腳並用,爬下了飛機。這讓蘇聯領導人在首次訪美時出了洋相。”

還有的媒體這樣描述,“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國際通行的外交禮儀,作為東道主的美國人也大感臉上無光。”

的確,上述兩種觀點至今也存在爭議。不過,最沒有爭議的是躲在圖114機身下面艙室內的那些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工程師們發出的感慨, 他們說,是偉大的赫魯雪夫主席給了一次美國旅遊的機會。他們表示,回去之後,一定完成那些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的試航項目。

蘇聯海軍沿飛機航線在海面每隔320公里部署一艘船隻,以便在圖-114迫降海面後實施救援。

3。誰更尷尬?

1959年9月15日,赫魯雪夫登上“俄羅斯”號飛向華盛頓特區。這次飛行平安無事,圖-114順利抵達安德魯斯空軍基地。

站在機艙大門的赫魯雪夫揮動著禮帽向熟悉而又陌生的美國國度致意。

對接待赫魯雪夫,美國政府精細到每一個環節。

那麼,赫魯雪夫下機的環節成為一個出乎意料的焦點。究竟是蘇聯刻意營造還是經過協商不得而知。

圖-114不愧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大哥大”,它矗立在地的起落架比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車載登機梯還高,記者們一片錯愕!

不過赫魯雪夫還是下來了。是通過圖-114緊急逃生梯與泛美公司的登機梯疊羅漢下來的。緊急逃生梯狹窄而且陡峭,胖墩墩65歲的赫魯雪夫在服務人員的協助下才下到車載登機梯上的。

有的媒體這樣描述,“赫魯雪夫不得不手腳並用,爬下了飛機。這讓蘇聯領導人在首次訪美時出了洋相。”

還有的媒體這樣描述,“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國際通行的外交禮儀,作為東道主的美國人也大感臉上無光。”

的確,上述兩種觀點至今也存在爭議。不過,最沒有爭議的是躲在圖114機身下面艙室內的那些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工程師們發出的感慨, 他們說,是偉大的赫魯雪夫主席給了一次美國旅遊的機會。他們表示,回去之後,一定完成那些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的試航項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