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出江華紅勝火——江華瑤族自治縣產業強縣紀實

江華瑤族自治縣今年的招商引資項目——湖南貴德光電產業園項目, 總投資達10億元, 項目從簽約到投產用時僅150天。

江華招商引資專案建設的貴德產業園案例, 不是個案, 而是“江華速度”作用下的趕超發展普遍現象。

近幾年來, 江華突出加快產業鏈建設, 把思想解放作為第一推力, 把工業園區作為第一載體, 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功能表, 把政務服務作為第一優勢, 把創新開放作為第一引領。 目前, 全縣已形成了“規模企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旅遊產業謀全域”的產業發展格局, 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體系,

創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江華模式”

廠房林立, 產業興旺的經開區。 一排排風力發電機成了江華一道靚麗的風景。 美麗如畫的涔天河。

市委常委、縣委書記羅建華在貴德集團視察調研。 蔣文 攝

縣委副書記、縣長龍飛鳳在綠寶石科技公司瞭解專案建設情況。 何靚 攝

★綠色產業鏈: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工業撐起縣域經濟。 凡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個不上、一個不引, 對“兩高一資”專案堅決亮“紅燈”。 生態工業, 讓江華經開區成為一座不冒煙的工業園。

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綠色項目、迴圈項目的竣工投產, 讓江華收穫了綠色GDP。 近五年, 全縣共引進工業專案188個, 已形成了電子資訊產業、新型能源產業、稀土新材料產業、新型建材產業、礦冶迴圈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服裝制鞋產業, 七大產業新增工業產能180億元以上, 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以上。 2016年縣經開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24億元, 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05億元, 成功建成“百億園區”, 先後被評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省級同心園區, 在全省139個省級以上園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7位, 連續4年獲得“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先進園區”稱號。 今年, 縣經開區規模企業已達到64家,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

在引入規模工業企業時, “抓大不放小”, 全縣引進頭飾加工、皮具加工、制衣、制鞋、制香、紙品工藝品加工、電子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進村開工廠, 總數達300多家, 吸納帶動7000餘名留守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其中貧困人口占50%左右, 人均年增收1.8萬元以上, 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發展生態農業, 增添了新動能。 積極宣導不使用化肥、不使用農藥、不使用飼料添加劑, 著力生產綠色安全、附加值高的有機農產品。 全縣綠色農業基地近百萬畝, 江華的食品農產品幾乎成了綠色、有機、健康、無公害的代名詞。 引進和培育了溫氏集團、同豐糧油、六月香果業、鴻福華髮園、九龍井茶葉等龍頭企業, 已發展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358家、家庭農場61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77家。

完成“三品”生產產地認定面積20萬畝, “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97個, 創建名牌產品16個。 全縣已建成50萬畝優質稻、20萬畝優質玉米、18萬畝優質蔬菜、10萬畝優質水果、6萬畝優質烤煙、5萬畝優質茶葉、3500萬袋優質食用菌等綠色農業基地。 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全國香業之鄉、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品質安全示範區、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茶葉生產優勢區域縣”。 目前, 江華正在按照生態文明的理念, 依託“旅遊+”、“生態+”、“互聯網+”等模式, 推進農業園區與特色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 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打造生活、生產、生態同步發展的田園綜合體。 全縣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7個, 已成功創建牛牯嶺苦茶綜合產業園、水園柑橘產業園2個省級特色產業園。

發展生態旅遊業,引領發展新方式。一改過去“靠山吃山,砍個精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著力發展“靠山吃山,綠水青山”的生態旅遊業。近年來共投入5億多元,修建旅遊公路,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已建成秦岩、湖南瑤族文化園、井頭灣、香草源等4個3A級旅遊景區和27家省級鄉村旅遊點,新建了神州瑤都、龍華·華美達等星級以上酒店6家。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涔天河國家濕地公園、瀟湘源國家水利風景區、大龍山省級森林公園”等一批生態旅遊品牌,及“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瑤族傳承研究中心、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強縣、全省十三個春節文化特色地區”等一批民族文化旅遊品牌。今年,投資5億元的“水口水街·中國愛情小鎮”專案、投資15億元的神州瑤族文化博覽園已開工建設。據統計,今年國慶期間,全縣共接待遊客39.1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實現旅遊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13.96%,生態旅遊產業的經濟效應來勢喜人。

★創新產業鏈: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江華的工業專案,基本為高新技術產業,稱為生態工業亦不為過。

江華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操作性。規劃了生態科技工業園、迴圈經濟產業園、瑤族文化旅遊產業園、上市企業孵化園、商貿物流配套園五個功能區,確定了有色金屬新材料、資訊產業、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江華經濟開發區作為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南大門,重點對接珠三角沿海區域,近年來通過領導招商、以商招商,已相繼引進135個項目,吸納資金160多億元。尤其是2016年以來,園區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搶抓國家證監會對貧困地區企業IPO扶貧政策機遇,設立扶持企業掛牌上市專項引導基金,採用股權投資、定向增發、代建廠房、生產設備補貼等方式來扶持專案發展,中國五礦、中國稀土、安徽海螺、中國風電、山東正海、溫氏集團等18家上市公司在園區投資開工廠,目前在談的20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中,已有綠寶石科技、金洱電子、佛爾盛風機等6家落戶園區,準備在江華IPO,未來電子資訊產業將成為園區最具優勢的主導產業。

江華經濟開發區具有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和前景。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園區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園區企業數量和產值都占到全縣的93%以上。園區擁有國家、省級知名品牌、商標6件,高新技術產值51.18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50.18%。其中,江華九恒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快遞單生產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可變資訊條碼單、快遞票據和電子面單年產量已達70億份、占全國市場的1/4,今年產值可達16億元,不乾膠產品未來更可做到100億元產值。貴德科技光電產業園、邦特爾智慧終端機產業園、盛華達鋰電池產業園3年的目標均為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江華在工業園區上的發展目標是,在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上,3年內成功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園區建設成湘、粵、桂三省邊界最具特色、最有活力、最有品質的園區。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0家以上,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IPO上市企業10家以上。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24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值120億元以上。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科技創新服務機構15個以上,年專利授權量達到60件。

★融合產業鏈:

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發展新格局

江華產業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融合發展的過程。

一方面,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江華探索出了小微企業進村開工廠辦車間多種模式。複雜工序在園區,簡單生產在村裡。適用于在經開區的規模企業。將產品設計、開料、組裝等複雜的生產環節放在總部,將環保安全、操作簡單、方便易學、用工靈活的生產環節轉移到鄉村車間。江華鼎維塑業有限公司將生產車間分散到沱江鎮茫海洲村,涔天河鎮鷓鴣壩村、會合社區等,現有員工170餘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物件112人,一般貧困對象年收入1.8萬元以上。車間在村裡,生產在家裡。適用於小型來料加工企業。其生產工藝無需專業操作臺,產品可在家中製作完成。豪傑電子有限公司2016年入駐崇江安置社區,就近聘用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40餘人,月均工資達2000元以上,讓易地扶貧搬遷戶“樓上住家,樓下就業”。培訓在公司,生產在家裡。適用于無需建立工廠的企業。其產品生產工藝簡單,不受工作環境制約。僅通過簡單培訓就能掌握部分元件生產技能,讓貧困群眾在家事、農事之餘多一條就業增收管道。艾麗衍紙公司在白芒營上中車、東田移民安置點、河路口村等地,引導500名貧困戶通過公司培訓,在家裡製作元件,由公司提供製作原材料,收回組建裝成產品,一般貧困物件此項月收入500元以上。回鄉創業,家庭作坊。適用于返鄉創業的能人大戶。全縣有4萬餘人在廣東新會從事制香,他們在打工中掌握了技術,瞭解了市場,也有了一定積累,引導他們返鄉創業,形成家庭作坊式生產。目前已建成河路口鎮船嶺腳村、橋市鄉大魚塘村、白芒營鎮雲田村、濤圩鎮大方坪等一批小微制香工廠集中的特色產業村,全縣制香企業260多家,原輔材料銷售企業18家,設備銷售維修企業5家,制香行業年產值近3億元,制香從業人員3000余人,打工人員平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目前,全縣進村開工廠的企業總數有300多家,年產值近10億元。其中帶動100人以上就業的企業8家, 50人以上就業的企業39家,5人以上就業的企業260餘家,吸納帶動7000餘名留守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人口占50%左右,人均年增收1.8萬元以上。既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條件,滿足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激發了他們通過勞動致富的內生動力、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又有效解決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也免去企業建設宿舍樓、食堂等基礎設施的壓力,降低運營成本;既讓貧困村通過收取閒置廠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級集體收入,又活躍了農村經濟,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企業盈利、資產盤活、多方共贏、一舉多得的喜人局面。

另一方面,實現一二三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以棟樑木業、溫氏飼料、同豐米業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將農業產業種植與產品精深加工結合,最大程度地提升產品價值,延伸產業鏈,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同豐糧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放心糧油示範加工企業、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企業、湖南省百企扶貧幫扶企業,現被列為了江華成品糧儲備企業、國家最低保護價收購企業,永州市後備上市企業。建有綠色優質水稻基地1萬畝,在建基地4萬畝。公司主打產品為“瑤珍”牌大米。“瑤珍”品牌於2013年被認定為湖南省著名商標,正在著手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採用“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説明1652戶3666名瑤山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增產增收和穩定脫貧。

在發展農業產業時,與休閒度假業、旅遊觀光業相結合,著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新型業態。重點依託當地自然資源環境、農事景觀和獨特農耕文化以及旅遊資源等,加大對休閒農業規劃區域鄉村道路、水電設施、資訊網路、公共交通、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扶持貧困村、非貧困村發展特色經濟、休閒農業、生態農業,引導發展“農家樂”、特色採摘、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鄉村旅遊業態。注重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紅色、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資源、古村落等資源,整合果蔬採摘、農事活動、民俗節日等鄉村旅遊節會活動資源,整體包裝培育獨具特色的旅遊節會,發展特色鄉村旅遊等。已相繼舉辦了碼市火燒龍獅節、大圩開春炮節、白芒營趕鳥節、橋市桃花節、烏飯節、首屆瑤藥節、肖家灣大端午節、情漫瑤都七夕情人節等人氣旺、反響好的鄉村旅遊節慶活動。

已成功創建牛牯嶺苦茶綜合產業園、水園柑橘產業園2個省級特色產業園。

發展生態旅遊業,引領發展新方式。一改過去“靠山吃山,砍個精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著力發展“靠山吃山,綠水青山”的生態旅遊業。近年來共投入5億多元,修建旅遊公路,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已建成秦岩、湖南瑤族文化園、井頭灣、香草源等4個3A級旅遊景區和27家省級鄉村旅遊點,新建了神州瑤都、龍華·華美達等星級以上酒店6家。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涔天河國家濕地公園、瀟湘源國家水利風景區、大龍山省級森林公園”等一批生態旅遊品牌,及“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瑤族傳承研究中心、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強縣、全省十三個春節文化特色地區”等一批民族文化旅遊品牌。今年,投資5億元的“水口水街·中國愛情小鎮”專案、投資15億元的神州瑤族文化博覽園已開工建設。據統計,今年國慶期間,全縣共接待遊客39.1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實現旅遊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13.96%,生態旅遊產業的經濟效應來勢喜人。

★創新產業鏈: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江華的工業專案,基本為高新技術產業,稱為生態工業亦不為過。

江華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操作性。規劃了生態科技工業園、迴圈經濟產業園、瑤族文化旅遊產業園、上市企業孵化園、商貿物流配套園五個功能區,確定了有色金屬新材料、資訊產業、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江華經濟開發區作為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南大門,重點對接珠三角沿海區域,近年來通過領導招商、以商招商,已相繼引進135個項目,吸納資金160多億元。尤其是2016年以來,園區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搶抓國家證監會對貧困地區企業IPO扶貧政策機遇,設立扶持企業掛牌上市專項引導基金,採用股權投資、定向增發、代建廠房、生產設備補貼等方式來扶持專案發展,中國五礦、中國稀土、安徽海螺、中國風電、山東正海、溫氏集團等18家上市公司在園區投資開工廠,目前在談的20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中,已有綠寶石科技、金洱電子、佛爾盛風機等6家落戶園區,準備在江華IPO,未來電子資訊產業將成為園區最具優勢的主導產業。

江華經濟開發區具有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和前景。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園區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園區企業數量和產值都占到全縣的93%以上。園區擁有國家、省級知名品牌、商標6件,高新技術產值51.18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50.18%。其中,江華九恒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快遞單生產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可變資訊條碼單、快遞票據和電子面單年產量已達70億份、占全國市場的1/4,今年產值可達16億元,不乾膠產品未來更可做到100億元產值。貴德科技光電產業園、邦特爾智慧終端機產業園、盛華達鋰電池產業園3年的目標均為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江華在工業園區上的發展目標是,在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上,3年內成功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園區建設成湘、粵、桂三省邊界最具特色、最有活力、最有品質的園區。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0家以上,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IPO上市企業10家以上。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24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值120億元以上。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科技創新服務機構15個以上,年專利授權量達到60件。

★融合產業鏈:

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發展新格局

江華產業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融合發展的過程。

一方面,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江華探索出了小微企業進村開工廠辦車間多種模式。複雜工序在園區,簡單生產在村裡。適用于在經開區的規模企業。將產品設計、開料、組裝等複雜的生產環節放在總部,將環保安全、操作簡單、方便易學、用工靈活的生產環節轉移到鄉村車間。江華鼎維塑業有限公司將生產車間分散到沱江鎮茫海洲村,涔天河鎮鷓鴣壩村、會合社區等,現有員工170餘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物件112人,一般貧困對象年收入1.8萬元以上。車間在村裡,生產在家裡。適用於小型來料加工企業。其生產工藝無需專業操作臺,產品可在家中製作完成。豪傑電子有限公司2016年入駐崇江安置社區,就近聘用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40餘人,月均工資達2000元以上,讓易地扶貧搬遷戶“樓上住家,樓下就業”。培訓在公司,生產在家裡。適用于無需建立工廠的企業。其產品生產工藝簡單,不受工作環境制約。僅通過簡單培訓就能掌握部分元件生產技能,讓貧困群眾在家事、農事之餘多一條就業增收管道。艾麗衍紙公司在白芒營上中車、東田移民安置點、河路口村等地,引導500名貧困戶通過公司培訓,在家裡製作元件,由公司提供製作原材料,收回組建裝成產品,一般貧困物件此項月收入500元以上。回鄉創業,家庭作坊。適用于返鄉創業的能人大戶。全縣有4萬餘人在廣東新會從事制香,他們在打工中掌握了技術,瞭解了市場,也有了一定積累,引導他們返鄉創業,形成家庭作坊式生產。目前已建成河路口鎮船嶺腳村、橋市鄉大魚塘村、白芒營鎮雲田村、濤圩鎮大方坪等一批小微制香工廠集中的特色產業村,全縣制香企業260多家,原輔材料銷售企業18家,設備銷售維修企業5家,制香行業年產值近3億元,制香從業人員3000余人,打工人員平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目前,全縣進村開工廠的企業總數有300多家,年產值近10億元。其中帶動100人以上就業的企業8家, 50人以上就業的企業39家,5人以上就業的企業260餘家,吸納帶動7000餘名留守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人口占50%左右,人均年增收1.8萬元以上。既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條件,滿足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激發了他們通過勞動致富的內生動力、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又有效解決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也免去企業建設宿舍樓、食堂等基礎設施的壓力,降低運營成本;既讓貧困村通過收取閒置廠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級集體收入,又活躍了農村經濟,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企業盈利、資產盤活、多方共贏、一舉多得的喜人局面。

另一方面,實現一二三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以棟樑木業、溫氏飼料、同豐米業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將農業產業種植與產品精深加工結合,最大程度地提升產品價值,延伸產業鏈,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同豐糧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放心糧油示範加工企業、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企業、湖南省百企扶貧幫扶企業,現被列為了江華成品糧儲備企業、國家最低保護價收購企業,永州市後備上市企業。建有綠色優質水稻基地1萬畝,在建基地4萬畝。公司主打產品為“瑤珍”牌大米。“瑤珍”品牌於2013年被認定為湖南省著名商標,正在著手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採用“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説明1652戶3666名瑤山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增產增收和穩定脫貧。

在發展農業產業時,與休閒度假業、旅遊觀光業相結合,著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新型業態。重點依託當地自然資源環境、農事景觀和獨特農耕文化以及旅遊資源等,加大對休閒農業規劃區域鄉村道路、水電設施、資訊網路、公共交通、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扶持貧困村、非貧困村發展特色經濟、休閒農業、生態農業,引導發展“農家樂”、特色採摘、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鄉村旅遊業態。注重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紅色、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資源、古村落等資源,整合果蔬採摘、農事活動、民俗節日等鄉村旅遊節會活動資源,整體包裝培育獨具特色的旅遊節會,發展特色鄉村旅遊等。已相繼舉辦了碼市火燒龍獅節、大圩開春炮節、白芒營趕鳥節、橋市桃花節、烏飯節、首屆瑤藥節、肖家灣大端午節、情漫瑤都七夕情人節等人氣旺、反響好的鄉村旅遊節慶活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