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影響戰國格局的十次大戰

戰國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 魏國的崛起離不開河西之戰。

第一戰:河西之戰。 從西元前419年到西元前408年, 魏接連進攻秦國, 佔領秦河西。 據《史記》記載:“魏文侯六年(前419年), 城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 七年, 與秦戰少梁。 八年, 複城少梁。 ”魏文侯十二年(前413年), 秦國“與晉戰, 敗鄭(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下。 ”魏文侯十三年(前412年)“使子擊圍繁龐(今陝西韓城縣東南), 出其民。 ”“十六年(前409年), 伐秦, 築臨晉(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陝西省澄城縣東南)。 ”十七年(前408年)“伐秦至鄭(今陝西華縣), 還築洛陰(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魏國通過河西之戰, 建立了河西郡。 我們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到魏國從秦國手中所奪取的土地: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鄭(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繁龐(今陝西韓城縣東南)、臨晉(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陝西省澄城縣東南)、洛陰(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魏原來的地盤有:陽狐(山西垣曲縣東南古城)、注(河南汝州)、陰晉(今陝西華陰東)。 秦的地盤為:武城(今陝西華縣東)、鄭(今陝西華縣)、重泉(蒲城縣龍池鎮重泉村至晉城村一帶)。 而宜陽為韓國都城。

第二戰:陰晉之戰。 魏國通過河西之戰, 不僅佔領了秦國的領土, 更主要的是將秦國西出之路堵住了, 所以秦國並不甘心失敗。 從西元前393年開始, 秦國幾次出擊, 試圖打通一條東出之路。 前393年, “魏敗秦于注(河南汝州)。 ”前391年, “秦伐韓宜陽(今河南宜陽縣), 取六邑。 ”前390年, (秦)與晉戰武城(今陝西華縣東), 縣陝(今河南省陝縣 )”。 前389年, “秦侵陰晉(今陝西華陰東)”。 《吳子》載:吳起以五萬勝秦五十萬大軍, 魏國取得對秦戰爭的勝利, 老秦人又被魏國擊回到河西以西。

我們可以看出在陰晉之戰中, 秦國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想打敗魏國, 但被吳起以五萬精兵打敗, 東出的努力失敗, 秦國之後很多年再沒有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

其實河西之戰之時, 並不是秦國一國與魏作戰, 而是秦、齊、楚聯合,

對戰魏、趙、韓聯合。 前390年, “齊伐取魏襄陵(河南睢縣)。 魏文侯三十六年(前389年), 魏國與齊和解(《史記》載前389年齊與晉衛會濁澤)。 前393年楚“伐韓, 取負黍(河南登封西南)。 ”前391年, “三晉伐楚, 敗楚大樑、榆關(此榆關當在大樑之西)。 楚厚賂秦, 與之平。 ”(《史記楚世家》)。 以魏國為首的三晉, 先於前391年, 打敗楚國, 楚國招架不住, 行賄秦國, 讓秦出兵為自已解圍, 於是秦國發五十萬大軍進攻魏, 才有前389年的秦晉陰晉大戰。 通過這個階段的戰爭, 魏國打敗秦、楚、齊, 霸業鞏固下來, 疆域也空前的擴大, 佔有了東方的大樑之地, 大樑後來成為魏國東方版圖的中心, 並且隨著魏國把擴張的矛頭對準東方, 於西元前361年遷都于大樑。

第三戰:馬陵之戰。 魏國霸業的衰落是在馬陵之戰。 西元前341年, 齊魏爆發戰爭, 齊國打敗魏國, 魏國大將龐涓戰敗自殺, 魏太子申被俘, 魏國十萬大軍被齊軍大破。 這一戰, 成了魏國霸主地位喪失的標誌。 馬這次齊魏戰爭的起因是西元前341年, 魏國發兵進攻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援。 齊威王採用孫臏的主張, 答應與韓國卻不急於發兵。等到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孫臏率軍直趨魏都大樑(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魏惠王撤回攻韓的魏軍,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10萬精兵,撲向齊軍。孫臏又命齊軍後撤,讓魏軍追趕自己,並以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最後將魏軍引入包圍圈,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十萬魏軍損失殆盡。魏國霸業就此衰落,戰國歷史進入以齊為首、齊秦楚三足鼎立的時期。

影視劇中的孫臏與龐涓

第四戰:雕陰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受到各國的進攻。西元前340年,《史記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但魏國擋住了秦、趙、齊的進攻,並沒有丟失土地,這和魏國強大的國力有關。魏國的衰落是被自己人打垮的。就是西元前被商鞅詐俘的公子卬為秦國打敗了魏國,使魏國真正的衰落了。《史記商君列傳》:“孝公使商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或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這段話記載了商鞅詐俘公子卬的過程。

公子卬及其軍隊被秦國整編之後,很長時間不見於史書。秦國也一直對魏國的河西地區無可奈何,可見魏國的河西守軍有多麼強大,防守河西的是魏國老將龍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西元前331年,公子卬突然對魏國下手了。前331年《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惠王七年(西元前331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公子卬對魏國河西太熟悉了,只有他能為秦國打破這個固若金湯的堡壘。公子卬在被秦俘之後的九年,突然對自己的母國魏國出手了,並且斬殺魏守軍八萬人,魏國河西基本上因為這次戰鬥沒了。前330年《史記魏世家》: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魏邑,在今陝西省甘泉縣南洛河西岸),圍我焦(在今河南陝縣老城東北側)、曲沃(今河南陝縣西南曲沃三十二裡),予秦河西之地。前329《史記魏世家》:與秦會應(今河南省魯山縣東)。秦取我汾陰(在今山西萬榮西南寶鼎)、皮氏(今山西河津市西二裡)、焦(今河南陝縣老城東北側)。前328《史記》襄王七年,魏盡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陽(戰國魏邑,在今山西隰縣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陽)。自此魏國在現在黃河以西的地方全部失去,魏國這是在馬陵之戰後,第一次失去土地。魏國真正的衰落了。

影視劇中的公子卬

龍賈

第五戰:漢中之戰。魏國衰落之後,戰國的形勢基本上是齊、楚、秦三足鼎立。原本齊楚是聯合的,秦國處於不利地位。但西元前312年,張儀為秦國破壞了齊楚聯盟。秦國以答應給楚六百里地換取齊、楚同盟破裂,楚與齊斷交之後,張儀只給楚國六裡地,楚懷王知道上當,大怒,發十萬大軍攻秦,結果被秦國大敗,七十餘將被俘,十萬大軍被殺,漢中之地為秦所占。楚國衰落下去。這次秦楚大戰,秦國的主將是魏章,這也是一員魏國降秦的猛將,秦國的副將是樗裡疾,這是秦國後來的很能打的大將,當時只能跟在魏章之後為副將。這一次大戰,對秦楚雙方來說都很重要,漢中就是雙方的喉嚨,誰勝了,誰就能在以後的戰爭中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漢中被秦占了之後,楚國就只有挨打的份了,所以漢中之戰,是秦戰勝魏國之後,再次戰勝一個能與之抗衡的大國——楚國。楚國就此開始退出齊、楚、秦三足鼎立之局勢。

影視劇中的樗裡疾

第六戰:宜陽之戰。秦國擊敗楚國於漢中之後,其東出還有一個國家擋著他的路,那就是韓國。自魏國衰落之後,韓國首當其衝的成為抗秦前線。看當時形勢,擋住秦國東出的最北方是趙國,再往南依次是:魏、韓、楚。在這幾個國家裡,韓國是最弱的,並且打通韓國東出之路,對於秦國的意義也最大,因為韓國處於中原地區,向北向南都可以發展。於是一場秦韓戰爭爆發了。西元前307年,秦與韓激戰于宜陽一年,秦斬首韓軍六萬,秦取宜陽、武遂(在山西省垣曲東南)。秦國甘茂率六萬大軍攻韓一年而不能下,但甘茂不能退,因為敗下陣來的話,甘茂在秦國的相位將不保。於是甘茂散盡家財,賞給士兵,才攻下宜陽。宜陽曾為韓國首都,積聚上黨、南陽兩郡財富,是軍事重鎮。從一戰也能看出韓能為戰國七雄之一,也絕非浪得虛名,其戰鬥力也十分可觀。秦國得韓宜陽之後,東出之路大開,秦國可以在任何時候直達魏國大樑和韓都新鄭附近,並發起進攻,韓魏基本上衰落下去了。

第七戰:垂沙之戰。在秦國打通通過韓國宜陽通往東方的道路的同時,齊國也沒有閑著,齊國發動了一場對楚國大戰,即垂沙之戰。西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聯合攻打楚國,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其中以齊將匡章為主。楚國派大將唐眛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楚國雖於西元前312年,敗于秦國,但並沒有完全喪失大國地位,戰鬥力十分可觀。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在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對峙起來,相持長達六個月,不分勝負。後來匡章在齊王的催促之下,派精兵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楚國這次是真正的衰落下去,再不能與秦齊抗衡。而隨著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齊國、秦國形成新的三足鼎立局勢。

第八戰:伊闕之戰。秦國要繼續東出就要繼續進攻韓魏,因為韓魏地理上離秦最近,而宜陽丟了之後,韓魏抗秦的下一個關口就是伊闕。於是秦國為了掃清東進之路的障礙,與韓魏聯軍進行了一場決戰,這就是西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西元前293年秦國兵出函谷關,進攻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伊闕(洛陽南)。此戰對於秦國至關重要,可以說成功的話,秦國東出將再無障礙,不成功的話,秦國將仍被封鎖於函谷關之外。對於韓魏來說,這一戰也很重要,伊闕要是丟了的話,韓魏國都將直接暴露于秦軍之下,韓魏河外(黃河以南)之地將不保,同時黃河以北,山西南部之土地將陷於秦軍包圍之下,所以韓魏是出重兵來與秦決戰于伊闕。秦相魏冉起用了他一手培養起來了的白起。白起十五歲從軍,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引起魏冉的注意。魏冉發現白起很有指揮才能,便把他調到自己的身邊,對他著意培養。魏冉給了白起這此大戰的機會,這是白起第一次指揮如此大兵團作戰,而白起也不負魏冉的所托,在此戰中打敗了韓魏聯軍。韓魏二十四萬聯軍,沒有打過白起十萬秦軍,足見主將軍事才能之不行。魏軍主將為公孫喜,也叫犀武,此人有可能是公孫衍(犀首)之子。曾參加了西元前301年的攻楚之戰,也算是一員有才能的大將,還參加了西元前298年與西元前296年的攻秦之戰,但他遇到了比他更厲害的白起。另外韓魏兩軍在作戰時不團結,都希望對方能先出戰,秦國利用兩個互相觀望的態勢,各個擊破,終於大勝,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伊闕(今洛陽南)之戰後,韓魏衰落,大片領土淪喪,西元前290年魏割河東(今山西運城、臨汾)四百里給秦,韓割武遂周圍二百里(山西垣曲以東晉城南)給秦;前289年,秦攻佔魏軹城(河南濟源),拔魏六十一城,魏國軹城以西之地盡失。秦國終於打通了東出之路,而韓魏進一步衰落,已再無力抵抗秦國進攻。

第九戰:華陽之戰。秦國在伊闕打敗韓魏聯軍之後,又於西元前280年至西元前276年,連續攻楚,直破楚都,楚國大面積領土喪失,遷都陳。而齊國在西元前284年為燕國所攻破,齊國後雖複國,但也從此不再成為大國。在此之後,魏趙有瓜分韓國之野心,以期壯大自己的國力與秦對抗,於是兩國合力進攻韓國,韓國在華陽與之大戰,韓國抵擋不住二國進攻,向秦國求救,秦國派白起以平均每日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八日到達華陽的戰場,大敗趙、魏聯軍。魏趙聯軍十五萬被殺,其中魏軍十三萬,趙軍二萬。魏國再次衰落。

第十戰:長平之戰。秦國經過連年戰爭,打敗了一個個大國,除了齊、燕兩國是因為互相攻伐而衰落外,至西元前260年,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戰,趙國成了秦統一六國最後的障礙。雙方在長平進行大戰,趙國戰敗,四十多萬趙軍被殺。這次大戰,雖然趙軍戰敗,但秦軍損失也非常大,如若不是趙國君主昏庸無能,趙括戰略錯誤,歷史還真有可能改寫。這次大戰後,一代戰神白起,也被秦王所逼自殺,這有可能與其殺人太多有關吧。

答應與韓國卻不急於發兵。等到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孫臏率軍直趨魏都大樑(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魏惠王撤回攻韓的魏軍,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10萬精兵,撲向齊軍。孫臏又命齊軍後撤,讓魏軍追趕自己,並以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最後將魏軍引入包圍圈,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十萬魏軍損失殆盡。魏國霸業就此衰落,戰國歷史進入以齊為首、齊秦楚三足鼎立的時期。

影視劇中的孫臏與龐涓

第四戰:雕陰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受到各國的進攻。西元前340年,《史記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但魏國擋住了秦、趙、齊的進攻,並沒有丟失土地,這和魏國強大的國力有關。魏國的衰落是被自己人打垮的。就是西元前被商鞅詐俘的公子卬為秦國打敗了魏國,使魏國真正的衰落了。《史記商君列傳》:“孝公使商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或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這段話記載了商鞅詐俘公子卬的過程。

公子卬及其軍隊被秦國整編之後,很長時間不見於史書。秦國也一直對魏國的河西地區無可奈何,可見魏國的河西守軍有多麼強大,防守河西的是魏國老將龍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西元前331年,公子卬突然對魏國下手了。前331年《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惠王七年(西元前331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公子卬對魏國河西太熟悉了,只有他能為秦國打破這個固若金湯的堡壘。公子卬在被秦俘之後的九年,突然對自己的母國魏國出手了,並且斬殺魏守軍八萬人,魏國河西基本上因為這次戰鬥沒了。前330年《史記魏世家》: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魏邑,在今陝西省甘泉縣南洛河西岸),圍我焦(在今河南陝縣老城東北側)、曲沃(今河南陝縣西南曲沃三十二裡),予秦河西之地。前329《史記魏世家》:與秦會應(今河南省魯山縣東)。秦取我汾陰(在今山西萬榮西南寶鼎)、皮氏(今山西河津市西二裡)、焦(今河南陝縣老城東北側)。前328《史記》襄王七年,魏盡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陽(戰國魏邑,在今山西隰縣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陽)。自此魏國在現在黃河以西的地方全部失去,魏國這是在馬陵之戰後,第一次失去土地。魏國真正的衰落了。

影視劇中的公子卬

龍賈

第五戰:漢中之戰。魏國衰落之後,戰國的形勢基本上是齊、楚、秦三足鼎立。原本齊楚是聯合的,秦國處於不利地位。但西元前312年,張儀為秦國破壞了齊楚聯盟。秦國以答應給楚六百里地換取齊、楚同盟破裂,楚與齊斷交之後,張儀只給楚國六裡地,楚懷王知道上當,大怒,發十萬大軍攻秦,結果被秦國大敗,七十餘將被俘,十萬大軍被殺,漢中之地為秦所占。楚國衰落下去。這次秦楚大戰,秦國的主將是魏章,這也是一員魏國降秦的猛將,秦國的副將是樗裡疾,這是秦國後來的很能打的大將,當時只能跟在魏章之後為副將。這一次大戰,對秦楚雙方來說都很重要,漢中就是雙方的喉嚨,誰勝了,誰就能在以後的戰爭中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漢中被秦占了之後,楚國就只有挨打的份了,所以漢中之戰,是秦戰勝魏國之後,再次戰勝一個能與之抗衡的大國——楚國。楚國就此開始退出齊、楚、秦三足鼎立之局勢。

影視劇中的樗裡疾

第六戰:宜陽之戰。秦國擊敗楚國於漢中之後,其東出還有一個國家擋著他的路,那就是韓國。自魏國衰落之後,韓國首當其衝的成為抗秦前線。看當時形勢,擋住秦國東出的最北方是趙國,再往南依次是:魏、韓、楚。在這幾個國家裡,韓國是最弱的,並且打通韓國東出之路,對於秦國的意義也最大,因為韓國處於中原地區,向北向南都可以發展。於是一場秦韓戰爭爆發了。西元前307年,秦與韓激戰于宜陽一年,秦斬首韓軍六萬,秦取宜陽、武遂(在山西省垣曲東南)。秦國甘茂率六萬大軍攻韓一年而不能下,但甘茂不能退,因為敗下陣來的話,甘茂在秦國的相位將不保。於是甘茂散盡家財,賞給士兵,才攻下宜陽。宜陽曾為韓國首都,積聚上黨、南陽兩郡財富,是軍事重鎮。從一戰也能看出韓能為戰國七雄之一,也絕非浪得虛名,其戰鬥力也十分可觀。秦國得韓宜陽之後,東出之路大開,秦國可以在任何時候直達魏國大樑和韓都新鄭附近,並發起進攻,韓魏基本上衰落下去了。

第七戰:垂沙之戰。在秦國打通通過韓國宜陽通往東方的道路的同時,齊國也沒有閑著,齊國發動了一場對楚國大戰,即垂沙之戰。西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聯合攻打楚國,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其中以齊將匡章為主。楚國派大將唐眛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楚國雖於西元前312年,敗于秦國,但並沒有完全喪失大國地位,戰鬥力十分可觀。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在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對峙起來,相持長達六個月,不分勝負。後來匡章在齊王的催促之下,派精兵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楚國這次是真正的衰落下去,再不能與秦齊抗衡。而隨著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齊國、秦國形成新的三足鼎立局勢。

第八戰:伊闕之戰。秦國要繼續東出就要繼續進攻韓魏,因為韓魏地理上離秦最近,而宜陽丟了之後,韓魏抗秦的下一個關口就是伊闕。於是秦國為了掃清東進之路的障礙,與韓魏聯軍進行了一場決戰,這就是西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西元前293年秦國兵出函谷關,進攻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伊闕(洛陽南)。此戰對於秦國至關重要,可以說成功的話,秦國東出將再無障礙,不成功的話,秦國將仍被封鎖於函谷關之外。對於韓魏來說,這一戰也很重要,伊闕要是丟了的話,韓魏國都將直接暴露于秦軍之下,韓魏河外(黃河以南)之地將不保,同時黃河以北,山西南部之土地將陷於秦軍包圍之下,所以韓魏是出重兵來與秦決戰于伊闕。秦相魏冉起用了他一手培養起來了的白起。白起十五歲從軍,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引起魏冉的注意。魏冉發現白起很有指揮才能,便把他調到自己的身邊,對他著意培養。魏冉給了白起這此大戰的機會,這是白起第一次指揮如此大兵團作戰,而白起也不負魏冉的所托,在此戰中打敗了韓魏聯軍。韓魏二十四萬聯軍,沒有打過白起十萬秦軍,足見主將軍事才能之不行。魏軍主將為公孫喜,也叫犀武,此人有可能是公孫衍(犀首)之子。曾參加了西元前301年的攻楚之戰,也算是一員有才能的大將,還參加了西元前298年與西元前296年的攻秦之戰,但他遇到了比他更厲害的白起。另外韓魏兩軍在作戰時不團結,都希望對方能先出戰,秦國利用兩個互相觀望的態勢,各個擊破,終於大勝,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伊闕(今洛陽南)之戰後,韓魏衰落,大片領土淪喪,西元前290年魏割河東(今山西運城、臨汾)四百里給秦,韓割武遂周圍二百里(山西垣曲以東晉城南)給秦;前289年,秦攻佔魏軹城(河南濟源),拔魏六十一城,魏國軹城以西之地盡失。秦國終於打通了東出之路,而韓魏進一步衰落,已再無力抵抗秦國進攻。

第九戰:華陽之戰。秦國在伊闕打敗韓魏聯軍之後,又於西元前280年至西元前276年,連續攻楚,直破楚都,楚國大面積領土喪失,遷都陳。而齊國在西元前284年為燕國所攻破,齊國後雖複國,但也從此不再成為大國。在此之後,魏趙有瓜分韓國之野心,以期壯大自己的國力與秦對抗,於是兩國合力進攻韓國,韓國在華陽與之大戰,韓國抵擋不住二國進攻,向秦國求救,秦國派白起以平均每日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八日到達華陽的戰場,大敗趙、魏聯軍。魏趙聯軍十五萬被殺,其中魏軍十三萬,趙軍二萬。魏國再次衰落。

第十戰:長平之戰。秦國經過連年戰爭,打敗了一個個大國,除了齊、燕兩國是因為互相攻伐而衰落外,至西元前260年,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戰,趙國成了秦統一六國最後的障礙。雙方在長平進行大戰,趙國戰敗,四十多萬趙軍被殺。這次大戰,雖然趙軍戰敗,但秦軍損失也非常大,如若不是趙國君主昏庸無能,趙括戰略錯誤,歷史還真有可能改寫。這次大戰後,一代戰神白起,也被秦王所逼自殺,這有可能與其殺人太多有關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