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皇帝大閱兵,跨上戰馬連射五箭命中,騎射本領讓人欽佩不已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 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重弓箭騎射, 所以經常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清代的閱兵儀式稱為大閱。 皇太極在天聰六年(1632年), 舉行了第一次軍事大檢閱。

清軍入關後, 順治皇帝在順治十三年、十四年兩次舉行大閱, 但是規模相對比較小, 只不過是檢閱騎射、演練圍獵等。 真正用於實戰且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是康雍乾三朝。 康熙帝在位61年間, 舉行了12次大閱。 特別是在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三十四年連續5年舉行大閱。

康熙帝大閱, 整肅八旗兵隊伍, 訓練紅衣大炮、火器營鳥槍騎兵、火器營鳥槍步兵、前鋒護軍、驍騎營兵、應援兵等的配合。 從康熙帝開始, 大閱即為了整頓軍隊, 也為了威懾敵軍。

為了一舉剪滅噶爾丹反叛勢力, 康熙三四十年(1695年)在南苑大閱軍隊, 在大閱中, 康熙帝反復強調用兵之道、賞罰分明。 接著連續5年大閱, 每次閱兵被邀請而來的臣服諸部無不肅然起敬。

康熙朝大閱顯示了八旗軍隊的軍威。

雍正帝在位時舉行了兩次大閱。 乾隆時期, 大閱成為制度, 當時奏准3年一次, 雖然其後未能做到3年一次大閱, 但是乾隆朝的大閱規模最大, 場面也最為宏觀。 嘉慶朝只舉行過一次大閱。

到晚清時期, 大閱漸漸演變為軍禮, 最後成為了純粹的儀式。

乾隆四年(1739年)舉行的大閱大典中, 乾隆皇帝從行宮起駕, 三聲炮響之後, 八旗士兵高呼“大清威武”(這好比現在閱兵高呼為人民服務一樣), 聖駕到南苑之後, 乾隆皇帝身披甲胄, 腰挎佩刀, 乘馬試射。 據記載, 當時乾隆皇帝連射5箭都命中, 然後騎戰馬檢閱軍隊。

乾隆帝自乾隆四年舉行第一次大閱後, 便未再按祖制行此禮。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 乾隆帝再次舉行大閱, 其目的是為了向前來降清的哈薩克等部使臣炫耀大清的國威軍威。 此次大閱用戰馬13000匹, 閱兵數目、器械、營伍的數量為清朝大閱之最。

殲滅大小金川叛亂後,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再次舉行隆重的大閱, 滿漢文武大臣以及外藩蒙古王公、台吉並哈薩克使臣、金川土司一同觀看。 乾隆帝這次大閱不僅僅是軍事演習, 更是示威, 對那些妄圖分裂的外藩以及臣屬部落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此後, 嘉慶十七年(1812年)舉行過一次大閱。 對前朝的一些儀式規制做了些調整。

比如, 將雍正年間定制的自鹿角排列處至檢閱台297.5丈、乾隆三十九年自鹿角排列處至檢閱台175丈, 改為160丈, 並寫入會典, 目的是為了閱視陣勢較為明晰。

清代皇帝大閱經歷了從軍事演習轉換為禮儀, 又從隆重的禮儀到簡單的形式過程。 從皇太極時的紅衣大炮、諸貝勒率護軍如同對敵一樣以及皇太極訓諭, 要求八旗都統臨陣對敵,必須齊整隊伍,依令進退等,到康雍乾時期在戰前大閱軍隊,士兵步營陣勢訓練配合,軍事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制定的三年一次大閱的制度沒有堅持下來,但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都把大閱當做一件重大而隆重的事情舉行,地點基本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一帶或者多倫諾爾等地。

到了清朝末年,也就是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在江北的某個重要城鎮舉行了大閱,只不過當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老弱病殘,弓背屈腰,軍衣也破爛不堪,看上去像乞丐一般。可見,清末的皇帝大閱,連禮儀也算不上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形式。

要求八旗都統臨陣對敵,必須齊整隊伍,依令進退等,到康雍乾時期在戰前大閱軍隊,士兵步營陣勢訓練配合,軍事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制定的三年一次大閱的制度沒有堅持下來,但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都把大閱當做一件重大而隆重的事情舉行,地點基本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一帶或者多倫諾爾等地。

到了清朝末年,也就是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在江北的某個重要城鎮舉行了大閱,只不過當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老弱病殘,弓背屈腰,軍衣也破爛不堪,看上去像乞丐一般。可見,清末的皇帝大閱,連禮儀也算不上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形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