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美國失落青年映射著中國未來?成熟社會機會少 努力也沒用

[文/韋金 山哥看財經原創文章, 轉載請注明出處]

過去兩天, 一篇《新年好啊, 我是來自美國的苦逼青年》在筆者朋友圈中刷頻。 這是一位35歲美國中青年在《好芬頓郵報》上發表的文章, 他以自身的經歷來表達對他們國家年輕人命運的深深憂慮——他們這一千禧代年輕人(出生于1982-2004年)很難像父輩那樣找到體面的工作, 拼命工作的腳步難以攆上上漲的房租、學貸和車貸, 其中相當一部人陷入貧困的泥淖中。

“與我的同代人一樣, 我害怕未來、憤怒過去!我今年35歲了, 我們是第一批, 也是最老的一批千禧一代。 ”

“過去十年來,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自立門戶, 但是房租佔據了我一半收入, 缺乏穩定的工作, 自己的存款越來越少, 比北極的冰雪消融還要快!”

這位美國青年感歎自己窘迫的生活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 不奮鬥, 而是真的沒有什麼機會。 並不是他們這代年輕人有多差,

而是社會變了。 “我們背負的學貸比1975年時代的年輕人高三倍, 擁有住房的幾率僅為上一代年輕人的一半, 我們這一代人五分之一都很窮, 沒有舒適體面的工作, 更拼不起爹媽。 ”他說。

然而在上一代人的眼裡, 千禧一代被認為是生活習慣不良、懶惰、不成熟, 在結婚、買房、生孩子這些大事上拖拖拉拉。

資料顯示, 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千禧一代美國人沒有進入大學校門。 很多年輕人無法擔負高昂的大學學費。 沒有好的學歷, 在就業市場自然沒有好的競爭力。 他們面對殘酷的現實是:從2010年至今美國經濟復蘇增加了1160萬個工作崗位, 其中1150萬個崗位要求應聘者至少有大學學歷。

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資料現實, 學歷與就業、收入呈正相關性。

許多美國人希望通過進入大學來獲得學位, 從而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尤其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進入大學讀書是提高家庭生活的最有效方式。

美國羅德島大學消費經濟學教授肖經建撰文指出, 美國四年制私立學校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達到46950美元, 因此, 多數美國的大學生都需要申請學生貸款來支援完成學業。 近十幾年來教育貸款違約人數急劇上升, 學貸對美國年輕人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筆者前段時間去了趟臺北, 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工程師、老師、設計師、程式師, 可以說他們是當地中產階層的代表, 給筆者最深刻的印象是幾乎所有人對未來都很絕望, 對現狀不滿。 他們普遍認為,

大陸經濟比臺灣好很多, 臺灣年輕人也紛紛去大陸尋找機會。 一項資料揭露可怕的現實——現在臺灣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標準甚至比20年前還要低。

文章開頭講到的那位35歲年輕人算是美國千千萬萬年輕人的縮影, 他們並不是不努力, 而是真的“時運不濟”。 筆者認為, 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臺灣都已進入成熟社會, 工作難找、人口老齡化、階層固化、缺乏野蠻生長機遇是其典型特徵。 就像哈佛大學教授普裡戈斯曾說過“每次經濟衰退都會讓一批人再也爬不起來。 ”

進入新年, 筆者朋友圈中很多好友用文字來記錄表達對新一年期許, 這些期望五花八門——單身的人希望找到愛情, 北京的朋友盼望能搖到車牌, 另外有些人早早安排好了小長假的出國旅行計畫,

更多的人則希望通過學習提升自己能力, 期許在事業上進步。

從朋友圈這樣一個小小的視窗, 可窺探到中國仍是充滿機遇的社會, 生活在這裡的人仍然充滿著拼搏精神。 儘管過去一年, 你會看到很多焦慮擔心, 諸如糟糕的空氣, 自己的房子沒有升值, 家裡的阿姨不稱職……正如一位媒體人撰文所指出那樣, 中國大陸中產的抱怨焦慮有其矯揉造作的一面, 朋友圈中的過量資訊放大了這種焦慮感。

隨著房價暴漲的結束, 社會運作逐漸趨於法治化, 中國野蠻生長暴富的時代正悄然遠去, 美國苦逼青年的故事也許會在未來的中國上演。 我們應該慶倖的是, 當下中國剩下的機遇仍大大多於成熟社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