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素食不以大乘佛教思想為指導,則失之膚淺;大乘佛教徒不堅持素食,則難說圓滿

佛教素食漫談

《淨土》雜誌2017年第4期

文/馮煥珍

隨著因氣候變遷而不斷引發的生態危機的不斷出現, 當今人類對於自身的生存、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確實到了應該進行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作為生命個體, 都渴望擁有和諧的生存環境。

地球, 是人類自身和其他生物賴以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星球。 那麼, 到底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呢?怎樣才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呢?

以大乘佛教的立場來看, 今天, 踐行和推廣佛教素食, 不僅是一項立竿見影的實踐, 而且是通往社會和諧、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

一、佛教素食概況

佛教的素食理念比世俗的素食觀念更加嚴格和徹底, 當一個佛教徒對慈悲的意義以及對葷食的危害的認識和體會達到一定高度時, 自然就會踐行佛教素食。

依據佛教經律, 佛教素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禁食有情身肉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下文簡稱《梵網經》)第十卷非常清楚地指明:“一切眾生肉不得食。 ”“食肉得無量罪。 ”六道內一切眾生肉, 凡屬有知覺者, 皆不宜食。 嚴格地說, 還應禁絕雞蛋(有生機)、牛奶(取其脂膏)、動物皮毛之類附帶產出的產品。

(二)禁食五辛

五辛是指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五種, 這在《梵網經》裡面有明確記載。 故佛弟子禁食以上辛菜。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一切眾生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眾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淫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墮無間獄。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

興渠產於西域, 沒有傳入中國。 依佛教戒律(《梵網經》菩薩戒)規定,

諸佛子吃了這五種辛菜, 犯輕垢罪。

(三)杜絕酒精類飲料

因酒精會麻醉大腦, 飲用後使人心智迷亂、愚癡癲狂, 容易犯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惡行, 故佛陀以戒律(不飲酒戒)的形式禁止飲用酒類飲料, 減少修行者破戒因緣, 有利於成就道業。

二、提倡佛教素食的緣由

佛教提倡素食, 除了包括有利於身心健康、尊重生命平等之外, 還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依據, 進一步說明了提倡佛教素食具有超越性的意義。

(一)眾生的真相

1.眾生是同體的

眾生, 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有情;同體, 指六道眾生相互之間曾作為對方的父母或對方舊身。 這一事實《梵網經》裡講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所謂殺我故身, 殺眾生即殺我舊身。 根據佛教“眾生同體”觀, 眾生之間的關係即“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只是在不同時空中顯現不同的相貌而已。

眾生的生命不單有現在這一世, 實際上一直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無盡流轉。 很多人擔心自己死後不再有生命, 從佛教的生命緣起觀來說, 生命既不會永恆不變, 也不會歸於虛無, 並沒有人們眼中的死亡這回事。

眾生的生命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但其層次、相狀卻有高低之分:能夠深達宇宙人生真相, 能夠在智慧、自在、慈悲中生活, 便獲得聖人的生命;迷于宇宙人生真相, 就只能在愚癡、煩惱、自私中生活, 這就是六道凡夫的生命。

六道凡夫的生命隨業流轉、相互穿越,如果此世所造以惡業為主,來世就轉生到三惡道,自己承受更苦的業報,給相應緣起裡的眾生帶來苦受也更多。反之,如果此世所造以善業為主,來世就會轉生到三善道,不僅自己受的苦會少一點,帶給相應緣起裡的眾生的苦受也會少一點。六道眾生的生命都是屬於低級層次的,是必須要超越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提升生命層次的方法就是要走上自度度他的菩提道。

正因為生命不斷輪轉六道,人類與動物之間相互做過父母、互為六親眷屬,我們相信這個事實,怎麼忍心貪吃過去父母、六親眷屬的肉呢?

2.有情皆以生命為貴

一切未得解脫的眾生都視命為根本,如《正法念處經》說:“一切諸法,命為根本,人皆護命,不殺生者,則施其命,若施命者,施一切樂;第一施者,所謂施命。”眾生皆愛惜生命。然而,有些人說:“我沒辦法,我抑制不住要吃動物身肉。”若人斷了對方最珍愛的性命,將會引起眾生的瞋恨,未來也會使自己傷身失命,因果不虛。

人想求長壽,就不應該傷害眾生的性命,就應該戒殺護生。戒殺護生是向眾生佈施無畏,以因果報應定律,自身也將感得健康長壽。而戒殺護生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吃素。

(二)殺生是最大的惡業,而戒殺斷肉積福無量

想要獲得健全的生命,必定需要安穩、健康的生存環境,彼此的共存空間需要的是和平、和諧,而不是兇殘的殺戮。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佛教大慈大悲、普濟救世的精神,給予了一切生命最大限度、最大力度的保護與尊重。“殺生”究竟有哪些重大過患呢?

1.殺生斷慈悲種子

葷腥之食為殺生直接提供了助緣,若要從根本上斷除殺生,必須堅持素食。《大般涅槃經》雲:“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佛陀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視法界眾生如獨子羅睺羅。佛陀告誡弟子不應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觀想此肉是自己子女之肉,更何況食肉會斷送慈悲種性!

2.殺生皆惡業,惡報深重

殺生的果報深重,在很多經典裡面都有具體開示,如《正法念處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等經,而把這一法義歸納得比較完備的論著,則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論雲:“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入楞伽經》雲:“大慧!由人食肉,能令眾生見者皆生如是驚怖。大慧!一切虛空地中眾生,見食肉者皆生驚怖,而起疑念:‘我於今者為死為活?如是惡人不修慈心,亦如豺狼遊行世間常覓肉食,如牛啖草、蜣蜋逐糞不知飽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應逢見。’即舍逃走,離之遠去,如人畏懼羅刹無異。”

3.不殺生善根深厚,福報功德速增

首先,應知佛教對“不殺生”的定義。《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八卷雲:“雲何不殺?自行不殺,勸人不殺,毀呰殺法。若屋窓牖、若戶扇間、若屋樑上有微細蟲,若然火時,懼傷其命,不閉戶牖,是名不殺。”“複有不殺:不生殺念,乃至床褥臥具有濕生蟲,不起心想欲害其命,於微細命乃至蟣子不起殺意,是名不殺生。”由此可知,佛教對待一切眾生,無論大小、貴賤,均應平等護惜其性命。

其次,不殺生,不但遠離惡法、成就善法,而且能迅速積累福報、增長功德,受人、天尊敬,乃至成就菩提,所以智者不應殺生。

《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八卷雲:“複教他人,令行不殺,住於善道。如是之人,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峪崖岸天,受善業報。”

《正法念處經》第二卷雲:“不殺善根不可思議,最為真實,何等種種諸願,如是如是隨願皆得。譬如世間善巧金師得好真金,如是如是隨所欲作,彼金如是隨意造作種種莊嚴,若作瓶等、若作人像、若作佛像。如是如是不殺生者,不缺、不穿、不孔、不虛,如是如是隨願皆得。隨何等人如是不殺,則近涅槃。彼人常共善知識行,彼人則是善器眾生,善能攝取自他福德。彼人則是世間福田,不行地獄、餓鬼、畜生。此善行人成就善法,一切所得皆悉堅固,無有王、賊、水、火等畏,皆自食用;人中尊貴,他不能勝,法具足故。是故智者不應殺生。”

(三)飲酒亂人心智,過失無量

飲酒使人迷惑顛倒,愚蠢癲狂。醉酒導致心智迷亂,容易犯身口意之惡業,佛陀說有三十六種過失。相反,若不飲酒,所得善利卻非常大。

如《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記載:“人於世間不飲酒醉,從不醉得五善。何等五?一者,傳言上事,進見長吏,語言不謬誤,亦仕宦如意;二者,家事修治,常有餘財;三者,假借求利疾得,亦為人所敬愛;四者,得上天,亦為諸天所尊重;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潔白自喜,黠慧曉事,皆從故世宿命不飲酒所致。慎莫飲酒!”

三、如何實踐佛教素食

自梁武帝下詔禁斷酒肉開始,至今漢地佛教已經堅持素食上千年,佛教素食繼續發展,將擁有越來越廣泛的群體。為了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教素食,筆者覺得首先應該提高以下幾種認知:

(一)認識佛教素食的重要性

一個人堅持素食的前提,是對素食的重要性有所瞭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瞭解素食:首先,在身體健康層面,告訴人們肉食的危害與素食的利益;其次,從環境生態層面,闡明物種豐富性的重要性與肉食對生態多樣性的嚴重破壞;第三,揭示眾生同體共生的根本事實,促使人們發起“同體慈悲”之心,並將此心付諸行動。

(二)認識佛教素食是最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只是一種習慣嗎?確實是。但一般人不瞭解這一點,錯誤地以為人是肉食動物,生而具有食肉的本性,由此形成了種種飲食上的錯誤見解。其中基因決定論與動植物奉養人說特別具有代表性。

提出基因決定論的理查·道金斯寫過一本《自私的基因》,鼓吹基因是自私的,我們生來就是自私的,人的一切行為首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些人由此就認為,人吃肉不決定于文化,而決定于遺傳自祖先的基因,基因決定我們食肉,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屬性。然而,這種理論根本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古今中外有那麼多素食者存在?

動植物奉養人說主要產生于人本主義的文化觀,在中國主要體現在儒家的相關說法上。例如宋代的王昭禹就說:“腥、臊、膻、香,皆天產之物,所以資氣體之養者也。”(宋·王昭禹《周禮詳解》卷四)。

信奉者自許人為萬物之靈,天地間產出的動植物都是奉養人的營養品,人如果不進食這些營養品,陰陽就不能平衡。人要關心的不是吃不吃動植物,而是“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周禮·天官塚宰第一·宮正/外饔》),即防止吃到有毒動植物。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只要對自己身體有利,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甚至胎兒的胎盤,可以說無所不吃;取動物肉的時候,還要用種種殘忍的手段折磨動物,讓其肉品保持新鮮和營養。人類長期大飽口腹之欲的結果,必將導致很多物種瀕臨滅絕,生態鏈的失衡也必使人類自食惡果。

其實,人沒有什麼定性,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說人的“五蘊皆空”。“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構成人肉體與精神的元素,一切眾生身心皆是由此五蘊構成的身心綜合體,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性質。

人、動物、植物乃至一切現象都沒有這樣的性質,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隨業感果。人們所說的人的本性,都只不過是受長期相似因緣熏習而形成的習性。既然是習性,那就是可以改變的,正信的佛教因此提倡改變吃葷腥食物等自私自利的習性,熏習素食等自利利他的習性。

(三)認識佛教素食完全能滿足人體營養需要

不敢素食的許多人質疑素食能不能滿足我們身體的營養需要?

當然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對於身體發育、生殖和維持身體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營養素的描述,身體需要的營養素包括巨集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宏量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簡單和複合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脂肪酸,攝入量相對大。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所編著的《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完全可以從植物中取得。因此,人們完全不必擔心素食的營養問題。

(四)循序漸進地踐行佛教素食

佛教素食最終目的是慈悲平等對待、救護一切生命,但由於眾生善根深淺、根基差別,並非所有人都能一步到位完全奉行素食。所以,對做到不殺生但很難馬上斷除貪著肉味者,可以從吃仿葷素、齋日吃素開始,然後漸漸過渡到長期堅持佛教素食。

1.吃仿葷素

仿葷素據說是從梁武帝下詔斷酒肉後開始出現的。佛教傳入中國後,雖強調僧人素食,但主要靠自覺,並沒有杜絕葷腥。梁武帝信佛虔誠、佛理通達,登上皇位後,經常講經說法,被稱為“皇帝菩薩”。他依《楞伽經》《涅槃經》《鴦掘摩羅經》等寫了一篇《斷酒肉文》昭告全國:禁絕僧尼吃肉飲酒。當此詔文下達後,仍有部分人不能斷酒禁肉,但又不敢犯禁。怎麼辦?於是開出了“素肉”這樣一個方便法,仿葷素出現於素餐館,一直流傳到現在。

對於仿葷素,也有人認為這是口素心葷,不倫不類。但為了幫助人們最終告別肉食,也是一種暫時的善巧方便。因這種飲食方式並非佛制,也不值得提倡。

2.齋日吃素

指在家居士在每月六齋日,像出家人一樣素食、持守齋戒。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裡說:“何等為佛正齋法?是間有賢善人持戒,一月六日齋:月八日一齋,十四日一齋,十五日一齋,二十三日一齋,二十九日一齋,三十日一齋。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齋,家中今一日,且莫飲酒、莫鬥諍、莫道說錢財,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說,當如阿羅漢。’阿羅漢無殺意,齋日持戒亦當如阿羅漢,無殺意、無捶擊意,念畜生及蟲蛾,使常生,如阿羅漢意,是為一戒。今日與夜持殺意,使不得殺,持意如是,為佛一戒。”

為什麼居士要持六齋?這六天是四大天王及其太子、使者巡查人間、記錄世人修行善惡情況的日子:初八是使者來巡查,十四是太子來巡查,十五是四大天王親自來巡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就往前推一天,即二十八、二十九),這三天也依次是使者、太子、四天王來巡查。如果一個人能在這六天嚴謹持齋,修行世間、出世間善法,福德增上,四天王歡喜,則感得善報;反之,如果在這些日子破齋犯戒,造作惡業,福德減損,四天王愁憂,則感召惡報。

3.堅持長期吃佛教素食

總之,素食不以大乘佛教思想為指導,則失之膚淺;大乘佛教徒不堅持素食,則難說圓滿。一切眾生的健康都以珍愛生命為根本,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也離不開環保、健康、慈悲的佛教素食。

作者簡介:

馮煥珍,哲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時代的華嚴學和禪學。

這就是六道凡夫的生命。

六道凡夫的生命隨業流轉、相互穿越,如果此世所造以惡業為主,來世就轉生到三惡道,自己承受更苦的業報,給相應緣起裡的眾生帶來苦受也更多。反之,如果此世所造以善業為主,來世就會轉生到三善道,不僅自己受的苦會少一點,帶給相應緣起裡的眾生的苦受也會少一點。六道眾生的生命都是屬於低級層次的,是必須要超越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提升生命層次的方法就是要走上自度度他的菩提道。

正因為生命不斷輪轉六道,人類與動物之間相互做過父母、互為六親眷屬,我們相信這個事實,怎麼忍心貪吃過去父母、六親眷屬的肉呢?

2.有情皆以生命為貴

一切未得解脫的眾生都視命為根本,如《正法念處經》說:“一切諸法,命為根本,人皆護命,不殺生者,則施其命,若施命者,施一切樂;第一施者,所謂施命。”眾生皆愛惜生命。然而,有些人說:“我沒辦法,我抑制不住要吃動物身肉。”若人斷了對方最珍愛的性命,將會引起眾生的瞋恨,未來也會使自己傷身失命,因果不虛。

人想求長壽,就不應該傷害眾生的性命,就應該戒殺護生。戒殺護生是向眾生佈施無畏,以因果報應定律,自身也將感得健康長壽。而戒殺護生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吃素。

(二)殺生是最大的惡業,而戒殺斷肉積福無量

想要獲得健全的生命,必定需要安穩、健康的生存環境,彼此的共存空間需要的是和平、和諧,而不是兇殘的殺戮。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佛教大慈大悲、普濟救世的精神,給予了一切生命最大限度、最大力度的保護與尊重。“殺生”究竟有哪些重大過患呢?

1.殺生斷慈悲種子

葷腥之食為殺生直接提供了助緣,若要從根本上斷除殺生,必須堅持素食。《大般涅槃經》雲:“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佛陀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視法界眾生如獨子羅睺羅。佛陀告誡弟子不應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觀想此肉是自己子女之肉,更何況食肉會斷送慈悲種性!

2.殺生皆惡業,惡報深重

殺生的果報深重,在很多經典裡面都有具體開示,如《正法念處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等經,而把這一法義歸納得比較完備的論著,則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論雲:“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入楞伽經》雲:“大慧!由人食肉,能令眾生見者皆生如是驚怖。大慧!一切虛空地中眾生,見食肉者皆生驚怖,而起疑念:‘我於今者為死為活?如是惡人不修慈心,亦如豺狼遊行世間常覓肉食,如牛啖草、蜣蜋逐糞不知飽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應逢見。’即舍逃走,離之遠去,如人畏懼羅刹無異。”

3.不殺生善根深厚,福報功德速增

首先,應知佛教對“不殺生”的定義。《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八卷雲:“雲何不殺?自行不殺,勸人不殺,毀呰殺法。若屋窓牖、若戶扇間、若屋樑上有微細蟲,若然火時,懼傷其命,不閉戶牖,是名不殺。”“複有不殺:不生殺念,乃至床褥臥具有濕生蟲,不起心想欲害其命,於微細命乃至蟣子不起殺意,是名不殺生。”由此可知,佛教對待一切眾生,無論大小、貴賤,均應平等護惜其性命。

其次,不殺生,不但遠離惡法、成就善法,而且能迅速積累福報、增長功德,受人、天尊敬,乃至成就菩提,所以智者不應殺生。

《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八卷雲:“複教他人,令行不殺,住於善道。如是之人,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峪崖岸天,受善業報。”

《正法念處經》第二卷雲:“不殺善根不可思議,最為真實,何等種種諸願,如是如是隨願皆得。譬如世間善巧金師得好真金,如是如是隨所欲作,彼金如是隨意造作種種莊嚴,若作瓶等、若作人像、若作佛像。如是如是不殺生者,不缺、不穿、不孔、不虛,如是如是隨願皆得。隨何等人如是不殺,則近涅槃。彼人常共善知識行,彼人則是善器眾生,善能攝取自他福德。彼人則是世間福田,不行地獄、餓鬼、畜生。此善行人成就善法,一切所得皆悉堅固,無有王、賊、水、火等畏,皆自食用;人中尊貴,他不能勝,法具足故。是故智者不應殺生。”

(三)飲酒亂人心智,過失無量

飲酒使人迷惑顛倒,愚蠢癲狂。醉酒導致心智迷亂,容易犯身口意之惡業,佛陀說有三十六種過失。相反,若不飲酒,所得善利卻非常大。

如《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記載:“人於世間不飲酒醉,從不醉得五善。何等五?一者,傳言上事,進見長吏,語言不謬誤,亦仕宦如意;二者,家事修治,常有餘財;三者,假借求利疾得,亦為人所敬愛;四者,得上天,亦為諸天所尊重;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潔白自喜,黠慧曉事,皆從故世宿命不飲酒所致。慎莫飲酒!”

三、如何實踐佛教素食

自梁武帝下詔禁斷酒肉開始,至今漢地佛教已經堅持素食上千年,佛教素食繼續發展,將擁有越來越廣泛的群體。為了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教素食,筆者覺得首先應該提高以下幾種認知:

(一)認識佛教素食的重要性

一個人堅持素食的前提,是對素食的重要性有所瞭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瞭解素食:首先,在身體健康層面,告訴人們肉食的危害與素食的利益;其次,從環境生態層面,闡明物種豐富性的重要性與肉食對生態多樣性的嚴重破壞;第三,揭示眾生同體共生的根本事實,促使人們發起“同體慈悲”之心,並將此心付諸行動。

(二)認識佛教素食是最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只是一種習慣嗎?確實是。但一般人不瞭解這一點,錯誤地以為人是肉食動物,生而具有食肉的本性,由此形成了種種飲食上的錯誤見解。其中基因決定論與動植物奉養人說特別具有代表性。

提出基因決定論的理查·道金斯寫過一本《自私的基因》,鼓吹基因是自私的,我們生來就是自私的,人的一切行為首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些人由此就認為,人吃肉不決定于文化,而決定于遺傳自祖先的基因,基因決定我們食肉,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屬性。然而,這種理論根本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古今中外有那麼多素食者存在?

動植物奉養人說主要產生于人本主義的文化觀,在中國主要體現在儒家的相關說法上。例如宋代的王昭禹就說:“腥、臊、膻、香,皆天產之物,所以資氣體之養者也。”(宋·王昭禹《周禮詳解》卷四)。

信奉者自許人為萬物之靈,天地間產出的動植物都是奉養人的營養品,人如果不進食這些營養品,陰陽就不能平衡。人要關心的不是吃不吃動植物,而是“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周禮·天官塚宰第一·宮正/外饔》),即防止吃到有毒動植物。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只要對自己身體有利,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甚至胎兒的胎盤,可以說無所不吃;取動物肉的時候,還要用種種殘忍的手段折磨動物,讓其肉品保持新鮮和營養。人類長期大飽口腹之欲的結果,必將導致很多物種瀕臨滅絕,生態鏈的失衡也必使人類自食惡果。

其實,人沒有什麼定性,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說人的“五蘊皆空”。“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構成人肉體與精神的元素,一切眾生身心皆是由此五蘊構成的身心綜合體,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性質。

人、動物、植物乃至一切現象都沒有這樣的性質,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隨業感果。人們所說的人的本性,都只不過是受長期相似因緣熏習而形成的習性。既然是習性,那就是可以改變的,正信的佛教因此提倡改變吃葷腥食物等自私自利的習性,熏習素食等自利利他的習性。

(三)認識佛教素食完全能滿足人體營養需要

不敢素食的許多人質疑素食能不能滿足我們身體的營養需要?

當然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對於身體發育、生殖和維持身體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營養素的描述,身體需要的營養素包括巨集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宏量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簡單和複合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脂肪酸,攝入量相對大。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所編著的《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完全可以從植物中取得。因此,人們完全不必擔心素食的營養問題。

(四)循序漸進地踐行佛教素食

佛教素食最終目的是慈悲平等對待、救護一切生命,但由於眾生善根深淺、根基差別,並非所有人都能一步到位完全奉行素食。所以,對做到不殺生但很難馬上斷除貪著肉味者,可以從吃仿葷素、齋日吃素開始,然後漸漸過渡到長期堅持佛教素食。

1.吃仿葷素

仿葷素據說是從梁武帝下詔斷酒肉後開始出現的。佛教傳入中國後,雖強調僧人素食,但主要靠自覺,並沒有杜絕葷腥。梁武帝信佛虔誠、佛理通達,登上皇位後,經常講經說法,被稱為“皇帝菩薩”。他依《楞伽經》《涅槃經》《鴦掘摩羅經》等寫了一篇《斷酒肉文》昭告全國:禁絕僧尼吃肉飲酒。當此詔文下達後,仍有部分人不能斷酒禁肉,但又不敢犯禁。怎麼辦?於是開出了“素肉”這樣一個方便法,仿葷素出現於素餐館,一直流傳到現在。

對於仿葷素,也有人認為這是口素心葷,不倫不類。但為了幫助人們最終告別肉食,也是一種暫時的善巧方便。因這種飲食方式並非佛制,也不值得提倡。

2.齋日吃素

指在家居士在每月六齋日,像出家人一樣素食、持守齋戒。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裡說:“何等為佛正齋法?是間有賢善人持戒,一月六日齋:月八日一齋,十四日一齋,十五日一齋,二十三日一齋,二十九日一齋,三十日一齋。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齋,家中今一日,且莫飲酒、莫鬥諍、莫道說錢財,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說,當如阿羅漢。’阿羅漢無殺意,齋日持戒亦當如阿羅漢,無殺意、無捶擊意,念畜生及蟲蛾,使常生,如阿羅漢意,是為一戒。今日與夜持殺意,使不得殺,持意如是,為佛一戒。”

為什麼居士要持六齋?這六天是四大天王及其太子、使者巡查人間、記錄世人修行善惡情況的日子:初八是使者來巡查,十四是太子來巡查,十五是四大天王親自來巡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就往前推一天,即二十八、二十九),這三天也依次是使者、太子、四天王來巡查。如果一個人能在這六天嚴謹持齋,修行世間、出世間善法,福德增上,四天王歡喜,則感得善報;反之,如果在這些日子破齋犯戒,造作惡業,福德減損,四天王愁憂,則感召惡報。

3.堅持長期吃佛教素食

總之,素食不以大乘佛教思想為指導,則失之膚淺;大乘佛教徒不堅持素食,則難說圓滿。一切眾生的健康都以珍愛生命為根本,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也離不開環保、健康、慈悲的佛教素食。

作者簡介:

馮煥珍,哲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時代的華嚴學和禪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