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性的兩面:慈禧與珍妃之間的是是非非

撇開大的是非, 慈禧不失兩大特色:一是才情, 詩書畫皆能, 書畫有一定的功力, 耳熟能詳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即出自慈禧為其母的祝壽詩;二是歹毒, 對政敵自不必說, 即便對侄子光緒帝的嬪妃也痛下殺手。

其實, 無論是才情還是歹毒, 對慈禧來說都有放大的一面:慈禧的書畫, 有不少為繆嘉蕙、屈兆麟代筆;珍妃被慈禧處死, 實則咎由自取。

慈禧的照片

慈禧與珍妃之間的矛盾

慈禧為同治帝生母, 同治帝逝後無子, 選擇了慈禧的侄子, 同時也是其親妹的兒子載湉繼位, 是為光緒帝。 真正隆重舉行“大婚”之典的, 清代帝王中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個, 可見慈禧對光緒帝的器重。

光緒帝有三位後妃:隆裕皇后是慈禧弟弟的女兒, “姐妹花”瑾妃、珍妃是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 都是慈禧選定的, 原無親疏之分。 隆裕皇后與珍妃交惡, 很好理解。

進一步論就原由,

隆裕皇后與慈禧有親緣關係, 慈禧與光緒帝也有親緣關係, 認為慈禧因為隆裕皇后而惡光緒帝與珍妃, 很難解釋, 何況慈禧是個“政治家”, “婆婆”計較“兒媳”之間的問題就太簡單了。

慈禧給予珍妃的警告

珍妃讓慈禧生厭, 首先在其個性。 珍妃與其姐瑾妃, 自幼隨伯父長善在廣州長大。 長善為兩位侄女選的老師, 就是後來的榜眼文廷式, 也是後來“帝黨”的重要人物。 珍妃早年的生活環境, 相對開放, 不是隆裕皇后的傳統型。 同時, 珍妃性格外向, 幾乎放誕不羈。 珍妃不僅對西洋玩意好奇, 還經常著西洋時裝宮中招搖, 違反宮禁。 有一次, 竟著龍袍去唱戲。 凡此種種, 在當時的環境中, 這都不是個人愛好與興趣的事, 而是嚴重違反禮制的行為。

對珍妃的不軌, 慈禧只給予訓戒。 後來珍妃讓一個小宦官開照相館, 慈禧把這個小宦官當場杖斃。 責任在珍妃, 慈禧拿奴才開刀, 是在給珍妃發警告。

光緒與珍妃

但珍妃在奴才的印象中, 卻比慈禧好, 因為珍妃經常給他們賞賜。 珍妃的正常收入並不高,

清朝後妃年俸分為九等, 除皇太后特殊外, 待遇都比較低:皇后銀1000兩, 皇貴妃銀800兩, 貴妃銀600兩, 妃銀300兩, 嬪銀200兩, 貴人銀100兩, 常在銀50兩, 答應銀30兩。 珍妃年俸最高時, 亦不過300兩銀子。 花錢大方, 收入不足, 珍妃便賣官。

珍妃賣官

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魯伯陽進四萬金於珍妃, 珍妃言于德宗, 遂簡放上海道。 江督劉坤一知其事, 伯陽蒞任不一月, 即劾罷之。 ”珍妃賣官給魯伯陽, 掙了一筆大錢, 對方出了問題, 自己也被人贓俱獲。

慈禧的劇照

光緒二十年(1894年), 珍妃又將四川鹽法道的官帽賣給賣給了玉銘。 光緒帝召見玉銘時, 發現這個人居然是個文盲!珍妃賣官, 涉及其堂兄志琮, 以及宮中太監多人, 這種內外勾結, 都是歷朝歷代的大忌。 珍妃做事, 實在太離譜。 較之於生活上的違反禮制, 珍妃顯然是在干政了。 這個時候, 慈禧如果將珍妃殺了, 完全是在執行祖宗之法。 但是, 慈禧震怒之餘, 是將太監高萬枝處死, 太監永祿、宣五、王長泰、聶德平等數十人斃杖或充軍, 有關宮女驅逐出宮。 對珍妃“褫衣廷杖”, 降為貴人,等於是“行政降級”處理,有大事化小的一面,但讓珍妃就此感激慈禧,那是不太可能的。

緊張的婆媳關係

慈禧與珍妃之間這種緊張的“婆媳關係”,顯然來自珍妃嚴重違反禮制與祖宗之法。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所謂“帝黨”“後黨”之間的政治鬥爭。而“帝黨”中的骨幹成員,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志琮是珍妃的堂兄,關係錯綜複雜。慈禧與珍妃之間由“婆媳”演變為政敵,珍妃之死便在情理之中。

珍妃的劇照

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紫禁城,珍妃死亡。末代皇帝溥儀之父載灃認為,珍妃是為避免受辱而主動跳井殉節,《清史稿》采有了這種說法。但諸多回憶錄性質的文字,認為是慈禧下令將珍妃處死。

慈禧與珍妃間的恩怨,就此結束。在清宮戲中,常見的藝術場面,都是極力渲染珍妃的“美”,慈禧的“惡”,而觀眾寧肯娛樂也不肯思索。可見,一個惡貫滿盈的人,要找回自己的公信力有多難。

降為貴人,等於是“行政降級”處理,有大事化小的一面,但讓珍妃就此感激慈禧,那是不太可能的。

緊張的婆媳關係

慈禧與珍妃之間這種緊張的“婆媳關係”,顯然來自珍妃嚴重違反禮制與祖宗之法。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所謂“帝黨”“後黨”之間的政治鬥爭。而“帝黨”中的骨幹成員,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志琮是珍妃的堂兄,關係錯綜複雜。慈禧與珍妃之間由“婆媳”演變為政敵,珍妃之死便在情理之中。

珍妃的劇照

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紫禁城,珍妃死亡。末代皇帝溥儀之父載灃認為,珍妃是為避免受辱而主動跳井殉節,《清史稿》采有了這種說法。但諸多回憶錄性質的文字,認為是慈禧下令將珍妃處死。

慈禧與珍妃間的恩怨,就此結束。在清宮戲中,常見的藝術場面,都是極力渲染珍妃的“美”,慈禧的“惡”,而觀眾寧肯娛樂也不肯思索。可見,一個惡貫滿盈的人,要找回自己的公信力有多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