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I 專欄 I 教我如何不想她

開 篇

本期專欄作者【董宏猷】

董宏猷

白壁齋, 宏猷書房之謂也!借《大武漢》一角, 設書話專欄一, 清茶一, 書友三五, 品茗談書, 豈不樂乎?

開篇之時, 東湖櫻花正開,

謹捧碧水書香, 就教于讀者諸君也!

晨起陰冷。 夜半似下過雨雪了。 這當是今年的第一場雨雪。 開窗透氣, 卻聞窗外傳來熟悉的歌聲。 仔細聽來, 竟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我最喜愛的歌曲之一。 我的聲帶尚未手術之前, 但凡朋友們雅集, 我常常會情不自禁的放歌, 沉浸在蜜也似的銀夜裡。 這首五四時期的流行歌曲, 作曲者是趙元任先生, 作詞者, 則是五四時期鼎鼎有名的劉半農先生。

劉半農

說起劉半農, 大家熟知的, 是他在《新青年》時期, 與錢玄同兩人策劃的“雙簧事件”。 那時, 新文化運動剛剛起步, 守舊派恪守舊的傳統, 對新文化運動大加伐責。 民國七年(1918年)3月, 錢玄同化名"王敬軒", 發表了《文學革命的反響》。 以守舊頑固派的身份, 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 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

劉半農則發表了《答王敬軒》的長篇文章, 針對"王敬軒"所列的新文化運動的"罪狀", 以犀利的筆鋒逐條批駁, 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 這場由《新青年》同仁化名進行的辯論, 轟動一時。 劉半農也因此名聲大噪。

劉半農,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江蘇江陰城, 原名壽彭, 後名複, 初字半儂, 後改半農, 晚號曲庵, 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 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清宣統三年, 曾參加辛亥革命, 在革命軍中任文牘。 民國元年2月, 因不滿軍隊內部的混亂而返鄉。 同年3月, 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至上海謀生, 在開明劇社任編輯。 後在中華書局任編譯員。 民國六年, 劉半農在《新青年》三卷三期上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這篇檄文為胡適、陳獨秀的新文學主張推波助瀾。

同年,27歲的劉半農以高中肄業學歷,被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員, 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 民國九年(1920年), 劉半農帶著妻子朱蕙和女兒劉小蕙, 一同前往英國倫敦大學的大學院學習實驗語音學。 朱蕙儀容不凡, 生性開朗謙和, 是一個賢慧的好妻子。 儘管她比劉半農大三歲, 但兩人感情融洽, 恩愛和諧, 同年8月, 朱蕙又為劉半農生下一對雙胞兒女育倫和育敦。 劉半農一人的留學費, 一家五人同用, 生活自然清苦。 但劉半農夫妻和睦, 並不以為苦。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 就是在這年的9月, 寫於英國的。

這首感情深沉的詩, 開始時叫做《情歌》, 後來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 五四以前, 漢字中的“他”本無男女之分,

劉半農在詩中首創了人稱代詞“她”, 取代女性, 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1926年趙元任將此詩譜曲, “她”也同詩歌一起, 廣為流傳。 此次, 中國的女性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人稱代詞。 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看, 一個“她”字, 便足以使這首詩永垂不朽了。

有意思的是, 當《教我如何不想她》傳唱開以後, 引起很多人的遐想。 許多人認為這是劉半農寫給一位女性的, 甚至有些年輕的女子猜想詞作者一定是位風流倜儻的才子。 有一天, 劉半農應好友李抱枕的邀請, 參加一個歌詠團音樂會。 一曲唱罷, 組織者熱情邀他上臺與觀眾見面,並介紹說, 這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劉半農先生。 台下頓時一片熱烈的掌聲。 正當他鞠躬致意時,耳邊突然飄來一位年輕女子的聲音:“哦, 原來是一個老頭兒。”

劉半農聽見了回家就作了一首打油詩:“叫我如何不想她,/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白話詩,用了歌詞的形式,同時融進了民歌風。這與他最早呼籲對中國民歌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保存是分不開的。早在1918 年,以北大歌謠運動為開端,劉半農不僅作為歌謠運動的發起者和主持者,而且宣導新詩創作要向歌謠學習。他身體力行,首倡歌謠的徵集與研究,使民間文學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除了歌謠,他還收集俗語,甚至收集各地罵人的方言,想編一本"罵人專輯"。為此,他曾在北京某報紙上刊登啟事,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趙元任見到啟事後,立即趕往劉半農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駡"了一頓。隨後,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再把劉半農"罵"了一頓。挨了這麼多的罵,還嫌不夠,又去拜會章太炎,求罵。章太炎就用漢代和唐代的罵人話"罵”他,還告訴他,這句罵人話是誰說的、典出何處,一直從上午罵到中午。

作為學者與作家,劉半農除了收集與研究,還親自動筆創作。《瓦釜集》就是他用故鄉江陰的方言寫的民歌。這是中國新詩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寫作的民歌體新詩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瓦釜集》

我收藏有劉半農先生的《瓦釜集》,北新書局一九二六年四月初版。封面,是錢玄同的題字,馬叔平選器,陳萬里制像。序歌,則是一板正經的周作人用紹興方言寫的,十分生動有趣:"半農哥呀半農哥,/偌真唱得好山歌,/一唱唱得十來首,/偌格本事直頭大。""今朝輪到我做一篇小序,/豈不是坑死俺也麼哥?/--倘若一定要我話一句,/我只好連連點頭說'好個,好個!'"。

劉半農的自序也有趣,是寫給周作人的信。他說道:"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黃鐘',實在太多了"。劉半農認為"我們要說出誰某的話,就非用誰某的真實的語言與聲調不可;不然終是我們的話。"他之所以要用江陰方言與江陰民歌的聲調來寫新詩,是因為想"把數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裡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出一部分來"。 《瓦釜集》抒寫的,就是勞動者的愛與恨。因此,他用方言寫的民歌,純樸而自然:"姐園裡一朵薔薇開出牆,/我看見你薔薇也和看見姐一樣。/我說姐倪你勿送我薔薇也送個刺把我,/戳破仔我手末你十指尖尖替我縍一縍。”

今年是中國新詩一百周年的紀念年。作為一個熱愛詩歌,並以詩歌創作步入文壇的作家,僅以此文,並以即將出版的詩集,作為一瓣心香,獻給中國的新詩。真正的詩人,其實是不需要頭上的桂冠與光環的,也不需要到處混圈子,混活動的。一如半農先生的民歌體的詩歌,雖然瓦釜,雖然野草,卻有著大地與泥土的芳香。

2017年12月1日

于漢口白壁齋

文 | 董巨集猷

圖片 | 來自於網路

排版 | 王時青

校對 | 肖瑤

原來是一個老頭兒。”

劉半農聽見了回家就作了一首打油詩:“叫我如何不想她,/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白話詩,用了歌詞的形式,同時融進了民歌風。這與他最早呼籲對中國民歌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保存是分不開的。早在1918 年,以北大歌謠運動為開端,劉半農不僅作為歌謠運動的發起者和主持者,而且宣導新詩創作要向歌謠學習。他身體力行,首倡歌謠的徵集與研究,使民間文學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除了歌謠,他還收集俗語,甚至收集各地罵人的方言,想編一本"罵人專輯"。為此,他曾在北京某報紙上刊登啟事,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趙元任見到啟事後,立即趕往劉半農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駡"了一頓。隨後,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再把劉半農"罵"了一頓。挨了這麼多的罵,還嫌不夠,又去拜會章太炎,求罵。章太炎就用漢代和唐代的罵人話"罵”他,還告訴他,這句罵人話是誰說的、典出何處,一直從上午罵到中午。

作為學者與作家,劉半農除了收集與研究,還親自動筆創作。《瓦釜集》就是他用故鄉江陰的方言寫的民歌。這是中國新詩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寫作的民歌體新詩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瓦釜集》

我收藏有劉半農先生的《瓦釜集》,北新書局一九二六年四月初版。封面,是錢玄同的題字,馬叔平選器,陳萬里制像。序歌,則是一板正經的周作人用紹興方言寫的,十分生動有趣:"半農哥呀半農哥,/偌真唱得好山歌,/一唱唱得十來首,/偌格本事直頭大。""今朝輪到我做一篇小序,/豈不是坑死俺也麼哥?/--倘若一定要我話一句,/我只好連連點頭說'好個,好個!'"。

劉半農的自序也有趣,是寫給周作人的信。他說道:"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黃鐘',實在太多了"。劉半農認為"我們要說出誰某的話,就非用誰某的真實的語言與聲調不可;不然終是我們的話。"他之所以要用江陰方言與江陰民歌的聲調來寫新詩,是因為想"把數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裡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出一部分來"。 《瓦釜集》抒寫的,就是勞動者的愛與恨。因此,他用方言寫的民歌,純樸而自然:"姐園裡一朵薔薇開出牆,/我看見你薔薇也和看見姐一樣。/我說姐倪你勿送我薔薇也送個刺把我,/戳破仔我手末你十指尖尖替我縍一縍。”

今年是中國新詩一百周年的紀念年。作為一個熱愛詩歌,並以詩歌創作步入文壇的作家,僅以此文,並以即將出版的詩集,作為一瓣心香,獻給中國的新詩。真正的詩人,其實是不需要頭上的桂冠與光環的,也不需要到處混圈子,混活動的。一如半農先生的民歌體的詩歌,雖然瓦釜,雖然野草,卻有著大地與泥土的芳香。

2017年12月1日

于漢口白壁齋

文 | 董巨集猷

圖片 | 來自於網路

排版 | 王時青

校對 | 肖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