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美到髮絲上|古代發飾盤點

美人是美到頭髮絲的, 特別是各種各樣的發飾, 簡直就是女人心思的集中表現。 古代奇姿異態的各種發飾, 搭配匠心獨運的發飾,

讓美女有姿有色、有態有媚!一起來看看古代這些精美的發飾吧!

【梳篦】滿頭行小梳

梳篦(bi, 讀音同“畢”)大概是古人眾多發飾中最早出現的, 先有梳再有篦。 沒錯, 梳和篦是不同的, 梳的齒部粗而稀, 主要用於梳理頭髮, 而篦齒因為細而密, 可以很好地剔除頭髮上的髒東西。

梳子原本只是理髮的工具, 在魏晉時期竟成了婦女頭上的一種裝飾, 到了唐代, 插梳之風更是蔚然成風。 元稹在《恨妝成》中所言“滿頭行小梳, 當面施圓靨”, 即是描繪了當時插梳之風的盛行。 日本和服女子裝扮中, 梳篦也是常用的發飾。

北宋時期, 京都婦女頭上所戴的白角大梳, 長寬皆逾尺, 已經到了妨礙人們乘轎走路的地步。 不過,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北宋時期社會風氣的開放和經濟的繁榮。 不管任何一個時代, 女子的穿著打扮往往是一個社會經濟、文明水準的風向標。

在歷史的變遷中,

梳篦的樣子也經歷了幾多變化。 從春秋時期的直豎形、戰國時期的馬蹄形, 再到隋唐五代的梯形、宋代的半月形, 梳背的裝飾也日益精細富麗。

▲(左:戰國時期;右:漢朝)

▲(左:元;右:宋)

▲清朝

【簪釵】簪就三千繁華

簪的前身是“笄”(ji,讀音同“基”),是古代女子用來固定髮髻的一種工具。笄也是古代女子成年禮的一種代稱,即女子15歲成年則要梳髻貫笄。若已許嫁,則宴賓客舉行婚禮。

早期的笄,材料多為石、骨、竹等質地,樣子比較原始粗糙。商周時期,笄的頭部開始呈現傘形、幾何形、飛鳥走獸形、夔龍形等多種樣式。

秦漢之後,笄才被稱為“簪”,樣式和工藝也更趨精美,相比之前骨頭、石頭一些的普通材質,人們開始越來越青睞金、玉、翠羽等製作而成的簪。歷代發簪千變萬化,比較常見的有球體或半球體、花頂形、如意形、耳挖性、飛禽走獸遊魚等等。

在形態各異的發簪之中,翠羽簪為最為出色。這裡,不得不提及中國古代的一種金銀製作工藝——點翠。這種工藝就是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在古代女子的發飾中,還有一種作用和簪非常相似的飾物,叫發釵。不同的是,發簪通常為一股,發釵則作成雙股似樹枝丫叉。發釵多成雙插於髮髻,發簪一般為單數。

發釵還是古代男女離別之時的定情信物。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無帽形骨笄

▲活帽傘形骨笄

▲明·嵌玉鑲寶發簪

▲清·白玉嵌翠碧璽花簪

▲明·金鑲玉螃蟹簪

▲清·銀釵

▲清·點翠發簪

【步搖】搖曳生姿色

步搖這種發飾是在簪、釵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底座通常為釵,釵上一般綴有活動的花枝、蝴蝶鳥雀的翅膀、垂珠等。

要說對步搖的鍾愛,非魏晉南北朝和唐朝兩個時期莫屬了。魏晉時期的步搖比較纖細,由彎曲的金銀細絲組成花枝狀。這樣的步搖戴於女子頭上,稍有動靜,花枝便會震顫不已,配以那個時期特有的博衣廣袖,讓魏晉女子頗有弱柳扶風、秀骨清相的脫俗風姿。

到了唐代,步搖的使用則更加普遍,而且無論貴族與平民都可以戴。唐代的步搖多為金玉製成的鳳鳥狀,鳥雀的口中掛銜著珠串,隨著人體的走動,珠串便會搖顫。

▲清代·點翠步搖

▲明·鳳鳥花卉步搖(左);清·鍍金點翠鳥架步搖(右)

▲ 魏晉南北朝·花枝樹杈式樣步搖

▲鏤雕銀質燒藍步搖簪

▲石榴石鍍金步搖

【簪花】花面交相映

簪花的習俗由來已久,而且曾一度不分男女。宋太宗時,皇帝會為每年的新晉進士擺喜宴賜花。詩人楊萬里在詩裡就描述了這種簪花盛景。“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在唐代,上至貴妃楊玉環,下到民間鄉野的普通女子,都尤愛簪花。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開之際,長安仕女都要參加鬥花競賽,戴插以求奇姿異態,多者為花中之魁。盛唐時,“婦女好高髻,“插花著高髻”蔚然成風。唐代女子尤愛簪牡丹、荷花、海棠等花形偏大的花。

後來真花逐漸被假花替代。鈿就是一種用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其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它與簪釵的不同之處在於,鈿主要多為裝飾,不能用於綰發。到了清代,還出現了絹花、絨花、通草花、珠花等飾物。

▲華勝,一般翻成花草的形狀插于或輟於額前

▲各式花樣的鈿

▲清·絹花

▲清·珠花點翠橋樑釵

▲銀點翠飾絨花

【鳳冠】願得一人心

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繼承了宋代的形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更顯得雍容華貴。

▲隋·金銀珠花頭飾

▲明·孝靖皇后鳳冠

隨著民國時期去髻剪髮風潮的興起,曾經在歷史上光彩無限的簪釵也就此黯淡下去。但是文化能夠消失,就能創造,古代發飾已經帶給我們美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將它們的美留存於記憶上。

簪的前身是“笄”(ji,讀音同“基”),是古代女子用來固定髮髻的一種工具。笄也是古代女子成年禮的一種代稱,即女子15歲成年則要梳髻貫笄。若已許嫁,則宴賓客舉行婚禮。

早期的笄,材料多為石、骨、竹等質地,樣子比較原始粗糙。商周時期,笄的頭部開始呈現傘形、幾何形、飛鳥走獸形、夔龍形等多種樣式。

秦漢之後,笄才被稱為“簪”,樣式和工藝也更趨精美,相比之前骨頭、石頭一些的普通材質,人們開始越來越青睞金、玉、翠羽等製作而成的簪。歷代發簪千變萬化,比較常見的有球體或半球體、花頂形、如意形、耳挖性、飛禽走獸遊魚等等。

在形態各異的發簪之中,翠羽簪為最為出色。這裡,不得不提及中國古代的一種金銀製作工藝——點翠。這種工藝就是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在古代女子的發飾中,還有一種作用和簪非常相似的飾物,叫發釵。不同的是,發簪通常為一股,發釵則作成雙股似樹枝丫叉。發釵多成雙插於髮髻,發簪一般為單數。

發釵還是古代男女離別之時的定情信物。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無帽形骨笄

▲活帽傘形骨笄

▲明·嵌玉鑲寶發簪

▲清·白玉嵌翠碧璽花簪

▲明·金鑲玉螃蟹簪

▲清·銀釵

▲清·點翠發簪

【步搖】搖曳生姿色

步搖這種發飾是在簪、釵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底座通常為釵,釵上一般綴有活動的花枝、蝴蝶鳥雀的翅膀、垂珠等。

要說對步搖的鍾愛,非魏晉南北朝和唐朝兩個時期莫屬了。魏晉時期的步搖比較纖細,由彎曲的金銀細絲組成花枝狀。這樣的步搖戴於女子頭上,稍有動靜,花枝便會震顫不已,配以那個時期特有的博衣廣袖,讓魏晉女子頗有弱柳扶風、秀骨清相的脫俗風姿。

到了唐代,步搖的使用則更加普遍,而且無論貴族與平民都可以戴。唐代的步搖多為金玉製成的鳳鳥狀,鳥雀的口中掛銜著珠串,隨著人體的走動,珠串便會搖顫。

▲清代·點翠步搖

▲明·鳳鳥花卉步搖(左);清·鍍金點翠鳥架步搖(右)

▲ 魏晉南北朝·花枝樹杈式樣步搖

▲鏤雕銀質燒藍步搖簪

▲石榴石鍍金步搖

【簪花】花面交相映

簪花的習俗由來已久,而且曾一度不分男女。宋太宗時,皇帝會為每年的新晉進士擺喜宴賜花。詩人楊萬里在詩裡就描述了這種簪花盛景。“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在唐代,上至貴妃楊玉環,下到民間鄉野的普通女子,都尤愛簪花。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開之際,長安仕女都要參加鬥花競賽,戴插以求奇姿異態,多者為花中之魁。盛唐時,“婦女好高髻,“插花著高髻”蔚然成風。唐代女子尤愛簪牡丹、荷花、海棠等花形偏大的花。

後來真花逐漸被假花替代。鈿就是一種用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其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它與簪釵的不同之處在於,鈿主要多為裝飾,不能用於綰發。到了清代,還出現了絹花、絨花、通草花、珠花等飾物。

▲華勝,一般翻成花草的形狀插于或輟於額前

▲各式花樣的鈿

▲清·絹花

▲清·珠花點翠橋樑釵

▲銀點翠飾絨花

【鳳冠】願得一人心

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繼承了宋代的形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更顯得雍容華貴。

▲隋·金銀珠花頭飾

▲明·孝靖皇后鳳冠

隨著民國時期去髻剪髮風潮的興起,曾經在歷史上光彩無限的簪釵也就此黯淡下去。但是文化能夠消失,就能創造,古代發飾已經帶給我們美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將它們的美留存於記憶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