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一位園長用多年管理經驗告訴你,如何選擇安全的幼稚園!

最近幼稚園各種安全事件頻頻被曝光, 這讓全國人民震驚:他們怎麼能對孩子下得去手!繼而是不安:我孩子在幼稚園安全嗎?我怎麼判斷一個幼稚園是不是安全?

今天, 我就想通過自己多年管理幼稚園的經驗, 跟大家說說, 為什麼會出現老師虐待兒童的情況, 家長又如何判斷一家幼稚園是否會虐童。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老師為什麼會打孩子?

家長如何判斷一家幼稚園是否打孩子?

幼稚園如何通過管理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此文中很多觀點跟現在流行的管理思路不一樣, 但它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方式。

文章有點長, 希望大家有耐心。

老師為什麼打孩子?

老師為什麼會打孩子?這件事情非常挑戰正常人的想像力, 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想清楚這些行為背後極其複雜的的成因。

細思下來, 傷害事件的發生需要兩個條件, 一是情緒失控且無法約束;二是需要外部環境的許可。

網上前段時間有很多人說因為幼師工資低, 也有人說老師工作繁重, 壓力大, 缺乏技術手段處理孩子的事情, 容易煩。 這些當然都是導致當事人情緒失控的原因。

誰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情緒失控後理應有約束機制。 讓老師突破職業操守和普世道德的雙層底線, 一定還有更深層次的內部情緒的共振, 這個是行為發生的主要情緒驅動力。

另外, 傷害行為的發生還需要外部環境的許可。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已知的傷害事件都是當眾發生的。 要麼旁邊還有其他老師, 要麼本身就是老師的群體行為。 只有所有老師都認可“打孩子”是可以選擇的一種管理孩子的方式, “打孩子”不會被環境裡其他人指責、制止的時候, 傷害行為才有發生的環境條件。

搞清楚了行為發生的條件, 我們就有可能分析行為發生的原因了。

產生第一個條件的原因一定是“我厭倦這份工作”。

如果老師喜歡一份工作, 他們會主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給自己建立有效的情緒約束機制。 只有本身對這份工作是討厭的, 底層情緒和瞬間情緒高度共振, 情緒才會失控變成能夠行兇的惡魔。

一個幼教機構有義務、有責任讓自己的老師喜歡自己的工作, 最起碼沒有那麼“討厭”自己的工作。 如何讓老師喜歡自己的工作呢?答案其實很簡單。

第一, 收入, 這個當然很重要。 這個重要性不用說了, 地球人都知道。

第二, 更重要的是, 單位要有凝聚力, 能讓員工從工作中收穫社會成就感。

管理者按照正確的價值觀, 帶領員工做正確的事情, 就能讓員工收穫成就感。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喜歡正能量, 都希望自己做有價值有意義對別人有幫助的事。 不幸的是, 很多人帶著這樣的理想進入社會, 卻越來越失望。

我知道, 很多虐童的老師, 在她剛剛進入社會的時候, 也並沒有想成為這樣的老師。 是周圍的環境, 讓她變成了這個樣子。

或許有時她自己想想也會對自己很失望。

當一個幼稚園, 做的都是為孩子好的事情, 而且沒有任何事情動搖這種決心, 這種態度本身對老師們就是一種激勵, 激勵著他們在這個行業裡越走越遠, 越走越好。

如果這兩件事情有一件沒做好, 討厭自己工作的老師就產生了。 當這種感受在老師群體裡蔓延的時候, 傷害行為的第二個條件:環境條件也就產生了。

搞清楚這些, 我們就知道, 被傷害的孩子, 其實是老師長期積累的對工作的負面情緒的發洩口, 是幼稚園爛透了的管理的替罪羊。 沒錯, 糟糕的管理解鎖了人性中的惡魔, 無辜的孩子變成了任由宰割的羔羊。

家長如何判斷一家幼稚園對孩子好不好?

有沒有方便操作的辦法來判斷一家幼稚園會否傷害孩子呢?

這是家長最關心的部分。 家長通常只能參觀幼稚園幾次, 有些幼稚園甚至根本不讓參觀, 在對幼稚園還沒那麼瞭解的情況下, 家長們就要做出一個特別重大的決定:把孩子交給這裡的老師。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交給一個陌生人帶,那可得多不捨得,多擔心。

教師收入不方便問,問了幼稚園也不一定說;凝聚力更沒法觀察。

怎樣在匆匆幾次的參觀中判斷一個幼稚園的老師對孩子好不好呢?(我不想說**孩子了,因為不**孩子不意味著好)

我想有幾個關鍵資訊或者指標,家長要關注:

1)老師流動率

如果老師對一家單位滿意,不會輕易離職。

對管理來說,流動是必然的,吐故納新有時也會帶來好的一面。但是如果比率太高,就說明這家園所老師對工作普遍不滿意。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可能不喜歡自己的單位,甚至有可能不喜歡自己的職業。當我提到老師流動率時,指的是整個園所的師資流動比率,而不是班級老師的變化,因為班級之間出現人員調配,把每個人調換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這是幼稚園的正常管理需要。

我準備以後每年公示上年教師流動率。我們的比率相當漂亮,我很願意公示。很多老師、後勤員工,帶過哥哥帶弟弟,孩子畢業回來還能叫出名字。很多在幼稚園工作六七年的老師。連一般流動率很高的外教,也全部在我們幼稚園工作很多年了。

2)老師和孩子的整體面貌

無論是參觀,還是趴在園外看,都可以看到老師的狀態。老師是開心的還是情緒不高的。孩子是放鬆的自在的歡快的,還是中規中矩甚至垂頭喪氣的。

曾經有一位家長參觀了一次我們幼稚園就決定把孩子送來,她的理由就是:這裡的老師看著都很高興,互相之間看著關係也很好,所以我放心。

3)如果有可能,面見園長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幼稚園,一個幼稚園就是一個獨立實體。實體裡,管理者的風格對園所文化影響深遠。

跟園長的交流可以幫助家長直觀判斷園長的個性、作風,從而判斷他/她的管理風格,價值取向。無論是一對一的面談,或者園長團體接待,都非常有價值。

如何帶出一批有凝聚力的教師隊伍?

這是我最想談的一部分。

當我提到“面見園長判斷他的管理風格價值取向”時,一定會有人說,那麼什麼樣的管理風格是好的?對此,我有很多想說的話。

我經常在家長群、朋友圈看到家長對幼稚園的讚譽。做到這些,靠的是不是行銷,不是宣傳,是適合教育行業的管理方式,和扎實的管理基本功。我必須說,現在社會上通行的管理模式,很多方法並不適合幼稚園。

首先,我要說一個大的管理思路。

這些年,管理學在社會上大行其道,其中一種管理思想就是儘量細化、標準化工作的流程,降低對具體崗位上任職者的要求。但是這一套真的不適合教育機構,最起碼不適合幼稚園。幼稚園不是生產產品的工廠,不能用生產型企業的管理思路管理幼稚園。

教育機構從本質上說,提供的是教育服務,這種服務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提供的。君子和而不同,在教育理念一致的前提下,教師有權利釋放自己的個人魅力,幼稚園的管理者要鼓勵每一位老師成為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人。幼稚園應該是一個生產幸福的地方,每一位幼稚園的工作人員都是幸福的生產者和分享者。

老師、園長、廚師、看門的大爺、保潔阿姨、班車司機,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被幸福籠罩的人。如何既能調動老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特點,又能把控教育結果?這是教育機構管理面臨的最大的矛盾。

我的解決方案是:相信老師,相信他們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而且經過這麼多年實踐我發現,絕大多數人,都能管理好自己。

我特別不認同的幼稚園管理制度

1)孩子出勤率跟老師工資掛鉤。

一些幼稚園有出勤率獎,孩子出勤率越高,老師就會拿到越高的獎金。

這個制度本來的出發點是好的:老師照顧的細,孩子少生病,出勤率自然高。用這種方式鼓勵老師帶孩子更細心。但最後的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孩子生病本身難免;又或者是請假出去玩。這些情況並不在老師的控制能力內,卻要跟老師工資掛鉤。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一層含義是,如果天下人各司本職,就不需要制定規則,也就沒人破壞規則了。管理角度可以借鑒的是,要鼓勵員工自己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各司其職,而不是用制度讓員工被動地遵守,執行,再用一個管理層級監督員工有沒有做到做好。

用各種量化指標去考核教師的工作狀態,只會讓教師離盡心盡力的工作狀態越來越遠。

2)讓老師也參與招生。

有一些幼稚園讓老師也參與招生,這更不可忍受。

3)幼稚園使用等級化的管理方式。

這種管理方式下,層級分明,有很強的行政化色彩。園長、教學園長、年級組長、主班、配班、保育員……一層一層。分層會增加不平等,不利於發揮教師個性。

淡化這種等級化管理方式還有幾個好處:

一是老師們回饋的情況會對幼稚園管理發生很大影響,他們是最直接面對孩子的人,他們的回饋會幫助幼稚園做出最適合孩子的判斷。

以前幼稚園外出參觀,剛入園的孩子也去。後來老師們發現,對這些孩子來說,出去一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他們並沒有那麼喜歡外出參觀,反而很容易鬧情緒。老師回饋之後,幼稚園馬上做了調整。

另一個好處是,老師們之間的團隊氛圍非常好。

在很多幼稚園,主班老師、配班老師、保育員,各自做自己的工作,往往是主班老師把髒活累活都留給新手老師,或者保育員;老師之間存在競爭關係,而不是合作關係。

取消層級管理,所有的活大家一起分配一起幹,關係自然更融洽。根據各自能力分配工作,而不是論資排輩,這樣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得到發揮,工作熱情也高。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影響也很好。

大人總說孩子要熱愛勞動。孩子是非常敏銳的環境的觀察者。他們會迅速發現:班裡有幾個老師不怎麼幹活兒,把髒活都留給了另外幾位老師。看來幹活兒並不是老師說得那麼好,孩子自然不愛勞動。

在我們幼稚園,教學上有很多細則,細到每個年齡段孩子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如何引導他們的這些能力,在哪些教育環節存在實現它們的機會,都會寫的很清楚,每學期初都會帶老師重溫這些內容。

但是,關於人的管理,連一份制度都沒有。最基本的考勤,比如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都沒有記錄。是這個幼稚園沒有規則嗎?不是。是因為我相信他們。我相信他們都是負責任的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不需要人評價,也不需要被人“盯著”。

剛建園的時候,不少老師不理解這種管理方式,覺得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但逐漸老師們感受到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他們可以有更大的靈活性面對每個具體問題。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是特別的個體,老師有寬泛的空間,才有可能給每個個體寬泛的空間。

幼稚園還要有給老師卸壓的機制,才能讓老師用飽滿狀態面對這群孩子的每一天。

幼稚園服務的是每個家庭,老師既是服務的提供者,又是直接面對客戶的“客服人員”。家長有誤會、有情緒,第一個接收到這些的往往是一線老師,但這又是他們最不擅長的領域。每出現一次這類事件,處理完家長意見,我的工作只做完一小半,還有一大半的工作是給老師卸壓,疏導老師情緒,讓他對這份職業依然充滿熱情和信心。

老師,或者幼稚園裡每個員工,他們是直接面對孩子的人。希望他們用包容的心對待孩子,他們本身也要被包容對待;希望他們尊重孩子,他們也需要被人尊重。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必須對老師情緒保持足夠敏感。

我一直不認可在教育領域推行標準化管理方式,老師是人,不是機器人,不能被標準化。僅從這個角度,我就有充分的理由反對幼稚園連鎖經營的發展模式。

幼稚園各種安全和管理問題事件之後,大家在追問為什麼經常爆出此類新聞的同時,也在追問,什麼樣的機制才能直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網上大多數的建議,都有點治標不治本的意思。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個世界上誰最能監督好幼稚園?在園學生家長啊!幼稚園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幼稚園保持開放心態,不排斥家長,不要把家長關到鐵門之外,關到管理之外。

比如組建家委會,或者通過某種形式讓家長有機會多來幼稚園看看。哪怕只是時不時地走進幼稚園,瞭解孩子們和老師們的日常,傷害孩子的行為就沒有存活的土壤。

家長,是這個世界上最關心自己孩子的人,打死我也不相信有別的人能比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成長。

管理部門應該立法,要求每一所幼稚園都必須建立有效的機制,保證家長能近距離觀察、監督幼稚園的日常教學管理,別的任何做法都是管理者想多了,把自己的能力想的太大了,是“我是上帝”的思維模式。

但確實有些幼稚園保有傳統的管理觀念,對待家長參與不夠開放。有些園長擔心家長“什麼都不懂,盡添亂”。出現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時機,家長發出的疑問,正是家園溝通,建立信任關係的好時機。我個人是不推薦這樣的幼稚園的,因為這樣的幼稚園從態度上,就把自己和家長放在了對立的兩面。

幼稚園和家長始終是共同體,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夥伴。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交給一個陌生人帶,那可得多不捨得,多擔心。

教師收入不方便問,問了幼稚園也不一定說;凝聚力更沒法觀察。

怎樣在匆匆幾次的參觀中判斷一個幼稚園的老師對孩子好不好呢?(我不想說**孩子了,因為不**孩子不意味著好)

我想有幾個關鍵資訊或者指標,家長要關注:

1)老師流動率

如果老師對一家單位滿意,不會輕易離職。

對管理來說,流動是必然的,吐故納新有時也會帶來好的一面。但是如果比率太高,就說明這家園所老師對工作普遍不滿意。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可能不喜歡自己的單位,甚至有可能不喜歡自己的職業。當我提到老師流動率時,指的是整個園所的師資流動比率,而不是班級老師的變化,因為班級之間出現人員調配,把每個人調換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這是幼稚園的正常管理需要。

我準備以後每年公示上年教師流動率。我們的比率相當漂亮,我很願意公示。很多老師、後勤員工,帶過哥哥帶弟弟,孩子畢業回來還能叫出名字。很多在幼稚園工作六七年的老師。連一般流動率很高的外教,也全部在我們幼稚園工作很多年了。

2)老師和孩子的整體面貌

無論是參觀,還是趴在園外看,都可以看到老師的狀態。老師是開心的還是情緒不高的。孩子是放鬆的自在的歡快的,還是中規中矩甚至垂頭喪氣的。

曾經有一位家長參觀了一次我們幼稚園就決定把孩子送來,她的理由就是:這裡的老師看著都很高興,互相之間看著關係也很好,所以我放心。

3)如果有可能,面見園長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幼稚園,一個幼稚園就是一個獨立實體。實體裡,管理者的風格對園所文化影響深遠。

跟園長的交流可以幫助家長直觀判斷園長的個性、作風,從而判斷他/她的管理風格,價值取向。無論是一對一的面談,或者園長團體接待,都非常有價值。

如何帶出一批有凝聚力的教師隊伍?

這是我最想談的一部分。

當我提到“面見園長判斷他的管理風格價值取向”時,一定會有人說,那麼什麼樣的管理風格是好的?對此,我有很多想說的話。

我經常在家長群、朋友圈看到家長對幼稚園的讚譽。做到這些,靠的是不是行銷,不是宣傳,是適合教育行業的管理方式,和扎實的管理基本功。我必須說,現在社會上通行的管理模式,很多方法並不適合幼稚園。

首先,我要說一個大的管理思路。

這些年,管理學在社會上大行其道,其中一種管理思想就是儘量細化、標準化工作的流程,降低對具體崗位上任職者的要求。但是這一套真的不適合教育機構,最起碼不適合幼稚園。幼稚園不是生產產品的工廠,不能用生產型企業的管理思路管理幼稚園。

教育機構從本質上說,提供的是教育服務,這種服務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提供的。君子和而不同,在教育理念一致的前提下,教師有權利釋放自己的個人魅力,幼稚園的管理者要鼓勵每一位老師成為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人。幼稚園應該是一個生產幸福的地方,每一位幼稚園的工作人員都是幸福的生產者和分享者。

老師、園長、廚師、看門的大爺、保潔阿姨、班車司機,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被幸福籠罩的人。如何既能調動老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特點,又能把控教育結果?這是教育機構管理面臨的最大的矛盾。

我的解決方案是:相信老師,相信他們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而且經過這麼多年實踐我發現,絕大多數人,都能管理好自己。

我特別不認同的幼稚園管理制度

1)孩子出勤率跟老師工資掛鉤。

一些幼稚園有出勤率獎,孩子出勤率越高,老師就會拿到越高的獎金。

這個制度本來的出發點是好的:老師照顧的細,孩子少生病,出勤率自然高。用這種方式鼓勵老師帶孩子更細心。但最後的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孩子生病本身難免;又或者是請假出去玩。這些情況並不在老師的控制能力內,卻要跟老師工資掛鉤。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一層含義是,如果天下人各司本職,就不需要制定規則,也就沒人破壞規則了。管理角度可以借鑒的是,要鼓勵員工自己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各司其職,而不是用制度讓員工被動地遵守,執行,再用一個管理層級監督員工有沒有做到做好。

用各種量化指標去考核教師的工作狀態,只會讓教師離盡心盡力的工作狀態越來越遠。

2)讓老師也參與招生。

有一些幼稚園讓老師也參與招生,這更不可忍受。

3)幼稚園使用等級化的管理方式。

這種管理方式下,層級分明,有很強的行政化色彩。園長、教學園長、年級組長、主班、配班、保育員……一層一層。分層會增加不平等,不利於發揮教師個性。

淡化這種等級化管理方式還有幾個好處:

一是老師們回饋的情況會對幼稚園管理發生很大影響,他們是最直接面對孩子的人,他們的回饋會幫助幼稚園做出最適合孩子的判斷。

以前幼稚園外出參觀,剛入園的孩子也去。後來老師們發現,對這些孩子來說,出去一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他們並沒有那麼喜歡外出參觀,反而很容易鬧情緒。老師回饋之後,幼稚園馬上做了調整。

另一個好處是,老師們之間的團隊氛圍非常好。

在很多幼稚園,主班老師、配班老師、保育員,各自做自己的工作,往往是主班老師把髒活累活都留給新手老師,或者保育員;老師之間存在競爭關係,而不是合作關係。

取消層級管理,所有的活大家一起分配一起幹,關係自然更融洽。根據各自能力分配工作,而不是論資排輩,這樣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得到發揮,工作熱情也高。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影響也很好。

大人總說孩子要熱愛勞動。孩子是非常敏銳的環境的觀察者。他們會迅速發現:班裡有幾個老師不怎麼幹活兒,把髒活都留給了另外幾位老師。看來幹活兒並不是老師說得那麼好,孩子自然不愛勞動。

在我們幼稚園,教學上有很多細則,細到每個年齡段孩子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如何引導他們的這些能力,在哪些教育環節存在實現它們的機會,都會寫的很清楚,每學期初都會帶老師重溫這些內容。

但是,關於人的管理,連一份制度都沒有。最基本的考勤,比如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都沒有記錄。是這個幼稚園沒有規則嗎?不是。是因為我相信他們。我相信他們都是負責任的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不需要人評價,也不需要被人“盯著”。

剛建園的時候,不少老師不理解這種管理方式,覺得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但逐漸老師們感受到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他們可以有更大的靈活性面對每個具體問題。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是特別的個體,老師有寬泛的空間,才有可能給每個個體寬泛的空間。

幼稚園還要有給老師卸壓的機制,才能讓老師用飽滿狀態面對這群孩子的每一天。

幼稚園服務的是每個家庭,老師既是服務的提供者,又是直接面對客戶的“客服人員”。家長有誤會、有情緒,第一個接收到這些的往往是一線老師,但這又是他們最不擅長的領域。每出現一次這類事件,處理完家長意見,我的工作只做完一小半,還有一大半的工作是給老師卸壓,疏導老師情緒,讓他對這份職業依然充滿熱情和信心。

老師,或者幼稚園裡每個員工,他們是直接面對孩子的人。希望他們用包容的心對待孩子,他們本身也要被包容對待;希望他們尊重孩子,他們也需要被人尊重。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必須對老師情緒保持足夠敏感。

我一直不認可在教育領域推行標準化管理方式,老師是人,不是機器人,不能被標準化。僅從這個角度,我就有充分的理由反對幼稚園連鎖經營的發展模式。

幼稚園各種安全和管理問題事件之後,大家在追問為什麼經常爆出此類新聞的同時,也在追問,什麼樣的機制才能直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網上大多數的建議,都有點治標不治本的意思。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個世界上誰最能監督好幼稚園?在園學生家長啊!幼稚園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幼稚園保持開放心態,不排斥家長,不要把家長關到鐵門之外,關到管理之外。

比如組建家委會,或者通過某種形式讓家長有機會多來幼稚園看看。哪怕只是時不時地走進幼稚園,瞭解孩子們和老師們的日常,傷害孩子的行為就沒有存活的土壤。

家長,是這個世界上最關心自己孩子的人,打死我也不相信有別的人能比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成長。

管理部門應該立法,要求每一所幼稚園都必須建立有效的機制,保證家長能近距離觀察、監督幼稚園的日常教學管理,別的任何做法都是管理者想多了,把自己的能力想的太大了,是“我是上帝”的思維模式。

但確實有些幼稚園保有傳統的管理觀念,對待家長參與不夠開放。有些園長擔心家長“什麼都不懂,盡添亂”。出現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時機,家長發出的疑問,正是家園溝通,建立信任關係的好時機。我個人是不推薦這樣的幼稚園的,因為這樣的幼稚園從態度上,就把自己和家長放在了對立的兩面。

幼稚園和家長始終是共同體,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夥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