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冬季養生以養腎為先

我國農曆10、11、12 月為冬季, 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 冬季天寒地冷, 萬物凋零, 寒氣凝滯收引, 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

而使許多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舊病復發或加重;又因人體陽氣收藏, 氣血趨向於裡, 皮膚緻密, 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 而經腎、膀胱的氣化, 少部分變為津液散佈周身, 大部分化為水, 下注膀胱成為尿液, 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 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 所以這個季節養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無擾乎陽”的原則, 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 增苦少鹹

寒氣內應腎。 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 冬季人體陽氣內斂, 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 這個季節腎既要維持冬季熱量支出, 又要為來年貯存能量, 所以要多吃些有熱量的動物性食品和豆類, 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 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 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 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 進入腸胃後, 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 容易刺激脾胃血管, 使血流不暢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 因此, 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 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 腎氣會更旺, 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 因此冬天要少食鹹的, 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 以補益心臟, 增強腎臟功能, 像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早睡晚起 三暖為要

古人主張“早臥遲起”。

早睡以養陽氣, 遲起以固陰精, 所以冬季作息時間應“早睡晚起”, 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 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 而遲起可養人體陰氣, 日出後起床能躲避嚴寒。 睡覺時不要貪暖蒙頭。 因為被窩裡的空氣少氧混濁, 人在缺氧的環境中睡覺易胸悶、噁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 第二天會感到疲勞。

根據五行學說冬季屬水, 為一年中氣候最為寒冷的季節, 在滴水成冰、嚴寒徹骨的氣候環境下, 機體的禦寒能力下降。 此時人體的頭、背、腰腹、足等部位, 作為人體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主要通道, 對氣溫的變化尤為敏感, 若防護不當, 很容易遭受風寒的侵襲。 而且頭、腰腹、背部、足部皮下儲存有大量的免疫細胞,

寒冷刺激由此入內, 將會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 使人致病。 因此冬季養生保健必須避寒就溫, 斂陽護陰, 做到頭暖、背暖、腰腹暖和足暖。 俗話說“天天戴棉帽, 勝過穿棉襖。 ”所謂“虛人最怕腦後風”。 冬日要“三暖”。 一謂頭暖。 頭部暴露受寒冷刺激, 血管會收縮, 頭部肌肉會緊張, 易引起頭痛、感冒, 甚至會造成腸胃不適等。 二謂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 危害健康。 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 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 促發各種不適。 三謂腳暖。 一旦腳部受寒, 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 纖毛擺動減慢, 抵抗力下降, 病毒、細菌乘虛而入, 使人感冒。

老幼鹹宜 辨證進補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但“虛”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進補需分男女老少,辨證而為。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飲食又往往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冬令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薏米等。不少學生喜歡挑燈夜讀,以致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腎虛,其冬令補益可選蓮子、首烏等。不少中年人不注意休息,致氣血耗傷,故冬令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芪、當歸等。老年人身體虛弱,無病可選用杜仲、首烏等,有病則須辨證進補。

因黏硬、生冷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一旦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燉補為佳,燉補製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適當加入藥材,增強療效。冬日燉補時宜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羊肉性溫,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補益五臟。冬天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尤適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中醫認為,有些人脾胃虛弱。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服用後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出現消化不良等“虛不受補”症狀。而體虛又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氣虛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血虛表現在心肝二髒。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則表現為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乾澀,視物不清等。陽虛表現為身寒、肢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便稀。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在眾多的補益藥中,應辨證選擇。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四種體虛,選用補益藥中的“四大名補”——人參、阿膠、鹿茸、冬蟲夏草會大有裨益。補氣虛為主——人參(靈芝人參湯)。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補陽虛為主——鹿茸(鹿茸元蹄湯)。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之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補血虛為主——阿膠。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諸經,以滋陰養血著稱。歷代醫家視阿膠為婦科良藥。補陰虛為主——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性溫,味甘,入肺、腎二經,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之功效。

老幼鹹宜 辨證進補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但“虛”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進補需分男女老少,辨證而為。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飲食又往往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冬令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薏米等。不少學生喜歡挑燈夜讀,以致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腎虛,其冬令補益可選蓮子、首烏等。不少中年人不注意休息,致氣血耗傷,故冬令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芪、當歸等。老年人身體虛弱,無病可選用杜仲、首烏等,有病則須辨證進補。

因黏硬、生冷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一旦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燉補為佳,燉補製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適當加入藥材,增強療效。冬日燉補時宜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羊肉性溫,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補益五臟。冬天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尤適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中醫認為,有些人脾胃虛弱。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服用後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出現消化不良等“虛不受補”症狀。而體虛又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氣虛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血虛表現在心肝二髒。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則表現為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乾澀,視物不清等。陽虛表現為身寒、肢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便稀。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在眾多的補益藥中,應辨證選擇。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四種體虛,選用補益藥中的“四大名補”——人參、阿膠、鹿茸、冬蟲夏草會大有裨益。補氣虛為主——人參(靈芝人參湯)。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補陽虛為主——鹿茸(鹿茸元蹄湯)。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之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補血虛為主——阿膠。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諸經,以滋陰養血著稱。歷代醫家視阿膠為婦科良藥。補陰虛為主——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性溫,味甘,入肺、腎二經,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之功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