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方圓50裡的袖珍小國存活了700年,卻因孟子推行儒政30年後被滅國

公園前1046年, 周滅商後周朝的第一代統治者周武王姬發為了拓展疆域, 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開始實行分封制。 所謂分封制就是封同姓子弟為諸侯分賜給他們土地和居民, 讓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諸侯國。 這眾多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叫滕國的小國, 小到可以用袖珍來形容, 根據《左傳》記載:“絕長補短方五十裡”, 即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東拼西湊只有方圓五十裡。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袖珍小國, 卻在歷史上存活了700年, 它到底依靠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混戰局面中生存下來的呢?

姬繡是周武王姬發的眾多兄弟之一, 正是他作為第一代的滕國國君建立了滕國, 在他的治理下滕國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 自給自足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 到了春秋時期, 周王室日益衰微, 不斷發展壯大的諸侯國開始相互爭奪土地, 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一向自給自足的滕國成為了各大諸侯國眼中財力、人力、物力都充沛的後備補給站, 被各大諸侯國搜刮到府庫空虛, 民生凋敝, 重壓之下的滕國只得在強國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地生存。

西元前326年, 滕文公姬弘繼位, 此時的滕國處境已經十分惡劣,

每天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危難受命的滕國公自然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於是他勵精圖治, 整日思考如何才能使滕國富強起來。 想來想去滕國公只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找個有實力的靠山做依靠, 也就是尋求大國的保護, 可到底依附哪國讓滕文公十分犯難, 如果一著不慎得罪了大國那自己就成了亡國之君, 雖然十分著急, 可一時他也拿不定主意。

一天滕國公聽說儒學大師孟子正在離滕國不遠的地方講學, 他眼前一亮立即命使者前去禮聘孟子前來滕國講授治國之道。 滕國公請教孟子:“滕國是個小國, 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 是歸附齊國還是楚國呢?”孟子告訴他:“其實哪國都不用依附, 只要將護城河挖深, 城牆築牢, 與百姓共同守衛國家就是最好的辦法”。 就是說只有滕國增強防禦能力, 百姓安居樂業, 君民一心, 別人就不會小看你, 大國也不會來欺負你, 這才是治理國家的上策。

於是滕國公聽從孟子的建議在國內進行了一些列改革, 如建學校, 重農耕, 施仁政, 攬人才等, 這些改革實施以後滕國百姓安居樂業, 社會經濟也有了大發展。 滕國公又多次問政孟子, 孟子提出讓他體察百姓的疾苦, 做到憂則與民同憂, 樂則與民同樂, 只有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國家有難, 百姓才情願為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 滕文公一一採納,不久滕國名聲大振,在諸侯爭霸的形勢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併反而聲望躍居很多諸侯國之上,成了遠近聞名的善國,滕文公也因此被稱為賢君。

可是時間不等滕國的慢慢崛起,到了戰國中期,諸侯國間的兼併戰爭更為激烈,小諸侯相繼被吞併,夾在齊、楚、宋、魯各大諸侯國之間的滕國由於採取自給自足,不附大國的國策最終未能倖免於難,大國看著這個富裕的小國爭相吞併,西元前296年,遠近聞名的善國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滕文公一一採納,不久滕國名聲大振,在諸侯爭霸的形勢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併反而聲望躍居很多諸侯國之上,成了遠近聞名的善國,滕文公也因此被稱為賢君。

可是時間不等滕國的慢慢崛起,到了戰國中期,諸侯國間的兼併戰爭更為激烈,小諸侯相繼被吞併,夾在齊、楚、宋、魯各大諸侯國之間的滕國由於採取自給自足,不附大國的國策最終未能倖免於難,大國看著這個富裕的小國爭相吞併,西元前296年,遠近聞名的善國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