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的另類臉譜:讀不懂的段祺瑞,他的身上有袁世凱的影子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七十七):不負人間一場醉。

北洋歷史上有幾座高不可攀的山頭, 數一數那幾位登峰造極的大腕, 無論是街頭布販子曹錕, 亦或是賣煎餅的靳雲鵬, 當然也包括鬍子出身的張大帥以及街頭算卦的秀才吳玉帥, 就可以一窺端倪, 在那個時代, 更看重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家庭出身。 當然, 也要歸功於北洋軍閥的大家長袁世凱, 無論是怎樣的三教九流, 只要你有過人之處, 袁項城都敢收於麾下。 這一點頗有老頭子的舊主李鴻章, 那位晚清擎天木的風格, 而不是謹小慎微, 愛惜自己羽毛的“可人”張之洞的處事方式。

所以正規行伍出身的段祺瑞, 祖父是清廷正二品的實權總兵, 袁世凱自然也更樂意委以重任, 一代雄主有意提攜, 段祺瑞也隨之水漲船高, 對於老頭子的這份知遇之恩, 也是段祺瑞一生的羈絆所在。

其後, 北洋王朝土崩瓦解,

數十萬帶甲之士分崩離析, 那些被趕下廟堂的北洋軍閥們都一門心思往天津鑽, 他們喜歡這裡, 不全是像前清遺老們那般為了洋人地盤上的安全, 更多的還是因為在感情上喜歡天津。 對於段祺瑞這夥人來說, 他們都是從天津起家, 當年跟著老頭子在小站練兵, 這裡是他們壯志與抱負萌芽的地方, 才有了他們後來名動天下的成就, 所以北洋軍閥元老們對於海河畔這座洋味十足的城市青睞有嘉, 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愫或許就是初心。 雖然段日瑞在洪憲帝制中屬於消極怠工, 並沒有給袁世凱真正的支持與幫助, 然而相比馮國璋私底下的“五將軍密電”, 段祺瑞在大勢所趨之下的不作為, 或許是對老頭子最好的交待。

但是, 段祺瑞一生中最佩服的那個人, 就是袁世凱。 與袁世凱相識是段祺瑞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在北洋故人的回憶中, 雖然在那場鬧劇中袁世凱犒賞諸路跳樑小丑, 一輩子勞苦功勞的段祺瑞卻未獲任何封賞, 但是段祺瑞仍然不顧非議擔當袁世凱葬禮的主持人,

親自抬棺執紼。 其後大到為人處事, 小到言談舉止, 段祺瑞都在有意無意地模仿袁世凱, 他曾留學德國, 對於德式的強軍路線自然推崇, 這一點也與袁世凱不謀而合, 他像德軍一樣喜歡鷹的形象, 而在京師的段公館, 庭院內的假山之上曾有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 而兵敗下野後的段祺瑞, 已經是一隻折斷翅膀的鷹, 掙扎於原始困境的泥淖, 處處可見當年袁世凱的影子。

最終, 那些他眼中曾經的鼠兔之輩, 粉墨登場於廟堂之上, 歷史沒有給段祺瑞這位強人最夠的時間盤旋於廟堂。 在盤根錯節的機關算盡中, 他的手上直接或者間接沾滿了太多鮮血, 像袁世凱那般倉促墜落。 六十二歲那一年, 他徹底告別廟堂, 在經過心腹愛將徐樹崢的遇害地點時幾近落淚, 斯人已逝, 江山如故。 六十五歲那一年, 他告別自己情系一生的天津, 前路叵測毅然南下, 那是一種姿態, 沒人能夠讀懂這位末路梟雄的內心, 以至於不知該如何解讀他的倔強與不甘。 武夫當道的北洋亂世,要一統天下,就要開戰,要開戰,就得有錢,國力積弱,只有外借,舉債之後駡名當然背負,沒人可以逃出這個怪圈,段祺瑞也不例外,對於他所寄望國強後可以借了不還的願景,沒人會在意這位廟堂強人直率的狡黠,這也是北洋軍閥殊途同歸的宿命。

武夫當道的北洋亂世,要一統天下,就要開戰,要開戰,就得有錢,國力積弱,只有外借,舉債之後駡名當然背負,沒人可以逃出這個怪圈,段祺瑞也不例外,對於他所寄望國強後可以借了不還的願景,沒人會在意這位廟堂強人直率的狡黠,這也是北洋軍閥殊途同歸的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