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安徽美食你吃過多少?

1、五城米酒

五城米酒產于安徽省休寧縣五城鎮。 五城是水陸兩栖的千年古鎮, 早在唐代就成為皖浙贛三邊的商貿集散地和水運碼頭。

五城的米酒文化與其釀制技藝一樣淵遠流長。 唐至德二年(西元757), 作為江夏名宗的五城黃姓人, 每年舉辦"將軍會"祭祀為平叛安史之亂而殉國的張巡將軍。 這種既有中原古風, 又具吳越況味的"五城將軍會", 米酒成為祭會主飲料, 它的品味及釀造技藝文化成了一大特色。 千百年來, 釀造米酒技藝一直在五城黃氏家族中世代傳承, 直至清代初, 才有外姓人介入, 米酒生產也隨之向周邊地區擴展。 民國時期, 百余家商鋪的五城街上, 米酒作坊就有二十多家。

2、黃山“臭”鱖魚

黃山“臭”鱖魚又名“醃鮮鱖魚”, 此菜烹製後以其香鮮透骨, 魚肉酥爛並帶有特殊的芳香滋味而倍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許多來黃山旅遊的客人都慕名前來品嘗此肴, 嘗後都為有如此美味而讚不絕口。 此菜歷經200多年的歷史, 至今還具有如此影響力, 關鍵在於它的特殊性, 在烹製之前醃制後的鱖魚聞起來“臭”,烹製後的鱖魚吃起來香。 這一“臭”一香,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增加了此菜的魅力, 使其成為徽菜的經典之一。

3、中和湯

中和湯是道地的祁門名菜, 祁門人每逢置辦酒席, 都少不了中和湯, 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

中和原叫作“中河”。 中河是發源于祁門流入江西鄱陽縣境的一條河, 它的東面一條河從婺源流入, 西邊一條河從至德流入。 這東河、西河、中河,

在鄱陽湖上游匯合, 一同注入鄱陽湖。 東、西兩河水流渾濁, 唯中河清澈見底, 並盛產小蝦, 其味特別鮮美。

4、千層鍋

千層鍋是祁門山區的一道美味菜肴。 其原料多用農家土菜, 一層層碼放進一口大鐵鍋中, 大火燴煮得透熟, 熱氣騰騰地連鍋端上桌。 一般情況下頂上蓋的一層是紅燒肉片,

碩大肥實, 油而不膩, 周圍是排列整齊的肉圓, 往下有油炸的豆腐、風乾的野味、鮮嫩的竹筍、多樣的山菜, 通常最下端是乾菜拌米粉, 油足味厚。 吃一層, 露一層, 每層都不同樣, 每層都有自己的風味, 既新奇又有味, 而且料多份足, 既是一道菜, 也可當飯吃。

據說這道菜的來歷與曾國藩有關, 當年, 曾國藩率湘軍駐祁時, 時常行軍, 有時駐紮在荒郊野外, 便因陋就簡, 在堤畔上挖一排灶, 架一溜鍋, 有什麼原料都拿來一鍋燴, 創造出這種即省工省料又獨具風味的名菜。 後來這道菜傳到安淩一帶民間, 久而久之, 叫出“千層鍋”的名頭來。 無論逢年過節、還是結婚做屋, 當地人們都喜歡做這道菜。 而且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人家,作菜的原料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山珍野味,脫不了農家特色。

5、黟縣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黟縣民間的風味特產。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黟縣的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當地人將這種在新年前晾曬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做法: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鹹中透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輔料,則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肉類搭配,或炒或燉,都是美味。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的模樣,淋上麻油,拌上蔥薑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6、蕨粉圓子

蕨粉是用山蕨根搗碎洗出來的澱粉。山蕨有著與其瘦小的身軀不相稱的盤根錯節的褐黑色的根系,分佈在其下面尺把深的泥土層中,富含澱粉。

7、黟縣香榧

黟縣香榧:香榧為著名的高山乾果,又稱“玉山果”,產于黃山黟縣者最為有名。黟縣香榧具有香,酥,脆三絕,肉色金黃,香酥可口,十分名貴。 在黟縣的泗溪,際聯,洪星等鄉香榧樹數量很多,有“千峰佳木,萬壑榧林”之譽,深山之中還有千年以上的古榧樹。香榧結果和一般樹木不同,結果後需要在山中歷時三年,方可成熟食用,故其營養價值極高。

8、屯溪醉蟹

此蟹是安徽屯溪地區的著名特產,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屯溪醉蟹個體完整,色澤青中泛黃,肉質細嫩,味極鮮美,酒香濃郁,回味甘甜,為宴上珍品。密封好的醉蟹,可保存兩個月而不變質。

9、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餚,大家習慣稱其為徽州毛豆腐。顧名思義,系以徽州的歙縣、屯溪、休甯(現全屬黃山市)一帶特產的毛豆腐(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為主料,用油煎後,佐以蔥、薑、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上桌時以辣椒醬佐食,鮮醇爽口,芳香誘人,並且有開胃作用,為徽州地區特殊風味菜。 “毛豆腐”是黃山市一帶的傳統名菜,它是通過以人工發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由於豆腐通過發酵後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氨基酸,故經烹飪後味特鮮。

10、“杜”字蝦米豆腐乾

是休寧風味小吃。杜家豆腐店的蝦米豆腐乾,以用料獨特,製作精細,配方講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稱。

製成的蝦米豆腐乾,顏色淡褐,光潔細膩,香味濃郁,鮮美可口,有韌性,折疊不開裂,壓榨緊結,刀劈不散碎。可切成細絲或薄片,撕開可見細密紋理,內有蝦米一隻。既可佐酒下茶,又可作菜肴的配料,當作零吃小食也別有風味。

11、徽州桃脂燒肉

【特點】

(1.) 桃脂又名膠,生於桃樹上,質地綿軟,半透明,營養豐富。

(2.) 此菜從制法到口味,類似於北方的紅燒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佳餚美味之一。在徽州地區廣泛流傳。後來,被菜館嗵收了上了筵席。至今仍保持著傳統的民間做法,深受廣大民眾的推寵,大能解饞。

(3.) 菜品肉色紅潤,酥而不膩,桃脂綿軟嚼有桃香。

12、兩香問政山筍

“兩香問政山筍”是徽州山區傳統風味菜。竹筍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問政山筍在所有的筍味中最為鮮嫩,但不購香,加上香腸、香菇等增香,則彌補了不足,這道菜就稱為“兩香問政山筍”。 其作法是將筍加火腿骨、鮮豬肉骨燒燜,中途加進香腸、香菇。成熟後去骨裝盤。菜品有紅(香腸)、褐(香菇)、奶黃(問政山筍)三種顏色。筍經燒燜則入味透、質脆嫩,有香腸、香菇等混合芳香,是黃山春季時令菜。

13、龍山湖土雞

龍山湖土雞養殖場位於皖南高山第一湖----黃山市豐樂水庫庫區龍山湖畔。養殖場採用純農村土雞種,高山放養,年產土雞萬餘隻,土雞蛋30萬餘枚。

14、黃山燒餅

徽州傳統風味小吃。用上等白麵粉與素油攪拌作皮,選嫩乾菜和肥膘肉為餡,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爐餅”。因餅形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俗稱“小燒餅”和“蟹殼黃”。

黃山燒餅形似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名蟹殼黃。它是採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層次的面卷,選酶乾菜和肥膘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

15、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康熙皇帝品嘗後讚不絕口,特地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

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乾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呆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裡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而由於大呆臭的製作工藝很複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黃山的遊客才能吃到了。大呆臭在黃山市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

16、魚咬羊

徽州雜色類名菜,是將羊肉裝入魚肚子而後封口烹製而成。據傳說,清代徽州府有個農民帶著四隻羊乘渡船過練江,由於艙小擁擠,一不小心就把一隻成年公羊擠進了河裡,羊不會游泳,在河水中掙扎了一會便沉入深水中。由於羊的沉水,引來了許多的魚,當羊沉入水底時,魚兒便蜂擁而至,你爭我搶地爭食羊肉。因為它們吃得過多,一個個暈頭轉向。恰巧,附近有位漁民正駕小漁船從此處經過,見如此多的魚在水面上亂竄,心中驚喜萬分,忍不住撤了一網。使他奇怪的是,魚兒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活蹦亂跳,而是一個個乖巧地呆在網裡,當漁夫把網收上岸拿到家後,覺得今天的魚特別重,就用刀切一條魚的肚子,見裡面裝滿了羊肉。漁民很新奇。就將魚洗淨,封好刀口,連同腹內的碎頭羊肉一道燒煮。結果燒出來的魚,魚酥肉爛,不腥不膻,湯味鮮美,風味特殊。消息傳出扣,當地有些美食家也試著燒成這樣一道菜,果然風味不凡,從那以後,當地人就將這樣燒成的菜取名為“魚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了。

17、一品鍋

“一品鍋”是徽州山區冬季常吃的一種火鍋。相傳,此菜由明代石台縣“四部尚書”畢鏘的一品誥命夫人余氏創制。一次,皇上突然駕臨尚書府作客,席上出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燒了一樣徽州家常菜----火鍋。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讚美不絕。後來,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鍋竟是余夫人親手所燒,便說原來還是“一品鍋”!菜名就此一錘定了音。

“一品鍋”的烹調比較講究,在火鍋裡,鍋底鋪上幹筍子,第二層鋪上塊肉,第三層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層是肉圓,第五層蓋上粉絲,綴上菠菜或金針菜,加上調料和適量的水,然後用文火煨熟即成。此菜鄉土風味濃,味厚而鮮,誘人食欲。

不同的人家,作菜的原料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山珍野味,脫不了農家特色。

5、黟縣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黟縣民間的風味特產。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黟縣的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當地人將這種在新年前晾曬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做法: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鹹中透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輔料,則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肉類搭配,或炒或燉,都是美味。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的模樣,淋上麻油,拌上蔥薑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6、蕨粉圓子

蕨粉是用山蕨根搗碎洗出來的澱粉。山蕨有著與其瘦小的身軀不相稱的盤根錯節的褐黑色的根系,分佈在其下面尺把深的泥土層中,富含澱粉。

7、黟縣香榧

黟縣香榧:香榧為著名的高山乾果,又稱“玉山果”,產于黃山黟縣者最為有名。黟縣香榧具有香,酥,脆三絕,肉色金黃,香酥可口,十分名貴。 在黟縣的泗溪,際聯,洪星等鄉香榧樹數量很多,有“千峰佳木,萬壑榧林”之譽,深山之中還有千年以上的古榧樹。香榧結果和一般樹木不同,結果後需要在山中歷時三年,方可成熟食用,故其營養價值極高。

8、屯溪醉蟹

此蟹是安徽屯溪地區的著名特產,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屯溪醉蟹個體完整,色澤青中泛黃,肉質細嫩,味極鮮美,酒香濃郁,回味甘甜,為宴上珍品。密封好的醉蟹,可保存兩個月而不變質。

9、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餚,大家習慣稱其為徽州毛豆腐。顧名思義,系以徽州的歙縣、屯溪、休甯(現全屬黃山市)一帶特產的毛豆腐(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為主料,用油煎後,佐以蔥、薑、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上桌時以辣椒醬佐食,鮮醇爽口,芳香誘人,並且有開胃作用,為徽州地區特殊風味菜。 “毛豆腐”是黃山市一帶的傳統名菜,它是通過以人工發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由於豆腐通過發酵後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氨基酸,故經烹飪後味特鮮。

10、“杜”字蝦米豆腐乾

是休寧風味小吃。杜家豆腐店的蝦米豆腐乾,以用料獨特,製作精細,配方講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稱。

製成的蝦米豆腐乾,顏色淡褐,光潔細膩,香味濃郁,鮮美可口,有韌性,折疊不開裂,壓榨緊結,刀劈不散碎。可切成細絲或薄片,撕開可見細密紋理,內有蝦米一隻。既可佐酒下茶,又可作菜肴的配料,當作零吃小食也別有風味。

11、徽州桃脂燒肉

【特點】

(1.) 桃脂又名膠,生於桃樹上,質地綿軟,半透明,營養豐富。

(2.) 此菜從制法到口味,類似於北方的紅燒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佳餚美味之一。在徽州地區廣泛流傳。後來,被菜館嗵收了上了筵席。至今仍保持著傳統的民間做法,深受廣大民眾的推寵,大能解饞。

(3.) 菜品肉色紅潤,酥而不膩,桃脂綿軟嚼有桃香。

12、兩香問政山筍

“兩香問政山筍”是徽州山區傳統風味菜。竹筍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問政山筍在所有的筍味中最為鮮嫩,但不購香,加上香腸、香菇等增香,則彌補了不足,這道菜就稱為“兩香問政山筍”。 其作法是將筍加火腿骨、鮮豬肉骨燒燜,中途加進香腸、香菇。成熟後去骨裝盤。菜品有紅(香腸)、褐(香菇)、奶黃(問政山筍)三種顏色。筍經燒燜則入味透、質脆嫩,有香腸、香菇等混合芳香,是黃山春季時令菜。

13、龍山湖土雞

龍山湖土雞養殖場位於皖南高山第一湖----黃山市豐樂水庫庫區龍山湖畔。養殖場採用純農村土雞種,高山放養,年產土雞萬餘隻,土雞蛋30萬餘枚。

14、黃山燒餅

徽州傳統風味小吃。用上等白麵粉與素油攪拌作皮,選嫩乾菜和肥膘肉為餡,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爐餅”。因餅形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俗稱“小燒餅”和“蟹殼黃”。

黃山燒餅形似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名蟹殼黃。它是採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層次的面卷,選酶乾菜和肥膘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

15、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康熙皇帝品嘗後讚不絕口,特地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

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乾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呆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裡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而由於大呆臭的製作工藝很複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黃山的遊客才能吃到了。大呆臭在黃山市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

16、魚咬羊

徽州雜色類名菜,是將羊肉裝入魚肚子而後封口烹製而成。據傳說,清代徽州府有個農民帶著四隻羊乘渡船過練江,由於艙小擁擠,一不小心就把一隻成年公羊擠進了河裡,羊不會游泳,在河水中掙扎了一會便沉入深水中。由於羊的沉水,引來了許多的魚,當羊沉入水底時,魚兒便蜂擁而至,你爭我搶地爭食羊肉。因為它們吃得過多,一個個暈頭轉向。恰巧,附近有位漁民正駕小漁船從此處經過,見如此多的魚在水面上亂竄,心中驚喜萬分,忍不住撤了一網。使他奇怪的是,魚兒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活蹦亂跳,而是一個個乖巧地呆在網裡,當漁夫把網收上岸拿到家後,覺得今天的魚特別重,就用刀切一條魚的肚子,見裡面裝滿了羊肉。漁民很新奇。就將魚洗淨,封好刀口,連同腹內的碎頭羊肉一道燒煮。結果燒出來的魚,魚酥肉爛,不腥不膻,湯味鮮美,風味特殊。消息傳出扣,當地有些美食家也試著燒成這樣一道菜,果然風味不凡,從那以後,當地人就將這樣燒成的菜取名為“魚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了。

17、一品鍋

“一品鍋”是徽州山區冬季常吃的一種火鍋。相傳,此菜由明代石台縣“四部尚書”畢鏘的一品誥命夫人余氏創制。一次,皇上突然駕臨尚書府作客,席上出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燒了一樣徽州家常菜----火鍋。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讚美不絕。後來,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鍋竟是余夫人親手所燒,便說原來還是“一品鍋”!菜名就此一錘定了音。

“一品鍋”的烹調比較講究,在火鍋裡,鍋底鋪上幹筍子,第二層鋪上塊肉,第三層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層是肉圓,第五層蓋上粉絲,綴上菠菜或金針菜,加上調料和適量的水,然後用文火煨熟即成。此菜鄉土風味濃,味厚而鮮,誘人食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