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兒童輕度聽損是怎麼影響學習成績的

對於大部分輕度聽力障礙者來說, 在安靜環境下, 與別人在不遠距離內進行面對面交流一般不會察覺自己的聽力障礙, 這是因為在聽不清別人小聲說話時, 聽障者會根據以往的聽覺經驗, 通過口型輔助或聯繫前後語句判斷別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但如果說話者更加小聲或背對著輕度聽力障礙者, 那聽障者就有可能會聽不清某個詞, 從而漏聽或誤解說話者的意思。

兒童的輕度聽力損失其實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 因為大多數兒童都不會主動告訴家長, 這一點和成人不同。 但正常的聽覺條件是語言發育的基礎, 人類語言發育的黃金時間大約是3歲以前。 如果在這個時間沒有得到適當的聽覺刺激, 那麼就會造成語言發育的遲緩, 以後需要更多努力才能追上同齡人水準。 如果不進行聽力干預, 孩子今後在社會上的溝通就會有障礙,

因此早發現新生兒聽力障礙是聽力學家非常重要的工作。

輕度聽力障礙, 通常是指裸耳500、1000、2000、4000Hz的4個頻率平均聽閾在26至40分貝之間的聽力損失。

現在隨著全面聽力篩查工作的推展, 國內大多數新生兒都需要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來檢查聽力, 這樣就可以儘早發現聽力損失。

但是這並不能做到絕對保險, 還有很多輕度聽損兒童, 可能是後天造成的聽力損失, 但家長並不知道。 還有些家長知道孩子有輕微聽不清的現象, 但錯誤的觀念讓他們認為聽障並不影響孩子學習, 也有些家長有極強的自尊心, 認為孩子只是聽力有“小”問題, 並不是“耳聾”“聽障”, 不需要去干預或治療。

事實上, 現在研究上認為即使是最輕微的聽障, 比如中耳炎引起的傳導性聽力損失, 都會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上處於不利地位, 他們在黑暗環境下聽較遠聲音都會比較吃力。 還有些研究認為, 如果孩子聽力不能得到合理干預, 孩子未來的智育成績要比正常孩子差一些, 從統計上看, 學習成績也會略差一些。

還有些兒童一側聽力正常, 另一側有聽力損失, 調研發現這部分兒童的學習表現也差于常人, 這說明並不是只有重度以上聽力損失的孩子才需要助聽器, 輕度聽損兒童也需要助聽器。

部分輕度聽障者一般不會認為是自己有輕微的聽力障礙, 而往往會認為是說話者的聲音太小了, 或者距離太遠、背景太嘈雜, 甚至會認為是說話者吐字不清。

對於有輕度聽力障礙的兒童、嬰幼兒來說, 家長對輕度聽力障礙往往也採取不重視的態度, 甚至認為是孩子年齡太小, 反應不靈敏, 或者認為等孩子長大了就能像健聽者一樣聽到。

但是,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他們需要更好的聽力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語言。 即使是輕度聽力障礙, 也會影響孩子的言語發育。

案例分析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先天性輕度聽力障礙女孩由於從小說話聲音小,家裡人以為她害羞,一直沒有讓她上幼稚園,5歲半入學前體檢才發現聽力有問題。當別人見到孩子時問她:“寶寶你叫什麼名字”,她回答“寶寶名字怎麼啦”,這說明她聽到了問話,但沒聽清問話的內容。

據她的媽媽講述,孩子一般簡單的話都能說,還會唱兒歌。但別人與她對話後發現,帶有“z、c、s”或“zh、ch、sh”的音她發不准或這些音聲音特別小,聽起來像被吞掉一樣。如果不是專業人員,一般不會注意這些細節。

從她的聽力圖來看,按500、1000、2000、4000 Hz 4個頻率的平均聽閾值計算,基本屬於輕度聽力障礙,然而仔細分析各個頻率的聽閾值,發現她的低頻聽力500、1000 Hz在30-35分貝,基本接近正常,而高頻聽力2000、4000 Hz在50-55分貝,屬於中度聽力損失範圍。孩子低頻聽力較好,一般的會話基本都能聽得到,而高頻聽力不好,這使她得不到高頻資訊。她聽到的話多是斷章取義,不夠完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願意重複別人的說話,不願意去理會意思的習慣。

非新生兒聽力篩查途徑去醫院就診的輕度聽力障礙兒童,家人發現聽力障礙的平均年齡為36個月左右,有的家長即使發現了孩子的聽力問題,由於對輕度聽力障礙的不重視,過了半年或一年才帶孩子去醫院就診。而現在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未能通過聽力篩查的孩子一般3個月左右接受聽力學診斷性檢查,這時就可以知道孩子聽力狀況。

然而,對於輕度聽力障礙,多數家長認為“孩子能聽到大人的說話,自己也學會了說話,甚至還會唱歌,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就遲遲不給孩子配戴助聽器,也不讓孩子接受聽覺及言語康復訓練,導致孩子到了4、5歲時,與同齡孩子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語言障礙才開始著急。

這時候,在輕度聽力障礙的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就已經不知不覺出現了言語發育障礙,只不過家長沒有察覺到與同齡孩子的差距。我們真心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輕度聽力問題,認真聽取聽力學專家的意見,讓孩子接受專業的聽力康復指導,最大程度發揮孩子的言語交流水準。

案例分析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先天性輕度聽力障礙女孩由於從小說話聲音小,家裡人以為她害羞,一直沒有讓她上幼稚園,5歲半入學前體檢才發現聽力有問題。當別人見到孩子時問她:“寶寶你叫什麼名字”,她回答“寶寶名字怎麼啦”,這說明她聽到了問話,但沒聽清問話的內容。

據她的媽媽講述,孩子一般簡單的話都能說,還會唱兒歌。但別人與她對話後發現,帶有“z、c、s”或“zh、ch、sh”的音她發不准或這些音聲音特別小,聽起來像被吞掉一樣。如果不是專業人員,一般不會注意這些細節。

從她的聽力圖來看,按500、1000、2000、4000 Hz 4個頻率的平均聽閾值計算,基本屬於輕度聽力障礙,然而仔細分析各個頻率的聽閾值,發現她的低頻聽力500、1000 Hz在30-35分貝,基本接近正常,而高頻聽力2000、4000 Hz在50-55分貝,屬於中度聽力損失範圍。孩子低頻聽力較好,一般的會話基本都能聽得到,而高頻聽力不好,這使她得不到高頻資訊。她聽到的話多是斷章取義,不夠完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願意重複別人的說話,不願意去理會意思的習慣。

非新生兒聽力篩查途徑去醫院就診的輕度聽力障礙兒童,家人發現聽力障礙的平均年齡為36個月左右,有的家長即使發現了孩子的聽力問題,由於對輕度聽力障礙的不重視,過了半年或一年才帶孩子去醫院就診。而現在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未能通過聽力篩查的孩子一般3個月左右接受聽力學診斷性檢查,這時就可以知道孩子聽力狀況。

然而,對於輕度聽力障礙,多數家長認為“孩子能聽到大人的說話,自己也學會了說話,甚至還會唱歌,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就遲遲不給孩子配戴助聽器,也不讓孩子接受聽覺及言語康復訓練,導致孩子到了4、5歲時,與同齡孩子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語言障礙才開始著急。

這時候,在輕度聽力障礙的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就已經不知不覺出現了言語發育障礙,只不過家長沒有察覺到與同齡孩子的差距。我們真心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輕度聽力問題,認真聽取聽力學專家的意見,讓孩子接受專業的聽力康復指導,最大程度發揮孩子的言語交流水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