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索:孟姜女是如何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的

《孟姜女哭長城》和《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是我國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古代愛情傳說, 被並稱為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作為忠於愛情、反對暴政的古代女性代表, 孟姜女深受民間的同情和喜愛, 她的故事全國各地都有流傳。 根據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研究, 以孟薑女為松江府華亭縣人(今上海市松江區)、萬喜良為蘇州府元和縣(今蘇州市姑蘇區東南部)人的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和其它三個明顯是神話傳說不同, 孟姜女夫婦是有正史記載的, 夫妻倆都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 那麼,

孟薑女怎麼會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了呢?

連環畫《孟薑女》

從杞梁妻到孟姜女

孟薑女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杞梁妻拒絕齊莊公郊吊丈夫杞梁, 要求到她家憑弔、遵守禮法的事蹟。 杞梁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 在伐莒的戰爭中殉國。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記載:“齊侯歸,

遇杞梁之妻于郊, 使吊之。 辭曰:‘殖之有罪, 何辱命焉?若免於罪, 猶有先人之敝廬在, 下妾不得與郊吊。 ’齊侯吊諸其室。 ”在這裡,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智慧且忠於禮法的婦女形象, 很聰明地說服了齊莊公。 至於她有沒有哭, 《左傳》裡沒有寫, 沒哭的可能性很大。

到了戰國, 她不但哭了, 而且哭得很傷心, 甚至影響到整個齊國的民俗了。 《孟子·告子下》載:“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西漢時, 哭的程度更誇張了, 有了哭倒長城的故事雛形了。 劉向《列女傳》說:“齊杞梁殖戰死, 其妻哭于城下, 十日而城崩。 ”

《列女傳》

但此時杞梁妻的姓名還未出現, 最早出現姓名的可能是唐朝佚名書《琱玉集》, “杞良, 秦始皇時北築長城, 避苦逃走。 因入孟超後園樹上, 超女仲姿俗于池中, 仰見杞良而喚之。 ”此傳說在唐代已非常流行, 但主人公的姓名分別是孟仲姿和杞良。 孟薑一名正式出現的書籍是南宋的《孟子疏》, “齊莊公襲莒, 戰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 城為之崩。 ”

《琱玉集》

孟薑之名是怎麼來的呢?先秦時期, 女子一般是沒有名的, 通常是以姓來稱呼。 具體的情況是三種:丈夫或本人的諡號, 如懷嬴(秦穆公女、晉懷公夫人);姓前面冠以娘家國名, 如褒姒(烽火戲諸侯的那位)、齊姜(齊桓公宗女、晉文公夫人);按長幼排序, 以伯(嫡出)、孟(庶出)、仲、叔、季等序稱冠姓來稱呼,

比如孟嬴(秦景公長女)、孟子(宋武公之女、魯惠公夫人)。 齊國是姜姓國, 孟薑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姑娘。

那為啥取孟薑, 而不取伯姜、仲薑之類呢?《詩經》給了我們答案, 因為孟姜是個美女。 《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薑, 洵美且都”;《墉風·桑中》:“雲誰之思?美孟薑矣”。 就像吳越把西施當作美女代名詞一樣, 春秋時的齊國把孟姜當作了美女的代名詞。 姚際恒在《詩經通論》做了很好的注解:“是必當時齊國有長女美而賢, 故詩人多以‘孟薑’稱之耳。 ”

南宋時期, 傳說和《左傳》原貌還是比較接近的;但是到了戲曲、小說繁榮的明朝, 孟薑女故事變得和原貌相差極大了, 甚至可說是非常離譜了。 流傳最廣的版本是:秦朝時的松江府華亭縣, 有個孟老漢與姜老漢一牆之隔互為鄰居。 孟家的葫蘆藤(或瓜藤)越過牆到了薑家,不久有個葫蘆(瓜)長大了,兩家人切開後,發現裡面有個女娃娃。兩家人商議,將她作為兩家共同的女兒,隨兩家人的姓,就叫孟薑女。

“孟薑”是先秦女子的命名方式,明朝編故事的人不通歷史,才會硬解成孟、薑兩個姓。這個現象其實在明朝民間小說很常見。如著名神話小說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裡,出賣周文王的崇侯虎被當作姓崇,名候虎;並且還莫名其妙多出個弟弟崇黑虎來。其實崇侯虎是諸侯國崇國國君,侯爵,名虎,故稱“崇侯虎”。這是先秦時期,男子常見的命名方式。作者不懂先秦歷史,因此會編排出如此劇情。

連環畫《封神演義·巧擒崇侯虎》

孟薑女如何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的呢,這要和她的丈夫萬喜良一起說了。當代中國人有“搶名人”的現象,古人何嘗不是如此,況且孟薑女還是個美女。

從杞梁到萬喜良

孟姜女的丈夫杞梁是齊國大夫,名殖,字梁,又被稱作“杞梁殖”。氏+字+名,是先秦男子常見的命名方式。如秦國名將百里孟明視是百里氏,名視,字孟明;孔子父親、魯國大夫叔梁紇,孔氏,名紇,字叔梁。秦末時期,還保留著類似“杞梁”的命名方式,如陳涉(名勝,字涉)、劉季(名邦,字季)。

“杞殖、華還(字周)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杞梁的事蹟雖在《左傳》裡只有寥寥數字,但是文中透露出他的身份是武將,與後來文弱書生的樣子大相徑庭。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是最有名的春秋戰國小說,第六十四回對杞殖、華還及車夫隰侯重的勇猛進行了大書特書:“華周、杞梁瞪著眼睛大叫:‘我二人是齊國將軍,誰敢和我們決鬥?’黎比公吃了一驚,察看出他們單車來到,並無後隊,讓甲士層層包圍。……華周和杞梁各挺長戟跳下車,左右衝擊,遇者即死,三百甲士,被殺傷一半。黎比公說:‘寡人已瞭解二位將軍的勇猛了!不必死戰,我願分莒國與二位將軍共有!’……華周、杞梁一直向前,要奪城門,百箭齊發,二將冒著箭雨奮戰,又殺死二十七人。”

1957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還專門為三人的事蹟單獨繪製了一冊,分冊名就叫《三個勇士》。

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三個勇士》

杞梁形象如何變成儒生了呢?至少在唐朝的《琱玉集》裡就如此了,“(孟仲姿即孟薑女)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此書裡面,名還從“梁”變成了“良”。

杞梁變成范杞梁,再進一步變成諧音的萬喜良,則是唐朝以來,孟薑女故事從北方傳到南方的產物。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發現,這裡有個漸進的過程。最早應該是“杞”訛寫成“犯”,再替換成“範”姓;宋元後雙名盛行變成了“范杞梁(範喜良)”。至於“范”變成“萬”,則是南方方言的影響,近代吳語(如蘇州話)兩字皆讀作v聲母。

杞梁姓名遞變

萬喜良便是吳語化的產物,它也是孟薑女故事江南落戶的證據之一。為何孟薑女會落戶松江府華亭縣、萬喜良會落戶蘇州府元和縣?因為明清時期,蘇松一帶文化發達,江南的說書人和出版商擁有話語權。上海書店還一度把持著全國書籍的發行權,上海石印的孟薑女唱本銷售到全國各地,無形中改變並鞏固了全國觀眾對於這件故事的記憶。

孟薑女故事情節也到處可看見江南的印記。秦都咸陽在西北,萬喜良便要往東南方向的華亭縣逃。江南舊戲中還常有“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俗套劇情。後花園是江南園林的常見物,也是大戶千金經常和男子幽會的地方;孟薑女便在後花園花架下見到了逃難的萬喜良。

 從齊郊到山海關

至於為什麼要哭長城,和長城過不去,這恰恰也是孟姜女夫婦明代落戶江南的依據。杞梁妻原本哭的地點是在齊國的郊區。《列女傳》裡沒有寫具體的地點,有可能是郊區的城。那麼如何變成了萬里長城,而且進一步明確到山海關呢?這裡也有個漸進的過程。

春秋時期,齊國的郊區就有長城了,各諸侯國當時築長城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我國最早的長城,全長500餘公里。當然,跟長城有關的人,最有名的還得屬秦始皇。《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這便是“萬里長城”之名的出處。長城對於抵禦匈奴,保障邊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三十多萬人,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齊長城圖

明朝建立後,又開始修築長城,從洪武至萬曆二百多年,經過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明廷還把刻有民工籍貫和姓名資訊的牌夯入牆內,一旦發現品質問題,必須追究責任。這樣,有不少工匠開始逃亡,逃到江南也有可能的。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人,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建南京城之苦。1366年起,朱元璋聽從朱升“高築牆”的建議,開始建造南京城,最終完工於1393年。南京城牆被稱作“世界第一城垣”,其大部分城磚都是當時現場燒制的。當年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參與燒制城磚的有34個府將近200個縣之多。所有工匠的籍貫和姓名,也按規定必須鐫刻在城磚上,如上月剛發現的“明州府窯匠周壬四”銘文城磚。

明朝時,江南人不敢明著罵朝廷和朱元璋,只能借秦始皇和長城指桑駡槐。這樣,萬喜良便順應民意落戶到蘇州了。據上海文元書局《孟姜仙女寶卷》, 秦始皇築長城時,有童謠說:“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所以,秦始皇一定要抓蘇州的萬喜良。

哭倒長城

萬喜良遇害後,接著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當然要哭倒明朝最重要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了。於是,民間還創造出了山海關孟薑女廟。其實秦朝時山海關的影子都沒,它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造的。除此之外,孟薑女故事還無不流露出時代和地域的背景。孟薑女為何送寒衣,不送水果呢,因為明清松江府特產棉布啊。“買不完楓涇布,收不盡魏塘紗”,據《楓涇鎮志》記載,當時光松江府的楓涇鎮年購銷量就達兩百多萬匹。

山海關

孟薑女廟

故事說到這裡,稍有歷史常識的讀者還可以看出,杞梁妻“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三百多歲,秦始皇怎麼能欺負得了古人呢?這顯然是將明朝和朱元璋的事栽贓給秦始皇。更何況秦朝松江府華亭縣孟姜女、蘇州府元和縣萬喜良這種說法問題極大,當時根本不存在這些政區名。松江府華亭縣的說法是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才有的,蘇州府出現在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元和縣更是晚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才出現。這是借江南的文化優勢,赤裸裸搶名人的行為啊。

明蘇州府松江府圖

清吳長洲元和三縣圖

針對鄉人這種搶名人的行為,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老先生表示實在看不過去了,他在《東周列國志》六十四回專門進行了針對性地闢謠:“後代傳說秦朝人范杞梁被派修長城而死,他的妻子孟姜女送寒衣到長城下,聽說丈夫已死,放聲痛哭,長城被她哭塌了。這是將齊將杞梁之事誤傳而成。”

孟家的葫蘆藤(或瓜藤)越過牆到了薑家,不久有個葫蘆(瓜)長大了,兩家人切開後,發現裡面有個女娃娃。兩家人商議,將她作為兩家共同的女兒,隨兩家人的姓,就叫孟薑女。

“孟薑”是先秦女子的命名方式,明朝編故事的人不通歷史,才會硬解成孟、薑兩個姓。這個現象其實在明朝民間小說很常見。如著名神話小說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裡,出賣周文王的崇侯虎被當作姓崇,名候虎;並且還莫名其妙多出個弟弟崇黑虎來。其實崇侯虎是諸侯國崇國國君,侯爵,名虎,故稱“崇侯虎”。這是先秦時期,男子常見的命名方式。作者不懂先秦歷史,因此會編排出如此劇情。

連環畫《封神演義·巧擒崇侯虎》

孟薑女如何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的呢,這要和她的丈夫萬喜良一起說了。當代中國人有“搶名人”的現象,古人何嘗不是如此,況且孟薑女還是個美女。

從杞梁到萬喜良

孟姜女的丈夫杞梁是齊國大夫,名殖,字梁,又被稱作“杞梁殖”。氏+字+名,是先秦男子常見的命名方式。如秦國名將百里孟明視是百里氏,名視,字孟明;孔子父親、魯國大夫叔梁紇,孔氏,名紇,字叔梁。秦末時期,還保留著類似“杞梁”的命名方式,如陳涉(名勝,字涉)、劉季(名邦,字季)。

“杞殖、華還(字周)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杞梁的事蹟雖在《左傳》裡只有寥寥數字,但是文中透露出他的身份是武將,與後來文弱書生的樣子大相徑庭。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是最有名的春秋戰國小說,第六十四回對杞殖、華還及車夫隰侯重的勇猛進行了大書特書:“華周、杞梁瞪著眼睛大叫:‘我二人是齊國將軍,誰敢和我們決鬥?’黎比公吃了一驚,察看出他們單車來到,並無後隊,讓甲士層層包圍。……華周和杞梁各挺長戟跳下車,左右衝擊,遇者即死,三百甲士,被殺傷一半。黎比公說:‘寡人已瞭解二位將軍的勇猛了!不必死戰,我願分莒國與二位將軍共有!’……華周、杞梁一直向前,要奪城門,百箭齊發,二將冒著箭雨奮戰,又殺死二十七人。”

1957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還專門為三人的事蹟單獨繪製了一冊,分冊名就叫《三個勇士》。

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三個勇士》

杞梁形象如何變成儒生了呢?至少在唐朝的《琱玉集》裡就如此了,“(孟仲姿即孟薑女)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此書裡面,名還從“梁”變成了“良”。

杞梁變成范杞梁,再進一步變成諧音的萬喜良,則是唐朝以來,孟薑女故事從北方傳到南方的產物。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發現,這裡有個漸進的過程。最早應該是“杞”訛寫成“犯”,再替換成“範”姓;宋元後雙名盛行變成了“范杞梁(範喜良)”。至於“范”變成“萬”,則是南方方言的影響,近代吳語(如蘇州話)兩字皆讀作v聲母。

杞梁姓名遞變

萬喜良便是吳語化的產物,它也是孟薑女故事江南落戶的證據之一。為何孟薑女會落戶松江府華亭縣、萬喜良會落戶蘇州府元和縣?因為明清時期,蘇松一帶文化發達,江南的說書人和出版商擁有話語權。上海書店還一度把持著全國書籍的發行權,上海石印的孟薑女唱本銷售到全國各地,無形中改變並鞏固了全國觀眾對於這件故事的記憶。

孟薑女故事情節也到處可看見江南的印記。秦都咸陽在西北,萬喜良便要往東南方向的華亭縣逃。江南舊戲中還常有“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俗套劇情。後花園是江南園林的常見物,也是大戶千金經常和男子幽會的地方;孟薑女便在後花園花架下見到了逃難的萬喜良。

 從齊郊到山海關

至於為什麼要哭長城,和長城過不去,這恰恰也是孟姜女夫婦明代落戶江南的依據。杞梁妻原本哭的地點是在齊國的郊區。《列女傳》裡沒有寫具體的地點,有可能是郊區的城。那麼如何變成了萬里長城,而且進一步明確到山海關呢?這裡也有個漸進的過程。

春秋時期,齊國的郊區就有長城了,各諸侯國當時築長城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我國最早的長城,全長500餘公里。當然,跟長城有關的人,最有名的還得屬秦始皇。《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這便是“萬里長城”之名的出處。長城對於抵禦匈奴,保障邊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三十多萬人,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齊長城圖

明朝建立後,又開始修築長城,從洪武至萬曆二百多年,經過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明廷還把刻有民工籍貫和姓名資訊的牌夯入牆內,一旦發現品質問題,必須追究責任。這樣,有不少工匠開始逃亡,逃到江南也有可能的。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人,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建南京城之苦。1366年起,朱元璋聽從朱升“高築牆”的建議,開始建造南京城,最終完工於1393年。南京城牆被稱作“世界第一城垣”,其大部分城磚都是當時現場燒制的。當年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參與燒制城磚的有34個府將近200個縣之多。所有工匠的籍貫和姓名,也按規定必須鐫刻在城磚上,如上月剛發現的“明州府窯匠周壬四”銘文城磚。

明朝時,江南人不敢明著罵朝廷和朱元璋,只能借秦始皇和長城指桑駡槐。這樣,萬喜良便順應民意落戶到蘇州了。據上海文元書局《孟姜仙女寶卷》, 秦始皇築長城時,有童謠說:“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所以,秦始皇一定要抓蘇州的萬喜良。

哭倒長城

萬喜良遇害後,接著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當然要哭倒明朝最重要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了。於是,民間還創造出了山海關孟薑女廟。其實秦朝時山海關的影子都沒,它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造的。除此之外,孟薑女故事還無不流露出時代和地域的背景。孟薑女為何送寒衣,不送水果呢,因為明清松江府特產棉布啊。“買不完楓涇布,收不盡魏塘紗”,據《楓涇鎮志》記載,當時光松江府的楓涇鎮年購銷量就達兩百多萬匹。

山海關

孟薑女廟

故事說到這裡,稍有歷史常識的讀者還可以看出,杞梁妻“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三百多歲,秦始皇怎麼能欺負得了古人呢?這顯然是將明朝和朱元璋的事栽贓給秦始皇。更何況秦朝松江府華亭縣孟姜女、蘇州府元和縣萬喜良這種說法問題極大,當時根本不存在這些政區名。松江府華亭縣的說法是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才有的,蘇州府出現在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元和縣更是晚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才出現。這是借江南的文化優勢,赤裸裸搶名人的行為啊。

明蘇州府松江府圖

清吳長洲元和三縣圖

針對鄉人這種搶名人的行為,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老先生表示實在看不過去了,他在《東周列國志》六十四回專門進行了針對性地闢謠:“後代傳說秦朝人范杞梁被派修長城而死,他的妻子孟姜女送寒衣到長城下,聽說丈夫已死,放聲痛哭,長城被她哭塌了。這是將齊將杞梁之事誤傳而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