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紅色娘子軍:正義、芭蕾、鋼刀和青春身體

本文3507字, 讀完大約需要7分鐘

1

關於《紅色娘子軍》, 作為革命、芭蕾、暴力和美好身體的複雜混合體, 早已成為整整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1956年, 22歲的海南軍區宣傳幹事劉文韶, 準備寫一篇有份量的文章為建軍30周年徵文活動獻禮。 他被《瓊崖縱隊戰史》中的一句話吸引了:“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 全連有一百廿二人。 ”

劉文韶輾轉找到了樂會縣婦女主任馮增敏, 這支女兵連的連長。 後來又陸續找到了多名女戰士, 一段女兵的歷史開始浮出水面。

1957年8月, 劉文韶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 第一次把海南女兵的故事從少有人知的史料中帶到了大眾面前。 “紅色娘子軍”一詞, 也代替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 成為這支女兵部隊廣為人知的名稱。

1958年, 中南軍區宣傳部創作員梁信在海南體驗生活時, 根據這一段歷史創作了劇本《瓊島英雄花》, 但軍方的八一電影製片廠並未接受他的劇本。 中南軍區將這一劇本列印出來寄往全國其他的電影廠“碰運氣”, 上影廠旗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導演謝晉獨具慧眼, 邀請梁信前往上海修改劇本,

並改名《紅色娘子軍》。

1961年, 電影首映即大獲成功, 男女主角王心剛、祝希娟一夜之間成為全民偶像。 當時全國人口八億, 觀影人數達到六億人次。

此時北京舞蹈學校, 正響應上級的號召, 準備從事本國題材的創作。 此時《紅》剛剛在第三屆亞非電影節上榮獲萬隆獎,

編劇李承祥提出改編這部電影, 得到了上下一致贊成。

1964年9月26日,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 10月8日, 最高領袖給出了三點觀後感:第一, 方向是對的。 第二, 革命是成功的。 第三, 藝術上也是好的。

從此, 不管是作為電影還是芭蕾舞劇, 《紅色娘子軍》都紅遍全國。

而正是因為《紅》和後來的《白毛女》兩部舞劇, 源自西方和前蘇聯的一點芭蕾火種, 才在中國存留了下來。

2

在王甯寧的《中國舞蹈史》裡這樣描述:“當時從專業到業餘, 從成年到少年, 從北京、上海到中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 乃至內地的僻壤小鎮, 都有人跳芭蕾舞。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 正是通過這兩部舞劇結識、並最廣泛地參與到包括芭蕾在內的舞蹈活動之中的。

《紅》和《白》兩部舞劇的芭蕾語言非常特別, 它們不是原汁原味的歐美芭蕾, 而是大量吸收了中國古典舞的動作技巧, 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 並竭力要把它們統一在芭蕾的風格之下。 由於是軍事題材, 甚至還採用了許多傳統戲曲中的對打技巧。

而所有的這些風格,最終都是由一個人拍板定奪的,她是最大領導的夫人、負責文藝的一把手。從芭蕾舞劇問世開始,她就開始全方位操控所有環節,從臺詞到舞臺風格靡細無遺。

她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哪怕是一隻鞋的樣式、一道燈光、一件衣服的顏色,她都會親自過問。舞臺背景上的木棉花,原來為省錢用紅布做成,顏色不夠鮮豔。她決定改成絲絨的,效果立即不同。1965年之後的芭蕾舞劇《紅》,每一分每一秒都經過她的首肯,她實際上是這一舞劇的藝術總監和第一領導。

正因如此,1966年紅衛兵批判封資修,一度要求取消芭蕾舞。但《紅》很快被賜予了“革命樣板戲”的護身符,從此無人敢再喊取消。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紅》幾乎是第一次被西方所知曉。

但尼克森在回憶錄裡的評價並不高,“一個兼有歌劇、小歌劇、音樂喜劇、古典芭蕾舞、現代舞劇和體操等因素的大雜燴。舞劇的情節涉及一個中國年輕婦女如何在革命成功前領導鄉親們起來推翻一個惡霸地主。在感情上和戲劇藝術上,這齣戲比較膚淺和矯揉造作。”

而悉尼大學的漢學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在其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則說得更不客氣:“這部作品把古典芭蕾與中國舞蹈步法兩者牛頭不對馬嘴地結合在一起。女戰士穿著緊身短褲裝和肉色緊身連褲襪,這種異乎尋常的戲裝加重了不和諧。臺詞表達的情節比其他樣板戲更加戲劇化,舞臺效果誇張到荒誕怪異的程度。”

《紅》的編導嘔心瀝血要融合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的努力,並未能得到西方的大多數認同。但這樣鮮見的一台芭蕾舞劇,仍然給西方人留下了印象。1974年,法國拍攝了一部電影《Les Chinois à Paris》,片中有一段即是在《卡門》的背景音樂下,身材姣好的芭蕾舞女演員們大跳《紅色娘子軍》。

這一段給姜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這電影“特別棒,特有想像力。”

3

姜文和馮小剛這一代人,都是《紅》的忠實粉絲。2014年春晚,作為總導演的馮小剛,把《紅》搬上了春晚的舞臺,還惹出了一陣爭議聲。在他的新片《芳華》中,文工團的女演員們也是手執鋼槍,而褲子比芭蕾舞演員更加短。除了《紅》之外,實在找不到哪一台舞劇可以作為她們所效仿的榜樣。

在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裡,都出現了《紅》的片段。2007年,姜文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我為什麼要拍這個時代,我迷戀‘紅色娘子軍’……我想我將來的所有電影裡,只要有電影,我就要有‘紅色娘子軍’。”

“小時候《紅色娘子軍》那芭蕾看得我觸目驚心,舞臺上幾十條大腿啊,當然腳尖我也看,情懷我也看,革命意志我也看,音樂我也喜歡。”

雖然姜文看了很多,但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只能是幾十條大腿。這不是姜文一個人的感受。在當時全民禁欲的年代,《紅》吸引眾多目光的並不是一輪紅日,更多的是女演員們綁腿之上露出的那一截美好的大腿。

畫家劉大鴻說:“從審美上,紅色娘子軍的打扮非常性感……它是一種感應,或者是激動,或者是侵略性的方式,或者是‘政治上的獻身’。”

崔永元回憶,“觀看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成了當年一大撥兒人性幻想、性啟蒙、性釋放的強有力的途徑和手段。在這之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有一小段《天鵝湖》,當事人穿得更少,只可惜是片斷,而穿著短褲露著胳膊的娘子軍們跳來跳去,你卻可以從頭看到尾。”

專欄作家張曉舟感慨,《紅》當時對他那樣的幼童來說就是音樂啟蒙兼性啟蒙。他在數十年後,對於這段童年記憶提出了如下的問題:“我壓根就不記得洪常青到底說了什麼革命道理了,我只記得音樂和那些美麗的身體。是否有這樣的可能:儘管意識形態內容總是試圖淩駕於藝術形式之上,但意想不到的是,有時候藝術形式會翻身把意識形態內容壓在了身子底下,而自己飛了起來?”

《紅》在當時,相當於一代人的蒼井空。但不知道姜文、馮小剛、張曉舟們是否想過,《紅》以芭蕾這種藝術形式暗暗承載的性宣洩,實際上是故意給大眾留的一個出口?力比多如果沒有合適的去處、可能會造成動盪這一道理,並非只有改革開放後的現代人才明白。

不但無論《紅》處於什麼目的被宣揚,它公之於眾的美好身體,都成為了一代人無法被磨滅的美好回憶,並將在餘生歲月中一再被美好地拾起。《紅》的意識形態,遠遠不及女演員的淩空一躍令人懷念。

旅居美國的畫家陳丹青曾在加州街頭看到一幅《紅》的招貼畫,“在南加州這座寧靜小城,空曠夜市,猛瞧見這位紅色娘子,來歷不明,乖謬觸目,同滿街美國商業廣告上的彩色大美女判然不同:分明歐洲宮廷的芭蕾舞姿,分明蘇維埃紅軍軍裝,分明是中國窈窕女子的腰身與大腿,一槍在手,怒目圓睜,美、暴力、性感。”

已是九十年代的開放世界,而陳丹青依然受到如此震撼,可想而知在數十年前的紅色中國,有多少人在看過《紅》之後,夜裡沒有做一個旖旎的美夢?

4

跟真實的歷史相比,舞臺上律動的身體永遠是美麗的。娘子軍老戰士王運梅看完了《紅》之後,只說:“衣服都像,只是我們打仗時顧不得洗臉吃飯,哪有那麼漂亮……”

1931年5月1日,經過篩選的一百多名海南婦女在一所小學的操場上莊嚴宣誓,宣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正式成立。跟一般擔任後勤保障任務的女兵不同,這是一支用於作戰的女子部隊。除了挑夫和號兵是男性之外,所有戰鬥人員均為女子。

在中國歷史上,近代以前的戰爭,女性作為一個群體一般是不參與戰爭的,更不會參與戰鬥。在太平天國時期,據記載約有10萬女兵從事軍需生產和搬運糧草等輔助性任務,但不直接參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大量招募女性參與戰爭,但只限於收集情報、譯發密電或作為間諜,不會參戰。讓女性直接上戰場殺敵的,以目前的資料來看,始于紅軍。除海南這支特務連之外,紅四方面軍中也有女兵,也直接參與戰鬥。

在人力欠缺的情況下,女性和未成年人都要被動員加入戰鬥部隊。而在與男性的戰鬥中,毫無疑問女性不占任何優勢。女戰士王運梅在轉戰時分娩,但由於環境實在惡劣,男嬰僅存活十幾天便夭折。

1932年8月5日,紅一團一營和特務連奉命留在馬鞍嶺堅守,掩護瓊崖機關撤退。在堅守了三天三夜後,紅一團一營把僅剩的幾十發子彈留給一連二班的10名女戰士,其他人全部撤退。如今已無人知道,為什麼會把最後阻擊敵人的任務留給10名女兵。後來接應部隊趕來後發現,10名女戰士早已全部犧牲,有女兵的衣服被撕得稀爛。

真實的歷史往往殘酷。1932年下半年,已經化整為零的女子軍幹部們,幾乎被全部逮捕。直到1937年國共全面合作抗日之後,8名女戰士才獲釋。但出獄後生活窘迫,女戰士黃墩英和王時香都嫁給了國民黨員,並因此在後來飽受苦難。1971年,女兵連的連長馮增敏在批鬥中被勒令單獨勞動,因患腸梗阻無人知曉而活活痛死在家。

當舞臺的芭蕾演員引來萬眾矚目時,她們的原型卻可能在艱難掙扎。1976年之後,被批鬥的女戰士陸續被平反。

1994年,瓊海市的娘子軍還有84人,到了2001年就只剩下23人了。2014年4月19日,最後一位紅色娘子軍戰士盧業香病逝,享年99歲。從今往後,作為真實戰士的她們,再難進入大眾的視野。

如今一代人銘記在心的,註定是銀幕上和舞臺上的《紅色娘子軍》,註定是融合了政治、禁欲、青春身體和時代記憶的複雜體。而真實的娘子軍,多半要再次回到塵封的史料堆裡去了。

歷史就是如此:令後人津津樂道和縈繞於心的,永遠都只是直接影響過他們的那一面。本來如此,當然如此,一直如此。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而所有的這些風格,最終都是由一個人拍板定奪的,她是最大領導的夫人、負責文藝的一把手。從芭蕾舞劇問世開始,她就開始全方位操控所有環節,從臺詞到舞臺風格靡細無遺。

她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哪怕是一隻鞋的樣式、一道燈光、一件衣服的顏色,她都會親自過問。舞臺背景上的木棉花,原來為省錢用紅布做成,顏色不夠鮮豔。她決定改成絲絨的,效果立即不同。1965年之後的芭蕾舞劇《紅》,每一分每一秒都經過她的首肯,她實際上是這一舞劇的藝術總監和第一領導。

正因如此,1966年紅衛兵批判封資修,一度要求取消芭蕾舞。但《紅》很快被賜予了“革命樣板戲”的護身符,從此無人敢再喊取消。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紅》幾乎是第一次被西方所知曉。

但尼克森在回憶錄裡的評價並不高,“一個兼有歌劇、小歌劇、音樂喜劇、古典芭蕾舞、現代舞劇和體操等因素的大雜燴。舞劇的情節涉及一個中國年輕婦女如何在革命成功前領導鄉親們起來推翻一個惡霸地主。在感情上和戲劇藝術上,這齣戲比較膚淺和矯揉造作。”

而悉尼大學的漢學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在其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則說得更不客氣:“這部作品把古典芭蕾與中國舞蹈步法兩者牛頭不對馬嘴地結合在一起。女戰士穿著緊身短褲裝和肉色緊身連褲襪,這種異乎尋常的戲裝加重了不和諧。臺詞表達的情節比其他樣板戲更加戲劇化,舞臺效果誇張到荒誕怪異的程度。”

《紅》的編導嘔心瀝血要融合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的努力,並未能得到西方的大多數認同。但這樣鮮見的一台芭蕾舞劇,仍然給西方人留下了印象。1974年,法國拍攝了一部電影《Les Chinois à Paris》,片中有一段即是在《卡門》的背景音樂下,身材姣好的芭蕾舞女演員們大跳《紅色娘子軍》。

這一段給姜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這電影“特別棒,特有想像力。”

3

姜文和馮小剛這一代人,都是《紅》的忠實粉絲。2014年春晚,作為總導演的馮小剛,把《紅》搬上了春晚的舞臺,還惹出了一陣爭議聲。在他的新片《芳華》中,文工團的女演員們也是手執鋼槍,而褲子比芭蕾舞演員更加短。除了《紅》之外,實在找不到哪一台舞劇可以作為她們所效仿的榜樣。

在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裡,都出現了《紅》的片段。2007年,姜文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我為什麼要拍這個時代,我迷戀‘紅色娘子軍’……我想我將來的所有電影裡,只要有電影,我就要有‘紅色娘子軍’。”

“小時候《紅色娘子軍》那芭蕾看得我觸目驚心,舞臺上幾十條大腿啊,當然腳尖我也看,情懷我也看,革命意志我也看,音樂我也喜歡。”

雖然姜文看了很多,但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只能是幾十條大腿。這不是姜文一個人的感受。在當時全民禁欲的年代,《紅》吸引眾多目光的並不是一輪紅日,更多的是女演員們綁腿之上露出的那一截美好的大腿。

畫家劉大鴻說:“從審美上,紅色娘子軍的打扮非常性感……它是一種感應,或者是激動,或者是侵略性的方式,或者是‘政治上的獻身’。”

崔永元回憶,“觀看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成了當年一大撥兒人性幻想、性啟蒙、性釋放的強有力的途徑和手段。在這之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有一小段《天鵝湖》,當事人穿得更少,只可惜是片斷,而穿著短褲露著胳膊的娘子軍們跳來跳去,你卻可以從頭看到尾。”

專欄作家張曉舟感慨,《紅》當時對他那樣的幼童來說就是音樂啟蒙兼性啟蒙。他在數十年後,對於這段童年記憶提出了如下的問題:“我壓根就不記得洪常青到底說了什麼革命道理了,我只記得音樂和那些美麗的身體。是否有這樣的可能:儘管意識形態內容總是試圖淩駕於藝術形式之上,但意想不到的是,有時候藝術形式會翻身把意識形態內容壓在了身子底下,而自己飛了起來?”

《紅》在當時,相當於一代人的蒼井空。但不知道姜文、馮小剛、張曉舟們是否想過,《紅》以芭蕾這種藝術形式暗暗承載的性宣洩,實際上是故意給大眾留的一個出口?力比多如果沒有合適的去處、可能會造成動盪這一道理,並非只有改革開放後的現代人才明白。

不但無論《紅》處於什麼目的被宣揚,它公之於眾的美好身體,都成為了一代人無法被磨滅的美好回憶,並將在餘生歲月中一再被美好地拾起。《紅》的意識形態,遠遠不及女演員的淩空一躍令人懷念。

旅居美國的畫家陳丹青曾在加州街頭看到一幅《紅》的招貼畫,“在南加州這座寧靜小城,空曠夜市,猛瞧見這位紅色娘子,來歷不明,乖謬觸目,同滿街美國商業廣告上的彩色大美女判然不同:分明歐洲宮廷的芭蕾舞姿,分明蘇維埃紅軍軍裝,分明是中國窈窕女子的腰身與大腿,一槍在手,怒目圓睜,美、暴力、性感。”

已是九十年代的開放世界,而陳丹青依然受到如此震撼,可想而知在數十年前的紅色中國,有多少人在看過《紅》之後,夜裡沒有做一個旖旎的美夢?

4

跟真實的歷史相比,舞臺上律動的身體永遠是美麗的。娘子軍老戰士王運梅看完了《紅》之後,只說:“衣服都像,只是我們打仗時顧不得洗臉吃飯,哪有那麼漂亮……”

1931年5月1日,經過篩選的一百多名海南婦女在一所小學的操場上莊嚴宣誓,宣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正式成立。跟一般擔任後勤保障任務的女兵不同,這是一支用於作戰的女子部隊。除了挑夫和號兵是男性之外,所有戰鬥人員均為女子。

在中國歷史上,近代以前的戰爭,女性作為一個群體一般是不參與戰爭的,更不會參與戰鬥。在太平天國時期,據記載約有10萬女兵從事軍需生產和搬運糧草等輔助性任務,但不直接參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大量招募女性參與戰爭,但只限於收集情報、譯發密電或作為間諜,不會參戰。讓女性直接上戰場殺敵的,以目前的資料來看,始于紅軍。除海南這支特務連之外,紅四方面軍中也有女兵,也直接參與戰鬥。

在人力欠缺的情況下,女性和未成年人都要被動員加入戰鬥部隊。而在與男性的戰鬥中,毫無疑問女性不占任何優勢。女戰士王運梅在轉戰時分娩,但由於環境實在惡劣,男嬰僅存活十幾天便夭折。

1932年8月5日,紅一團一營和特務連奉命留在馬鞍嶺堅守,掩護瓊崖機關撤退。在堅守了三天三夜後,紅一團一營把僅剩的幾十發子彈留給一連二班的10名女戰士,其他人全部撤退。如今已無人知道,為什麼會把最後阻擊敵人的任務留給10名女兵。後來接應部隊趕來後發現,10名女戰士早已全部犧牲,有女兵的衣服被撕得稀爛。

真實的歷史往往殘酷。1932年下半年,已經化整為零的女子軍幹部們,幾乎被全部逮捕。直到1937年國共全面合作抗日之後,8名女戰士才獲釋。但出獄後生活窘迫,女戰士黃墩英和王時香都嫁給了國民黨員,並因此在後來飽受苦難。1971年,女兵連的連長馮增敏在批鬥中被勒令單獨勞動,因患腸梗阻無人知曉而活活痛死在家。

當舞臺的芭蕾演員引來萬眾矚目時,她們的原型卻可能在艱難掙扎。1976年之後,被批鬥的女戰士陸續被平反。

1994年,瓊海市的娘子軍還有84人,到了2001年就只剩下23人了。2014年4月19日,最後一位紅色娘子軍戰士盧業香病逝,享年99歲。從今往後,作為真實戰士的她們,再難進入大眾的視野。

如今一代人銘記在心的,註定是銀幕上和舞臺上的《紅色娘子軍》,註定是融合了政治、禁欲、青春身體和時代記憶的複雜體。而真實的娘子軍,多半要再次回到塵封的史料堆裡去了。

歷史就是如此:令後人津津樂道和縈繞於心的,永遠都只是直接影響過他們的那一面。本來如此,當然如此,一直如此。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