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壽光故事」任昉當年有美名,可憐才調最縱橫

唐 李商隱《讀任彥升碑》詩:

任昉當年有美名, 可憐才調最縱橫。

梁台初建應惆悵, 不得蕭公作騎兵。

任昉(460~508), 字彥升, 諡號敬子, 南朝樂安博昌(今壽光)人, 南朝梁文學家。 任昉自幼聰敏, 4歲即誦詩數十篇, 8歲能寫文章, 南朝宋時, 舉兗州秀才, 拜太常博士。 一生仕宋、齊、梁三代, 為官清廉, 仁愛恤民。 天監七年 (508年)卒於官舍。

任昉尤擅長於寫表、奏、書等諸體散文。 他寫文章, 一氣呵成。 任昉善於廣交士友,

多所汲引, 他對超過自己的賢能之人, 盛讚其名, 得到他讚譽的人, 大多能夠升擢, 使之各展其才, 因而, “衣冠貴遊”, 尤其是後學之輩, 爭相與他交好。 他家的座上客常常有數十人之多。 任昉的交友範圍甚廣, 有北方的高門, 也有南方的素族;有顯達官宦, 也有隱居之士。 他與梁武帝蕭衍、沈約、謝朓等8人交往甚密, 世稱“竟陵八友”, 也稱“齊梁八友”。 更為難能可貴的 是, 他憑藉自身的名望和地位, 培養、舉薦了大批出身低微的後進文士。 這對當時的文學革新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而, 被人們敬慕而尊之為“任君”。

在宋、齊、梁三代, 任昉都任過官職。 齊明帝時, 他出任太子步兵校尉, 掌管東宮書記、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 梁武帝任命他為驃騎記室參軍,

主持文翰書記, 又拜為黃門侍郎, 後又擢任義興太守, 召為禦史中丞、秘書監, 最後任新安太守。 任內以清廉而聞名當世。 平時, 生活儉樸, 纖塵不染, 甘於淡泊, 毫不苟取。 他“居無宅室”, 不治家產, “車服亦不鮮明”。 在義興任太守時, 為當地民眾辦了許多好事。 他同老百姓一樣, 拄著拐杖, 在鄉間、 城裡徒步行走。 當瞭解到由於饑年荒月, 莊稼歉收, 百姓生子難以養育, 往往將孩子溺死時, 他嚴正申明法紀:生子不養與殺人視為同罪。 對待孕婦, 則供給一定錢財, 受其接濟的人家達千餘戶。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 年), 遭遇大災荒, 鄉民紛紛外出逃荒, 任昉把自己的俸糧燒成粥, 施捨給災民, 救人無數。 他還資助過貧困的學生上學讀書。 在義興, 他得到一部分公田作為他的俸祿,
每年收糧食達800余石, 任昉只取其五分之一, 餘下全都用以濟民, 而他的妻兒卻吃粗糧, 清淡居日。 義興人民感其義、贊其賢, 為之建生祠以祭祀。 任昉一生酷愛典籍, 家雖貧, 藏書頗豐, 數量達萬餘 卷, 種類齊全, 且有許多善本珍本, 以致“官所無者, 就昉家取之”, 成為當時著名的藏書家。

任昉性格豁達, 不修邊幅, 不擺官架。 有時外出散步, 遇到民間爭訟之事, 他便在路旁就地詢察審理, 所謂“為政清省, 吏民便之”。 這種親民便民作風, 深得百姓歡迎。 任昉死後, 人們在他家中發現僅有劣質米20石。 臨終前, 他曾留有遺言說:不許帶“新安一物還都, 雜木為棺, 浣衣為殮”。 其高風亮節, 感人肺腑!由於他一生德高望尊, 病逝後,

闔境百姓為之痛悼, 在城南為他“共立祠堂”, 歲終按時祭祀。 梁武帝聽到他去世的消息, 追贈他為太常卿, 諡號敬子。

任昉一生著述甚豐, 所著文章洋洋數十萬言, 盛行於世。 撰有《雜傳》247卷、《述異記》2卷、《地理書鈔》9卷、《地記》252卷、《文章始》1卷等。 其作品佚失很多, 但僅從現存的作品即足見其富贍的才華, 多彩的筆觸, 以之奪得了筆體作家的冠冕,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