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解讀丨張曉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

加關注

微信號:微觀三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 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 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相比較, 內涵與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 突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 標誌著農民群眾的生活水準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態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潔”,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鄉村建設極其重要的位置;“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 強調治理體制與結構的改革與完善,

強調治理效率和基層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產業興旺的基礎。 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接下來要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 出臺具體政策方案, 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相關法律, 儘早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 要按照《民法總則》第三章第四節有關“特別法人”的條款, 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立法進程。 這幾項工作落實了, 農村的產業興旺也就有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是深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 農地轉為非農用地的關鍵問題是集體建設用地能否入市。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 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 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然而, 《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 ”這說明, 法律的修訂還沒有跟上改革的步伐。

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這是對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深入闡述, 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確保糧食安全和種糧農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 近年來, 以最低收購價或臨時收儲價收購的農產品無法順價銷售,

大量糧食壓在庫裡, 倉儲費用和貸款貼息成為財政的沉重負擔。 新形勢下, 原有的以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及玉米臨時收儲價為基石的糧食流通體系和收儲制度必須調整和改革。 党的十九大報告重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障糧食安全和種糧農民利益不受損, 將繼續成為中國未來“三農”政策的基石。 但今後糧食安全的基點將放在藏糧于地、藏糧於技上, 著力於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注重農業技術創新, 確保糧食生產潛能, 確保急用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 同時要改革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培育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中國農村現有2.8億多勞動力已轉移到非農領域, 從事非農產業。 在數以億計的以老人、婦女為主體的小規模兼業農戶之外, 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興起。 他們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商品性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 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城鎮化進程決定, 農業經營主體將長期呈現多元並存的格局。

家庭經營不等於只經營自己承包的土地, 不等同於小農經濟, 不是傳統農業的代名詞, 也不等同於小規模經濟。 家庭經營完全可以成為現代農業的載體, 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體。 家庭農場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 已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離不開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 總量超過2000萬人, 務農農民職業化程度明顯提高”。 通過教育培訓和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使這部分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在農業中創業、致富和發展, 將夯實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基礎, 實現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的轉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