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自稱袁崇煥後裔,所講述家史曲折離奇,顛覆許多相關史料記載

袁崇煥是個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有人把他抬得很高, 說他是一個濟世救國的大英雄。

也有人把他貶得很低, 說他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大奸賊。

要我說, 袁崇煥是一個很純粹的人, 一點也不複雜, 他的初衷是要做一個濟世救國的大英雄;但是才能與志向不相匹配, 犯下了重大過失, 做出了賣國求榮的事(輸送糧食給蒙古, 由蒙古轉運周濟後金;斬殺海上長城毛文龍, 替後金除去了心腹之患), 幾乎毀滅了大明江山, 也徹底地毀滅了自己。

但不管怎麼樣, 在那樣一個風雲動盪年代, 袁崇煥憑著一腔俠士豪情與書生熱血, 投身到捍衛邊疆的血與火的戰爭中, 其所閃耀出來的堅強、勇決、果敢與崇高殉道的人性光輝, 就值得後人紀念和崇敬。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 袁崇煥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買單, 被處以淩遲極刑。

是日, 京師百姓奔相走告, “將銀一錢買肉一塊, 如手指大, 啖之。 食時必罵一聲, 須臾, 崇煥肉悉賣盡”。 “皮骨已盡, 心肺之間叫聲不絕, 半日乃止。 再開膛出五臟, 截寸而沽。 百姓買得, 和燒酒生吞, 血流齒頰”。

大明朝廷五府六部給袁崇煥定下的罪名有:付託不孝、專恃欺隱、通虜謀款、擅主和議、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人長驅、頓兵不戰、盡行遣散援兵、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這些罪名件件屬實, 無可辯駁。

袁崇煥本人慘遭磔刑, 他的家人也飽受牽連。

《崇禎長編》載:“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 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 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于二千裡外,

餘俱釋不問。 ”又詔“在遼者, 徙流浙, 改複黔;在籍者流閩。 ”

《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 籍其家, 崇煥無子, 家亦無餘貲, 天下冤之。 ”

《明史》記載得很清楚:“崇煥無子, 家亦無餘貲。 ”

處理袁崇煥一案的經辦人之一餘大成在其《剖肝錄》中, 說袁督師“力捍危疆, 而身死門滅。 ”

程本直《漩聲記》也記:“身淩遲也, 後嗣絕也。 ”

即袁崇煥沒有兒子, 絕後了。

應該說, 這種說法是準確的。

因為, 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 清高宗乾隆帝不知哪條神經跳動, 認為只要烘托袁崇煥的戰功與忠誠, 就能渲染崇禎的昏庸與愚頑, 就能體現清朝取代明朝的合理性, 於是下詔“平反昭雪”袁崇煥“冤案”(其實並不冤), “著廣西巡撫查出袁崇煥後裔, 量材錄用, 以獎忠良”。

這裡補一句, 很多人認為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 其實, 袁崇煥只是祖籍在廣東東莞, 他本人卻是在廣西生活和成長的, 所以乾隆帝才會下詔命令廣西巡撫查找袁崇煥後裔。

那麼, 袁崇煥是廣西哪兒人呢?

現在北京孔廟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題名碑上記: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 袁崇煥, 廣西藤縣。

這也讓很多人誤會袁崇煥是廣西藤縣人, 這也是不對的。

袁崇煥本人在《遊雁洲》(平南縣城河中洲)詩注中記:“予居平南(即廣西平南縣),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即藤縣並不是他的家鄉,而是寄籍在藤縣參加科考,他的家在廣西平南縣白馬圩。

話說回來,乾隆帝下令廣西巡撫查找袁崇煥後裔,則乾隆年間的《平南縣誌》記載,當時平南“知縣繆琪奉行查明,具覆上臺牒稱:‘袁崇煥無子,惟查其族內有繼嗣元孫袁炳,現居平南城中’”。

原來,袁崇煥的堂兄袁崇煇因受袁崇煥牽連,被被流放江西信豐縣,大概過了三十多年,才回到平南,改遷到平南縣城烏江口寄宿謀生,年近六旬娶妻生一子鵠雲,鵠雲生史爵,史爵生元亮,元亮生二子,長子早夭,次子即袁炳。

這袁炳得知乾隆帝正在尋找忠良後人,就過繼為袁崇煥繼嗣元孫。

乾隆辦事很實錘,命“照熊廷弼裔孫之例,以訓導諮補,如能粗曉字義,人尚明白,即以佐雜等官補用”。

袁炳因此得獲授江西狹江縣丞,同時他的父親袁元亮也獲封奉直大夫。

袁炳歡歡喜喜到江西狹江縣上任,於內閣學署撰《袁氏家譜》,將袁氏來龍去脈闡述一清二楚。該族譜現存平南博物館。

《袁氏家譜》載:袁崇煥被殺、誅連親族時,袁崇煥定居平南一家和住藤縣新白馬的堂侄袁端一一家都被抄家燒屋和流放。

袁崇煥一家,母親因年老免流放,妻黃氏跳水自盡,長女嫁東莞石碣梁家村免被流放。袁崇煥的弟弟崇煜與袁崇煥八歲的女兒等被流放到福建邵武縣……

不管怎麼樣,通過這些資訊,可知袁崇煥並無嫡親後裔。

袁世凱盜國稱帝前夕,雖然動過假冒袁崇煥子孫的念頭,但最終還是不敢。

當然,民間也有傳說,說袁崇煥有外遇,生有三子兆基、兆填、兆埍,其中的袁兆基逃過錦衣衛的追捕,後來成為了反明英雄,曾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帶流民軍大肆劫掠山東郡縣,明亡後不知所蹤。

又有傳說稱,袁崇煥出任薊遼督師時,曾攜小妾阮氏與長女到甯遠赴任。袁崇煥被磔殺後,其妾阮氏及長女流落到關外。該女後來成了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側福晉,即後來的敏妃袁佳氏。

還有傳說,說咸豐年間,任江北大營副都統、在天京城外大戰太平軍的漢軍正白旗人富明阿為袁崇煥的六世孫。

但這些傳說都有些離奇而不可信,疑點重重。

不過,近來,有人公開亮相,高調自稱袁崇煥後人,其家史講述更加離奇不可信,但卻又有相關證據可資證明,讓人不可不信。

這個人名叫袁洪春,大連旅順九頭山袁家溝村村民,現年65歲。

袁洪春是村裡的頭面人物——他不但參與主修了袁氏族譜,還參與編寫了村志。

“別看我說得一口大連話,我祖上其實是廣東人,就是袁崇煥。”說話間,袁洪春不斷擺弄著手中的袁氏族譜——這就是他參與主修的袁氏族譜,打開足有十余米長,上面赫然記錄著袁崇煥的名字。

“祖宗是不能亂認的,我是袁崇煥的第14代後人,村裡最小的已經到17代了。”老人嚴肅地說。

祖上在廣東(其實是廣西),卻怎麼會出現在大連旅順?

袁洪春於是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祖上的離奇遭遇來:“袁將軍遇害前一年,在妻子葉氏引薦下,與收養的落難女子趙文君秘密結婚,最後也使得其家人逃過一劫。”

袁洪春說,趙文君是山東萊州灣人,袁崇煥被殺後,她在袁崇煥原先的貼身侍衛袁敬的保護下,攜帶銀票萬兩,領著與袁崇煥生的兩個不到2歲的孩子袁昊和袁杲,悄悄離開北京,一路顛沛逃回到山東老家,在萊州灣虎頭崖旁的鳳毛寨買了三間石牆茅屋隱居下來,前後長達140餘年。

袁洪春說:“其實早在1739年乾隆帝修皇太極實錄時,清朝就為袁崇煥平凡沉冤昭雪,並予以褒揚。袁崇煥也得以正式下葬,樹碑壘墓。現在在北京廣渠門中學附近,有一座袁崇煥的墓,還立有墓碑,上書‘有明袁大將軍之墓’字樣,但由於當時消息閉塞,袁氏後人對袁崇煥平反昭雪一事並不知曉。”

說到這,袁洪春又捧出自己參與編寫的《袁家溝村村志》,翻到這麼一段記載:1747年某日,袁敬的第五代嫡孫袁志成為了達到篡奪袁崇煥祖產的目的,便故作慌張地來到鳳毛寨袁崇煥與趙文君謫系子孫袁克亮家欺騙說:“大事不好!我在衙門見到朝廷下發的公文,朝廷已得知袁崇煥後裔隱匿鳳毛寨之事,乾隆帝已下旨滅族!”袁克亮不明底細,召集全家七口決定在官府到來之前外逃。

袁洪春說:“我們袁家祖上有遺訓,‘海上一定要保留對子船。無論哪一代反清事發,犯了抄家之罪,要從海上逃生,祖先留下的白銀備逃生後安家之用’,袁崇煥也叮囑過家人,一旦他推崇的‘反清複明’事業失敗(編者按:袁崇煥死前,明朝還沒亡,不可能冒出“反清複明”這個詞兒),家人就要一直往北走,因為那邊是清朝的發源地,即越是危險的地方,反而越安全。袁克亮當晚收拾細軟、農具、漁具,連夜乘船向遼東方向逃難。經過兩天兩夜航行,袁克亮全家到達旅順雙島套,在北海黃泥窩海套山溝定居了下來。”

袁洪春意味深長地說:“袁崇煥出現在旅順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在旅順雙島灣姑子庵誅殺毛文龍,該地距離現在的袁家溝村僅有10公里左右。他一定不會想到,當年他曾經金戈鐵馬的地方如今成了後人落腳的村莊。”

九頭山海邊豎立著幾個木樁子,袁洪春遙指它們,驕傲地說:“當年祖上就是從這裡上岸的。現在每年農曆六月十三,全村老少都要來此祭海,同時憑弔祖先。”

袁家溝村西頭大樹下有一口四方水井,袁洪春說:“這是袁氏先祖來到旅順定居後打的第一眼井,至今已經有260年歷史了,但至今仍水質清澈甘醇。”

在水井不遠處的山腰處,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墓穴,碑刻文字顯示,墓碑立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墓主人是袁大財,下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子孫敬立的名字,不過,這些名字沒有一個是名人顯貴。

袁洪春感慨無限地說:“袁克亮後裔在袁家溝村奮鬥了260餘年,袁氏後人可以說是枝葉繁茂,家族興旺,至今在村中還有至少二三百人之多,但袁家沒有名人顯貴,主要是趙文君臨終前留有遺訓:‘半農半漁治家,代代反清複明,直到清朝覆滅’,所以袁氏後人既不經商,也不入仕,更不會從政,所以才會這樣。”

袁洪春講述的家史到底是真是假呢?

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研究員王萬濤不容置辯地說:“有家譜,有祖墳,這些都算得上是證據。”

但袁洪春所說如果是真,則包括《明史》在內的許多史料都要改寫了。

比如《明史》記載的“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這是不對的,因為袁崇煥現在已經有了二三百人貨真價實的直系後裔生活在旅順,而且,他被抄家時,並非家無餘財,單就供趙文君逃難的路費就有萬兩銀票。

又比如袁崇煥平南繼嗣元孫袁炳在《袁氏家譜》的記載,袁崇煥的妻子黃氏,生活在平南,袁崇煥被殺時,她就跳水自盡了。要知道,古代是一妻多妾制,妾可以有多個,但正妻只能有一個。而在袁洪春的講述中,袁崇煥的妻子姓葉,跟隨袁崇煥在遼東生活,還幫袁崇煥娶了外室趙文君。

還有,袁洪春說袁克亮逃難時是乾隆朝,當時袁崇煥得以正式下葬,樹碑壘墓,在北京廣渠門中學附近。其實,該墓墓碑是立于道光年間。

不管怎麼樣,應該為袁崇煥有後人感到高興。

袁崇煥本人在《遊雁洲》(平南縣城河中洲)詩注中記:“予居平南(即廣西平南縣),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即藤縣並不是他的家鄉,而是寄籍在藤縣參加科考,他的家在廣西平南縣白馬圩。

話說回來,乾隆帝下令廣西巡撫查找袁崇煥後裔,則乾隆年間的《平南縣誌》記載,當時平南“知縣繆琪奉行查明,具覆上臺牒稱:‘袁崇煥無子,惟查其族內有繼嗣元孫袁炳,現居平南城中’”。

原來,袁崇煥的堂兄袁崇煇因受袁崇煥牽連,被被流放江西信豐縣,大概過了三十多年,才回到平南,改遷到平南縣城烏江口寄宿謀生,年近六旬娶妻生一子鵠雲,鵠雲生史爵,史爵生元亮,元亮生二子,長子早夭,次子即袁炳。

這袁炳得知乾隆帝正在尋找忠良後人,就過繼為袁崇煥繼嗣元孫。

乾隆辦事很實錘,命“照熊廷弼裔孫之例,以訓導諮補,如能粗曉字義,人尚明白,即以佐雜等官補用”。

袁炳因此得獲授江西狹江縣丞,同時他的父親袁元亮也獲封奉直大夫。

袁炳歡歡喜喜到江西狹江縣上任,於內閣學署撰《袁氏家譜》,將袁氏來龍去脈闡述一清二楚。該族譜現存平南博物館。

《袁氏家譜》載:袁崇煥被殺、誅連親族時,袁崇煥定居平南一家和住藤縣新白馬的堂侄袁端一一家都被抄家燒屋和流放。

袁崇煥一家,母親因年老免流放,妻黃氏跳水自盡,長女嫁東莞石碣梁家村免被流放。袁崇煥的弟弟崇煜與袁崇煥八歲的女兒等被流放到福建邵武縣……

不管怎麼樣,通過這些資訊,可知袁崇煥並無嫡親後裔。

袁世凱盜國稱帝前夕,雖然動過假冒袁崇煥子孫的念頭,但最終還是不敢。

當然,民間也有傳說,說袁崇煥有外遇,生有三子兆基、兆填、兆埍,其中的袁兆基逃過錦衣衛的追捕,後來成為了反明英雄,曾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帶流民軍大肆劫掠山東郡縣,明亡後不知所蹤。

又有傳說稱,袁崇煥出任薊遼督師時,曾攜小妾阮氏與長女到甯遠赴任。袁崇煥被磔殺後,其妾阮氏及長女流落到關外。該女後來成了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側福晉,即後來的敏妃袁佳氏。

還有傳說,說咸豐年間,任江北大營副都統、在天京城外大戰太平軍的漢軍正白旗人富明阿為袁崇煥的六世孫。

但這些傳說都有些離奇而不可信,疑點重重。

不過,近來,有人公開亮相,高調自稱袁崇煥後人,其家史講述更加離奇不可信,但卻又有相關證據可資證明,讓人不可不信。

這個人名叫袁洪春,大連旅順九頭山袁家溝村村民,現年65歲。

袁洪春是村裡的頭面人物——他不但參與主修了袁氏族譜,還參與編寫了村志。

“別看我說得一口大連話,我祖上其實是廣東人,就是袁崇煥。”說話間,袁洪春不斷擺弄著手中的袁氏族譜——這就是他參與主修的袁氏族譜,打開足有十余米長,上面赫然記錄著袁崇煥的名字。

“祖宗是不能亂認的,我是袁崇煥的第14代後人,村裡最小的已經到17代了。”老人嚴肅地說。

祖上在廣東(其實是廣西),卻怎麼會出現在大連旅順?

袁洪春於是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祖上的離奇遭遇來:“袁將軍遇害前一年,在妻子葉氏引薦下,與收養的落難女子趙文君秘密結婚,最後也使得其家人逃過一劫。”

袁洪春說,趙文君是山東萊州灣人,袁崇煥被殺後,她在袁崇煥原先的貼身侍衛袁敬的保護下,攜帶銀票萬兩,領著與袁崇煥生的兩個不到2歲的孩子袁昊和袁杲,悄悄離開北京,一路顛沛逃回到山東老家,在萊州灣虎頭崖旁的鳳毛寨買了三間石牆茅屋隱居下來,前後長達140餘年。

袁洪春說:“其實早在1739年乾隆帝修皇太極實錄時,清朝就為袁崇煥平凡沉冤昭雪,並予以褒揚。袁崇煥也得以正式下葬,樹碑壘墓。現在在北京廣渠門中學附近,有一座袁崇煥的墓,還立有墓碑,上書‘有明袁大將軍之墓’字樣,但由於當時消息閉塞,袁氏後人對袁崇煥平反昭雪一事並不知曉。”

說到這,袁洪春又捧出自己參與編寫的《袁家溝村村志》,翻到這麼一段記載:1747年某日,袁敬的第五代嫡孫袁志成為了達到篡奪袁崇煥祖產的目的,便故作慌張地來到鳳毛寨袁崇煥與趙文君謫系子孫袁克亮家欺騙說:“大事不好!我在衙門見到朝廷下發的公文,朝廷已得知袁崇煥後裔隱匿鳳毛寨之事,乾隆帝已下旨滅族!”袁克亮不明底細,召集全家七口決定在官府到來之前外逃。

袁洪春說:“我們袁家祖上有遺訓,‘海上一定要保留對子船。無論哪一代反清事發,犯了抄家之罪,要從海上逃生,祖先留下的白銀備逃生後安家之用’,袁崇煥也叮囑過家人,一旦他推崇的‘反清複明’事業失敗(編者按:袁崇煥死前,明朝還沒亡,不可能冒出“反清複明”這個詞兒),家人就要一直往北走,因為那邊是清朝的發源地,即越是危險的地方,反而越安全。袁克亮當晚收拾細軟、農具、漁具,連夜乘船向遼東方向逃難。經過兩天兩夜航行,袁克亮全家到達旅順雙島套,在北海黃泥窩海套山溝定居了下來。”

袁洪春意味深長地說:“袁崇煥出現在旅順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在旅順雙島灣姑子庵誅殺毛文龍,該地距離現在的袁家溝村僅有10公里左右。他一定不會想到,當年他曾經金戈鐵馬的地方如今成了後人落腳的村莊。”

九頭山海邊豎立著幾個木樁子,袁洪春遙指它們,驕傲地說:“當年祖上就是從這裡上岸的。現在每年農曆六月十三,全村老少都要來此祭海,同時憑弔祖先。”

袁家溝村西頭大樹下有一口四方水井,袁洪春說:“這是袁氏先祖來到旅順定居後打的第一眼井,至今已經有260年歷史了,但至今仍水質清澈甘醇。”

在水井不遠處的山腰處,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墓穴,碑刻文字顯示,墓碑立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墓主人是袁大財,下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子孫敬立的名字,不過,這些名字沒有一個是名人顯貴。

袁洪春感慨無限地說:“袁克亮後裔在袁家溝村奮鬥了260餘年,袁氏後人可以說是枝葉繁茂,家族興旺,至今在村中還有至少二三百人之多,但袁家沒有名人顯貴,主要是趙文君臨終前留有遺訓:‘半農半漁治家,代代反清複明,直到清朝覆滅’,所以袁氏後人既不經商,也不入仕,更不會從政,所以才會這樣。”

袁洪春講述的家史到底是真是假呢?

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研究員王萬濤不容置辯地說:“有家譜,有祖墳,這些都算得上是證據。”

但袁洪春所說如果是真,則包括《明史》在內的許多史料都要改寫了。

比如《明史》記載的“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這是不對的,因為袁崇煥現在已經有了二三百人貨真價實的直系後裔生活在旅順,而且,他被抄家時,並非家無餘財,單就供趙文君逃難的路費就有萬兩銀票。

又比如袁崇煥平南繼嗣元孫袁炳在《袁氏家譜》的記載,袁崇煥的妻子黃氏,生活在平南,袁崇煥被殺時,她就跳水自盡了。要知道,古代是一妻多妾制,妾可以有多個,但正妻只能有一個。而在袁洪春的講述中,袁崇煥的妻子姓葉,跟隨袁崇煥在遼東生活,還幫袁崇煥娶了外室趙文君。

還有,袁洪春說袁克亮逃難時是乾隆朝,當時袁崇煥得以正式下葬,樹碑壘墓,在北京廣渠門中學附近。其實,該墓墓碑是立于道光年間。

不管怎麼樣,應該為袁崇煥有後人感到高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