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教授出史上書寫最大字體的帝王,差點成為房玄齡式的人物

南北朝時期, 東晉元興三年(西元404年)二月, 還沒有氣吞萬里如虎的北府兵將領劉裕, 與何無忌, 魏詠之、檀道濟、周道民等北府二十七將起兵, 討伐桓玄。 乳虎初露齒, 英雄與草寇的區別顯現出來。 起兵造反, 作為大老粗出身的起事將領們, 這時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文化的重要性體現出來。

作為有理想, 有目標的英雄, 出身貧苦的劉裕, 敏銳的察覺到知識份子的重要, 急需這樣的人才。 同為北府舊將的何無忌推薦了劉穆之作其主簿, 至此華夏亂世中的一對黃金搭檔誕生。

南朝“劉宋”的第一號功臣走到前臺。

劉穆之(360 年-417 年11月27日), 字道和, 小字道民, 東莞那莒縣人, 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東晉末年大臣, 官至尚書左僕射。 劉穆之作為劉裕的左膀右臂, 屢次在劉裕領兵四處征戰時, 留守後方都城建康, 總掌朝廷內外事務。

作為寒門出身, 艱苦創業的劉裕, 自小沒有念過什麼書, 屬於天資稟議。 在奮鬥創業過程中, 劉裕多多少少也認識了一些字, 但是在這種拼命創業, 生存是第一要務的情況下, 只能自學, 通過後天努力, 劉裕可以寫些簡短的命令, 文告, 但他的字寫得極差, 這樣的書法字跡, 與他日益高升的地位很不相配。

劉穆之便對他說:“此雖小事, 然宣佈四遠, 原公小複留意。 ”簡單說, 就是勸劉裕練字。 當時劉裕的軍政事物十分繁忙,

正在拼命大砍四方的情況下, 自然不可能按劉穆之的建議去讀書練字, 做這樣的事情。

好的智囊好的搭檔當然不是白說的, 劉穆之拿出解決之道:“公但縱筆為大字, 一字徑尺無嫌。 大既足有所包, 其勢也美。 ”(您既然沒有時間練字, 那就把字寫大一些, 字寫得越大越好。 字寫得大, 不但能夠藏拙, 而且有氣勢。 )

劉格被這精彩絕倫的建議震驚了, 欣然採納。 至此, 劉裕再寫手諭文告, 一張紙頂多只寫六七個字, 中國大概也是世界歷史上, 專門寫最大字型大小文字的一代帝王誕生了!(儘管這時劉裕還不是皇帝, 但史書沒有說, 他成為帝王後改寫小字了, 我們就這樣認為吧)。 空前也是絕後的!因為這是平常公文字體!

劉穆之當然不能只靠這樣的聰明展現才華。 他把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貢獻給了劉裕的事業, 是劉裕事業的最大支持者。 劉裕稱他“深謀遠猷, 肇基王跡, 勳造大業, 誠實匪躬”。 《宋書》的作者沈約說他是“一代宗臣”。

劉穆之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 他在劉裕軍中, 在內總管劉裕政事政務, 在外負責掌管供應軍旅的給養。 遇到各種事物當機立斷, 處理問題效率極快, 一切事情保質保量高效完成。

各項事務, 人員官吏從四面八方集中到他這裡, 各種請求, 各種事務千頭萬緒, 內內外外, 諮詢稟報, 各種材料堆滿了辦公室。 劉穆之這位牛人, 竟然能夠一邊看著檔內容, 一邊手中寫答覆信件, 同時還在聽下屬的彙報, 當場答覆處理各種問題。

同時進行的這四種工作, 決不混淆錯亂, 井然有序。 揮灑自如, 井然有序, 保質保量。 劉穆之還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 賓客來往, 說笑談天, 從早到晚, 毫無倦意。 有點閒暇時間, 他更學習不息, 翻閱各類書籍, 校訂錯誤。 寫完這段, 真是只有膜拜了!當然, 人無完人, 劉穆之也是有一些其他故事, 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這裡就不寫了。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 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辛未, 劉穆之卒, 太尉裕聞之, 驚慟哀惋者, 累日。 始, 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 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 多不欲留。 會穆之卒, 裕以根本無托, 遂決意東還。 ”(卷一百一十八)從這段話裡, 我們能夠知道, 劉裕當初北伐後, 打下長安後, 是打算留在長安, 繼續征服西北,

後來突然改變主意, 原因有二:一是東晉的各位將領因長期征戰在外, 思念故土, 大多數不願再留;二是留守建康的劉穆之在這年的十一月初三病死, 鑒於朝中沒有可以託付大事的人, 劉裕怕有人會趁機奪權, 才急忙趕回建康。 《資治通鑒》的這段記載, 讓人不經歎息:假如劉穆之不早走, 那麼劉裕可能北伐成功, 統一華夏!劉穆之也可能成為房玄齡式的一代名相!可惜, 歷史不能假設。

義熙十三年, 劉穆之病轉沉重, 十一月穆之去世, 享年五十八歲。 死後被追贈為侍中、司徒、南昌縣候。 劉裕稱帝后, 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 諡號文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