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精確的語言和模糊的語言(1)

同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著的雙方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它的對立面轉化一樣, 語言(不論科學語言還是日常生活用語)中既有表達精確概念的詞語, 也有表達模糊概念的詞語, 這一對矛盾也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它的對立面轉化。

精確向模糊的轉化

“咫尺雪山路, 歸飛西海隅”(杜甫)和“近在咫尺, 遠在天邊”中, “咫”是古代的長度名, 周制8寸, 合現在市尺6寸2分2厘, “尺”則是10寸, 兩者本來都是表達精確概念的, 但是兩個精確概念連在一起卻變成了一個同“天邊”一樣的模糊概念。 類似的例子還有“尋常”。 古代八尺為尋(如“千尋鐵鎖沉江底”<劉賓客>),

倍尋為常, 本來都是表達精確概念的詞, 連在一起卻表達模糊概念, 意義是“通常”。 只在杜甫的《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詩句中, 還有意用借對, 暗含著古代“尋常”的精確的數字意義, 與“七十”相對。

又如“尺”“寸”“分”表示的是精確概念,

但“尺寸”“分寸”所表達的卻是模糊概念, 意義分別為“一件東西的長度”, “說話或做事的適當度”。

再如“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本義是精確的:古代行軍30裡為一舍, 3舍為90裡。 在《左轉·僖公二十三年》中用這句話時, 重耳在晉楚的城濮之戰中, 的確退避了90裡。 但是隨著“舍”變為歷史詞語, 一般人不知道或想不到它的精確意義以後, “退避三舍”就成了模糊詞語了:不管讓多少步, 甚至抽象為與空間距離無關的讓步或回避, 都可以說“退避三舍”。

由於日常生活用語中模糊詞語甚多, 以致精密的數學語言一進入日常生活用語之後, 不少都變成了模糊語言。 例如“三寸不爛之舌”中的“三寸”就是從精確詞轉變為模糊詞, 因為舌頭不可能準確到恰好3寸長。

漢語的“一”、“三”、“百”、“千”、“萬”等數詞在詩歌和成語中用得很多, 經常用來表達模糊概念, 如“家書抵萬金”, “嶺樹重遮千里目”(柳宗元), “故國三千里, 深宮二十年”(張祜), “流芳百世”, “長命百歲”, 等等。

此外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腳”、“七折八扣”都不是精確語言, 都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 漢語特別喜歡用“七……八……”, 如“七顛八倒”、“七零八落”、“七扭八歪”、“亂七八糟”, 這幾處的“七、八”已經與數量概念幾乎沒有什麼聯繫。 “亂七八糟”的構詞也很不規則(按構詞規則應為“亂七糟八”)。 有人認為其結構上的不對稱就是為了表達其糟亂的程度。 最後如“打得他七竅流血”, 並不一定真地兩個耳朵孔、兩隻眼睛、兩個鼻孔、一張嘴通通流血。 “七竅生煙”(生氣、冒火)則尤其不一定七竅都冒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