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毓昌案:查賑官員之死

清朝後期, 官員隊伍臃腫不堪, 有官員終身沒有擔任過一個實職

嘉慶十三年(1808年)十一月初六夜裡, 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知縣王伸漢, 邀請在當地出差的候補知縣李毓昌等人到縣衙赴宴。 酒席上, 王伸漢殷勤勸酒, 李毓昌盛情難卻, 多喝了幾杯, 結果酩酊大醉。 散席後, 李毓昌在長隨的攙扶下, 回到了投宿的善緣庵。 一回到房間, 李毓昌衣服也沒脫, 倒頭就睡。

十一月初七, 天剛濛濛亮, 善緣庵突然一片喧嘩。 有人大叫:“來人啊!出人命了!”善緣庵在山陽城區, 喊叫聲很快就吵醒了庵裡的僧人和周邊的百姓。

大家聚攏過來一看, 李毓昌的三個長隨李祥、顧祥、馬連升在主人借宿的房間裡號啕大哭。 再一看, 李毓昌吊在房梁上, 已經氣絕身亡了!

朝廷命官死在了轄區內, 可不是小事。 接到報案後, 山陽縣知縣王伸漢不敢怠慢, 他馬上帶上幕僚、長隨和仵作, 趕往善緣庵查勘。

死者李毓昌, 山東即墨人, 三十七歲, 嘉慶十三年, 也就是案發當年的新科進士。 明清時期新科進士的出路有很多, 成績最好的留在翰林院, 成績二等好的分配到中央各部院衙門任職, 成績不太好的就分配到地方各省任職, 一般是知縣。 李毓昌因為成績一般, 被分配到江蘇候補知縣。

清朝後期, 官員隊伍臃腫不堪, 職位有限, 大批的官員分配不到實職, 只好候補。 很多官員候補了十年、二十年,

都沒有得到實職, 甚至有的官員終身沒有擔任過一個實職。 在這樣的背景下, 即便是新科進士, 也只能候補, 等待合適的機會。

長隨往往都有個吉利的名字, 不是“吉祥”就是“升遷”

進士分配到地方, 名為“即用知縣”, 意思是一旦有知縣的空缺, 就優先分配他們去擔任。 即用知縣的候補順序, 排在其他候補群體的前面。 在等待分配的過程中, 進士們往往會被分配到各地出差, 辦一些差事。 要知道, 清朝官員沒有實職, 就沒有俸祿。 候補官員是沒有工資的。 但是辦理差事, 可以拿到一定的補貼。

李毓昌到江蘇候補沒多久, 就分到了第一份差事。 當年, 蘇北地區暴雨連綿, 導致黃河決口, 江蘇淮安一帶洪水氾濫成災,

房倒屋塌, 老百姓生命和財產損失嚴重。 嘉慶皇帝知道後, 專門撥銀九萬九千兩賑濟災民。 銀子下撥到淮安災區後, 江蘇省照例要派遣官員監督、核查銀子的使用情況。 江蘇省一共派遣了十一名官員查賑, 李毓昌就是其中一名——他擔任山陽查賑官。 到了山陽後, 李毓昌多次謝絕應酬, 找了清靜的善緣庵居住。 他馬不停蹄地到災區鄉村實地調查, 查看受災情況, 核對人口, 檢查資金的發放等等。 他工作很認真, 眼看就要完成核查工作返回省裡了, 想不到這個時候死在了借宿的房間裡。

李毓昌案的報案人, 同時也是此案的目擊者, 是李毓昌的三個長隨。 什麼是長隨呢?

明清時期的長隨, 表面看是官員家的奴僕, 但和賣身為奴的家僕並不一樣,

長隨是有服務期限、有人身自由的。 長隨和主人的關係更類似于現代的雇傭關係。 明清時期雇用長隨的一般都是官宦人家。 當時的讀書人當官後, 發現所讀非所用, 苦苦讀了幾十年的聖賢書, 並不能指導實際工作。 比如, 李毓昌當官後, 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大到稅賦錢糧如何徵收核銷, 司法刑獄如何審判執行, 小到官場如何交際應酬, 日常如何穿戴言行。 怎麼辦?他需要雇用熟悉這些情況的人來協助自己。 於是長隨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了。

長隨們代表主子在衙門間執行公務, 在官場上展開應酬。 老百姓和衙門的書吏、差役往往尊稱長隨為“大爺”“二爺”。 官員們則往往稱呼長隨為“朋友”。 可見,

長隨離不開官員, 官員也離不開長隨。 而那些以長隨為職業的人, 往往都有個吉利的名字, 不是“吉祥”就是“升遷”。

李毓昌在北京的時候, 就雇了自己的山東老鄉, 三十一歲的聊城人馬連升當自己的長隨。 到了江蘇後, 他又雇了另外兩個長隨, 他們都是江蘇長洲縣人, 一個叫李祥, 三十八歲;一個叫顧祥, 三十二歲。 他們三人的名字都很吉利。 這三人和李毓昌簽訂合同, 約定給李毓昌當多少年的奴僕, 每月薪水多少。

案發當地的府、縣兩級官員都認定李毓昌是懸樑自盡的

根據李祥的說法, 李毓昌有病在身, 情緒失常, 當天夜裡趕走了用人, 自己懸樑自盡了。 顧祥、馬連升兩位長隨替李祥做證, 說主人確實是因病自尋短見, 並無其他原因。 三個人都作證說,李毓昌在鄉下辦完事回城後,精神就出了狀況,“總說身體不好,心內慌瞀,神思恍惚,初六晚言語更覺顛倒。”

驗屍的山陽縣知縣王伸漢採信了李祥等人的證詞,認為李毓昌是懸樑自盡的。得出結論後,王伸漢將案情報告給了淮安知府王轂。當時,淮安府駐紮在山陽縣,淮安知府和山陽知縣同城。接到王伸漢的通報後,淮安知府王轂也不敢怠慢,很快就帶上幕僚、隨從和仵作、差役等一大幫子人,趕到了善緣庵。經過仵作驗屍,現場勘驗後,王轂也認為李毓昌是懸樑自盡。

既然案發當地的府、縣兩級官員都認定李毓昌是自殺的,同時又有李毓昌的三個長隨作證,此案很快就被當做“定案”進入了正常的司法程式。先是由案發地山陽縣擬寫呈文,上報李毓昌案初審結論;淮安府接到報告後,認可了初審結論,再上報給江蘇省。江蘇省按察使接到報告後,很快通報給了布政使、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省裡的官員聽說李毓昌自殺了感到很驚訝,再看淮安府、山陽縣報上來的案卷,也沒什麼問題,就逐級批准了。最後江蘇巡撫汪日章將此案作為一件“例行公事”,用題本彙報給了刑部。嘉慶年間,地方官員上奏的公文有題本、奏摺兩種形式。奏摺彙報軍政大事、機密資訊和官員的私事,而題本則用來處理例行公事。奏摺傳遞速度快,處理迅速;題本則要層層流轉,處理速度很慢。可見,江蘇省認為李毓昌之死是一件尋常的公務,並沒有什麼疑問,所以就採用了題本的形式上報。

江蘇巡撫汪日章上報李毓昌案的題本被保留了下來。本子對李毓昌自縊場景以及事件全過程的描繪非常詳細,可以算作是此案的第一個版本。題本說:

“勘得善緣庵由大門進內,朝南正屋三間,東首朝南客屋三間,已故委員李毓昌在西首房內,面西背東,兩腳站立床上,用藍綢腰帶縊于二梁木上。當驗梁木上有灰塵滾亂形跡,自梁至床量高六尺九寸,板床離地量高一尺八寸。勘畢,飭令將屍解放平明地面,對眾如法相驗。據仵作李標喝報,驗得已死委員李毓昌問年三十七歲,仰面兩眼胞合,口微開,舌出齒二分,咽喉下有縊痕一道,起向兩耳根,斜入髮際,斜長七寸,深三分,闊五分,青紅色,兩手微握,兩手心、十指、十指肚、十指甲縫,俱有墜青色……委系生前自縊身死。”

只要刑部認可江蘇省的這個報告,此事基本上就成定局了。李毓昌案就要按照這個版本被寫入歷史了。這個故事的另外一條線索是李毓昌家人的反應。對於李毓昌的“暴斃”,李家人怎麼看呢?

“山陽知縣冒賑” 李家人開始懷疑李毓昌的死另有隱情

李毓昌出生在山東農村,父母、兄弟都是農民,似乎一輩子都沒有走出本鄉本土。他們見識非常有限,也沒什麼想法。李毓昌能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讀書趕考,考中進士,相當不容易,是全家人的驕傲。李毓昌暴斃的消息傳回山東即墨老家後,家裡人哭成一片。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李毓昌生前,幾乎沒有從家裡得到過政治幫助;死後,想讓家裡人替他出頭,獲得什麼政治幫助,也是不可能的。

李毓昌有一個族叔,叫李泰清。李泰清是一名武秀才。古代的科舉考試,既有文舉,也有武舉。從古至今,我們關注文舉比較多,一般人對武舉不瞭解。武舉雖然一直不受重視,但和文舉一樣,也有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等功名。李泰清就是一名武秀才,算是除了李毓昌之外李家唯一一個見過一點兒世面,能夠出來做點事情的人。

李毓昌案案發的時候,李泰清剛好從山東出發,前往江蘇探望侄兒。現在,李泰清就代表李家,到山陽縣給侄兒料理後事來了。

山陽縣知縣王伸漢非常客氣地接待了李泰清,把李泰清安頓得很周到,忙前忙後。李泰清對王伸漢的幫忙很感激。事先,王伸漢已經整理好了李毓昌的遺體,李泰清又收拾了侄兒的行李遺物,準備扶柩返鄉。李毓昌死後,三個長隨和李毓昌的雇傭關係自然終結。馬連升因為是山東人,願意扶著舊主人的棺木一同返回老家。另外兩個長隨李祥、顧祥,幫忙料理完後事就計畫到蘇南去,另尋生路。王伸漢就給李祥、顧祥寫了推薦信,推薦他們到蘇南的兩位朋友處當差。

離開山陽縣之前,李泰清代表李毓昌的親屬親筆寫下具結:“生侄毓昌在淮因病自縊身死,已蒙驗明,並無別故。今生情願率僕馬連升等將侄棺柩,搬回原籍埋葬。”王伸漢前來送行,拿出一百五十兩銀子送給李泰清。這在當時是相當厚重的一份禮了。李泰清一開始不敢收,最後因為盛情難卻,收了下來。臨行前,王伸漢還囑託李泰清:“死者入土為安,應早日安葬,以慰逝魂。”李泰清很是感動,他把侄兒的遺體一路護送回山東老家,入土為安。馬連升也告辭後自謀生計去了。

日子又平靜地過了幾天,突然,有一天,李泰清在整理李毓昌留下來的書籍的時候,從一本書中飄落下來半張草稿。李泰清撿起來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這半張紙上寫著:“山陽知縣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負天子。”李泰清腦袋嗡的一下就炸開了,他敏感地意識到,侄子的死大有蹊蹺!

李毓昌死後最悲傷的就是他的遺孀林氏。一天,她整理丈夫留下來的衣物時,在一件長衫的衣襟上發現了一處深色的污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她把長衫拿去清洗,那塊污漬洗掉了,但是洗衣服的水變成了赤紅色,湊上去聞聞,有一股血腥味。至此,林氏認定丈夫的死另有原因!

那麼,李家人發現疑點後會作何反應呢?李毓昌之死,到底有沒有隱情呢?李毓昌案又會如何發展呢?

《沉冤錄》

作者:張程

定價:26.8元

出版: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譯林出版社

三個人都作證說,李毓昌在鄉下辦完事回城後,精神就出了狀況,“總說身體不好,心內慌瞀,神思恍惚,初六晚言語更覺顛倒。”

驗屍的山陽縣知縣王伸漢採信了李祥等人的證詞,認為李毓昌是懸樑自盡的。得出結論後,王伸漢將案情報告給了淮安知府王轂。當時,淮安府駐紮在山陽縣,淮安知府和山陽知縣同城。接到王伸漢的通報後,淮安知府王轂也不敢怠慢,很快就帶上幕僚、隨從和仵作、差役等一大幫子人,趕到了善緣庵。經過仵作驗屍,現場勘驗後,王轂也認為李毓昌是懸樑自盡。

既然案發當地的府、縣兩級官員都認定李毓昌是自殺的,同時又有李毓昌的三個長隨作證,此案很快就被當做“定案”進入了正常的司法程式。先是由案發地山陽縣擬寫呈文,上報李毓昌案初審結論;淮安府接到報告後,認可了初審結論,再上報給江蘇省。江蘇省按察使接到報告後,很快通報給了布政使、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省裡的官員聽說李毓昌自殺了感到很驚訝,再看淮安府、山陽縣報上來的案卷,也沒什麼問題,就逐級批准了。最後江蘇巡撫汪日章將此案作為一件“例行公事”,用題本彙報給了刑部。嘉慶年間,地方官員上奏的公文有題本、奏摺兩種形式。奏摺彙報軍政大事、機密資訊和官員的私事,而題本則用來處理例行公事。奏摺傳遞速度快,處理迅速;題本則要層層流轉,處理速度很慢。可見,江蘇省認為李毓昌之死是一件尋常的公務,並沒有什麼疑問,所以就採用了題本的形式上報。

江蘇巡撫汪日章上報李毓昌案的題本被保留了下來。本子對李毓昌自縊場景以及事件全過程的描繪非常詳細,可以算作是此案的第一個版本。題本說:

“勘得善緣庵由大門進內,朝南正屋三間,東首朝南客屋三間,已故委員李毓昌在西首房內,面西背東,兩腳站立床上,用藍綢腰帶縊于二梁木上。當驗梁木上有灰塵滾亂形跡,自梁至床量高六尺九寸,板床離地量高一尺八寸。勘畢,飭令將屍解放平明地面,對眾如法相驗。據仵作李標喝報,驗得已死委員李毓昌問年三十七歲,仰面兩眼胞合,口微開,舌出齒二分,咽喉下有縊痕一道,起向兩耳根,斜入髮際,斜長七寸,深三分,闊五分,青紅色,兩手微握,兩手心、十指、十指肚、十指甲縫,俱有墜青色……委系生前自縊身死。”

只要刑部認可江蘇省的這個報告,此事基本上就成定局了。李毓昌案就要按照這個版本被寫入歷史了。這個故事的另外一條線索是李毓昌家人的反應。對於李毓昌的“暴斃”,李家人怎麼看呢?

“山陽知縣冒賑” 李家人開始懷疑李毓昌的死另有隱情

李毓昌出生在山東農村,父母、兄弟都是農民,似乎一輩子都沒有走出本鄉本土。他們見識非常有限,也沒什麼想法。李毓昌能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讀書趕考,考中進士,相當不容易,是全家人的驕傲。李毓昌暴斃的消息傳回山東即墨老家後,家裡人哭成一片。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李毓昌生前,幾乎沒有從家裡得到過政治幫助;死後,想讓家裡人替他出頭,獲得什麼政治幫助,也是不可能的。

李毓昌有一個族叔,叫李泰清。李泰清是一名武秀才。古代的科舉考試,既有文舉,也有武舉。從古至今,我們關注文舉比較多,一般人對武舉不瞭解。武舉雖然一直不受重視,但和文舉一樣,也有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等功名。李泰清就是一名武秀才,算是除了李毓昌之外李家唯一一個見過一點兒世面,能夠出來做點事情的人。

李毓昌案案發的時候,李泰清剛好從山東出發,前往江蘇探望侄兒。現在,李泰清就代表李家,到山陽縣給侄兒料理後事來了。

山陽縣知縣王伸漢非常客氣地接待了李泰清,把李泰清安頓得很周到,忙前忙後。李泰清對王伸漢的幫忙很感激。事先,王伸漢已經整理好了李毓昌的遺體,李泰清又收拾了侄兒的行李遺物,準備扶柩返鄉。李毓昌死後,三個長隨和李毓昌的雇傭關係自然終結。馬連升因為是山東人,願意扶著舊主人的棺木一同返回老家。另外兩個長隨李祥、顧祥,幫忙料理完後事就計畫到蘇南去,另尋生路。王伸漢就給李祥、顧祥寫了推薦信,推薦他們到蘇南的兩位朋友處當差。

離開山陽縣之前,李泰清代表李毓昌的親屬親筆寫下具結:“生侄毓昌在淮因病自縊身死,已蒙驗明,並無別故。今生情願率僕馬連升等將侄棺柩,搬回原籍埋葬。”王伸漢前來送行,拿出一百五十兩銀子送給李泰清。這在當時是相當厚重的一份禮了。李泰清一開始不敢收,最後因為盛情難卻,收了下來。臨行前,王伸漢還囑託李泰清:“死者入土為安,應早日安葬,以慰逝魂。”李泰清很是感動,他把侄兒的遺體一路護送回山東老家,入土為安。馬連升也告辭後自謀生計去了。

日子又平靜地過了幾天,突然,有一天,李泰清在整理李毓昌留下來的書籍的時候,從一本書中飄落下來半張草稿。李泰清撿起來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這半張紙上寫著:“山陽知縣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負天子。”李泰清腦袋嗡的一下就炸開了,他敏感地意識到,侄子的死大有蹊蹺!

李毓昌死後最悲傷的就是他的遺孀林氏。一天,她整理丈夫留下來的衣物時,在一件長衫的衣襟上發現了一處深色的污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她把長衫拿去清洗,那塊污漬洗掉了,但是洗衣服的水變成了赤紅色,湊上去聞聞,有一股血腥味。至此,林氏認定丈夫的死另有原因!

那麼,李家人發現疑點後會作何反應呢?李毓昌之死,到底有沒有隱情呢?李毓昌案又會如何發展呢?

《沉冤錄》

作者:張程

定價:26.8元

出版: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譯林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