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美國為何動不動就要用核武器?恐怕是被蘇聯嚇出的“毛病”

我們在電影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當美國與其他國家或某股勢力在利益上產生直接對立, 或是衝突無法調和時, 美國人總是裝作無奈卻又很神氣地說:如果對方不聽我們的, 那我們只能很遺憾地使用核武器了。 通常情況下, 總統糾結半天,要麼在最終關頭拒絕使用, 要麼就是用了也是白用。 然而, 這些鏡頭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印象:核武器是美國人比較依賴的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

二戰結束後, 美國就成為了實打實的世界頭號強國, 美國資本充斥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 曾經輝煌一時的歐洲列強們大都成為美國的附庸。 二戰後期, 美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一個鼎盛時期, 擁有軍隊千萬, 航母上百艘, 強大的艦隊號稱“只有外星人才能戰勝”, 那麼, 是什麼讓美國人忌憚到這種程度, 使得他們動不動就要拿出核武器做震懾呢?用我們如今的視角來看,

美國的這個“毛病”恐怕是被蘇聯嚇出來的。

顛峰時期的蘇聯軍事力量有多強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也做過介紹, 我們看一個單獨的案例:1961年7月10日, 蘇聯研發並成功引爆了一枚“伊萬”炸彈。 該炸彈爆炸時產生了一個直徑為4.6千米的大火球, 爆炸後的蕈狀雲寬達將近40公里, 高達60公里, 是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 可怕的是, 這枚5000萬噸TNT當量的“伊萬”炸彈還是蘇聯高層深思熟慮後收著來的, 要知道, 按照最初設計, 蘇聯想要生產一枚爆炸當量相當於1.75億噸TNT的超級巨無霸。

“伊萬”炸彈被視為蘇聯鼎盛時期對極端力量追求的一個典型, 西方陣營得知蘇聯有了這麼個玩意兒,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嚇得茫然失措, 只能強裝鎮定, 一面悄悄地瘋狂佈置防空系統。 縱使在隨後的聯合國大會上,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直接咆哮“也不看看現在的老大是誰”, 可謂是囂張至極, 美國人也不敢多做聲張。

然而, 蘇聯人對軍事力量的追求遠不止如此。 歷史研究者習慣將20世紀80年代視為蘇聯軍事力量的鼎盛時期。

我們以1988年為例, 蘇軍擁有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5個軍種, 共計193個重裝機械化師, 7個輕裝機械化師, 10個空降師, 總人數超過300萬人, 並裝備重型火炮5.17萬門, 輕型火炮不計其數;僅戰術攻擊機就近5000架。 被蘇軍高層視為“核戰爭後最有效的反擊手段”的裝甲軍團, 裝備坦克數量更是接近8萬輛。

另外, 蘇軍的軍工生產能力更是堪稱恐怖。 美蘇關係最緊張的十年內, 蘇聯每年可以生產主戰坦克3000輛、裝甲車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500枚、地空導彈5萬枚、各類作戰飛機3000架、各種作戰艦艇近百艘。 可以說, 蘇聯每年都可以“生產”出一個世界軍事強國, 而這些武器同樣也非常先進。 蘇聯的武器之先進到了怎樣的地步呢?筆者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969年7月16日,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此事一出, 蘇聯高層一片譁然, 認為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 蘇聯已經遠遠落後美國了。 於是, 不久後美國高層訪問蘇聯時, 蘇聯方面玩了點手段, 特意安排了幾款新型戰機、導彈等武器裝備, 裝作有意無意地從美國代表團旁邊經過。 這回輪到美國人震驚了,他們沒想到蘇聯的武器已經如此先進,回國後立刻調整戰略,重新將偏重放在武器研發上,正因如此,蘇聯才獲得了在太空探索方面追趕美國的寶貴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蘇聯的可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美國“嚇出來”的。早在二戰剛結束不久,蘇軍內部就有了一份報告,專門討論美國核武器的威脅。1949年8月29日,蘇聯才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比美國晚了4年;20世紀60年代,美國擁有2.7萬枚核彈頭,蘇聯的核武器不過只有這個數字的10%;然而僅十餘年後,蘇聯的核彈頭數量比美國幾乎多了一倍。

有趣的是,蘇聯人並不將核武器視為“最終解決手段”,相反,他們依舊將坦克等常規武器裝備視為進攻的主要手段。然而,蘇聯人卻並不害怕與美國進行核戰爭,冷戰便陷入了這樣的僵局:蘇聯要脅用“鋼鐵洪流”推平美國的歐洲小弟,美國則說你若敢亂動我就用核彈頭轟你。蘇聯則毫不在乎地說,別得意,你敢用我就也用……

也正是如此,鼎盛時期的蘇聯可以說是無法戰勝,冷戰期間,整個北約的軍事專家們制定的所有戰略戰術,研發的所有新式武器,目的只有一個:如何延緩蘇軍攻勢。美軍更是對用常規戰法戰勝蘇軍直接放棄了希望,只要冷戰變熱,美軍便第一時間動用核武器,僅僅是為了佔據一點戰略先機罷了。如此可見,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美國總是將核武器掛在嘴邊,恐怕是“恐蘇後遺症”的表現吧。

然而,蘇聯維持這樣強度的震懾,自然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高昂的經費讓本來就不是十分富裕的蘇聯逐漸難以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深了國內矛盾。1991年12月25日,龐大的“紅色帝國”轟然崩塌,誰能想像到這個曾盛極一時的超級大國,會用這種方式,從歷史舞臺中央黯然落幕呢?

這回輪到美國人震驚了,他們沒想到蘇聯的武器已經如此先進,回國後立刻調整戰略,重新將偏重放在武器研發上,正因如此,蘇聯才獲得了在太空探索方面追趕美國的寶貴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蘇聯的可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美國“嚇出來”的。早在二戰剛結束不久,蘇軍內部就有了一份報告,專門討論美國核武器的威脅。1949年8月29日,蘇聯才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比美國晚了4年;20世紀60年代,美國擁有2.7萬枚核彈頭,蘇聯的核武器不過只有這個數字的10%;然而僅十餘年後,蘇聯的核彈頭數量比美國幾乎多了一倍。

有趣的是,蘇聯人並不將核武器視為“最終解決手段”,相反,他們依舊將坦克等常規武器裝備視為進攻的主要手段。然而,蘇聯人卻並不害怕與美國進行核戰爭,冷戰便陷入了這樣的僵局:蘇聯要脅用“鋼鐵洪流”推平美國的歐洲小弟,美國則說你若敢亂動我就用核彈頭轟你。蘇聯則毫不在乎地說,別得意,你敢用我就也用……

也正是如此,鼎盛時期的蘇聯可以說是無法戰勝,冷戰期間,整個北約的軍事專家們制定的所有戰略戰術,研發的所有新式武器,目的只有一個:如何延緩蘇軍攻勢。美軍更是對用常規戰法戰勝蘇軍直接放棄了希望,只要冷戰變熱,美軍便第一時間動用核武器,僅僅是為了佔據一點戰略先機罷了。如此可見,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美國總是將核武器掛在嘴邊,恐怕是“恐蘇後遺症”的表現吧。

然而,蘇聯維持這樣強度的震懾,自然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高昂的經費讓本來就不是十分富裕的蘇聯逐漸難以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深了國內矛盾。1991年12月25日,龐大的“紅色帝國”轟然崩塌,誰能想像到這個曾盛極一時的超級大國,會用這種方式,從歷史舞臺中央黯然落幕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