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窮困潦倒”的蘇聯憑啥讓美國惶恐數十年?窮的表像下強得可怕

之前的文章我們曾經提到, 雖然蘇聯整體比美國要弱了半個檔次, 但蘇聯人通過對軍實力量的極端追求, 至少讓西方陣營在兩個十年內處於絕對的被碾壓地位下。 說起來也比較有趣:蘇聯的強大源自於對美國和核武器的恐懼。 蘇聯解體後, 有軍官直言:為了防止核戰爭後出現武器短缺的情況, 蘇軍曾經有的營預備過4萬把AK47。 然而,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 這個龐然大物的最鼎盛時期, 似乎也只能靠軍事力量撐門面。 窘迫的是, 窮兵黷武最終拖垮了蘇聯。

然而理性的想一想:被詬病為重工業尤其是軍工極端發達, 輕工業孱弱不堪, 百姓連口飽飯都吃不起的這樣一個國家, 真的能跟世界頭號強國爭霸半個世紀, 甚至曾一度讓後者惶惶不安嗎?這篇文章, 我們就來還原一下冷戰中真實的蘇聯。

二戰中, 蘇聯人給人的感覺只有一個詞:野蠻。 蘇軍好戰但不善戰,

在同德軍的作戰中, 往往為了勝利要付出更多的傷亡。 這種印象被嫁接到後來的蘇聯身上, 自然讓人誤認為“蘇聯人實際上素質低下”, 普遍受教育程度低, 思想野蠻缺少教化。 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1980年, 蘇聯一流高等學府基輔大學給出了這樣的考試題(如下圖), 請注意, 該題的題目要求非常反人類——口算。

在當時的蘇聯, 從學生到大學教授, 口算能力非常強。 據說在大學裡, 年輕的教師使用計算器運算, 會遭致老教授的白眼。 蘇聯的數學家水準非常強悍, 從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後的20世紀裡, 僅莫斯科大學1所學校走出的數學家們做出的貢獻, 就幾乎沒有幾個國家能與之媲美。 這反映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蘇聯人不僅僅會算數, 他們的教育水準非但不弱, 反而強到可怕。

鮮為人知的是, 蘇維埃政權建立第三天, 在列寧的倡議下, 蘇維埃高層就決心建立一套高品質、健全的完全免費的教育制度, 保證全國公民都可以接受高品質的免費的優質教育。

起初, 蘇聯的義務教育為11年, 但在蘇聯教育界泰斗贊可夫的一手努力下, 小學直接被縮短了一年, 由此也變成了“十年制義務教育”。 對於此, 贊可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兒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樣, 如不給以適當負擔, 加以鍛煉, 它就會萎縮、退化”。

另外, 蘇聯的教育資源配備極為公平:在人口極少的西部山村都有公立學校, 縱使只有一兩名學生, 學校也會提供免費的營養餐和教育。 在這套教育體制的引導下, 蘇聯很快就成為全世界公民素質最高、文盲率最低的國家。 有人可能說了:蘇聯的教育也許很好, 可是蘇聯還是窮啊!接受了好的教育卻連飯都吃不飽, 有啥用?實際上, 在絕大多數時間裡, 蘇聯的貧窮基本上是拜美國所賜。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1980年, 蘇聯人口為2.645億, 國民總收入為0.7萬億美元, 人均達到2667美元;美國人口僅為2.226億, 國民總收入為1.05萬億美元, 人均4730美元。 從表面來看, 蘇聯人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56%左右, 看上去真的很窮。 然而要知道, 處於敵對關係, 為了唱衰社會主義, 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GDP演算法對蘇聯經濟的衡量本身就不公平。在美蘇關係緩和的赫魯雪夫時期,蘇聯曾試圖出售一批價值約28萬億美元的國有資產。然而,這批資產經過美國人一估算,價值直接縮水了約3/4,引起蘇聯方面極大不滿。由此我們不難推斷,蘇聯鼎盛時期的經濟規模可能與美國仍有差距,但絕對比GDP這個數字表現出來的要龐大得多。

除此之外,我們從一些能夠直接體現生活水準的數字來感受一下當時的蘇聯社會真實水準:在計劃經濟體制保障下,蘇聯人住房有保障,醫療教育全部免費。可以說蘇聯人掙到的錢基本上都用來吃飯和享樂了。在這種背景下,1977年,蘇聯居民房屋、公共事業費和私人房屋維修等費用占家庭支出的比重約為2.5%。說句題外話:就在2010年,我國該指數評定,認為不超過50%就是“比較安全”,占30%左右為“較合理”。當然,國情不同,該資料只是做一個參考。

另外,蘇聯一直被詬病的輕工業,實際上也並非向西方社會宣傳的那樣薄弱。生活資料方面,以1980年為例:蘇聯紡織品產量為71億平方米,是美國的178%;乳製品產量為9060萬噸,是美國的155.4%;水泥產量為1.25萬噸,是美國的162%。財政收入方面,蘇聯為4572億美元,幾乎與美國(4659.4億)持平。在較為富足的生活的支持下,蘇聯人非常重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20世紀70年代,蘇聯人年均進入各類文藝場所觀看演出的總人次約為2.51億次,人均達到0.95億次,放到今天,同精神生活獲得極大發展的我國相比,這一數字也幾乎比我們高出一倍。

看完這些,我們不由懷疑:(除戈巴契夫執政中後期混亂的蘇聯外)蘇聯真的如西方陣營渲染的那樣窮困潦倒嗎?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蘇聯以這樣一個形象出現:百姓衣衫襤褸,街道昏暗破舊,孩童食不果腹,儼然一副末日景象。實際上,雖然蘇聯同美國相比確實存在差距,但在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下,人民享受較高品質的生活,接受著優質而免費的醫療教育服務,公民素質極高,國家歸屬感強,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諸如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不少人還移民到了蘇聯。“搖搖欲墜”的蘇聯能夠讓世界頭號強國膽戰心驚數十年並非只靠極端強大的軍力;同樣,蘇聯的貧窮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假像。蘇聯的解體,說到底還是政治。

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GDP演算法對蘇聯經濟的衡量本身就不公平。在美蘇關係緩和的赫魯雪夫時期,蘇聯曾試圖出售一批價值約28萬億美元的國有資產。然而,這批資產經過美國人一估算,價值直接縮水了約3/4,引起蘇聯方面極大不滿。由此我們不難推斷,蘇聯鼎盛時期的經濟規模可能與美國仍有差距,但絕對比GDP這個數字表現出來的要龐大得多。

除此之外,我們從一些能夠直接體現生活水準的數字來感受一下當時的蘇聯社會真實水準:在計劃經濟體制保障下,蘇聯人住房有保障,醫療教育全部免費。可以說蘇聯人掙到的錢基本上都用來吃飯和享樂了。在這種背景下,1977年,蘇聯居民房屋、公共事業費和私人房屋維修等費用占家庭支出的比重約為2.5%。說句題外話:就在2010年,我國該指數評定,認為不超過50%就是“比較安全”,占30%左右為“較合理”。當然,國情不同,該資料只是做一個參考。

另外,蘇聯一直被詬病的輕工業,實際上也並非向西方社會宣傳的那樣薄弱。生活資料方面,以1980年為例:蘇聯紡織品產量為71億平方米,是美國的178%;乳製品產量為9060萬噸,是美國的155.4%;水泥產量為1.25萬噸,是美國的162%。財政收入方面,蘇聯為4572億美元,幾乎與美國(4659.4億)持平。在較為富足的生活的支持下,蘇聯人非常重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20世紀70年代,蘇聯人年均進入各類文藝場所觀看演出的總人次約為2.51億次,人均達到0.95億次,放到今天,同精神生活獲得極大發展的我國相比,這一數字也幾乎比我們高出一倍。

看完這些,我們不由懷疑:(除戈巴契夫執政中後期混亂的蘇聯外)蘇聯真的如西方陣營渲染的那樣窮困潦倒嗎?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蘇聯以這樣一個形象出現:百姓衣衫襤褸,街道昏暗破舊,孩童食不果腹,儼然一副末日景象。實際上,雖然蘇聯同美國相比確實存在差距,但在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下,人民享受較高品質的生活,接受著優質而免費的醫療教育服務,公民素質極高,國家歸屬感強,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諸如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不少人還移民到了蘇聯。“搖搖欲墜”的蘇聯能夠讓世界頭號強國膽戰心驚數十年並非只靠極端強大的軍力;同樣,蘇聯的貧窮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假像。蘇聯的解體,說到底還是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