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為何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民國大師輩出?

英雄之後, 難有英雄;大師之後, 再無大師。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 曾有幾個時期, 大師輩出, 燦若星河。 在那樣的年代, 朝聞道, 夕可死;在那樣的年代, 思淡泊, 求寧靜;在那樣的年代, 尋事實, 探真理。 那是最壞的時代, 也是最好的時代。 那樣的時代存在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民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五霸登場, 七國爭雄, 有識之士, 爭相出世。 他們不同的出生使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 他們提出不同的主張和要求, 他們著書立說, 他們爭論不休, 他們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等不同的派系, 如此形成“百家爭鳴”, 空前繁榮的文化思想盛會, 也給後世留下了諸如孔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這樣的往聖先賢。

魏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更迭, 紛爭不斷, 玄學興起, 佛道勃興, 這時候的文人士大夫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仙風道骨。

他們放蕩不羈, 他們清靜無為。 正所謂, 真名士自風流, 縱情山水, 消極遁世的他們, 卻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影響後世的“魏晉風度”, 也留下了《廣陵散》的飄渺、《蘭亭序》的流暢以及“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釋然。

民國時期, 軍閥割據, 殺戮不斷, 這時候的大師, 他們接續歷史, 又瞻望未來;他們吸吮於詩書, 洗禮于五四, 養成于西學;無論他們是保皇派, 還是改革派, 無論他們是維護傳統, 還是崇尚現代, 他們無一不是希圖在政治昏暗、外患頻出、傳統斷裂的現實中探求民族自由、文化重光、國民新生的道路和方法。

那麼, 何以在這樣三個歷史時期能孕育這麼多的大師呢?

第一:諸侯紛爭, 大師們有發揮的餘地。 任何的爭鬥, 歸根到底都是人的爭鬥, 得人才者, 得天下。 在“養士之風”的情況之下, 雞鳴狗盜之徒尚有用武之處, 更何況賢德有識之士。 這也正是為何阮籍、嵇康對司馬政權如此不屑, 司馬政權對他們也是極盡拉攏, 而袁世凱競選也需要梁啟超運籌, 張勳復辟則請康有為出山。

任何的思想流派, 都會在不同的地方得到重視和發揮。

第二:民不聊生, 大師們有救世的情懷。 我們就是這樣一個民族, 山河破碎之時, 總會有人站出來, 救萬民於水火, 他們悲天憫人, 他們艱難跋涉, 他們廣布哲思, 他們堅定自我, 他們不願同流合污, 他們為了收拾舊山河, 他們思索, 他們思索出新思想, 新未來。

第三:勢力割據, 大師們有思辨的自由。 在那些年代, 不同勢力, 重心都放在對地盤的爭奪之中。 並且不同的勢力領袖也會接納不同的思想, 在夾縫之間, 自由的思想有了生存的空間。 然而國家統一, 人們的思潮很可能受唯一統治者影響, 例如:秦始皇選擇“焚書坑儒”、漢武帝選擇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清朝則大肆實施“文字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