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一死,和珅就被殺掉的真正原因!並非因為他貪了太多銀子

和珅據說是中國歷史上頭號大貪官, 家產高達白銀“二億三千萬兩”, 甚至誇張到白銀“二十億兩”,

而清朝當時國庫存銀, 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康熙六十年, 3262萬兩;雍正十三年, 3453萬兩;乾隆三十九年, 達到最高峰7390萬兩。 因此, 和珅傳說中的家產, 竟然相當於三個、甚至三十個相當於大清帝國的國庫總收入。 因此和珅也被一些外國媒體, 列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 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按這個說法, 難怪嘉慶皇帝一掌權, 就急著要把和珅殺掉, 將家產充斥國庫了。 “和珅跌倒, 嘉慶吃飽”也是寫進了許多歷史科普書籍的一句話。

甚至許多人都說, 乾隆皇帝放縱和珅如此貪縱, 就是給親兒子留著殺的一口大肥豬。 ——然而, 歷史的真相, 當真如此麼?

乾隆, 紀昀, 和珅

和中堂有話要說:冤枉!我只是個替身!

和珅的真正家產, 按嘉慶皇帝的治罪詔書, 是所藏上等珍珠和寶石不計其數, 藏金三萬二千兩,

銀三百余萬兩, 開辦當鋪錢店無數, “與民爭利”, 連他的管家劉全也有家產二十余萬兩……這些攏共加在一起折算, 不到2000萬兩,

至於按野史和後人推測, “二億三千萬兩”的說法, 來自薛福成《庸庵筆記》, “二十億兩有奇”的說法, 來自《清朝野史大觀》), 從未被清朝官方認可。

其實乾隆帝之父雍正帝雖以打擊貪腐著稱, 然而他在位期間, 清廷對貪賄的封疆大吏, 尚且是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 處置大抵以抄家、流放為主。

而乾隆帝在位的前四十年裡, 整肅貪腐變本加厲, 單單因為貪污賄賂、徇私枉法等罪名, 就砍了許多極品大員的腦袋。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包括兵部尚書兼九門提督鄂善, 僅僅因貪污銀千兩就被殺;雲貴總督恒文、山東巡撫國泰、陝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亶望, 都因貪腐被處死。 甚至其寵妃高佳氏之兄、兩淮鹽政高恒, 貪贓論斬。 高恒之子、左副都禦史高樸, 也因貪贓被殺。 平心而論, 此時的乾隆帝也算得上“執法無私”了。

然而到了乾隆帝在位的後二十年, 志得意滿,

年老倦政, 沉溺於個人奢侈享受, 對和珅等寵臣信臣的貪賄行徑已不能約束, 由此上行下效, 官場風氣為之大壞。

和珅政務嫺熟, 博學多知, 思維敏捷, 才智過人, 記憶力出眾, 通曉漢、滿、蒙、藏多門語言, 不止在八旗子弟裡算得第一流全才, 甚至在當時整個大清帝國三萬萬人口中, 不帶民族偏見地說, 也必須承認他是第一流人才。 在整頓財政, 斂財積蓄方面, 和珅更算上百年一出的天才, 整整20年裡, 將偌大一個大清帝國的財政打理得井井有條。

青年和珅

和珅通過創辦議罪銀制度, 把錢從貪官墨吏的手中, 不經過戶部國庫, 而直接搜刮到了乾隆帝自己的小金庫裡, 有效供應了乾隆帝的奢靡生活和享樂, 因此才得到了乾隆帝的極度信任和重用。

而和珅之貪污索賄之所得, 占他個人財產比例並不算多, 只是當時官場的普遍慣例。

他的龐大家產, 主要還是靠做各種大小生意, 包括開設當鋪七十五間, 大小銀號三百多間, 靠著他自己的大清帝國獨家“內參”, 搜刮聚斂而來。 此外, 他並通過廣東十三行, 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常年做著只此一家的壟斷性中英進出口貿易, 究其主要罪狀, 正是“與民爭利”和“公器私用”。

不過呢, 仔細看嘉慶帝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 前十二條, 主要是獨攬朝權, 獨斷朝政, 培植私黨, 舉止僭越。 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 是和珅的居所和陵墓, 修得奢侈逾制。 直到第十五條以後, 才是和珅的種種貪斂行為。

由是可見, 嘉慶帝真正切齒痛恨和珅的, 首先並非是他是個家財萬貫的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後種種違背君臣禮制的舉動,更依仗太上皇乾隆帝之信任,自以為是權臣把持朝政,而將自己當做了“幼主”。

甚至可以這樣說,和珅這個中國古代史上所謂的“第一大巨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釣譽的“內禪”之舉給坑死的。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去清朝龍興之地盛京(瀋陽)祭祖時,傳旨詔告天下,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為理由,說自己絕不敢超越祖父,再過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時一定退位,傳位給他早已秘密確立的儲君。

「昔皇祖禦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閑。」

人無信則不立,君更無戲言。因此真到了乾隆六十年,他雖然不甘心,也不得不履行承諾,下令傳位於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皇帝。

然而,一生專權的乾隆帝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無權,歷史上幾十位太上皇,如果不自己掌握權柄,便是生殺予奪皆由嗣皇帝掌握,深居宮中不能過問朝政、交接朝臣,那和囚徒也沒什麼不同,這種日子,一生唯我獨尊的乾隆帝如何能忍?

所以,乾隆帝一開始甚至連皇帝玉璽都不捨得交給嘉慶帝,還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然後但凡軍國大事和人事大權,乾隆帝一概自己處置,堅持上朝,並通過最信任的寵臣和珅操控朝政,讓嘉慶帝形同傀儡。

太上皇乾隆帝和皇帝嘉慶帝的”二帝臨朝“

彼時的和珅,同時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爵封一等公,在清朝官僚體系已經做到人臣之極,他同時還身兼三部(吏部、戶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書,另外還兼著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要職,可以說整個大清帝國的官僚體系,都在他一個人的意志下運轉,非過人之精力、才智絕不能為。

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內閣大學士:和珅

這與其說是和珅權力欲望過大,不如說是他作為太上皇乾隆帝的代理人,能者多勞,不得不為之。看似權傾天下,到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時,也不過是旦夕繁華,轉瞬即逝,早已騎虎難下。

除了俯首聽命於乾隆帝,按老主子的意圖去總攬大權,壓制嘉慶帝的參政可能,難道此時的和珅,還能有別的選擇麼?

而嘉慶皇帝雖然即位,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對和珅這個言出法隨、一呼百諾的乾隆帝代理人,又怎麼可能不嫉恨?

這樣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過了三年,活到快九十歲的乾隆帝,戴著“中國壽命最長皇帝”“中國實際執政時間最久(六十三年)皇帝”兩頂桂冠,心滿意足咽了氣。

嘉慶帝也將和珅這個“二皇上”恨之入骨,不顧老父屍骨未寒,才幾天就急匆匆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將他處死。

假如乾隆帝沒有將“乾隆六十年時一定退位“的承諾,廣而告之全國,那麼他原本想當多久皇帝就當多久皇帝,本是天經地義。至於和珅,他既然無需當乾隆帝壓制嗣君、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自然也不會狠狠得罪嘉慶帝,相反更可發揮他八面玲瓏的特長,盡可能討好太子爺。

那嘉慶帝即位後,瞧在先皇的面上,自己妹妹妹夫面上,對他也未必就一定會痛下殺手,就算要殺,也可能只是賜死隱誅,如乾隆帝對此前的首輔於敏中那樣,全其令名,未必就一定會抄家奪爵,讓他身敗名裂。

畢竟歷史上嘉慶帝的作為,不論給和珅加上何等匪夷所思罪名,說破天去,也是老父死去才幾天就急著處死他最信重的大臣,有違“子三年無改父之道”的儒家傳統,不免有“不孝”之譏。

乾隆帝為太上皇時,為了父子爭權,九旬老人仍然要不顧身體抓緊朝政,事無巨細,一刻不敢放鬆,相當程度上縮短了自己可能的壽數。而且還因為精力不濟,智力衰退,對川湖白蓮教起兵不能及時處斷,釀成了持續數年、兵禍波及數省的大動亂,成為令清王朝從此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所以,孔子曾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聖賢的教誨,經歷了千百年驗證,從來不是沒道理的啊。

當然,和珅自己生活奢靡,逾越了人臣本分,確系屬實。

比如按清制,寶石頂只有愛新覺羅氏的宗室王公可用,和珅這等外姓臣子只能用珊瑚頂。正珠朝珠只有皇帝御用,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可用,其餘連皇子親王亦不得用。

而和珅卻私藏了甚多的寶石頂、正珠朝珠以自娛,只好說他雖不敢有篡逆之念,但也確實被乾隆帝賜予他的偌大榮耀、近乎大清帝國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實際權柄,給迷花了眼。竟當真以為乾隆帝竟能如其本人臆想的那樣,延年續命到百歲萬壽,竟從沒想過給自己留條藏匿出逃、遠遁高飛的後路。

和珅被賜上吊自殺

一個能力超卓,才華橫溢的政治精英,一位主掌樞機大權近二十年的帝國宰相,最終卻落了“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的可悲結局,更替他主子大清高宗純皇帝背負上了“史上頭號巨貪“的汙名,竟成為古代貪官墨吏的頭號代表人物。

曾經志得意滿,以為此生更無遺憾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更落個墳墓被掘,屍骨零落的淒慘下場。

所以說呢,一個人的自我奮鬥固然重要,最終決定的,還是歷史的進程,潮起潮落,將相王侯,人人都身不由己。

首先並非是他是個家財萬貫的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後種種違背君臣禮制的舉動,更依仗太上皇乾隆帝之信任,自以為是權臣把持朝政,而將自己當做了“幼主”。

甚至可以這樣說,和珅這個中國古代史上所謂的“第一大巨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釣譽的“內禪”之舉給坑死的。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去清朝龍興之地盛京(瀋陽)祭祖時,傳旨詔告天下,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為理由,說自己絕不敢超越祖父,再過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時一定退位,傳位給他早已秘密確立的儲君。

「昔皇祖禦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閑。」

人無信則不立,君更無戲言。因此真到了乾隆六十年,他雖然不甘心,也不得不履行承諾,下令傳位於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皇帝。

然而,一生專權的乾隆帝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無權,歷史上幾十位太上皇,如果不自己掌握權柄,便是生殺予奪皆由嗣皇帝掌握,深居宮中不能過問朝政、交接朝臣,那和囚徒也沒什麼不同,這種日子,一生唯我獨尊的乾隆帝如何能忍?

所以,乾隆帝一開始甚至連皇帝玉璽都不捨得交給嘉慶帝,還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然後但凡軍國大事和人事大權,乾隆帝一概自己處置,堅持上朝,並通過最信任的寵臣和珅操控朝政,讓嘉慶帝形同傀儡。

太上皇乾隆帝和皇帝嘉慶帝的”二帝臨朝“

彼時的和珅,同時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爵封一等公,在清朝官僚體系已經做到人臣之極,他同時還身兼三部(吏部、戶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書,另外還兼著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要職,可以說整個大清帝國的官僚體系,都在他一個人的意志下運轉,非過人之精力、才智絕不能為。

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內閣大學士:和珅

這與其說是和珅權力欲望過大,不如說是他作為太上皇乾隆帝的代理人,能者多勞,不得不為之。看似權傾天下,到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時,也不過是旦夕繁華,轉瞬即逝,早已騎虎難下。

除了俯首聽命於乾隆帝,按老主子的意圖去總攬大權,壓制嘉慶帝的參政可能,難道此時的和珅,還能有別的選擇麼?

而嘉慶皇帝雖然即位,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對和珅這個言出法隨、一呼百諾的乾隆帝代理人,又怎麼可能不嫉恨?

這樣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過了三年,活到快九十歲的乾隆帝,戴著“中國壽命最長皇帝”“中國實際執政時間最久(六十三年)皇帝”兩頂桂冠,心滿意足咽了氣。

嘉慶帝也將和珅這個“二皇上”恨之入骨,不顧老父屍骨未寒,才幾天就急匆匆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將他處死。

假如乾隆帝沒有將“乾隆六十年時一定退位“的承諾,廣而告之全國,那麼他原本想當多久皇帝就當多久皇帝,本是天經地義。至於和珅,他既然無需當乾隆帝壓制嗣君、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自然也不會狠狠得罪嘉慶帝,相反更可發揮他八面玲瓏的特長,盡可能討好太子爺。

那嘉慶帝即位後,瞧在先皇的面上,自己妹妹妹夫面上,對他也未必就一定會痛下殺手,就算要殺,也可能只是賜死隱誅,如乾隆帝對此前的首輔於敏中那樣,全其令名,未必就一定會抄家奪爵,讓他身敗名裂。

畢竟歷史上嘉慶帝的作為,不論給和珅加上何等匪夷所思罪名,說破天去,也是老父死去才幾天就急著處死他最信重的大臣,有違“子三年無改父之道”的儒家傳統,不免有“不孝”之譏。

乾隆帝為太上皇時,為了父子爭權,九旬老人仍然要不顧身體抓緊朝政,事無巨細,一刻不敢放鬆,相當程度上縮短了自己可能的壽數。而且還因為精力不濟,智力衰退,對川湖白蓮教起兵不能及時處斷,釀成了持續數年、兵禍波及數省的大動亂,成為令清王朝從此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所以,孔子曾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聖賢的教誨,經歷了千百年驗證,從來不是沒道理的啊。

當然,和珅自己生活奢靡,逾越了人臣本分,確系屬實。

比如按清制,寶石頂只有愛新覺羅氏的宗室王公可用,和珅這等外姓臣子只能用珊瑚頂。正珠朝珠只有皇帝御用,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可用,其餘連皇子親王亦不得用。

而和珅卻私藏了甚多的寶石頂、正珠朝珠以自娛,只好說他雖不敢有篡逆之念,但也確實被乾隆帝賜予他的偌大榮耀、近乎大清帝國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實際權柄,給迷花了眼。竟當真以為乾隆帝竟能如其本人臆想的那樣,延年續命到百歲萬壽,竟從沒想過給自己留條藏匿出逃、遠遁高飛的後路。

和珅被賜上吊自殺

一個能力超卓,才華橫溢的政治精英,一位主掌樞機大權近二十年的帝國宰相,最終卻落了“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的可悲結局,更替他主子大清高宗純皇帝背負上了“史上頭號巨貪“的汙名,竟成為古代貪官墨吏的頭號代表人物。

曾經志得意滿,以為此生更無遺憾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更落個墳墓被掘,屍骨零落的淒慘下場。

所以說呢,一個人的自我奮鬥固然重要,最終決定的,還是歷史的進程,潮起潮落,將相王侯,人人都身不由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