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和李鴻章並駕齊驅,被日本人尊為“國父”,卻死在了中國的哈爾濱

19世紀對於亞洲諸多國家來說, 都是風雨飄搖的百年。 中國被西方歐洲國家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 被迫睜眼看世界, 著急忙慌地開展洋務運動。 旁邊的日本也正處於幕府統治和現代君主立憲的艱難轉換之間。 唯一不同的是, 起步稍晚的日本以一場甲午海戰確立了亞洲強國的地位, 幾十年後更是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而這一切都要說回到日本第一位內閣總理。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最有名的政治家, 被日本人稱為“國父”, 成為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 伊藤博文出生於1841年, 成年後先是留學英國, 之後經歷了日本幕府時代的終結, 和明治天皇聯手推動了明治維新的開始, 起草明知憲法。

而中國人對伊藤博文最大的印象就在於其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 一戰消滅了清廷洋務運動的全部成果, 迫使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 在1906年, 伊藤博文成為朝鮮統監, 統攬朝鮮大小事務。 而這也為其後來身死哈爾濱埋下隱患。 在1909年, 伊藤博文去哈爾濱與沙俄會談, 在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人安重根刺殺, 不久便直接死亡。 2014年位於哈爾濱的安重根義士紀念館開館。

伊藤博文做為日本近代政壇第一人, 可以說是手段老練狠辣, 從支援天皇廢除幕府, 到後來的甲午戰爭侵佔朝鮮, 伊藤博文在取得甲午勝利之後, 力主選擇和清廷談判以減少西方國家的干預。 在侵佔了朝鮮之後也選擇殖民而不是完全吞併。 還曾經想要幫助光緒完成戊戌變法, 甚至“中日合流”。

雖然伊藤博文被刺殺的時候已經68歲了, 但是如果沒有這次刺殺, 十年之後日本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很難想像, 其大陸政策會走到哪一步也很難說。 甚至有人評論:如果他沒被刺殺, 大東亞共榮搞不好還真不是個笑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