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高考新課標卷語文試題評析及2018備考建議

截至2017年, 河南省高考已連續7年採用全國新課標卷(其中2013-2017年採用的是全國新課標I卷)。 因此, 瞭解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的命題特點及我省考生的答題情況, 將有助於2018年的語文高考備考。

 一、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總體評價

1、精准落實“立德樹人”, 凸顯價值引領導向。 國務院2014年印發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中提出, “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語文試題認真落實《實施意見》對考試內容改革的要求, 利用語文學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優勢功能,

將 “立德樹人”落在實處。 如作文題中, 讓考生從材料所給的 “中國關鍵字”中選擇兩三個來呈現其所認識的中國, 意在引導考生站在正確的立場, 以正確的視角和方法來認清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 在此基礎上向外國青年“講好中國故事”。 又如論述類文本閱讀中, 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闡述氣候正義, 引發考生對氣候治理及其涉及的各類公平問題的思考, 激發考生的法治意識、國家意識和責任意識。

2、聚焦優秀傳統文化, 全面彰顯文化自信。 教育部在2014年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下稱《綱要》), 要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2017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題選文中體現了熱愛知識、清廉正直、篤於親情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古代詩歌閱讀”,

選取了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藉以強調中國選拔人才歷來以德行為先的傳統。 另外, “文言文閱讀”題繼續考查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語言文字運用”題考查“舍弟”“獻醜”“垂詢”“內人”等謙敬詞在交際語境中的得體使用。 以上考査內容既與《綱要》大力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一致, 也符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下稱《課程標準》)]的要求。

3、落實高考改革要求, 注重考查“關鍵能力”。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將實用類、文學類和論述類文本均設為閱讀必考內容,

加強對資訊篩選、邏輯推斷、審美鑒賞等能力的重點考查, 實現高考評價體系在“必備知識”基礎上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全面覆蓋, 突出高考的選拔功能和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引導作用。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著重考查考生的邏輯論證和判斷推理能力, “實用類文本閱讀”題著重考查考生的資訊處理和超文字閱讀能力, “文學類文本閱讀”題著重考查考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 “現代文閱讀”部分的選材反映了資訊時代閱讀的特點和要求, 全方位考查了 “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

二、新課標I卷命題特點、考生答題情況及備考建議

第一部分“現代文閱讀”, 包括3道大題(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

合計35分。

第一大題“論述類文本閱讀”。

該大題含3道小題(第1、 2、 3小題), 合計9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選用的是關於氣候治理的自然科學類文章。 選文采用總分總結構, 第—段先提出“氣候正義”這一論題, 接著分別從“空間維度(區域關係)”和“時間維度”(代際關係)進行論述, 最後一段加以總結。 文本行文簡明精練, 條理清晰。

從考點覆蓋來看, 該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以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特別是第3小題, 不僅僅是資訊的轉化, 而且包含了命題者對原文的分析評價以及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的判斷, 需要考生做出甄別判斷。

該題有兩點變化值得注意:一是第2小題通過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

考查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下稱《考試大綱》)中新增的“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要求;二是第1小題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 以往均為選出錯誤的一項。

[答題情況]

第1、2、3小題均為客觀題, 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 我們得出:

1、考查內容主要為社科類文章, 涉及文學理論、考據學、美學(文藝理論)、古代金融、考古等多方面。 2012年的考查內容涉及科技方面, 2017年為關於氣候治理的自然科學類文章。

2、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通過對《考試大綱》中今年新增的“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考查, 對考生理解文本提出了更高也更具體的要求, 而“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恰恰是眾多考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3、從2015年開始,命題更加強化“整體閱讀”意識,要求考生在真正讀懂的基礎上作出選擇,對原文語句、語段進行簡單加工改造的選項很少,而對原義中相對分散、隱蔽的資訊進行整合,或根據相關語句進行適當推理的選項較多。因此,以往的依據顯性資訊進行簡單比對的思路已經無法滿足答題的需要,而是需要考生在真正讀懂文本的基礎上借助隱性資訊進行判別。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論述類文章閱讀”部分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讀懂文本。①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逐段或逐層概述文意的習慣,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作者觀點及各段落、層次之間的邏輯關係,提高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能力和資訊整合能力。②養成全神貫注、逐詞逐句地細讀細品的習慣,對文中涉及的表明時間、範圍、程度或因果關係、條件關係,以及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或事物發展變化情況等的詞句,應該格外關注,並隨手勾畫出來。③樹立整體理解的意識。碰到疑難詞句,或與設問相關的原文語句,不要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而要聯繫有關語句所處的語境,通過上下文的語意關係來準確理解。

2、落實“三字方針”。一“讀”,即讀題幹選內容,審清題意;二 “找”,即“對題讀文”,找出備選項在文中的檢索範圍;三“比”,即比較備選項和原文資訊有無“漏”“衍”“換”等現象。

3、掌握比對方法。①關注邏輯關係。要瞭解幾種常見的複句,如因果、假設、條件、遞進等,注意其所用關聯詞語。②關注語意關係。如“部分”與“整體”、“已然”與“未然”、“原因”與“結果”、“有據”與“憑空”、“異位”與“異意”等。

4、堅持限時訓練。平時就要進行限時閱讀訓練,模擬考場情境,逐漸提高流覽文字的速度和進行資訊處理的速度。

第二大題“文學類文本閱讀”。

該大題含3道小題(第4、5、6小題)合計14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延續了往年對小說文本的考查,選文為當代作家趙長天的小小說《天囂》。小說故事情節簡單,在表現手法上帶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特別是環境描寫比較突出。小說主題鮮明,通過一場災難來反映軍民和諧、民族團結,進而表現人性的美好。

試題在強調思想性的同時,加強了對小說的謀篇佈局、藝術效果分析等鑒賞能力的考查,體現了《考試大綱》的新要求。第4小題採用客觀題型,由原來的“5選2” 改為“4選1”, 多選變單選。4個選項分別考了小說的環境、人物、細節、主題等,題型比較常規,難度適中。第5小題和第6小題為主觀題。第5小題考的是對文本謀篇佈局的賞析說明,立足於作品整體鑒賞設題,側重於對結構、人物、主題等的理解和考查。第6小題是對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的分析,立足於作品局部鑒賞設題,側重於對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取向的考查。

[答題情況]

第4小題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5小題讓考生分析小說以“渴”為中心謀篇佈局的好處,主要考查考生對文學作品表達技巧的鑒賞評價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作答時應聯繫小說體裁特點,從情節安排、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不會審題,重心偏移。本題設問的重心是“以‘渴’為中心謀篇布 局”,一些考生沒有抓住這一重心,導致答不到點子上。②理解膚淺。有的考生對小說的內容和主旨做不到深刻把握,在答題時挖掘不出作者以“渴”為中心進行謀篇佈局的深刻內涵。

第5小題參考答案:①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敘述交代,使情節更簡潔;②集中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狀態與感受,使主題更突出。

第6小題讓考生分析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主要考查考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創意解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考生可以從小說的敘事視角、故事情節、主題思想以及讀者的閱讀感受等方面進行探究。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要點缺失。不少考生沒有從“敘事視角”的層面考慮,作答時僅答出“留下想像空間”這一個要點,導致作答不全面或表述雷同。②生搬硬套。一些考生不管題幹如何設問,統統從小說三要素及主題的角度作答,缺少獨立思考,答題套路化現象嚴重。③答非所問。題設要求分析的是小說以“美好的謎”結尾的藝術效果,但個別考生答成了“為何是謎”。

第6小題參考答案:①小說人物“他”所知有限,這樣寫真實。②故事戛然而止,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③打破讀者的心理預期,留下來更多想像回味的空間。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考查文本均為小說,題型和考查點相對穩定。

2、選擇題考查“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2015年起改為“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2011—2016年題幹為選出最恰當的兩項,且為梯級賦分;2017年題幹為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3、簡答題中,人物形象幾乎每年必考。探究題較為靈活,題目、人物、情節、主題等均可成為探究對象。

近幾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考查的都是小說。因此,我們備考的重點仍然是小說,但對散文的複習也不能捨棄。

備考小說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如小說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小說的藝術特點、小說的敘事角度、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說是如何表現主題的、小說的情節是如何展開的、小說是如何佈局謀篇的等。

2、掌握解讀小說的基本策略。第一步,通讀全文抓情節。在快速流覽小說的過程中,弄清楚人物、事件、外部環境、結果等基本要素。為了比較迅速地把握這些資訊,閱讀過程中可以採用圈畫詞句、寫關鍵字等方式。

第二步,品讀細節看人物。細讀文本很費時,所以考場上的細讀要方向明確,主要包括:①人物的身份、地位、職業、境遇等;②人物與他人的關係、對他人的態度;③人物的言行、情緒、心理等;④人物產生這些言行、心理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⑤這些言行、心理是自主的還是被迫的,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利用以上資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品格修養和小說作者對人物的情感態度。

第三步,多個角度悟主題。小說主題大多具有多義性、複雜性、模糊性,不像散文主題那樣直接進行表達,而是通過情節設計和形象塑造含蓄甚至隱晦地傳達出來。因此,理解小說主題要綜合各種資訊,可以從題材內容、人物塑造、作者的情感態度、矛盾衝突、環境描寫等多個角度把握主題。

3、強化審題意識,增強審題能力。準確審題是準確答題的前提。審題時要嚴謹細心,最好能將題幹中的關鍵指令勾畫出來,務必弄清楚題幹共有幾個問題以及問題的先後順序,避免因審題失誤而丟分。

4、掌握探究要領。探究題是小說閱讀的重點和難點。不論探究什麼內容,首先要立足於作品本身,不能脫離作品任意而為。其次要把握探究角度。“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主旨”是小說的靈魂,“藝術效果”是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標,這5個方面在小說中佔據重要地位。所以,在解答探究題時,我們應結合探究指令,從以上5個方面進行思考探究,往往能夠大有收穫。

第三大題“實用類文本閱讀”。

該大題含3道小題(第7、8、9小題),合計12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文形式驟變,選用了4則非連續性的新聞材料,其中材料二為圖表形式。此次新聞材料圍繞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製作、觀眾構成、制播運營模式,以及美國電視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進行討論。有文字、有圖表,有一定的閱讀跨度,旨在考查考生對材料資訊的梳理與整合能力。

第7、8小題為客觀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資訊的梳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分別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4選1)和正確的兩項(5選2),要點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較強的篩選資訊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

第9小題為主觀題,在比較中歸納整合文本的資訊內容,需要找到問題的區間,分析歸納後有條理地進行概括,要求考生養成條分縷析的思考和答題習慣。

[答題情況]

第7、8小題均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9小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本題要求考生回答兩種制播運營模式的不同,先要在文中找到分別介紹兩種制播運營模式的文段(材料三和材料四),然後提取有效資訊,概括回答。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無視題幹限定條件。一些考生忽視了題幹中“制播運營模式”這一限定條件,泛泛而答兩者區別,犯了方向性錯誤;還有一些考生雖然是從“制播運營模式”出發,卻只談一方,不作比較。 ②照抄原文,不會概括。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沒有現成答案,需要考生借助文中資訊加以推斷、概括,但不少考生只是照抄材料原文,缺乏概括能力。③不會篩選,捨本逐末。材料三對央視紀錄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有非常明確的概括,但一些考生偏偏對此視而不見,選擇用其他不重要甚至不相關的材料內容作答。

第9小題參考答案:①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在開播初期採用的是頻道化的運營模式,央視是紀錄片的主要製作基地;②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採用的是制播分離的運營模式,節目的製作與播出相對分離。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2011—2016年的考查文本均為人物傳記,題型和考査點相對穩定。2017年的考查文本為非連續性文本(新聞)。

2、人物傳記的傳主為近代、現代和當代中外名人,對國家和民族有突出貢獻,涉及藝術、教育、軍事、科學等領域。材料基本圍繞人物重要經歷、主要成就、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敘述。

3、選擇題重點考査考生分析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簡答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文章資訊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探究題則表現出靈活性和多樣性,涉及人物精神、不同人的生活態度及作者的傳記文學觀點等。

4、2015年選文由“他傳”變為“自傳”,這一“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的作答難度遠大於以往敘事為主的“他傳”。

2017年新聞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首度出現,2018年考查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中應加強對此類題目的練習。

1、掌握新聞類文本的文體知識。新聞的基本特點——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語言特色——準確性與生動性兼顧。

2、掌握新聞類文本閱讀的基本策略。新聞類文本亦屬實用類文本,閱讀時應樹立兩個意識:①理思路意識。閱讀時應理清文本的寫作思路,弄清楚每段分別寫了什麼,段落之間是什麼關係,全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段落內部句子之間又是什麼關係。②關鍵句意識。要特別留意文中關鍵句,如標題、導語、總起句、過渡句、結論句等。

3、掌握新聞類文本閱讀的做題技巧。①增強審題意識,提高審題能力,注意題幹中的關鍵字(如表範圍、時間、程度等的詞語)對答案內容和表述形式的要求與提示。②要學會帶著問題讀文章,篩選出符合題意的內容,然後對有關文字進行加工,進而得出答案。③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要做到表意準確清楚,切合題目要求。④分點作答。可根據分值大致確定答案要點的數量。

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包括3道大題(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合計35分。

第一大題“文言文閱讀”。

該大題含4道小題(第10、11、12、13小題),合計19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文言文閱讀”題選文取材于《宋書·謝弘微傳》,文本講述了謝弘微的生平經歷及品質,包括貧窮節儉、烏衣之遊等。選文體現了全國卷的一貫特點:一是選文出自“二十四史”,二是傳主為忠臣良將、清官廉吏。謝弘微熱愛知識、清廉正直、篤於親情,其優秀品質值得考生學習。所設3個選擇題,仍是斷句、文化常識和句意理解,難度適中,沒有脫離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翻譯題仍是文中的兩句話,難度不大。

[答題情況]

第10、11、12小題均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13小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文言翻譯題仍然側重考査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考生在翻譯時要做到字字落實、文通句順。所選取的兩個句子難度適中,大部分考生能通其大意,但每個句子中又有相關難點,能夠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漏譯。如將“舉止必循禮度”譯為“舉止很有禮貌”,漏譯了“循”。考生漏譯的原因,一是沒有遵循字字落實的直譯原則;二是不會翻譯,乾脆不譯。②錯譯。如將“黨”譯為“黨派”“黨羽”“親朋”,將“事”譯為“侍從”“事情”“事後”,將“亂”譯為“搗亂”“打斷”“胡言亂語”等。其實這些實詞並不生僻,但在古漢語中有多個義項,考生在翻譯時應聯繫語境加以判斷。③意譯。有的考生缺乏直譯意識,雖然大意尚通,卻未達到文言翻譯的首要要求“信”(忠實原文),如將“恭謹過常”譯為“十分恭敬謹慎”,“過常”這裡應譯為“過於常禮”“超過常人”,譯為“十分”就不夠準確。④基礎知識薄弱。如 “臧否”一詞,初中課文《出師表》中就有“陟罰臧否”之句,《出師表》又是高考複習必背的64篇古詩文篇目之一,但不少考生將其錯譯為“談論”“表揚”“愛說別人壞話”“等。再如關 鍵詞“循”,一些考生雖然翻譯對了,卻寫成錯別字,如錯寫為“尊循”“尊守”“遵遁”等,失去了本該得到的關鍵字分數。

第13小題參考答案:(1) 品行嚴肅正直,行為堅持遵守禮法制度,侍奉過繼家的親族,恭敬謹慎過於常禮。(2)而謝曜喜愛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表議論,弘微常說其他的事忿開話頭。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言文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考查內容均出自“二十四史”,《宋史》尤其受青睞。

2、選文傳主往往是忠、勇、智等方面比較突出的忠臣良將、清官廉吏。

3、從設題角度看,2013年以前一直是考查實詞、判斷人物性格(篩選資訊)、文意理解、翻譯句子這4個知識點,2014年開始把“判斷人物性格”的“篩選資訊”題變成了“文言斷句”題,2015年開始把“文言實詞”題變成了“古代文化常識”題。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文言文閱讀”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回歸課本,做好知識積累。由於高考文言文的命題原則是“材料出自課外,但考點的內容根基在課內”。所以我們複習文言文時一定要抓好課本複習,把“必修1”至“必修5”中的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現象歸納整理一下,如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等,使文言知識系統化,並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首次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識,應引起重視。古代文化常識涉及的知識龐雜,包括古代天文、曆法、地理、官制、稱謂、科考等諸多方面。我們在複習時,不妨以教材為圓心,首先對課本中涉及的相關常識進行分類整理,再適當輻射補充。

2、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儘量多閱讀一些史傳文,培養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同時要增進對古人生活情況、思想觀念的瞭解,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在閱讀史傳文時,要把握所寫人物、所敘事件、所作評論這3項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分隔號標出文章的層次,注明每一事件的起止,並圈出“四名”(官職名、年號名、地 名、人名),補出省略部分。

3、要精讀精練,掌握解題要領。做“文言斷句”題時,我們首先要通讀全文,理順上下文的語意脈絡,注意文句的連貫性和陳述物件的變化,正確理解所給句子的意思,初步判斷停頓。其次,我們要比較選項異同,找出各選項斷法的不同之處, 將其作為重點辨析的地方。最後,我們要抓住標誌,巧妙斷句。 這些標誌主要包括對話標誌詞、句首虛詞、句尾虛詞、固定結構、句子結構等。做“文言文翻譯”題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語境原則,即將所譯句子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忌斷章取義;二是直譯原則,即儘量字字落落實,要牢記“對”“留”“刪”“補”“換”“調”六字方針,對實詞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要準確翻譯,對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翻譯也應到位。要避免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弄錯結構、弄錯主語、誤譯專名(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情況。

第二大題“古代詩歌閱讀”。

該大題含2道小題(第14、15小題),合計11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古代詩歌閱讀”題選用了歐陽修的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這首詩淺顯易懂,且詩的內容和考生在考場答卷的情形相映成趣,容易引起考生共鳴。考生在答題的同時,也瞭解了古人考試時的情形,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和體制的變革。該大題今年的最大變化是第14小題採用了客觀題(5選2) 考查形式,需要考生對詩歌內容、情感、手法等都有較為準確的理解。第15小題要求考生賞析詩中“下筆春蠶食葉聲”的精妙之處,難度不是很大。

[答題情況]

第14小題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15小題考査考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賞析膚淺。有的考生只分析了“下筆春蠶食葉聲”的字面意思,沒有從整體上解讀詩歌。②理解錯位。該句反映的是作者歐陽修看到人才濟濟時內心的喜悅,一些考生誤讀為反映的是考生內心的喜悅。還有一些考生將“以動襯靜”的手法誤解為“視聽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③錯解喻體。“春蠶食葉”是指春蠶吃桑葉發出細微的沙沙聲,這裡用來指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從而襯托考場的莊嚴寂靜。一些考生由於對喻體的內涵、特點理解不到位,導致賞析偏離詩意。④弄錯本體。“春蠶食葉”是用來比喻考生的,一些考生弄錯了本體,錯把“春蠶”比作老師。⑤空泛籠統。有的考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夠,對詩歌似懂非懂,只好泛泛而談或者羅列術語。

第15小題參考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襯托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對考生“如春蠶食葉而不斷成長”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2011—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對“古代詩歌閱讀”題的考查題型相對穩定,2道小題均為主觀題;2017年則變為1道客觀題(5選2)、1道主觀題。

2、從選材上看,所選多為唐宋詩詞中不太知名的作品,篇幅不長,體裁以五 律、七律為主,也有短篇古體詩。

3、從考查點設置上看,是“一詩兩問”,重點考查詩歌的形象、情感、語言、表達技巧和景情關係,其中思想感情每年必考,藝術手法時有考查(已涉及的藝術手法有景情關係、抒情方式、寫景手法等)。

4、2014年以前均以單獨鑒賞的方式考查考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情況,2015年首次出現對同一作者的兩首詩歌作比較鑒賞。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古代詩歌閱讀”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增強讀詩能力。要正確理解詩歌,不僅要弄清詩句(或詞句)的字面意思,更要讀懂其深層含義。通過平時誦讀積累,提高語言感知能力;通過直抒胸臆的詞語或句子,明確詩歌思想情感;通過分析標題、意象,再現意境,揣摩作者情感;通過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的風格、背景,幫助理解詩歌。

2、培養審題意識。題幹一般包含著命題角度、閱讀範圍、答題方式3個方面的提示性資訊。我們答題時要先思考再動筆,可以把題幹中的關鍵字圈出來,提醒自己看清題目要求,熟悉不同題型的答題要領,才不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3、增強規範的答題意識。我們要整理各類題型的典範答案,這既有助於我們掌握答題模式,又能優化自己的語言。如“形象分析”題的答題模式為“找出並描摹形象+概括形象特點+提示作者情感態度”,格式為這首詩(或詞)塑造了(描繪了)一個[處境際遇(形象當時所處的外在環境)+思想性格+身份類屬]的形象。“分析主旨”題的答題模式為“技法+意象特點+情感+作用”,格式為這首詩(或詞)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與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三大題“名篇名句默寫”。

該大題含1道小題(第16小題),合計5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名篇名句默寫”“題依舊沿用理解性默寫形式,主要考查考生對名篇名句的默寫和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A級。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名篇名句默寫”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考查的名句全部出自《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64篇古詩文篇目之內。

2、2013年以前均為“給出上句寫下句”或“給出下句寫上句 ”的考査方式,2014年開始考查理解性的情景默寫,給出簡單明確的描述,讓考生寫出符合此描述的詩句。考試不能再僅憑死記硬背得分,而是必須在理解名句名篇的基礎上,根據題幹的提示選擇恰當的句子,同時做到書寫正確。這種題型對考生能力的要求更高,難度也有所增加。

3、選文會經典重現,尤其是《課程標準》中要求背誦的14篇古詩文篇目,如《蜀道難》《離騷》《阿房宮賦》等,這提醒我們一定要“依標扣本,細緻、全面地複習,不要以為考過的一定不會再考。

第三部分“語言文字運用,包括5道小題(第17、18、19、20、21小題),合計20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題型設計上,沿用了成語使用、語病判別和補寫語句等題型,並用表達得體題替代了關聯詞語填空題,用邏輯推斷題替代了圖文轉換題。

[答題情況]

第17、18、19小題均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20小題為補寫語句題,主要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做“補寫語句題”,首先要通讀文段,瞭解大意,確定中心(對象);其次要逐句分析句意,並把握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根據字數要求,概括答案。

語段主要是講藥品使用不當會給身體帶來危害。第一句是中心句,接下來幾句舉例說明。根據第一句“但若使用不當”以及尾句“可能產生毒性,危害身體健康”可推知,第①空應填“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之類的文字。第②空可根據後文“當藥物濃度高於某一數值時”推知,應填“藥物濃度會逐漸上升”之類的文字。根據前文中“藥物濃度高於某一數值時就開始發揮療效”,後文中“超過一定限度就可能產生毒性,危害身體健康”,再由“然而”這一轉折詞可推知,第③空應填“藥物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之類的文字。

20小題參考答案:①也可能對身體產生損害 ②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會逐漸升高 ③藥物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

第21小題為邏輯推斷題,主要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準確”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該題是新出現的題型,是對考生語言文字運用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題幹為“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

語段中“有了濃厚的興趣,必將取得好成績”“畢業後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的說法過於絕對。成績的取得需要多種因素,並不是只有興趣就行;畢業後能否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不僅要看成績,更要看個人的實踐能力,還有人際交往能力等。

第21小題參考答案:①不是有興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②不是成績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該部分考查的題型和知識點相對穩定。客觀題主要考查成語運用、病句辨析和語句銜接等,主觀題主要考查長短句變換、補寫語句、仿寫、圖文轉換、邏輯推斷等。

在複習備考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全面複習,不留盲點。本部分的命題十分靈活,如2017年高考“邏輯推斷”題“閃亮登場”,這提示我們不能局限於“考什麼,練什麼”,而應遵照《考試大綱》的要求,著眼於自身語言表達綜合能力的提升。對語言運用的眾多考查點,尤其是和基本語言表達技能有關的“壓縮語段”“句式變換”等題型,我們都應做到認真訓練,扎實掌握。

2、規範訓練,注重積累。我們面對每一種題型,從技巧解析到強化訓練,均應規範操作,力爭做到考點分析透徹、訓練強度適中、規律總結到位。要經常對成語及謙敬詞等進行積累總結,擴充我們的知識儲備。

第四部分“寫作”,合計60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繼續採用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材料提供的12個“中國關鍵字”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科技等多個領域,每個關鍵字都是中國的縮影和表徵。

12個“中國關鍵字”包含的內容很寬泛,既有國家層面的“一 帶一路”,也有事關普通百姓生活層面的“廣場舞”“共用單車”;既有具有嶄新時代特色的“高鐵”“移動支付”,也有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中華美食”“長城”“京劇”。這些關鍵字之間存在著豐富的張力和層疊的思辨空間,共同構成了多樣而立體的中國。這些關鍵字也是考生解讀時代、解讀中國的鑰匙,引導考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審視現實國 情與改革發展,鼓勵考生從所知所學所感出發,以感性敘說、理性思辨等言說形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有利於展示考生的理想信念、責任意識、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

作文題目的任務驅動很明顯:“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説明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字,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關鍵字在自由靈活的搭配組合中可呈現豐富的意蘊,給考生提供多元選擇角度和極為廣闊的立意空間。考生可以進行多元組合,如通過“長城”“京劇”來講述古老文明的中國,通過“大熊貓”“空氣污染”“美麗鄉村”來談中國的環境保護。在內容主旨上,可以歌頌中華文明的光輝燦爛,也可以展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優勢;可以運用批判思維,以高度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體現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可以運用辯證思維,從“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繼承與創新”“發展與隱患”等關係視角,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多樣、立體的中國。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試題雖然立意面更廣且開放,審題難度大大降低,但對思辨能力和邏輯能力的考查卻沒有降低。考生要想寫出高品質的文章,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必須在平時養成多看、多讀、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的習慣。

[答題情況]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試題以其積極的導向、鮮明的時代氣息、廣闊的發揮空間等特點贏得了廣泛讚譽,考場上也湧現出不少佳作,但作文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裡簡單歸納如下:

(一)審題粗糙,無視“任務”

有些考生沒有養成細心審讀題目的好習慣,對試題中的“任務指令”視而不見,以致行文失當、題意偏離。

(1)未按照題意體現關鍵字。材料中給出的12個關鍵字是考生落筆的抓手,但偏偏有些考生無視這一“路徑”,而是自選話題,另起爐灶。

(2) 關鍵字不足。題目要求“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字”,對關鍵詞數量的限制非常明確。有的考生未能準確把握這一限制指令,文中只涉及一個關鍵字,或是羅列了諸多關鍵字,都大大影響了得分。

(3) 缺乏讀者意識。題目要求“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既是任務驅動指令,也是具體思辨的語境。考生是否有針對性地面對預設讀者進行寫作,並注意話語策略,直接關係到作文分數。有的考生在寫作時未能把握住這一行文目的,完全拋開讀者,明顯背離題意核心,致使關鍵字的指向不夠明確,影響了得分。

(二)行文隨意,內容空洞

試題中的12個關鍵字,搭配組合的自由度很大,為寫作提供了相當廣闊的空間。即便如此,依然有考生在作文中呈現出部分與關鍵字無關的內容,削弱了題意的表現力,使得分受到影響。一些作文雖然結構精緻,行文頗具文采,也有明顯的讀者意識,但游離的內容還是造成了遺憾。也有不少考生面對所選擇的關鍵字,搜腸刮肚還是言之無物,內容空洞乏味。

(三)關健詞之間缺乏有機關聯

“有機關聯”指的是關鍵字的內在邏輯聯繫,它好比一條隱形線索,把所選關鍵字串聯在一起,共同表現文章主題。但有的考生在文章中並沒有呈現出這種關聯,只是依次羅列了幾個關鍵字,卻沒有把握其內在邏輯,甚至連基本的銜接連貫語都沒有。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寫作”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連續7年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2011—2014年為單則文字材料,2016年為漫畫材料,2015、2017年為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

2、作文話題呈現3個特徵:①傳播正能量,關注現實問題,關注社會進步,弘揚美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②注重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維,宣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思考現實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③針對性強,儘量指向對某個具體的現實問題或現象的思考和認識,具有評論性色彩。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突出訓練重點。“新材料作文”的訓練是複習備考的重點。訓練時,我們要注意材料的多種類型。就內容而言,要重視現實材料兼顧其他材料,像故事材料、名言材料、漫畫材料等,材料重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正確認識社會問題,培養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形式而言,要單則材料和複合型材料(注意多則材料的對比或類比關係)兼顧。

需要注意的是,從2015年開始,作文試題考查增加了任務驅動的導向,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寫信”“權衡與選擇”等)發揮材料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如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I卷要求考生從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出發,比較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條途徑,讓考生闡述對提升語文素養的看法和理由。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和II卷,通過引導考生就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來寫作,從而更有效地規避套作和宿構。

2、加強審題訓練。審對題是學生作文的第一要事。在審題上,我們應注重幾種能力:篩選、提煉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聯想、感悟能力。作文審題,其實就是選准最佳角度確定論點。所謂最佳角度,應符合3個條件:一是最切合材料主旨,二是有利於展開議論,三是能吸引讀者。按照經驗,提煉論點的最佳角度是一“小”,二 “新”,三“強”。角度小,容易把握,便於深入;角度新,能出奇制勝,吸引讀者;針對性強,可避免無的放矢。

3、規範寫作訓練。一是寫作文一定要點明中心。我們要學會寫明白文,開頭或結尾要運用抒情句(或議論句)點明中心。二是各種作文文體都要練一練,尤其要加強議論文的規範寫作訓練。選例要準確、典型、多樣、新鮮;敘例要簡明概括、角度適當、傾向鮮明,要會議例和扣題。三是文章結構要完整。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文章,在結構安排上都應該注意:首尾圓合, 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承上啟下、過渡自然。要懂得“鳳頭、豬肚、豹尾”等寫作常識。

4、注意積累素材。積累素材的方法:一是把課文作為積累素材的依託,如從《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積累“要懂得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素材,從《遊褒禪山記》中積累“盡心盡力”的素材,從《蘇武傳》中積累“學會堅守”的素材等。二是從時事中積累素材,圍繞“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積累關於“品德”的素材,圍繞“感動中國人物”,積累關於“責任”的素材等。

另外,還要注意卷面整潔美觀和表達規範。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要求,“筆試一律用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答卷”,因此,作文不能用繁體字、甲骨文等書寫,否則將在“表達”項裡酌情扣分。

而“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恰恰是眾多考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3、從2015年開始,命題更加強化“整體閱讀”意識,要求考生在真正讀懂的基礎上作出選擇,對原文語句、語段進行簡單加工改造的選項很少,而對原義中相對分散、隱蔽的資訊進行整合,或根據相關語句進行適當推理的選項較多。因此,以往的依據顯性資訊進行簡單比對的思路已經無法滿足答題的需要,而是需要考生在真正讀懂文本的基礎上借助隱性資訊進行判別。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論述類文章閱讀”部分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讀懂文本。①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逐段或逐層概述文意的習慣,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作者觀點及各段落、層次之間的邏輯關係,提高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能力和資訊整合能力。②養成全神貫注、逐詞逐句地細讀細品的習慣,對文中涉及的表明時間、範圍、程度或因果關係、條件關係,以及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或事物發展變化情況等的詞句,應該格外關注,並隨手勾畫出來。③樹立整體理解的意識。碰到疑難詞句,或與設問相關的原文語句,不要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而要聯繫有關語句所處的語境,通過上下文的語意關係來準確理解。

2、落實“三字方針”。一“讀”,即讀題幹選內容,審清題意;二 “找”,即“對題讀文”,找出備選項在文中的檢索範圍;三“比”,即比較備選項和原文資訊有無“漏”“衍”“換”等現象。

3、掌握比對方法。①關注邏輯關係。要瞭解幾種常見的複句,如因果、假設、條件、遞進等,注意其所用關聯詞語。②關注語意關係。如“部分”與“整體”、“已然”與“未然”、“原因”與“結果”、“有據”與“憑空”、“異位”與“異意”等。

4、堅持限時訓練。平時就要進行限時閱讀訓練,模擬考場情境,逐漸提高流覽文字的速度和進行資訊處理的速度。

第二大題“文學類文本閱讀”。

該大題含3道小題(第4、5、6小題)合計14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延續了往年對小說文本的考查,選文為當代作家趙長天的小小說《天囂》。小說故事情節簡單,在表現手法上帶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特別是環境描寫比較突出。小說主題鮮明,通過一場災難來反映軍民和諧、民族團結,進而表現人性的美好。

試題在強調思想性的同時,加強了對小說的謀篇佈局、藝術效果分析等鑒賞能力的考查,體現了《考試大綱》的新要求。第4小題採用客觀題型,由原來的“5選2” 改為“4選1”, 多選變單選。4個選項分別考了小說的環境、人物、細節、主題等,題型比較常規,難度適中。第5小題和第6小題為主觀題。第5小題考的是對文本謀篇佈局的賞析說明,立足於作品整體鑒賞設題,側重於對結構、人物、主題等的理解和考查。第6小題是對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的分析,立足於作品局部鑒賞設題,側重於對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取向的考查。

[答題情況]

第4小題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5小題讓考生分析小說以“渴”為中心謀篇佈局的好處,主要考查考生對文學作品表達技巧的鑒賞評價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作答時應聯繫小說體裁特點,從情節安排、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不會審題,重心偏移。本題設問的重心是“以‘渴’為中心謀篇布 局”,一些考生沒有抓住這一重心,導致答不到點子上。②理解膚淺。有的考生對小說的內容和主旨做不到深刻把握,在答題時挖掘不出作者以“渴”為中心進行謀篇佈局的深刻內涵。

第5小題參考答案:①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敘述交代,使情節更簡潔;②集中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狀態與感受,使主題更突出。

第6小題讓考生分析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主要考查考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創意解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考生可以從小說的敘事視角、故事情節、主題思想以及讀者的閱讀感受等方面進行探究。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要點缺失。不少考生沒有從“敘事視角”的層面考慮,作答時僅答出“留下想像空間”這一個要點,導致作答不全面或表述雷同。②生搬硬套。一些考生不管題幹如何設問,統統從小說三要素及主題的角度作答,缺少獨立思考,答題套路化現象嚴重。③答非所問。題設要求分析的是小說以“美好的謎”結尾的藝術效果,但個別考生答成了“為何是謎”。

第6小題參考答案:①小說人物“他”所知有限,這樣寫真實。②故事戛然而止,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③打破讀者的心理預期,留下來更多想像回味的空間。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考查文本均為小說,題型和考查點相對穩定。

2、選擇題考查“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2015年起改為“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2011—2016年題幹為選出最恰當的兩項,且為梯級賦分;2017年題幹為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3、簡答題中,人物形象幾乎每年必考。探究題較為靈活,題目、人物、情節、主題等均可成為探究對象。

近幾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考查的都是小說。因此,我們備考的重點仍然是小說,但對散文的複習也不能捨棄。

備考小說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如小說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小說的藝術特點、小說的敘事角度、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說是如何表現主題的、小說的情節是如何展開的、小說是如何佈局謀篇的等。

2、掌握解讀小說的基本策略。第一步,通讀全文抓情節。在快速流覽小說的過程中,弄清楚人物、事件、外部環境、結果等基本要素。為了比較迅速地把握這些資訊,閱讀過程中可以採用圈畫詞句、寫關鍵字等方式。

第二步,品讀細節看人物。細讀文本很費時,所以考場上的細讀要方向明確,主要包括:①人物的身份、地位、職業、境遇等;②人物與他人的關係、對他人的態度;③人物的言行、情緒、心理等;④人物產生這些言行、心理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⑤這些言行、心理是自主的還是被迫的,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利用以上資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品格修養和小說作者對人物的情感態度。

第三步,多個角度悟主題。小說主題大多具有多義性、複雜性、模糊性,不像散文主題那樣直接進行表達,而是通過情節設計和形象塑造含蓄甚至隱晦地傳達出來。因此,理解小說主題要綜合各種資訊,可以從題材內容、人物塑造、作者的情感態度、矛盾衝突、環境描寫等多個角度把握主題。

3、強化審題意識,增強審題能力。準確審題是準確答題的前提。審題時要嚴謹細心,最好能將題幹中的關鍵指令勾畫出來,務必弄清楚題幹共有幾個問題以及問題的先後順序,避免因審題失誤而丟分。

4、掌握探究要領。探究題是小說閱讀的重點和難點。不論探究什麼內容,首先要立足於作品本身,不能脫離作品任意而為。其次要把握探究角度。“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主旨”是小說的靈魂,“藝術效果”是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標,這5個方面在小說中佔據重要地位。所以,在解答探究題時,我們應結合探究指令,從以上5個方面進行思考探究,往往能夠大有收穫。

第三大題“實用類文本閱讀”。

該大題含3道小題(第7、8、9小題),合計12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文形式驟變,選用了4則非連續性的新聞材料,其中材料二為圖表形式。此次新聞材料圍繞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製作、觀眾構成、制播運營模式,以及美國電視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進行討論。有文字、有圖表,有一定的閱讀跨度,旨在考查考生對材料資訊的梳理與整合能力。

第7、8小題為客觀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資訊的梳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分別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4選1)和正確的兩項(5選2),要點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較強的篩選資訊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

第9小題為主觀題,在比較中歸納整合文本的資訊內容,需要找到問題的區間,分析歸納後有條理地進行概括,要求考生養成條分縷析的思考和答題習慣。

[答題情況]

第7、8小題均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9小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本題要求考生回答兩種制播運營模式的不同,先要在文中找到分別介紹兩種制播運營模式的文段(材料三和材料四),然後提取有效資訊,概括回答。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無視題幹限定條件。一些考生忽視了題幹中“制播運營模式”這一限定條件,泛泛而答兩者區別,犯了方向性錯誤;還有一些考生雖然是從“制播運營模式”出發,卻只談一方,不作比較。 ②照抄原文,不會概括。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沒有現成答案,需要考生借助文中資訊加以推斷、概括,但不少考生只是照抄材料原文,缺乏概括能力。③不會篩選,捨本逐末。材料三對央視紀錄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有非常明確的概括,但一些考生偏偏對此視而不見,選擇用其他不重要甚至不相關的材料內容作答。

第9小題參考答案:①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在開播初期採用的是頻道化的運營模式,央視是紀錄片的主要製作基地;②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採用的是制播分離的運營模式,節目的製作與播出相對分離。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2011—2016年的考查文本均為人物傳記,題型和考査點相對穩定。2017年的考查文本為非連續性文本(新聞)。

2、人物傳記的傳主為近代、現代和當代中外名人,對國家和民族有突出貢獻,涉及藝術、教育、軍事、科學等領域。材料基本圍繞人物重要經歷、主要成就、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敘述。

3、選擇題重點考査考生分析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簡答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文章資訊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探究題則表現出靈活性和多樣性,涉及人物精神、不同人的生活態度及作者的傳記文學觀點等。

4、2015年選文由“他傳”變為“自傳”,這一“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的作答難度遠大於以往敘事為主的“他傳”。

2017年新聞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首度出現,2018年考查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中應加強對此類題目的練習。

1、掌握新聞類文本的文體知識。新聞的基本特點——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語言特色——準確性與生動性兼顧。

2、掌握新聞類文本閱讀的基本策略。新聞類文本亦屬實用類文本,閱讀時應樹立兩個意識:①理思路意識。閱讀時應理清文本的寫作思路,弄清楚每段分別寫了什麼,段落之間是什麼關係,全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段落內部句子之間又是什麼關係。②關鍵句意識。要特別留意文中關鍵句,如標題、導語、總起句、過渡句、結論句等。

3、掌握新聞類文本閱讀的做題技巧。①增強審題意識,提高審題能力,注意題幹中的關鍵字(如表範圍、時間、程度等的詞語)對答案內容和表述形式的要求與提示。②要學會帶著問題讀文章,篩選出符合題意的內容,然後對有關文字進行加工,進而得出答案。③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要做到表意準確清楚,切合題目要求。④分點作答。可根據分值大致確定答案要點的數量。

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包括3道大題(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合計35分。

第一大題“文言文閱讀”。

該大題含4道小題(第10、11、12、13小題),合計19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文言文閱讀”題選文取材于《宋書·謝弘微傳》,文本講述了謝弘微的生平經歷及品質,包括貧窮節儉、烏衣之遊等。選文體現了全國卷的一貫特點:一是選文出自“二十四史”,二是傳主為忠臣良將、清官廉吏。謝弘微熱愛知識、清廉正直、篤於親情,其優秀品質值得考生學習。所設3個選擇題,仍是斷句、文化常識和句意理解,難度適中,沒有脫離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翻譯題仍是文中的兩句話,難度不大。

[答題情況]

第10、11、12小題均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13小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文言翻譯題仍然側重考査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考生在翻譯時要做到字字落實、文通句順。所選取的兩個句子難度適中,大部分考生能通其大意,但每個句子中又有相關難點,能夠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漏譯。如將“舉止必循禮度”譯為“舉止很有禮貌”,漏譯了“循”。考生漏譯的原因,一是沒有遵循字字落實的直譯原則;二是不會翻譯,乾脆不譯。②錯譯。如將“黨”譯為“黨派”“黨羽”“親朋”,將“事”譯為“侍從”“事情”“事後”,將“亂”譯為“搗亂”“打斷”“胡言亂語”等。其實這些實詞並不生僻,但在古漢語中有多個義項,考生在翻譯時應聯繫語境加以判斷。③意譯。有的考生缺乏直譯意識,雖然大意尚通,卻未達到文言翻譯的首要要求“信”(忠實原文),如將“恭謹過常”譯為“十分恭敬謹慎”,“過常”這裡應譯為“過於常禮”“超過常人”,譯為“十分”就不夠準確。④基礎知識薄弱。如 “臧否”一詞,初中課文《出師表》中就有“陟罰臧否”之句,《出師表》又是高考複習必背的64篇古詩文篇目之一,但不少考生將其錯譯為“談論”“表揚”“愛說別人壞話”“等。再如關 鍵詞“循”,一些考生雖然翻譯對了,卻寫成錯別字,如錯寫為“尊循”“尊守”“遵遁”等,失去了本該得到的關鍵字分數。

第13小題參考答案:(1) 品行嚴肅正直,行為堅持遵守禮法制度,侍奉過繼家的親族,恭敬謹慎過於常禮。(2)而謝曜喜愛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表議論,弘微常說其他的事忿開話頭。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言文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考查內容均出自“二十四史”,《宋史》尤其受青睞。

2、選文傳主往往是忠、勇、智等方面比較突出的忠臣良將、清官廉吏。

3、從設題角度看,2013年以前一直是考查實詞、判斷人物性格(篩選資訊)、文意理解、翻譯句子這4個知識點,2014年開始把“判斷人物性格”的“篩選資訊”題變成了“文言斷句”題,2015年開始把“文言實詞”題變成了“古代文化常識”題。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文言文閱讀”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回歸課本,做好知識積累。由於高考文言文的命題原則是“材料出自課外,但考點的內容根基在課內”。所以我們複習文言文時一定要抓好課本複習,把“必修1”至“必修5”中的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現象歸納整理一下,如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等,使文言知識系統化,並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首次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識,應引起重視。古代文化常識涉及的知識龐雜,包括古代天文、曆法、地理、官制、稱謂、科考等諸多方面。我們在複習時,不妨以教材為圓心,首先對課本中涉及的相關常識進行分類整理,再適當輻射補充。

2、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儘量多閱讀一些史傳文,培養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同時要增進對古人生活情況、思想觀念的瞭解,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在閱讀史傳文時,要把握所寫人物、所敘事件、所作評論這3項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分隔號標出文章的層次,注明每一事件的起止,並圈出“四名”(官職名、年號名、地 名、人名),補出省略部分。

3、要精讀精練,掌握解題要領。做“文言斷句”題時,我們首先要通讀全文,理順上下文的語意脈絡,注意文句的連貫性和陳述物件的變化,正確理解所給句子的意思,初步判斷停頓。其次,我們要比較選項異同,找出各選項斷法的不同之處, 將其作為重點辨析的地方。最後,我們要抓住標誌,巧妙斷句。 這些標誌主要包括對話標誌詞、句首虛詞、句尾虛詞、固定結構、句子結構等。做“文言文翻譯”題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語境原則,即將所譯句子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忌斷章取義;二是直譯原則,即儘量字字落落實,要牢記“對”“留”“刪”“補”“換”“調”六字方針,對實詞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要準確翻譯,對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翻譯也應到位。要避免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弄錯結構、弄錯主語、誤譯專名(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情況。

第二大題“古代詩歌閱讀”。

該大題含2道小題(第14、15小題),合計11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古代詩歌閱讀”題選用了歐陽修的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這首詩淺顯易懂,且詩的內容和考生在考場答卷的情形相映成趣,容易引起考生共鳴。考生在答題的同時,也瞭解了古人考試時的情形,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和體制的變革。該大題今年的最大變化是第14小題採用了客觀題(5選2) 考查形式,需要考生對詩歌內容、情感、手法等都有較為準確的理解。第15小題要求考生賞析詩中“下筆春蠶食葉聲”的精妙之處,難度不是很大。

[答題情況]

第14小題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15小題考査考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賞析膚淺。有的考生只分析了“下筆春蠶食葉聲”的字面意思,沒有從整體上解讀詩歌。②理解錯位。該句反映的是作者歐陽修看到人才濟濟時內心的喜悅,一些考生誤讀為反映的是考生內心的喜悅。還有一些考生將“以動襯靜”的手法誤解為“視聽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③錯解喻體。“春蠶食葉”是指春蠶吃桑葉發出細微的沙沙聲,這裡用來指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從而襯托考場的莊嚴寂靜。一些考生由於對喻體的內涵、特點理解不到位,導致賞析偏離詩意。④弄錯本體。“春蠶食葉”是用來比喻考生的,一些考生弄錯了本體,錯把“春蠶”比作老師。⑤空泛籠統。有的考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夠,對詩歌似懂非懂,只好泛泛而談或者羅列術語。

第15小題參考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襯托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對考生“如春蠶食葉而不斷成長”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2011—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對“古代詩歌閱讀”題的考查題型相對穩定,2道小題均為主觀題;2017年則變為1道客觀題(5選2)、1道主觀題。

2、從選材上看,所選多為唐宋詩詞中不太知名的作品,篇幅不長,體裁以五 律、七律為主,也有短篇古體詩。

3、從考查點設置上看,是“一詩兩問”,重點考查詩歌的形象、情感、語言、表達技巧和景情關係,其中思想感情每年必考,藝術手法時有考查(已涉及的藝術手法有景情關係、抒情方式、寫景手法等)。

4、2014年以前均以單獨鑒賞的方式考查考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情況,2015年首次出現對同一作者的兩首詩歌作比較鑒賞。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古代詩歌閱讀”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增強讀詩能力。要正確理解詩歌,不僅要弄清詩句(或詞句)的字面意思,更要讀懂其深層含義。通過平時誦讀積累,提高語言感知能力;通過直抒胸臆的詞語或句子,明確詩歌思想情感;通過分析標題、意象,再現意境,揣摩作者情感;通過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的風格、背景,幫助理解詩歌。

2、培養審題意識。題幹一般包含著命題角度、閱讀範圍、答題方式3個方面的提示性資訊。我們答題時要先思考再動筆,可以把題幹中的關鍵字圈出來,提醒自己看清題目要求,熟悉不同題型的答題要領,才不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3、增強規範的答題意識。我們要整理各類題型的典範答案,這既有助於我們掌握答題模式,又能優化自己的語言。如“形象分析”題的答題模式為“找出並描摹形象+概括形象特點+提示作者情感態度”,格式為這首詩(或詞)塑造了(描繪了)一個[處境際遇(形象當時所處的外在環境)+思想性格+身份類屬]的形象。“分析主旨”題的答題模式為“技法+意象特點+情感+作用”,格式為這首詩(或詞)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與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三大題“名篇名句默寫”。

該大題含1道小題(第16小題),合計5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名篇名句默寫”“題依舊沿用理解性默寫形式,主要考查考生對名篇名句的默寫和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A級。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名篇名句默寫”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考查的名句全部出自《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64篇古詩文篇目之內。

2、2013年以前均為“給出上句寫下句”或“給出下句寫上句 ”的考査方式,2014年開始考查理解性的情景默寫,給出簡單明確的描述,讓考生寫出符合此描述的詩句。考試不能再僅憑死記硬背得分,而是必須在理解名句名篇的基礎上,根據題幹的提示選擇恰當的句子,同時做到書寫正確。這種題型對考生能力的要求更高,難度也有所增加。

3、選文會經典重現,尤其是《課程標準》中要求背誦的14篇古詩文篇目,如《蜀道難》《離騷》《阿房宮賦》等,這提醒我們一定要“依標扣本,細緻、全面地複習,不要以為考過的一定不會再考。

第三部分“語言文字運用,包括5道小題(第17、18、19、20、21小題),合計20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題型設計上,沿用了成語使用、語病判別和補寫語句等題型,並用表達得體題替代了關聯詞語填空題,用邏輯推斷題替代了圖文轉換題。

[答題情況]

第17、18、19小題均為客觀題,考生答題情況不再詳述。

第20小題為補寫語句題,主要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做“補寫語句題”,首先要通讀文段,瞭解大意,確定中心(對象);其次要逐句分析句意,並把握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根據字數要求,概括答案。

語段主要是講藥品使用不當會給身體帶來危害。第一句是中心句,接下來幾句舉例說明。根據第一句“但若使用不當”以及尾句“可能產生毒性,危害身體健康”可推知,第①空應填“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之類的文字。第②空可根據後文“當藥物濃度高於某一數值時”推知,應填“藥物濃度會逐漸上升”之類的文字。根據前文中“藥物濃度高於某一數值時就開始發揮療效”,後文中“超過一定限度就可能產生毒性,危害身體健康”,再由“然而”這一轉折詞可推知,第③空應填“藥物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之類的文字。

20小題參考答案:①也可能對身體產生損害 ②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會逐漸升高 ③藥物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

第21小題為邏輯推斷題,主要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準確”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該題是新出現的題型,是對考生語言文字運用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題幹為“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

語段中“有了濃厚的興趣,必將取得好成績”“畢業後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的說法過於絕對。成績的取得需要多種因素,並不是只有興趣就行;畢業後能否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不僅要看成績,更要看個人的實踐能力,還有人際交往能力等。

第21小題參考答案:①不是有興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②不是成績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該部分考查的題型和知識點相對穩定。客觀題主要考查成語運用、病句辨析和語句銜接等,主觀題主要考查長短句變換、補寫語句、仿寫、圖文轉換、邏輯推斷等。

在複習備考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全面複習,不留盲點。本部分的命題十分靈活,如2017年高考“邏輯推斷”題“閃亮登場”,這提示我們不能局限於“考什麼,練什麼”,而應遵照《考試大綱》的要求,著眼於自身語言表達綜合能力的提升。對語言運用的眾多考查點,尤其是和基本語言表達技能有關的“壓縮語段”“句式變換”等題型,我們都應做到認真訓練,扎實掌握。

2、規範訓練,注重積累。我們面對每一種題型,從技巧解析到強化訓練,均應規範操作,力爭做到考點分析透徹、訓練強度適中、規律總結到位。要經常對成語及謙敬詞等進行積累總結,擴充我們的知識儲備。

第四部分“寫作”,合計60分。

[命題特點]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繼續採用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材料提供的12個“中國關鍵字”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科技等多個領域,每個關鍵字都是中國的縮影和表徵。

12個“中國關鍵字”包含的內容很寬泛,既有國家層面的“一 帶一路”,也有事關普通百姓生活層面的“廣場舞”“共用單車”;既有具有嶄新時代特色的“高鐵”“移動支付”,也有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中華美食”“長城”“京劇”。這些關鍵字之間存在著豐富的張力和層疊的思辨空間,共同構成了多樣而立體的中國。這些關鍵字也是考生解讀時代、解讀中國的鑰匙,引導考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審視現實國 情與改革發展,鼓勵考生從所知所學所感出發,以感性敘說、理性思辨等言說形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有利於展示考生的理想信念、責任意識、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

作文題目的任務驅動很明顯:“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説明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字,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關鍵字在自由靈活的搭配組合中可呈現豐富的意蘊,給考生提供多元選擇角度和極為廣闊的立意空間。考生可以進行多元組合,如通過“長城”“京劇”來講述古老文明的中國,通過“大熊貓”“空氣污染”“美麗鄉村”來談中國的環境保護。在內容主旨上,可以歌頌中華文明的光輝燦爛,也可以展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優勢;可以運用批判思維,以高度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體現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可以運用辯證思維,從“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繼承與創新”“發展與隱患”等關係視角,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多樣、立體的中國。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試題雖然立意面更廣且開放,審題難度大大降低,但對思辨能力和邏輯能力的考查卻沒有降低。考生要想寫出高品質的文章,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必須在平時養成多看、多讀、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的習慣。

[答題情況]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試題以其積極的導向、鮮明的時代氣息、廣闊的發揮空間等特點贏得了廣泛讚譽,考場上也湧現出不少佳作,但作文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裡簡單歸納如下:

(一)審題粗糙,無視“任務”

有些考生沒有養成細心審讀題目的好習慣,對試題中的“任務指令”視而不見,以致行文失當、題意偏離。

(1)未按照題意體現關鍵字。材料中給出的12個關鍵字是考生落筆的抓手,但偏偏有些考生無視這一“路徑”,而是自選話題,另起爐灶。

(2) 關鍵字不足。題目要求“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字”,對關鍵詞數量的限制非常明確。有的考生未能準確把握這一限制指令,文中只涉及一個關鍵字,或是羅列了諸多關鍵字,都大大影響了得分。

(3) 缺乏讀者意識。題目要求“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既是任務驅動指令,也是具體思辨的語境。考生是否有針對性地面對預設讀者進行寫作,並注意話語策略,直接關係到作文分數。有的考生在寫作時未能把握住這一行文目的,完全拋開讀者,明顯背離題意核心,致使關鍵字的指向不夠明確,影響了得分。

(二)行文隨意,內容空洞

試題中的12個關鍵字,搭配組合的自由度很大,為寫作提供了相當廣闊的空間。即便如此,依然有考生在作文中呈現出部分與關鍵字無關的內容,削弱了題意的表現力,使得分受到影響。一些作文雖然結構精緻,行文頗具文采,也有明顯的讀者意識,但游離的內容還是造成了遺憾。也有不少考生面對所選擇的關鍵字,搜腸刮肚還是言之無物,內容空洞乏味。

(三)關健詞之間缺乏有機關聯

“有機關聯”指的是關鍵字的內在邏輯聯繫,它好比一條隱形線索,把所選關鍵字串聯在一起,共同表現文章主題。但有的考生在文章中並沒有呈現出這種關聯,只是依次羅列了幾個關鍵字,卻沒有把握其內在邏輯,甚至連基本的銜接連貫語都沒有。

[備考建議]

通過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寫作”部分的考查內容,我們得出:

1、連續7年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2011—2014年為單則文字材料,2016年為漫畫材料,2015、2017年為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

2、作文話題呈現3個特徵:①傳播正能量,關注現實問題,關注社會進步,弘揚美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②注重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維,宣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思考現實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③針對性強,儘量指向對某個具體的現實問題或現象的思考和認識,具有評論性色彩。

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突出訓練重點。“新材料作文”的訓練是複習備考的重點。訓練時,我們要注意材料的多種類型。就內容而言,要重視現實材料兼顧其他材料,像故事材料、名言材料、漫畫材料等,材料重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正確認識社會問題,培養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形式而言,要單則材料和複合型材料(注意多則材料的對比或類比關係)兼顧。

需要注意的是,從2015年開始,作文試題考查增加了任務驅動的導向,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寫信”“權衡與選擇”等)發揮材料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如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I卷要求考生從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出發,比較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條途徑,讓考生闡述對提升語文素養的看法和理由。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和II卷,通過引導考生就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來寫作,從而更有效地規避套作和宿構。

2、加強審題訓練。審對題是學生作文的第一要事。在審題上,我們應注重幾種能力:篩選、提煉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聯想、感悟能力。作文審題,其實就是選准最佳角度確定論點。所謂最佳角度,應符合3個條件:一是最切合材料主旨,二是有利於展開議論,三是能吸引讀者。按照經驗,提煉論點的最佳角度是一“小”,二 “新”,三“強”。角度小,容易把握,便於深入;角度新,能出奇制勝,吸引讀者;針對性強,可避免無的放矢。

3、規範寫作訓練。一是寫作文一定要點明中心。我們要學會寫明白文,開頭或結尾要運用抒情句(或議論句)點明中心。二是各種作文文體都要練一練,尤其要加強議論文的規範寫作訓練。選例要準確、典型、多樣、新鮮;敘例要簡明概括、角度適當、傾向鮮明,要會議例和扣題。三是文章結構要完整。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文章,在結構安排上都應該注意:首尾圓合, 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承上啟下、過渡自然。要懂得“鳳頭、豬肚、豹尾”等寫作常識。

4、注意積累素材。積累素材的方法:一是把課文作為積累素材的依託,如從《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積累“要懂得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素材,從《遊褒禪山記》中積累“盡心盡力”的素材,從《蘇武傳》中積累“學會堅守”的素材等。二是從時事中積累素材,圍繞“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積累關於“品德”的素材,圍繞“感動中國人物”,積累關於“責任”的素材等。

另外,還要注意卷面整潔美觀和表達規範。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要求,“筆試一律用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答卷”,因此,作文不能用繁體字、甲骨文等書寫,否則將在“表達”項裡酌情扣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