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學校,不走出去電腦迷就會讓你各種傷

因為相信「全世界都是孩子的學校, 學校不是孩子的全世界」(全世界是我們的學校:學校不是我們的全世界!), 秉持這種worldschooling的精神,

我們帶小小孩去探索這個世界(當時大兒子3, 小兒子1歲半)。
尋找孩子專屬的大自然神奇寶貝
在為期486天的壯遊旅程中, 全家的足跡踏過瑪律地夫南馬列環礁的群島, 體驗當地生活, 包船在海上看瓶鼻海豚與海龜悠遊;孩子在島嶼上生活, 晚上戴著自己的頭燈, 到安全水域做潮間帶觀察。
在尼泊爾, 我們從加德滿都坐十幾個小時的巴士到喜馬拉雅山脈中的原始村落, 住在梯田裡讓孩子追逐羊群, 自己親手從果樹上摘下李子, 與農村的孩子一起自由自在的探索。 爸爸媽媽則接受村裡老婆婆的邀請, 席地而坐, 在地震後的斷垣殘壁旁, 喝著他們用當地作物蒸餾出來的酒, 一邊加工薑黃, 一邊聽著他們有溫度的故事。
我們在印度森林的小屋中生活,
與大自然為伍:和樹林裡跳過的松鼠、一旁出入的黃鼠狼驚喜相遇;對大蜥蜴、各式蛇類等大大小小昆蟲動物的第一手觀察, 甚至摩托車行進間被飛過的大孔雀擦撞的稀罕經驗。 另外, 在帛琉熱帶雨林釣咸水鱷魚, 在海中觸摸成千上萬的Q彈果凍黃金水母, 在荒島與椰子蟹巧遇等, 每一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都留給孩子無比珍貴的回憶。
引發興趣的自主學習
南印度泰米爾納度省、全世界唯一被聯合國認可的國際村(Auroville)曙光村, 位於少年Pi的印度家鄉龐迪切裡(Pondicherry)旁, 約20分鐘的車程, 一個從荒漠演變為在生活各層面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及創意的森林生態社區。 這是一個追求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之地, 一座沒有柏油路的城鎮, 為了環境以及生態, 只有泥土道路的黎明之城。
為了體驗曙光村的教育環境, 我們深入當地各級學校擔任志工, 浸淫在曙光村獨特的教育理念與做法, 瞭解不同型態的教育, 也見證孩子在這裡的悠游自在。

曙光村的學校提供各式各樣的自然實作課, 大多能引發孩子的興趣, 讓孩子可以因喜愛而自主學習。 曙光村的共學團體TLC(The Learning Community)提供學生每週3次的自然課, 孩子在課堂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進行專題研究。 這種開放式學習強化了學習動機, 讓他們透過自主學習吸收知識。
也因此, 這裡有不少年紀還小的孩子, 竟然可以具備非常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例如有個9歲的法國孩子, 因為著迷于海洋生態, 所以自行寫e-mail聯繫位於印度第四大城、距離曙光村有3小時車程之遠的清奈的水族館, 爭取到擔任暑期義工的機會。 這是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方式。
回饋自己的海洋專業與熱情
深受曙光村教育方式的感動, 我也回饋自己來自出生地澎湖的海洋專業與熱情,
帶著曙光村的學生用充滿澎湖味的方式探索海洋。
曙光村藏身于數百萬棵樹的森林裡, 但距離不到兩公里處, 就是印度洋一望無際的海岸線與綿延數十公里的沙灘。 由於當地人對環境衛生極度漠視, 所以美麗的海洋與沙灘夾雜龐大垃圾, 顯得荒謬又衝突。我們帶著學生到海邊淨灘,做垃圾分類統計分析,讓他們瞭解,哪些日常生活的用品會成為危害生態的殺手,並搜集當地特有的貝殼標本,進行一系列的海洋生態教育。
學生對沙灘上的貝殼、海星等生物十分喜愛,但是淨灘時我規定,每個人只能帶3個最喜歡的回家,因為東西多了他們不會珍惜。我引導他們查詢自己最喜歡的標本資料,然後在學校建立海洋生態資料庫。有人搜集螃蟹標本、有的偏好絕美的貝殼,有的孩子則是對脆弱的海膽感興趣。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孩子建立了完整的海洋生態資料庫,也經常實際接觸。由於都是自己最喜愛的東西,所以他們樂於自己上網查資料,或是到圖書館尋找資訊,然後自己手繪,將標本學名、俗稱等資訊,做出一個個的圖文並茂生態展示盒。將來若有其他的孩子遇到一樣的生物,就可以進行交叉比對,更快瞭解。
後來,我遇到一個以色列學生的爸爸,他告訴我,孩子每天在家都會提到Bruce(就是在下我)如何教他們搜集貝殼、處理貝殼的腐肉。他家一向有潔癖的孩子竟然不懼腐肉的惡臭,勤於刷洗,就為了讓美麗的殼身重見天日。有時候,接近美,必須經過腐臭的磨練!
獨一無二的抓蛇課
曙光村的小學Deepanam,小朋友還有一堂抓蛇課。大部分的人看到蛇,通常是驚呼尖叫、逃之夭夭;曙光村的小朋友可不怕,才小一、小二的學生看到蛇就玩起來,觀察手上的蛇。他們可以很清楚的分辨蛇具有毒性或是沒有,這真的很不簡單!因為其實蛇長得非常類似。
有個才8歲的義大利小朋友,跟我分享如何訓練一條剛捕獲的野生蛇類時,我眼睜睜看著他小小的手指頭被(沒有毒的)蛇狠狠的咬了兩下,瞬間手指頭就多了4個滲著鮮血的小洞!他輕鬆的告訴我:「你絕對不能害怕,手連抖一下都不行,否則蛇知道你怕它,就會繼續攻擊。反之,1次、2次之後,它覺得攻擊無效,就再也不會攻擊人類,你可以將它馴化。」
馴化野生動物,連對我這種來自澎湖的鄉下小孩而言,都是聞所未聞;而我不敢碰的蛇,他們卻能這樣無懼、有耐心的瞭解,並且學習馴化,實在非常特別。
有時候,小朋友也會邀請我跟他們一起爬到樹上,告訴我他發現了一窩鳥蛋;或是帶著我們家的小小孩,去草叢裡尋找昆蟲、蟾蜍、青蛙,當做蛇的食物。負責他們自然課的老師,本身就是在這個村子長大的印度人。我時常在課堂上看他接到電話後就跨上摩托車,載著4、5個孩子(沒錯,就是6貼),有人拿棍子、有人拿捕蛇器、有人拿桶子,一溜煙的就出任務去了。半小時後他們興高采烈的回來,告訴我這次抓了有毒的雨傘節。(原來,這裡負責捕蛇的不是消防隊,而是小一到小三的學童!)接下來,大家會圍在桶子邊,七嘴八舌的討論怎麼照顧它。曙光村的教育再度讓我們稱奇!
尊重生命的環境教育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一向提倡尊重生命的倫理,他認為尊重生命的倫理應該包含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蟲和植物,人類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這份尊重生命的倫理,我們已經在世界的自然課中加以實踐。

所以,當國內的小孩看見死掉的蠍子屍體說「好噁心」而跑掉時,我家兩個兒子蹲下來研究:「這是南海雙針蠍還是鞭蠍?」走在國家圖書館的人行道,小兒子忙著撿楓香的種子,我以為他覺得這種子可愛,問他:「你想帶回家嗎?」他卻說:「我要讓它『回家』。」不厭其煩的把一個又一個楓香種子從冰冷的人造磚道上撿起來,擲回楓樹根旁有泥土的地方。那才是種子真正的家。


霎時間,我這成人感到汗顏;看見美好的東西,我只想到據為己有,孩子卻是想幫助它們,回到它們真正的家。孩子用行動,為我上了一堂尊重生命的倫理課。
很多人佩服我們勇於帶著兩個小小孩走出舒適圈;其實我們不是走出舒適圈,而是讓全世界都變成孩子的舒適圈在學習的黃金期,讓他們在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與聽覺的五感,能夠充分,豐富的接受多元的刺激。
美國作家史崔提夫(Walt Streightiff)很有名的一句話:「對小孩而言,世界沒有7大奇景,而是有7百萬奇景。」而在當代孩童因為3C,只剩下3種「奇景」 - 電視螢幕,電腦螢幕與手機螢幕時,我們願意讓孩子發展感官。

顯得荒謬又衝突。我們帶著學生到海邊淨灘,做垃圾分類統計分析,讓他們瞭解,哪些日常生活的用品會成為危害生態的殺手,並搜集當地特有的貝殼標本,進行一系列的海洋生態教育。
學生對沙灘上的貝殼、海星等生物十分喜愛,但是淨灘時我規定,每個人只能帶3個最喜歡的回家,因為東西多了他們不會珍惜。我引導他們查詢自己最喜歡的標本資料,然後在學校建立海洋生態資料庫。有人搜集螃蟹標本、有的偏好絕美的貝殼,有的孩子則是對脆弱的海膽感興趣。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孩子建立了完整的海洋生態資料庫,也經常實際接觸。由於都是自己最喜愛的東西,所以他們樂於自己上網查資料,或是到圖書館尋找資訊,然後自己手繪,將標本學名、俗稱等資訊,做出一個個的圖文並茂生態展示盒。將來若有其他的孩子遇到一樣的生物,就可以進行交叉比對,更快瞭解。
後來,我遇到一個以色列學生的爸爸,他告訴我,孩子每天在家都會提到Bruce(就是在下我)如何教他們搜集貝殼、處理貝殼的腐肉。他家一向有潔癖的孩子竟然不懼腐肉的惡臭,勤於刷洗,就為了讓美麗的殼身重見天日。有時候,接近美,必須經過腐臭的磨練!
獨一無二的抓蛇課
曙光村的小學Deepanam,小朋友還有一堂抓蛇課。大部分的人看到蛇,通常是驚呼尖叫、逃之夭夭;曙光村的小朋友可不怕,才小一、小二的學生看到蛇就玩起來,觀察手上的蛇。他們可以很清楚的分辨蛇具有毒性或是沒有,這真的很不簡單!因為其實蛇長得非常類似。
有個才8歲的義大利小朋友,跟我分享如何訓練一條剛捕獲的野生蛇類時,我眼睜睜看著他小小的手指頭被(沒有毒的)蛇狠狠的咬了兩下,瞬間手指頭就多了4個滲著鮮血的小洞!他輕鬆的告訴我:「你絕對不能害怕,手連抖一下都不行,否則蛇知道你怕它,就會繼續攻擊。反之,1次、2次之後,它覺得攻擊無效,就再也不會攻擊人類,你可以將它馴化。」
馴化野生動物,連對我這種來自澎湖的鄉下小孩而言,都是聞所未聞;而我不敢碰的蛇,他們卻能這樣無懼、有耐心的瞭解,並且學習馴化,實在非常特別。
有時候,小朋友也會邀請我跟他們一起爬到樹上,告訴我他發現了一窩鳥蛋;或是帶著我們家的小小孩,去草叢裡尋找昆蟲、蟾蜍、青蛙,當做蛇的食物。負責他們自然課的老師,本身就是在這個村子長大的印度人。我時常在課堂上看他接到電話後就跨上摩托車,載著4、5個孩子(沒錯,就是6貼),有人拿棍子、有人拿捕蛇器、有人拿桶子,一溜煙的就出任務去了。半小時後他們興高采烈的回來,告訴我這次抓了有毒的雨傘節。(原來,這裡負責捕蛇的不是消防隊,而是小一到小三的學童!)接下來,大家會圍在桶子邊,七嘴八舌的討論怎麼照顧它。曙光村的教育再度讓我們稱奇!
尊重生命的環境教育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一向提倡尊重生命的倫理,他認為尊重生命的倫理應該包含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蟲和植物,人類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這份尊重生命的倫理,我們已經在世界的自然課中加以實踐。

所以,當國內的小孩看見死掉的蠍子屍體說「好噁心」而跑掉時,我家兩個兒子蹲下來研究:「這是南海雙針蠍還是鞭蠍?」走在國家圖書館的人行道,小兒子忙著撿楓香的種子,我以為他覺得這種子可愛,問他:「你想帶回家嗎?」他卻說:「我要讓它『回家』。」不厭其煩的把一個又一個楓香種子從冰冷的人造磚道上撿起來,擲回楓樹根旁有泥土的地方。那才是種子真正的家。


霎時間,我這成人感到汗顏;看見美好的東西,我只想到據為己有,孩子卻是想幫助它們,回到它們真正的家。孩子用行動,為我上了一堂尊重生命的倫理課。
很多人佩服我們勇於帶著兩個小小孩走出舒適圈;其實我們不是走出舒適圈,而是讓全世界都變成孩子的舒適圈在學習的黃金期,讓他們在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與聽覺的五感,能夠充分,豐富的接受多元的刺激。
美國作家史崔提夫(Walt Streightiff)很有名的一句話:「對小孩而言,世界沒有7大奇景,而是有7百萬奇景。」而在當代孩童因為3C,只剩下3種「奇景」 - 電視螢幕,電腦螢幕與手機螢幕時,我們願意讓孩子發展感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