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紅軍九打吉安啃下“硬骨頭”歷時一年串聯湘贛革命根據地

吉安, 位於江西西部, 地處贛江中游, 北通南昌, 南達贛州, 是連接江西南北的交通樞紐。 吉安東近東固山, 西臨井岡山, 是贛西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同時也是中央蘇區的軍事要地。

1927年10月,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抵達井岡山, 將革命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隨著各方革命力量彙聚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 1929年2月, 東固勝利會師後, 紅軍又接連攻佔了贛南、贛西和湘東等區域, 建立了湘贛革命根據地。 在紅軍浴血奮戰拿下一座座城池, 讓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時, 吉安重鎮的攻破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共贛西特委提出“攻取吉安”

根據中共江西省委提出的“加強東北和西南兩地區的主要工作, 特別是立即發動和擴大吉安與湖口兩處地方暴動”的指示精神, 1929年10月25日, 中共贛西特委首次提出“攻取吉安”, 並組織成立了攻打吉安的總行動委員會和南、北路行動委員會及贛西紅軍總司令部。

據贛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黃家勇介紹, 中共贛西特委作出“攻取吉安”的重要決定, 是在對整個革命形勢的控制和把握下提出的。 一方面, 贛西革命形勢發展迅猛, 先後建立了四個地方縣委和四個特支, 吉安周邊地區東固、延福等革命根據地也對其形成了包圍之勢;另一方面, 江西各地地方武裝普遍發展,

江西紅軍獨立第二、第三、第四團已組建起來, 具備攻打吉安城的武裝條件。 由此, 在共產黨的領導和贛西人民群眾的配合下, 紅軍開始了一場對中心城市“攻打時間最長、攻打次數最多的”戰役——九打吉安。

一打吉安形成包圍之勢

1929年11月, 贛西特委在吉安市河東成立了遊擊隊, 佔領了國民黨控制的青原山第二農業學校, 設立了遊擊隊指揮部, 打垮了駐河東的反動員警隊。 為了儘快向吉安推進, 紅色地方武裝先後攻下興國、萬安, 擊敗三曲灘、埠田、張家渡、水東、橫江渡、分宜、峽江一帶的守敵。

1929年12月下旬, 紅五軍遊擊到蓮花、安福, 贛西特委向紅五軍請求支援, 紅五軍隨即指派第四縱隊參加了攻吉行動。

不久, 紅五軍第四縱隊在吉安城西五公里處殲敵一個營。 1930年初, 羅炳輝領導的吉安靖衛大隊在吉安、吉水、峽江、泰和等八縣起義, 進一步加強了贛西南的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 紅四軍在贛南連克南康、信豐、廣昌等縣。 紅軍九打吉安的這“第一打”捷報頻傳, 極大振奮了參加革命的各地人民群眾和全體作戰員, 吉安城此時已陷入紅軍的“包圍之勢”。

二打吉安全殲“鐵軍”唐旅

1930年2月7日至9日, 毛澤東在江西省吉安縣陂頭村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紅五軍、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 “二七”會議主席團發佈了“關於佔領吉安, 建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的第一號通告, 並指出:“我們第一步不是打吉安城, 而是實行圍吉安城。 ”然後選擇在適當時機攻城。

1930年2月23日, 蔣介石抽調的唐雲山勁旅進至火燒橋、水南、大彎村一帶, 長驅直入, 戰線長達五六十裡, 企圖解吉安之圍。 紅四軍、紅六軍於24日上午抵達水南, 與敵激戰半小時, 殲敵500餘, 繳獲敵步槍400余支, 殘敵往距吉安不遠的值夏、施家邊方向逃竄。 而此時, 在吉安城內的敵守軍成光耀旅被紅軍團團圍困不敢出援。 26日拂曉, 紅四、六軍及群眾武裝萬余人進發施家邊, 激戰7小時, 將有“鐵軍”稱號的唐雲山旅全殲。

據黃家勇介紹, 24日、26日兩戰, 紅軍共俘敵官兵1700多人, 繳獲槍2000余支, 其中機槍18挺、迫擊炮10餘門、子彈150多擔。 第二次攻打吉安, 紅軍雖未達到預期目的, 但成功粉碎了敵軍7個旅的“進剿”。 這是紅軍在贛西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 極大地鼓舞了紅軍和群眾繼續攻打吉安的信心和決心。

五場作戰艱難前行

從1930年4月底到7月初, 這兩三個月之間, 贛西特委聯合紅軍、各紅色地方武裝、紅軍學校、少先隊等, 在當地人民群眾的幫助和配合下, 先後進行了5場“攻取吉安”的戰鬥。 據吉安市委黨史辦副調研員朱榮輝介紹, 紅軍在此期間出現了經驗不足、武器裝備落後、力量單薄等方面的問題, 而敵軍的武器裝備精良, 防禦工事又過於強大, 導致吉安城久久沒有攻克。 但是, 在一次次攻打吉安的戰鬥中, 贛西特委吸取經驗, 不氣不餒, 頑強而艱辛地堅持下來。 每一次戰鬥, 都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每一次出擊, 都戳到了敵軍的痛處;每一次攻堅, 都讓敵軍心驚膽寒。

4月底, 龍子達、邢廣洪率各縣遊擊隊、泰和獨立營、紅軍學校學生共2萬余人攻打吉安,擊敗吉水的反動武裝“紅黃學會”和守望隊,恢復了水東、儒林的蘇區工作。

5月上旬,贛西特委組織了“攻吉前委”,率領軍民數萬人包圍攻打吉安,使吉安守軍驚慌失措,豪紳地主和大資本家紛紛逃往南昌。5月中旬,中路地方武裝單獨發動攻吉戰鬥,在贛江對岸隔河射擊,牽制了進攻北路之國民黨軍。

6月28日,贛西特委以贛西紅軍第十一、第二十、第四縱隊和紅軍學校學員為主力,與大批工農群眾配合,將吉安城全面包圍,發起總攻,經過半天激戰,佔領了真君山、天華山、螺子山,中路武裝強渡贛江推進到神崗山麓。攻克天華山的紅軍隊伍突破敵人的陣地,打進了城西郊趙公塘,擊斃敵百餘人。

7月初,贛西南特委再次決定,調回各路攻吉隊伍配合紅六軍攻打吉安。與前來吉安接防的國民黨軍鄧英部展開了戰鬥。國民黨守軍憑險據守,紅軍數次發起衝鋒,均不奏效,雙方傷亡均達400餘人。

10萬精勇工農高沙痛擊敵軍

8月下旬,贛西特委以紅二十軍、紅軍學校和青年幹部學校學員為主力,並調10萬“精勇工農”兵分三路會攻吉安。8月25日,紅軍在吉安附近之高沙殲敵一個營。隨後,敵軍迅速指派兩個團的兵力前往高沙援救。26日,紅軍在高沙又與敵軍激戰,遭遇敵軍猛烈抵抗,但紅軍與工農群眾團結一致,展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朱榮輝表示,高沙兩役後,敵人精銳損失大半,吉安城週邊已無敵兵,吉安儼然成為一座孤城。

9月5日,紅軍發起總攻,三路隊伍從四面八方向敵軍陣地猛衝,經幾小時激戰,西路群眾武裝迅速佔領了天華山陣地。紅二十軍與北路群眾武裝也沖過了真君山陣地。戰鬥打得十分艱苦,紅軍衝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但無法突破敵人的重要障礙,只得撤退。

一聲槍響迎來勝利

勝利的曙光就要來臨,1930年9月13日,毛澤東在株洲發佈“進攻吉安”的命令,要求“第一軍團攻取吉安,第三軍團攻取峽江、新幹、吉水”。10月2日,紅一軍團集結于吉水阜田,毛澤東、朱德下達了《進攻吉安的命令》,並指揮部隊分五路向吉安迸發,將吉安團團包圍。

10月4日晚9時,真君山上的贛西特委總司令部一聲槍響,紅軍戰士在廣大工農群眾配合幫助下,英勇地越過了重重鐵絲網和又寬又深的壕溝,沖進吉安城。他們從城西突破敵軍陣地,直插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勝利佔領吉安,並在白鷺洲沿岸截獲敵鄧英部小船4艘,俘敵200餘人。

10月7日,10萬群眾聚集在吉安城中山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吉安暴動勝利大會”。此時,整個贛西南蘇區覆蓋江西半壁,橫跨湘贛兩省,與閩西、湘東根據地打通了聯繫,且與贛南根據地緊密相連,與湘鄂贛根據地遙相呼應。不久,湘東南與贛西連為一片,建立了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

龍子達、邢廣洪率各縣遊擊隊、泰和獨立營、紅軍學校學生共2萬余人攻打吉安,擊敗吉水的反動武裝“紅黃學會”和守望隊,恢復了水東、儒林的蘇區工作。

5月上旬,贛西特委組織了“攻吉前委”,率領軍民數萬人包圍攻打吉安,使吉安守軍驚慌失措,豪紳地主和大資本家紛紛逃往南昌。5月中旬,中路地方武裝單獨發動攻吉戰鬥,在贛江對岸隔河射擊,牽制了進攻北路之國民黨軍。

6月28日,贛西特委以贛西紅軍第十一、第二十、第四縱隊和紅軍學校學員為主力,與大批工農群眾配合,將吉安城全面包圍,發起總攻,經過半天激戰,佔領了真君山、天華山、螺子山,中路武裝強渡贛江推進到神崗山麓。攻克天華山的紅軍隊伍突破敵人的陣地,打進了城西郊趙公塘,擊斃敵百餘人。

7月初,贛西南特委再次決定,調回各路攻吉隊伍配合紅六軍攻打吉安。與前來吉安接防的國民黨軍鄧英部展開了戰鬥。國民黨守軍憑險據守,紅軍數次發起衝鋒,均不奏效,雙方傷亡均達400餘人。

10萬精勇工農高沙痛擊敵軍

8月下旬,贛西特委以紅二十軍、紅軍學校和青年幹部學校學員為主力,並調10萬“精勇工農”兵分三路會攻吉安。8月25日,紅軍在吉安附近之高沙殲敵一個營。隨後,敵軍迅速指派兩個團的兵力前往高沙援救。26日,紅軍在高沙又與敵軍激戰,遭遇敵軍猛烈抵抗,但紅軍與工農群眾團結一致,展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朱榮輝表示,高沙兩役後,敵人精銳損失大半,吉安城週邊已無敵兵,吉安儼然成為一座孤城。

9月5日,紅軍發起總攻,三路隊伍從四面八方向敵軍陣地猛衝,經幾小時激戰,西路群眾武裝迅速佔領了天華山陣地。紅二十軍與北路群眾武裝也沖過了真君山陣地。戰鬥打得十分艱苦,紅軍衝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但無法突破敵人的重要障礙,只得撤退。

一聲槍響迎來勝利

勝利的曙光就要來臨,1930年9月13日,毛澤東在株洲發佈“進攻吉安”的命令,要求“第一軍團攻取吉安,第三軍團攻取峽江、新幹、吉水”。10月2日,紅一軍團集結于吉水阜田,毛澤東、朱德下達了《進攻吉安的命令》,並指揮部隊分五路向吉安迸發,將吉安團團包圍。

10月4日晚9時,真君山上的贛西特委總司令部一聲槍響,紅軍戰士在廣大工農群眾配合幫助下,英勇地越過了重重鐵絲網和又寬又深的壕溝,沖進吉安城。他們從城西突破敵軍陣地,直插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勝利佔領吉安,並在白鷺洲沿岸截獲敵鄧英部小船4艘,俘敵200餘人。

10月7日,10萬群眾聚集在吉安城中山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吉安暴動勝利大會”。此時,整個贛西南蘇區覆蓋江西半壁,橫跨湘贛兩省,與閩西、湘東根據地打通了聯繫,且與贛南根據地緊密相連,與湘鄂贛根據地遙相呼應。不久,湘東南與贛西連為一片,建立了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