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你的經濟學思維能力,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你做過的事情中, 有多少是理性的?

01

記得前兩年有一部熱播劇, 叫《咱們結婚吧》, 裡面有一幕是女主角桃子帶著閨蜜藍未未一起去相親。

結果, 相親男沒看上桃子, 而是看上了閨蜜藍未未。

雖說這只是電視劇裡的情節, 但生活中這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因此, 拋開性格年齡職業等因素, 單從相貌這一個因素來看的話, 理性的女孩都認為, 如果閨蜜比自己漂亮, 相親時就肯定不能帶;如果閨蜜不如自己漂亮, 則可以帶上一起相親。

這兩種情況都比較簡單, 但還有兩種比較複雜的情況是:你和閨蜜都不漂亮, 或是你和閨蜜都漂亮。

這個時候, 你是否應該帶閨蜜去相親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位清華大學教授曾經去清華大學旁邊的理髮店剪髮, 服務員很熱情地說, 店裡有38元的普通剪髮和68元的總監剪髮, 問他需要哪種服務。

教授認為, 68元比38元貴了不少, 沒必要讓總監給自己剪髮, 於是選擇了38元的普通剪髮。

後來又有一次, 作者去到另外一家理髮店。 服務員告訴他, 店裡有38元的普通剪髮, 68元的總監剪髮, 98元的高級總監剪髮, 和128元的店長剪髮。

這一次, 可選的服務由原來的兩個變為了四個,

教授的心態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他知道98元和128元的服務沒有必要, 但是在考慮38元和68元兩種剪髮服務時, 想法卻和第一次不太一樣。

一是覺得, 選擇最便宜的38元似乎有點不好意思, 二是覺得不應該什麼都給自己買最便宜的。

最後, 教授選擇了68元的總監剪髮。

雖然新增的兩個選項他都沒有選, 但這兩個選項卻對他在選擇前兩個選項時產生了干擾。

為什麼教授在第一次剪髮的時候, 沒有選擇68元的總監剪髮呢?

這就是經濟學中的“折中效應”在起作用。

故事中的教授, 是《理性的非理性》一書的作者鄭毓煌, 他認為, 人們在遇到多個不同方案時, 更傾向於選擇折中的一個, 而不會選擇相對極端的方案, 也就是所謂的折中效應。

也就是說, 人們在買東西時往往並不能客觀地評估一件商品本身的性價比, 而只是在不同的方案中選擇一個看起來不錯的。

這是一種發生在理性人身上的非理性行為, 即便是精明的經濟學家, 也難逃此劫。

02

教授理髮的例子告訴我們, 選項越多, 干擾我們進行選擇的因素也越多, 我們也越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因此, 在考慮是否應該帶上閨蜜去相親的問題時, 如果你想給相親物件留下一個好印象, 就應該站在相親物件的角度上, 考慮對方在面對選擇時的心理活動。

《理性的非理性》一書中提到, 人們在做選擇時常常會進入的兩種評估模式:單獨評估和聯合評估。

單獨評估模式是在沒有比較物件的情況下,

由於沒有參照物, 人們更關心的是評估物件本身好不好。

但如果有多個參照物時, 人們就會進入有比較物件的聯合評估模式。 這時候, 人們的關注點就落在了評估物件是否比別的參考物件要好。

因此, 如果你和閨蜜都長得好看, 就不應該帶上閨蜜去相親。

因為如果帶上閨蜜的話, 對方就容易進入聯合評估模式, 認為雖然你長得很好看, 但也並沒有比別的女孩漂亮, 對你的印象也打折了。

此時你需要儘量讓對方進入單獨評估模式, 就不應該帶閨蜜去。

而如果你和閨蜜都長得不好看, 就應該帶閨蜜去陪你相親。

因為對方進入聯合評估模式時會覺得, 雖然你相貌一般, 但也並沒有比別的女孩差, 可以接受, 這樣就提升了對你的印象。

03

在面臨選擇、出現多種選擇物件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產生非理性的行為。

那麼,如果我們只有一種選擇,是不是就會更理性一點呢?

前不久,朋友L生日的時候,給自己買了一個1000多元的耳機,我感到很吃驚。

因為兩個月前我和L剛剛在商場看到過那款耳機,那時候,耳機剛上市,商家為了促銷還做了活動——贈送兩年的保修服務。

L對這類產品頗有研究,他知道,這款耳機比他用過的任何耳機都要好,很多新功能也十分吸引人。

沒想到的是,兩個月後L生日那天,他卻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款耳機,價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甚至已經不再贈送兩年的保修服務了。

L告訴我,這是他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既然是生日禮物,奢侈一點也不過分。

同樣的耳機,更少服務,為什麼平時不會買,生日卻會買呢?

這就是心理帳戶理論起了作用。

心理帳戶的概念由行為經濟學家理查•薩勒提出。他認為,除了銀行帳戶這種實際的,經濟學帳戶外,在人的頭腦裡,還存在著另一種虛擬帳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

簡而言之,人們會在頭腦中為自己的存款建立各種各樣的“帳戶”,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從而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

這個過程通常會直接影響決策,但卻往往不易被察覺。

同樣是手頭的閒錢,很多人會對自己的日常開支有個帳戶規劃,對生日開支也會有一個帳戶規劃。

這種現象,生活中也很常見,以雙十一購物為例。

最早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雙十一瘋狂剁手,多半是因為這一天購物很便宜。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雙十一很多商品的價格其實並沒有比平時便宜多少,但人們仍然會在這一天花掉很多錢。

這就是因為,如今的雙十一更多的是被當成了一個購物狂歡節,一個用來滿足自己的節日,那些平時不太捨得花的錢,在這一天都會被人們以另一種態度來對待。

看完這篇文章,你還能拍著胸脯說自己一直很理性嗎?

事實上,再理性的人,在做選擇和決策時都會受到評估模式、折中效應和心理帳戶的影響,這也為許多商家擴大盈利提供了便利。

理解並能夠應用這些種經濟學理論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

下一次相親的時候,記得用經濟學思維考慮一下,是否應該帶閨蜜或者自己的鐵哥們。

參考書籍:鄭毓煌 蘇丹《理性的非理性》

作者:飛小白,精讀主創,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03

在面臨選擇、出現多種選擇物件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產生非理性的行為。

那麼,如果我們只有一種選擇,是不是就會更理性一點呢?

前不久,朋友L生日的時候,給自己買了一個1000多元的耳機,我感到很吃驚。

因為兩個月前我和L剛剛在商場看到過那款耳機,那時候,耳機剛上市,商家為了促銷還做了活動——贈送兩年的保修服務。

L對這類產品頗有研究,他知道,這款耳機比他用過的任何耳機都要好,很多新功能也十分吸引人。

沒想到的是,兩個月後L生日那天,他卻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款耳機,價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甚至已經不再贈送兩年的保修服務了。

L告訴我,這是他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既然是生日禮物,奢侈一點也不過分。

同樣的耳機,更少服務,為什麼平時不會買,生日卻會買呢?

這就是心理帳戶理論起了作用。

心理帳戶的概念由行為經濟學家理查•薩勒提出。他認為,除了銀行帳戶這種實際的,經濟學帳戶外,在人的頭腦裡,還存在著另一種虛擬帳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

簡而言之,人們會在頭腦中為自己的存款建立各種各樣的“帳戶”,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從而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

這個過程通常會直接影響決策,但卻往往不易被察覺。

同樣是手頭的閒錢,很多人會對自己的日常開支有個帳戶規劃,對生日開支也會有一個帳戶規劃。

這種現象,生活中也很常見,以雙十一購物為例。

最早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雙十一瘋狂剁手,多半是因為這一天購物很便宜。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雙十一很多商品的價格其實並沒有比平時便宜多少,但人們仍然會在這一天花掉很多錢。

這就是因為,如今的雙十一更多的是被當成了一個購物狂歡節,一個用來滿足自己的節日,那些平時不太捨得花的錢,在這一天都會被人們以另一種態度來對待。

看完這篇文章,你還能拍著胸脯說自己一直很理性嗎?

事實上,再理性的人,在做選擇和決策時都會受到評估模式、折中效應和心理帳戶的影響,這也為許多商家擴大盈利提供了便利。

理解並能夠應用這些種經濟學理論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

下一次相親的時候,記得用經濟學思維考慮一下,是否應該帶閨蜜或者自己的鐵哥們。

參考書籍:鄭毓煌 蘇丹《理性的非理性》

作者:飛小白,精讀主創,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