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冬季到宋朝來看雪

說起宋朝山水畫就不能不說冬日雪景圖, 宋朝的雪景圖乃中國畫壇一絕。 最負盛名的“雪中送炭”圖就是出自宋朝。 據說這與中國中古時期氣候的變化有密切聯繫。

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曾研究了兩宋遼金王朝更迭的300多年間, 中國的氣候經歷了一個由溫暖向寒冷、再向溫暖的變化過程。 尤其北宋時期正是氣候向寒冷轉變的時期。 如乾德二年十二月, 京師汴梁下起了大雪, 宋太祖趙匡胤“設氈帷于講武殿, 衣紫貂裘帽以視事”, 還覺得很冷。 宋太宗淳化五年十一月, 有天氣“大寒”的記載。 至和元年正月,

“京師大寒, 民多凍餒死者”。

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在寒冷的冬天, 宋朝皇帝經常賞賜一些物品來幫助百姓禦寒, 從而出現了“雪中送炭”這樣的幸事。 據《宋史》記載, 宋太宗淳化四年, 為表現京城祥和氣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 故而在二月壬戌,

太宗趙光義“賜京城高年帛, 百歲者一人加賜塗金帶”。 碰巧這天雨雪交加, 天氣非常冷, 因此, 宋太宗立即宣佈, 派遣“中使”再賜京城“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在這樣寒冷的天氣中, 孤寡老人有了米炭, 就等於有了生活的希望。 於是從宋太宗開始, “雪中送炭”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為了宣揚德政, 宋朝歷代君主中這樣的舉動並不少見, 真宗、哲宗等朝都曾有過。 冬季救寒更為迫切的是能夠買到低價的柴炭。 為此, 兩宋朝廷經常將官府的柴炭減價出賣, 以惠貧民, “遇炭貴減價貨之, 即京師炭價常賤矣”。 而“雪中送炭”也成為宋人對朋友過冬最好的饋贈, 如南宋中興詩人范成大曾作《雪中送炭與龔養正》, 借助“送烏薪”來表達對朋友的問候。

高登也曾因“雪寒官冷家乏薪炭”而寫詩向朋友求救:“雪中送炭從來事, 況爾羈躬覓蠧椽。 ”

這裡擷取15幅難得一見的宋朝著名山水畫家筆下的冬日雪景圖, 以饗廣大網友。

·曉雪山行圖:馬遠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 南宋畫家。 南宋光宗、甯宗兩朝畫院待詔。

擅畫山水、人物、花鳥, 筆力勁利闊略, 皴法硬朗, 樹葉常用夾葉, 樹幹濃重, 多橫斜之態。 樓閣界畫精工, 且加襯染。 喜作邊角小景, 世稱“馬一角”。 人物勾描自然, 花鳥常以山水為景, 情意相交, 生趣盎然。 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

·雪堂客話圖:夏圭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 南宋畫家, 早年畫人物, 後來以山水著稱。 他與馬遠同時, 號稱“馬夏”。 甯宗時任畫院待詔, 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 他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 但卻喜用禿筆, 下筆較重, 因而更加老蒼雄放。 用墨善於調節水分, 而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 此圖畫江南寒江雪景。 山林房舍為皚雪覆蓋, 寒氣襲人。 二人於室內對話。 一漁翁劃槳沖寒而來, 以打破畫面的沉寂。

·雪霽江行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郭忠恕,宋代畫家,兼精文字學、文學,善寫篆、隸書,尤其“界畫”為世人推重,“界畫”是隨著山水畫發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畫與山水畫中有關的亭臺樓閣、舟船車輿。《聖朝名畫評》中評他的界畫,為“一時之絕”,列為“神品”,傳世作品有《雪霽江行圖》卷。此圖在用不同筆法表現船體的木質結構和繩索的不同質感,樓觀舟楫皆極精妙。所畫重樓複閣建築頗合規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隨,鹹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準確精細。寒江陰霾,水天空闊,讓人大開眼界。

·寒林騎驢圖:(美)大都會博物館藏。

作者李成,宋代畫家,擅畫山水,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此圖中文人騎驢山野,蒼松白雪,氣象蕭瑟。

·群峰霽雪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宋代畫家。鄧椿《畫繼》載:山水家畫雪景多俗。嘗見營丘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處,全無粉填,亦一奇也。

·雪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初名僧巨然作。巨然曾是南唐後主李煜座上賓,李煜降宋後,他隨同至汴京。此後畫風受北方影響,作品增加高山大川,披麻皴畫技大進。此畫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致,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岩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

·雪山寒林圖:範寬作。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范寬,北宋畫家,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岩,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此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

·雪山蕭寺圖:範寬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北宋畫家,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此圖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於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群山簇擁,直指天空,深深的溝壑中,密林隱藏著蕭寺,叢岩疊嶂中,“溪出深虛,水若有聲”。由近而遠堆疊的山巒,“折落有勢”,山下寒樹蒼勁堅挺,勢如鐵帚,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

·關山春雪圖(局部):郭熙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北宋畫家,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于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

·雪江賣魚圖:作者李東。南宋畫家。

元代莊肅《畫繼補遺》謂:“理宗朝時,嘗於禦街鬻所畫,多畫村田樂、嘗醋圖之類,不可以清玩,僅可娛俗眼耳。”可知他是一名民間畫家,《雪江賣魚圖》小幅系其僅存作品。有“七絕”題《江雪賣魚圖》:江天大雪白茫茫,玉色千山暮影長。一棹漁蓬臨水閣,簑衣賣得鯉魚香。

·雪灘雙鷺圖:馬遠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特別突出遠折枝”成為他的突出風貌。圖中近景的山石以濃墨大斧劈勾皴點染,遠的山、水以淡墨勾染,約略朦朧間自然拉開了空間遠近的透視關係。桃樹枝幹虯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水邊的幾隻鷺,實際上是作為點綴物。畫面境界十分幽遠開闊。

·關山密雪圖:許道寧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道甯,北宋畫家,多有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畫作,並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此圖上端大山陡聳,四面峻厚,密雪覆蓋其上,氣勢極見宏壯,大山左外側一亭翼然,遠眺陂陀縱橫,野水層層,如游今之泰山。運筆凝重細勁,以短筆布皴,嚴謹而有法度,故疏而不薄。

·雪山歸獵圖:翟院深作,安徽省博物館藏。

翟院深,山東臨淄人,宋代前期畫家,出身于樂工,善畫山水,學李成幾可亂真,但缺少創造,故自畫多不佳。此畫表現北方山區冬日寒冽景象。畫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氣象蕭疏,因畫面所點綴的獵人與犬而得名。

·雪溪乘興圖:佚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兩人乘船遊歷雪溪,興之所至,大有酣暢淋漓之感。畫上山勢並不陡峭,只是因為白雪皚皚,積雪掩映,綿延的山脈顯得分外妖嬈,而與知己蕩舟在清冷卻能激起狂熱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謂人生一大享受。此畫無名款,但設色淡雅,較一般的院體畫,多了幾分雅致和清幽。繪畫技法也純熟無比,是南宋山水畫中的上乘之作。

·雪霽江行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郭忠恕,宋代畫家,兼精文字學、文學,善寫篆、隸書,尤其“界畫”為世人推重,“界畫”是隨著山水畫發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畫與山水畫中有關的亭臺樓閣、舟船車輿。《聖朝名畫評》中評他的界畫,為“一時之絕”,列為“神品”,傳世作品有《雪霽江行圖》卷。此圖在用不同筆法表現船體的木質結構和繩索的不同質感,樓觀舟楫皆極精妙。所畫重樓複閣建築頗合規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隨,鹹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準確精細。寒江陰霾,水天空闊,讓人大開眼界。

·寒林騎驢圖:(美)大都會博物館藏。

作者李成,宋代畫家,擅畫山水,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此圖中文人騎驢山野,蒼松白雪,氣象蕭瑟。

·群峰霽雪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宋代畫家。鄧椿《畫繼》載:山水家畫雪景多俗。嘗見營丘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處,全無粉填,亦一奇也。

·雪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初名僧巨然作。巨然曾是南唐後主李煜座上賓,李煜降宋後,他隨同至汴京。此後畫風受北方影響,作品增加高山大川,披麻皴畫技大進。此畫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致,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岩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

·雪山寒林圖:範寬作。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范寬,北宋畫家,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岩,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此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

·雪山蕭寺圖:範寬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北宋畫家,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此圖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於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群山簇擁,直指天空,深深的溝壑中,密林隱藏著蕭寺,叢岩疊嶂中,“溪出深虛,水若有聲”。由近而遠堆疊的山巒,“折落有勢”,山下寒樹蒼勁堅挺,勢如鐵帚,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

·關山春雪圖(局部):郭熙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北宋畫家,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于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

·雪江賣魚圖:作者李東。南宋畫家。

元代莊肅《畫繼補遺》謂:“理宗朝時,嘗於禦街鬻所畫,多畫村田樂、嘗醋圖之類,不可以清玩,僅可娛俗眼耳。”可知他是一名民間畫家,《雪江賣魚圖》小幅系其僅存作品。有“七絕”題《江雪賣魚圖》:江天大雪白茫茫,玉色千山暮影長。一棹漁蓬臨水閣,簑衣賣得鯉魚香。

·雪灘雙鷺圖:馬遠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特別突出遠折枝”成為他的突出風貌。圖中近景的山石以濃墨大斧劈勾皴點染,遠的山、水以淡墨勾染,約略朦朧間自然拉開了空間遠近的透視關係。桃樹枝幹虯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水邊的幾隻鷺,實際上是作為點綴物。畫面境界十分幽遠開闊。

·關山密雪圖:許道寧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道甯,北宋畫家,多有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畫作,並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此圖上端大山陡聳,四面峻厚,密雪覆蓋其上,氣勢極見宏壯,大山左外側一亭翼然,遠眺陂陀縱橫,野水層層,如游今之泰山。運筆凝重細勁,以短筆布皴,嚴謹而有法度,故疏而不薄。

·雪山歸獵圖:翟院深作,安徽省博物館藏。

翟院深,山東臨淄人,宋代前期畫家,出身于樂工,善畫山水,學李成幾可亂真,但缺少創造,故自畫多不佳。此畫表現北方山區冬日寒冽景象。畫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氣象蕭疏,因畫面所點綴的獵人與犬而得名。

·雪溪乘興圖:佚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兩人乘船遊歷雪溪,興之所至,大有酣暢淋漓之感。畫上山勢並不陡峭,只是因為白雪皚皚,積雪掩映,綿延的山脈顯得分外妖嬈,而與知己蕩舟在清冷卻能激起狂熱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謂人生一大享受。此畫無名款,但設色淡雅,較一般的院體畫,多了幾分雅致和清幽。繪畫技法也純熟無比,是南宋山水畫中的上乘之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