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打獨鬥難以為繼 民企“抱團投資”嶄露頭角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轉型升級階段, 民營企業正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益化發展階段過渡, 過去依靠企業自身“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也難以為繼。 當前我國東、西部地區的一些民營企業在政府引導下, 紛紛積極探索“抱團投資”新模式, 搭建共同投資平臺, 聚合大量民間資金, 在共謀發展的同時, 也有效服務了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戰略。

不過, 業內人士指出, 目前民企“抱團投資”正步入爬坡過坎關鍵期, 這一新模式在公司治理機制、產業投資方向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礙需要克服。

新探索:平臺聚合資本

陝西和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7月31日,

是在陝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由陝西省工商聯牽頭、省內十多家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的目前陝西省最大的民營投資公司, 公司註冊資金42億元。

陝西和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韓東升說, 隨著2014年8月全國工商聯牽頭的中國民生投資公司成立, 各地類似中民投這樣的民企投資平臺相繼成立, 目前國內包括陝西、浙江、重慶、四川、廣東等省都有相應的“民投”公司。 陝西和諧投資公司成立的時間相對更早一些, 其初衷是為了通過整合民間資本的方式提升陝西民營經濟的發展水準。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 目前國內類似陝西和諧投資公司這樣的民企聯合投資平臺數量不少。

如重慶渝商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就聚合了50多家重慶民營企業的34億元資金。 2017年3月成立的潮州民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由當地百家民營企業共同參股投資, 首期實繳資本金超過10億元。

在浙江, 8家浙江民營龍頭企業和工商銀行浙江分行於2015年4月共同發起創立浙江民營企業聯合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首期註冊資本金達50億元。 “浙民投”副總裁周冠鑫說, 浙江長期以來就存在龐大的創富群體, 還有在國內舉足輕重的浙商資本, 如何將這些力量集聚起來, 發揮聯合投資的功能, 聚合民企有生力量、有效要素和經營思路, 是“浙民投”想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當前各地的民企聯合投資平臺幾乎都是在當地工商聯牽頭下成立的,

從而在業務發展和公司運行上得到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一些地方的投資平臺, 還吸納了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出資人, 財政資金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2016年2月成立的四川川商返鄉興業股權投資基金, 由四川省出資3億元, 新希望集團出資3億元, 首次募資金額達42億元。 川商總會會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 川商基金運行以來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 已投資的5億多元全部用於支援四川經濟建設, 基金團隊專業水準和資源整合能力強, 核心團隊主要來自香港和北上廣深知名投資機構的高級人才, 未來必將會成為助推川商返鄉興業的重要引擎和抓手。

新苗頭:警惕不幹正事

《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 各地民企聯合投資平臺方興未艾且成效初顯, 但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障礙和問題需要解決。 比如, 一些平臺不懂得投資行業的規律和特點, 導致“念歪經”。 記者在幾年前曾接觸過西部某省一家由陝北煤老闆組成的聯合投資公司, 當時這家公司提出將把煤炭行業的資金用於新能源投資, 實現民營資本由“黑”到“綠”的轉變。 但記者日前在這家公司所在的開發區瞭解到, 這家公司這幾年來並沒有投資在新能源上, 主要是幾個股東對於新能源行業並不瞭解, 也沒有聘請有力的團隊幫助運營, 現在除了在所在開發區蓋了幾棟樓外並沒有什麼作為。

再者, 公司治理機制有待完善。

韓東升說, 民企聯合投資平臺出資人較多, 來自不同領域, 抱團後容易產生意見不一致。 特別是一些公司股東股權相同的情況下, “一人一票”容易導致決策分歧, 相持不下的結果就是錯過了投資機遇。 要解決這一問題, 就必須明確股東和管理層的不同職責, 將具體運營交由管理層負責, 股東則只負責重大決策和績效考核, 從而實現精准高效的投資。

此外, 投資方向難尋阻礙發展壯大。 西部某省2011年曾組織傳統能源行業的多家民營企業組建了大型聯合投資公司, 但運作幾年時間內難以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 導致許多股東萌生退意。 這公司後來被當地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收購, 原本計畫的聚合民間資本的目標也不了了之。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一些管理較為規範的民企聯合投資平臺已經實現了良性運轉。如陝西和諧投資公司2016年實現淨利潤3.3億元,資產總值從最初的42億元增加到58億元,公司投資的西安炬光科技公司2014年估值為3.66億元,到2016年底估值達到了8億元。而“浙民投”成立後投資5億元佈局的13個早期科技專案,涵蓋了無人機、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目前這些專案大部分已完成利潤目標實現退出,部分專案已進入下一輪融資階段,估值相對“浙民投”剛剛進入時已有大幅提升。

老問題:共性難題待解

山東、重慶、福建等地多家民營企業負責人都向記者反映,當前有三大共性難題待解。一是“融資難”“融資貴”。據瞭解,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偏高,存在“嫌小愛大”“懼貸惜貸”現象,大企業送貸上門,小企業求貸無門;大企業得到的是信用、長期、低息貸款,小企業基本得不到信用貸款,要麼資產抵押,要麼擔保,且多是短貸、流貸、高息貸。

另外,民營中小企業融資貴問題也很嚴峻。重慶市工商聯調研發現,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包括銀行貸款利息、協力廠商收費、擔保費等。比如,某民營企業貸款1000萬元,必須將500萬元回存銀行,企業實際貸款只有500萬元,卻要支付1000萬元的利息。

據重慶市工商聯測算,各項融資成本相加,民營企業銀行融資成本年利率在13%-15%之間。同時,貸款手續繁雜,需要1-2個月時間,影響了融資效率。“融資難”“融資貴”使一些民營企業老闆感覺一年只幹三件事——為群眾服務解決就業,為政府服務繳納稅金,為銀行服務還本付息。

二是中小企業“入園難”。還有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反映,受投資強度、投資規模等較高的入園“門檻”影響,中小企業很難進入工業園區。地方政府優先給規模以上企業、招商引資企業供地,一些獲得土地的企業又借機高價轉讓、租賃、再次招商從中牟利,中小企業普遍反映獲取土地難、“入園難”。

三是“用工難、人才缺”仍是制約瓶頸。記者調研瞭解到,“高級人才難引進、普通工人難留住”是當前不少民營企業面臨的共性難題,部分小微企業“除了老闆和老闆娘,員工大部分都是新來的”。另外,民營中小企業引進高新技術人才能力更弱,很多企業中高層管理和科技人才任職時間平均不到3年,民營企業普遍面臨技術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的困境。

民企可持續發展仍有待政策扶持

業內建議從融資、土地、人才等方面為企業助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研瞭解到,近期我國民營企業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利潤率有所提高,投資信心逐漸增強,一些民企聯合投資平臺也實現了高效和良性運作。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對於未來民營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相關問題,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臺“一攬子”扶持政策予以破解,從融資、土地、人才引進等方面加以支持。

“近期公司經營形勢大好,得益于近幾年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向市場推出了液體肥、緩控肥、增值肥等新型肥料,以及加肥機、加肥車等新型機械,受到各地消費者歡迎,公司盈利比2016年同期提高50%以上。”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邵明升說。

不僅是施可豐公司,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已成為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從2017年4月至6月,位於山東濰坊高新區的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正投入鉅資,進行大規模“擴大再生產”。改造後,企業產能將從目前年產15萬台提升至25萬台。加上年底還將開工建設一條年產30萬台的新生產線,企業年產能將擴至55萬台。

“公司產能大踏步向前邁進,得益於市場對公司技術創新的認可。”盛瑞自動變速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衛強說,從2010年做出實驗室的第一代樣機,到2012年實現第一代樣機國產化,如今盛瑞自主創新的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已開始在一些品牌汽車中應用,公司也因這項技術獲得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記者瞭解到,近期民營企業投資信心在逐漸增強。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顯示,在經歷了增速大幅回落後,2016年9月份以來,民間投資增速觸底回升。2017年一季度民間投資57313億元,同比增長7.7%,增速為2016年以來最高,企業投資信心逐漸增強。

與此同時,各地民企聯合投資平臺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除了具備強大的出資人背景、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雄厚的資本支持外,這些投資平臺在人才儲備、專業化運作、投資方向選擇上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從而實現了高效和良性運作。

良好的公司運作,離不開有力的人才支撐。據陝西和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韓東升介紹,公司成立後,就致力於吸納各方面的優秀人才,目前管理團隊均來自銀行、證券、信託、私募基金等領域,很多高管都是陝西省一流的專家型人才。公司員工近百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和相關專業高級職稱者占總人數50%以上,都具有較高的金融管理水準及豐富的投融資實踐經驗,公司整體人才素質在陝西金融類企業中排名前茅。

在具體運營中,各地民企投資平臺大都採取了“股東集體決策、專業機構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運行,對於具體的投資專案,先由公司聘請的專業化管理團隊對擬投資專案進行盡職調查並形成盡職調查報告,然後再將擬投資專案提交投資決策委員會審議,投資額度超過投資決策委員會許可權的則提交董事會審議,實現了投資決策的規範化。

與此同時,各地民企聯合投資平臺還普遍實施了“基金化”運作模式,即針對優勢行業設立基金,利用金融專業人才和平臺作用的優勢,篩選好專案,設計好商業模式,做好風險管理,引領股東單位及其他民營企業共同參與投資,逐步引導傳統產業中的資本進入新型行業和高科技行業。

在投資方向上,各地民企投資平臺都定位為服務國家和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浙民投”副總裁周冠鑫說,“浙民投”主要有四大投資方向:一是參與國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服務國企改革;其次是配合浙江省一些優勢產業的整合和培育;第三是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服務浙江企業“走出去”配置全球資源;最後是進行早期高科技專案的培育,為浙江經濟下一步發展進行科技儲備。

民營企業通過整合民間資金,聯合投資於國家宣導的新興產業領域,從而起到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陝西和諧投資公司近年來投資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新型城鎮化、“軍民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川商基金則聚焦消費升級、國企改革、“千人計畫”、軍民融合高科技專案等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推動四川產業升級,帶動家鄉人民共同發展致富。

但是,一些受訪者認為,要使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要出臺“一攬子”扶持政策。從融資、土地、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加以支持。

一是疏通融資管道,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希望,落實好中央優化信貸投向結構政策,拓寬民營企業融資管道,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用財政引導資金撬動金融資金支持民營經濟,清理規範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取消直接與貸款掛鉤、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專案,讓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血脈”更通暢。

二是加大小微企業“孵化器”“創業園”建設力度,並增加對進駐企業的租賃費、水電費、物業費等費用補貼比例,破解小微企業面臨的“入園難”問題。

三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培育和引進高端人才和實用新型人才,該給政策的給政策,該給資金的給資金,為建設一流企業提供一流人才保障。

四是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支援建立面向民營企業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積極發展技術市場,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援和專業化服務。另外,強化研發設計、資訊技術、商務諮詢等服務,有針對性地説明解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中的難題。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一些管理較為規範的民企聯合投資平臺已經實現了良性運轉。如陝西和諧投資公司2016年實現淨利潤3.3億元,資產總值從最初的42億元增加到58億元,公司投資的西安炬光科技公司2014年估值為3.66億元,到2016年底估值達到了8億元。而“浙民投”成立後投資5億元佈局的13個早期科技專案,涵蓋了無人機、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目前這些專案大部分已完成利潤目標實現退出,部分專案已進入下一輪融資階段,估值相對“浙民投”剛剛進入時已有大幅提升。

老問題:共性難題待解

山東、重慶、福建等地多家民營企業負責人都向記者反映,當前有三大共性難題待解。一是“融資難”“融資貴”。據瞭解,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偏高,存在“嫌小愛大”“懼貸惜貸”現象,大企業送貸上門,小企業求貸無門;大企業得到的是信用、長期、低息貸款,小企業基本得不到信用貸款,要麼資產抵押,要麼擔保,且多是短貸、流貸、高息貸。

另外,民營中小企業融資貴問題也很嚴峻。重慶市工商聯調研發現,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包括銀行貸款利息、協力廠商收費、擔保費等。比如,某民營企業貸款1000萬元,必須將500萬元回存銀行,企業實際貸款只有500萬元,卻要支付1000萬元的利息。

據重慶市工商聯測算,各項融資成本相加,民營企業銀行融資成本年利率在13%-15%之間。同時,貸款手續繁雜,需要1-2個月時間,影響了融資效率。“融資難”“融資貴”使一些民營企業老闆感覺一年只幹三件事——為群眾服務解決就業,為政府服務繳納稅金,為銀行服務還本付息。

二是中小企業“入園難”。還有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反映,受投資強度、投資規模等較高的入園“門檻”影響,中小企業很難進入工業園區。地方政府優先給規模以上企業、招商引資企業供地,一些獲得土地的企業又借機高價轉讓、租賃、再次招商從中牟利,中小企業普遍反映獲取土地難、“入園難”。

三是“用工難、人才缺”仍是制約瓶頸。記者調研瞭解到,“高級人才難引進、普通工人難留住”是當前不少民營企業面臨的共性難題,部分小微企業“除了老闆和老闆娘,員工大部分都是新來的”。另外,民營中小企業引進高新技術人才能力更弱,很多企業中高層管理和科技人才任職時間平均不到3年,民營企業普遍面臨技術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的困境。

民企可持續發展仍有待政策扶持

業內建議從融資、土地、人才等方面為企業助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研瞭解到,近期我國民營企業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利潤率有所提高,投資信心逐漸增強,一些民企聯合投資平臺也實現了高效和良性運作。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對於未來民營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相關問題,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臺“一攬子”扶持政策予以破解,從融資、土地、人才引進等方面加以支持。

“近期公司經營形勢大好,得益于近幾年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向市場推出了液體肥、緩控肥、增值肥等新型肥料,以及加肥機、加肥車等新型機械,受到各地消費者歡迎,公司盈利比2016年同期提高50%以上。”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邵明升說。

不僅是施可豐公司,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已成為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從2017年4月至6月,位於山東濰坊高新區的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正投入鉅資,進行大規模“擴大再生產”。改造後,企業產能將從目前年產15萬台提升至25萬台。加上年底還將開工建設一條年產30萬台的新生產線,企業年產能將擴至55萬台。

“公司產能大踏步向前邁進,得益於市場對公司技術創新的認可。”盛瑞自動變速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衛強說,從2010年做出實驗室的第一代樣機,到2012年實現第一代樣機國產化,如今盛瑞自主創新的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已開始在一些品牌汽車中應用,公司也因這項技術獲得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記者瞭解到,近期民營企業投資信心在逐漸增強。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顯示,在經歷了增速大幅回落後,2016年9月份以來,民間投資增速觸底回升。2017年一季度民間投資57313億元,同比增長7.7%,增速為2016年以來最高,企業投資信心逐漸增強。

與此同時,各地民企聯合投資平臺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除了具備強大的出資人背景、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雄厚的資本支持外,這些投資平臺在人才儲備、專業化運作、投資方向選擇上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從而實現了高效和良性運作。

良好的公司運作,離不開有力的人才支撐。據陝西和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韓東升介紹,公司成立後,就致力於吸納各方面的優秀人才,目前管理團隊均來自銀行、證券、信託、私募基金等領域,很多高管都是陝西省一流的專家型人才。公司員工近百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和相關專業高級職稱者占總人數50%以上,都具有較高的金融管理水準及豐富的投融資實踐經驗,公司整體人才素質在陝西金融類企業中排名前茅。

在具體運營中,各地民企投資平臺大都採取了“股東集體決策、專業機構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運行,對於具體的投資專案,先由公司聘請的專業化管理團隊對擬投資專案進行盡職調查並形成盡職調查報告,然後再將擬投資專案提交投資決策委員會審議,投資額度超過投資決策委員會許可權的則提交董事會審議,實現了投資決策的規範化。

與此同時,各地民企聯合投資平臺還普遍實施了“基金化”運作模式,即針對優勢行業設立基金,利用金融專業人才和平臺作用的優勢,篩選好專案,設計好商業模式,做好風險管理,引領股東單位及其他民營企業共同參與投資,逐步引導傳統產業中的資本進入新型行業和高科技行業。

在投資方向上,各地民企投資平臺都定位為服務國家和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浙民投”副總裁周冠鑫說,“浙民投”主要有四大投資方向:一是參與國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服務國企改革;其次是配合浙江省一些優勢產業的整合和培育;第三是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服務浙江企業“走出去”配置全球資源;最後是進行早期高科技專案的培育,為浙江經濟下一步發展進行科技儲備。

民營企業通過整合民間資金,聯合投資於國家宣導的新興產業領域,從而起到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陝西和諧投資公司近年來投資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新型城鎮化、“軍民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川商基金則聚焦消費升級、國企改革、“千人計畫”、軍民融合高科技專案等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推動四川產業升級,帶動家鄉人民共同發展致富。

但是,一些受訪者認為,要使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要出臺“一攬子”扶持政策。從融資、土地、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加以支持。

一是疏通融資管道,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希望,落實好中央優化信貸投向結構政策,拓寬民營企業融資管道,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用財政引導資金撬動金融資金支持民營經濟,清理規範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取消直接與貸款掛鉤、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專案,讓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血脈”更通暢。

二是加大小微企業“孵化器”“創業園”建設力度,並增加對進駐企業的租賃費、水電費、物業費等費用補貼比例,破解小微企業面臨的“入園難”問題。

三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培育和引進高端人才和實用新型人才,該給政策的給政策,該給資金的給資金,為建設一流企業提供一流人才保障。

四是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支援建立面向民營企業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積極發展技術市場,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援和專業化服務。另外,強化研發設計、資訊技術、商務諮詢等服務,有針對性地説明解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中的難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