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新生寶寶進行聽力篩查的常用方法

新生的寶寶也需要做聽力測試, 第一次測試將在寶寶出生三天內進行。 這被成為聽力篩查, 這是為了通過客觀、簡單而快速的手段, 篩查寶寶是否存在聽力障礙, 並對其進行進一步確診和追蹤觀察。 對新生寶寶進行聽力篩查的常用方法是耳聲發射 (OAE)和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什麼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可以對新生兒及嬰幼兒進行早期聽力檢測和診斷, 如能對明確診斷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在出生6個月內進行科學干預和康復訓練, 絕大多數可以回歸主流社會。

新生兒聽力篩查, 是通過耳聲發射、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和聲阻抗等電生理學檢測, 在新生兒出生後自然睡眠或安靜的狀態下進行的客觀、快速和無創的檢查。 國內外報導表明, 正常新生兒和高危因素新生兒聽力損失發病率的差異較大, 正常新生兒約為1%o~3‰,高危因素新生兒約為2%~4%。

檢查的項目包括聽力篩查、診斷、干預、隨訪、康復訓練及效果評估, 是一項系統化和社會化的優生工程, 需要嚴格的品質控制。

新生兒聽力篩查怎麼做

新生兒聽力篩查就是通過一種客觀、簡單和快速的方法, 將可能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寶寶篩查出來, 並進一步確診和追蹤觀察。

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常用方法有耳聲發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 兩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 都是無創性的。 我國大多數醫院採用耳聲發射進行聽力篩查, 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主要用於重症監護病房(NICU)新生兒的聽力篩查。

正常耳蝸可以產生一種很輕柔的聲音, 經過聽骨鏈和鼓膜傳導到外耳道, 並可以被檢測到。 如果嬰兒有蝸性聽力損失,

就不會產生耳聲發射, 用耳聲發射(OAE)檢測就通不過。 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蝸及蝸神經通路的功能, 自動聽性腦幹反應通不過, 說明聽覺通路上可能有問題。

一般在寶寶睡眠安或靜狀態下, 將大小合適的探頭或耳罩放置在寶寶的一側耳朵開始進行測試, 做完一側耳朵再做另外一側耳朵。 OAE或AABR通不過, 都需要複篩或轉診。

新生兒聽力篩查測試的項目包括:診斷性OAE, 1kHz聲導抗測試, 短聲及短純音ABR, AERP, ASSR和骨導ABR、小兒行為測聽(BOA、VRA、PA、PTA), 言語檢測及聽覺言語發育評估等。

新生兒聽力篩查什麼時候做

新生兒生後3-5天, 在住院的期間就應該進行初步篩查過程(初篩)。

如果是出生42天內的嬰兒初篩沒通過;或初篩“可疑”;甚至初篩已經“ 通過”,

但屬於聽力損失高危兒如重症監護病房患兒, 需要進行聽力複篩。

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好處

之所以會設立新生兒聽力篩查, 是因為有時候寶寶剛出生, 包括視力、聽力很多方面都沒發育完全, 而且無法憑藉自身感覺去判斷寶寶內在的發育。 新生兒做聽力篩查有利於清楚瞭解到寶寶的聽力情況, 以及發現寶寶是否有聽力問題。

除此之外, 從小就認知到聽力的情況, 也有利於寶寶以後的健康成長, 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的發展。 如果篩查出了結果是不理想的, 還可以及早採取措施, 對症下藥。 以免遺留的問題越發展越不可收拾。

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怎麼辦

未通過複篩的嬰幼兒, 都應在3月齡接受聽力學和醫學評估,

確保在6月齡內確定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永久性聽力損失, 以便實施干預。 即複篩未通過的患兒應由聽力檢測機構進行耳鼻咽喉科檢查及聲導抗、耳聲發射、聽性腦幹誘發電位檢測、行為測聽及其它相關檢查, 必要時並進行醫學和影像學評估, 做出診斷。

對具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兒童, 應根據可能發生的遲發性聽力損失狀況, 制定個體化的聽力再評估的時間和次數。 對於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但具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嬰幼兒, 至少3歲內每6個月進行1次聽力隨訪, 若可疑有聽力損失, 應及時進行聽力學評估。

新生兒聽力發育指標

0-7天寶寶寶寶視力發展狀況

寶寶已有了聽覺, 大部分的寶寶在出生24小時後對聽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應, 對大人說話的聲音也很敏感。大人在寶寶身旁輕聲說話,觀察寶寶是否會隨聲音變化有不同反應。

8-30天寶寶寶寶視力發展狀況

聽力發育完全成熟,他會密切注意人類的聲音,也會對噪音敏感。在寶寶身旁說話,寶寶將頭轉向熟悉的聲音和語言。

對大人說話的聲音也很敏感。大人在寶寶身旁輕聲說話,觀察寶寶是否會隨聲音變化有不同反應。

8-30天寶寶寶寶視力發展狀況

聽力發育完全成熟,他會密切注意人類的聲音,也會對噪音敏感。在寶寶身旁說話,寶寶將頭轉向熟悉的聲音和語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