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小小圖書館 革命情誼深

“你看這個, 像你父親當年不?”2017年12月28日, 站在四川雅安天全縣吉祥寺內,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第二炮兵政治委員彭小楓上將凝望著端坐在長條凳上手持《大公報》正凝神閱讀的彭雪楓張愛萍兩位紅軍指揮員雕像, 動情地詢問著身旁的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員張翔中將。

“嗯, 很像, 當時他這個團政委只有25歲, 你父親當團長, 也只有28歲。 ”張翔頗為感慨地回應。

彭雪楓之子彭小楓, 張愛萍將軍子女張翔、張小艾, 范長江之子范蘇蘇、範小軍等在銅像前合影留念。

范長江先生長子、范長江新聞學院顧問范蘇蘇和范長江先生次子、解放軍307醫院原副政委范小軍則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民國24年5月”的《大公報》影印件上, 他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父親82年前關於紅軍長征的新聞報導。

上述這一幕的背後, 是紅軍長征路上發生的一段精彩故事,

它事關一段偉大的征程, 事關兩個無產階級革命家, 事關一個小小的圖書館, 事關一份名為《大公報》的報紙……

長征路上的偶然發現

1935年6月初, 強渡大渡河翻越二郎山的中央紅軍如神兵天降, 在先遣縱隊司令劉伯承、政治部主任聶榮臻指揮下一鼓作氣攻克天全縣城, 暫時擺脫了大渡河峽谷的險境, 準備在此短暫休整後轉兵蘆山寶興, 翻越夾金山同紅四方面軍主力會合。

時任紅三軍團第13團政委的張愛萍從當地老鄉處得知縣城內有個圖書館, 便邀約上團長彭雪楓一起, 想去看看近期的報紙。 據天全縣紅軍紀念館編纂的《紅軍長征在天全》一書記載, 他們二人從部隊駐地步行七八裡來到圖書館, 當時由於戰亂,

圖書館內已無讀者, 只有幾位工作人員, 他們向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後, 從館內堆放在牆根的幾堆報紙中各抱了一大遝, 坐在院裡的紫金花古樹下認真翻看起來。

“這對於我們兩個久未接觸到報章的人來說, 有著奇特的吸引力。 ”張愛萍將軍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如此寫道。

此後兩天, 兩位青年學生出身的紅軍指揮員一有時間便來到圖書館翻閱報刊, 也陸續有其他紅軍指戰員到此讀書看報, 直到部隊休整完畢奉命繼續開拔。

在諸多的報紙中, 張愛萍和彭雪楓格外鍾情《大公報》和《申報》, 因為他們從中讀到了紅軍離開中央蘇區北上的有關消息, 讀到了蔣介石飛抵成都指揮川康等地軍閥配合胡宗南追擊圍剿紅軍的動態,

讀到了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轉戰川北的報導, 還讀到了李宗仁閻錫山等會商調兵進攻陝北紅軍的資訊……他們悉數將上述情況報送中革軍委。

“在戎馬之余征戰間隙, 兩位將軍沒有被補充兵源、籌集糧款等瑣碎公務糾纏, 而是相約前往圖書館讀報補充精神食糧, 還及時將獲取的有用資訊向上級彙報, 體現了兩位紅軍指揮員樂觀的革命精神、對革命前途的自覺思考, 還有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很強的資訊意識, 這在當時的紅軍隊伍中顯得尤為可貴。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紅英對此深表敬佩。

歷久彌新的革命情誼

天全縣城內這個偶然發現的小小圖書館, 不僅見證了彭雪楓與張愛萍的革命友誼,

更讓兩個紅色革命家憑著一份報紙, 就此結識了傑出的新聞家和社會活動家———范長江先生。

“《大公報》上一則《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通訊吸引了我。 固然有遊子格外鍾情于家鄉消息的緣故,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瑰麗的文筆、廣博的知識及富有哲理的語言深深地打動了我。 作者的名字叫長江。 ”半個多世紀後, 張愛萍將軍對當年在天全初次與范長江先生的“神交”依舊記憶猶新。 其時, 范長江以“長江”的名字在報上發表了眾多文章。

1935年5月, 就在彭雪楓張愛萍隨中央紅軍主力轉戰川滇黔三省之時, 范長江以大公報社旅行記者的名義從上海出發, 沿長江逆流西上, 歷時10個月, 行程3000公里, 在川、陝、青、甘、甯等省區進行系列採訪, 第一次以寫實的筆法真實、公正、客觀地報導了紅軍長征的蹤跡和影響, 這些通訊陸續發表並結集為《中國的西北角》出版,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范長江也被譽為“報導紅軍長征第一人”。

七七事變爆發後,范長江先生在太原第一次見到了時任八路軍辦事處主任的彭雪楓,並獲准隨八路軍進行採訪。隨著一篇篇通訊的發表,全國人民對華北抗戰形勢、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決心有了更全面的瞭解,統一戰線更加深入人心。

在圖書館陳列室內,彭小楓看到了一張當年父親彭雪楓親筆簽名“送老戰友長江同志”的照片複製品,據范蘇蘇介紹,這張照片是1943年4月在淮北大柳巷重逢時,已擔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的彭雪楓送給范長江的,見證了彭範二人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深厚友情。

一年多以後,彭雪楓率部西征,在河南省夏邑縣不幸犧牲,年僅37歲。

而范長江先生與張愛萍的初次見面,則是1942年8月,在新四軍軍部才終於得以實現。

“一見面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樣,彼此都感到一種老相識的友情。”“每次見面,除有關工作外,總是推心置腹,凡相互關心的都無所不談。”張愛萍將軍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說。

關於范長江對紅軍長征的報導,張愛萍在日後回憶范長江的《不盡長江滾滾來》一文中還寫道:“他對紅軍的行動方向,革命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他在紅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談到朱德、毛澤東、徐向前今後之動向時說:‘他們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肅,然後轉隴南以出隴東,會合徐海東,接通陝北劉志丹。’長江同志的分析與預測,展現出一個軍事家的謀略和智慧,不禁令我對他的才華和卓識十分欽佩。”

魂牽夢繞的尋訪之旅

“一個小城、一座圖書館、一棵大樹、一摞報紙……”多年以後,直到革命成功身居高位,當年長征途中的這段經歷始終在張愛萍將軍的腦海中浮現和縈繞,他曾不止一次對家人和朋友提起川西那個叫天全的小縣城,以及縣城裡的那個小圖書館。

張愛萍將軍之女張小艾告訴記者,1998年她參加一個科學考察活動到天全時,父親就在電話裡反復叮囑她,找一找當年的圖書館,她就此求助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解洪。

“我每次去北京看望張老,他都會提起天全的圖書館和看到的大公報,還多次拉著我的手,讓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圖書館找到。”解洪回憶說。

經多方查找和考證,2006年,天全縣有關部門確定,縣城西北山坡之上、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吉祥寺內,就是該縣第一個圖書館———永慎圖書館舊址所在地,圖書館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是當地開明鄉紳高之圃為紀念其子高永慎捐建,後改稱天全圖書館。建國後,此處先後做過收容院、奶牛場和縣體校用地。

至此,歷時近8年,張愛萍將軍念念不忘一生的圖書館終於重現天日。而遺憾的是,老將軍已于2003年7月逝世,他最終沒能等到圖書館找到的這一天。

如今,作為天全縣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和弘揚紅軍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新修葺一新的吉祥寺內不僅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室和縣政協二郎山圖畫院,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紅軍圖書館的陳列室。張愛萍將軍夫人李又蘭生前從張愛萍和彭雪楓的名字中各取一字,飽含深情地題寫了“愛雪圖書館”館名。

陳列室中現在保存著許多珍貴的照片,真實記錄著這個艱難困苦歲月中油墨飄香的瞬間。其中彭雪楓張愛萍兩位將軍的合影,以及當年的《大公報》影印件都是首次呈現在公眾面前。

陳列室外的紫金花古樹下,彭張兩位將軍的銅像靜靜地端坐在那裡,認真地翻閱著報紙,一如當年。

2017年歲末,在這個見證父輩結誼的地方,彭雪楓張愛萍將軍的後人來到銅像前久久徘徊,他們不住地撫摸著銅像,緬懷著父輩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而范長江先生的後人則靜靜站在父親的大幅照片前,輕輕摩挲著那年青而堅毅的臉龐,告慰思念中的老人。

這些通訊陸續發表並結集為《中國的西北角》出版,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范長江也被譽為“報導紅軍長征第一人”。

七七事變爆發後,范長江先生在太原第一次見到了時任八路軍辦事處主任的彭雪楓,並獲准隨八路軍進行採訪。隨著一篇篇通訊的發表,全國人民對華北抗戰形勢、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決心有了更全面的瞭解,統一戰線更加深入人心。

在圖書館陳列室內,彭小楓看到了一張當年父親彭雪楓親筆簽名“送老戰友長江同志”的照片複製品,據范蘇蘇介紹,這張照片是1943年4月在淮北大柳巷重逢時,已擔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的彭雪楓送給范長江的,見證了彭範二人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深厚友情。

一年多以後,彭雪楓率部西征,在河南省夏邑縣不幸犧牲,年僅37歲。

而范長江先生與張愛萍的初次見面,則是1942年8月,在新四軍軍部才終於得以實現。

“一見面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樣,彼此都感到一種老相識的友情。”“每次見面,除有關工作外,總是推心置腹,凡相互關心的都無所不談。”張愛萍將軍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說。

關於范長江對紅軍長征的報導,張愛萍在日後回憶范長江的《不盡長江滾滾來》一文中還寫道:“他對紅軍的行動方向,革命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他在紅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談到朱德、毛澤東、徐向前今後之動向時說:‘他們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肅,然後轉隴南以出隴東,會合徐海東,接通陝北劉志丹。’長江同志的分析與預測,展現出一個軍事家的謀略和智慧,不禁令我對他的才華和卓識十分欽佩。”

魂牽夢繞的尋訪之旅

“一個小城、一座圖書館、一棵大樹、一摞報紙……”多年以後,直到革命成功身居高位,當年長征途中的這段經歷始終在張愛萍將軍的腦海中浮現和縈繞,他曾不止一次對家人和朋友提起川西那個叫天全的小縣城,以及縣城裡的那個小圖書館。

張愛萍將軍之女張小艾告訴記者,1998年她參加一個科學考察活動到天全時,父親就在電話裡反復叮囑她,找一找當年的圖書館,她就此求助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解洪。

“我每次去北京看望張老,他都會提起天全的圖書館和看到的大公報,還多次拉著我的手,讓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圖書館找到。”解洪回憶說。

經多方查找和考證,2006年,天全縣有關部門確定,縣城西北山坡之上、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吉祥寺內,就是該縣第一個圖書館———永慎圖書館舊址所在地,圖書館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是當地開明鄉紳高之圃為紀念其子高永慎捐建,後改稱天全圖書館。建國後,此處先後做過收容院、奶牛場和縣體校用地。

至此,歷時近8年,張愛萍將軍念念不忘一生的圖書館終於重現天日。而遺憾的是,老將軍已于2003年7月逝世,他最終沒能等到圖書館找到的這一天。

如今,作為天全縣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和弘揚紅軍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新修葺一新的吉祥寺內不僅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室和縣政協二郎山圖畫院,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紅軍圖書館的陳列室。張愛萍將軍夫人李又蘭生前從張愛萍和彭雪楓的名字中各取一字,飽含深情地題寫了“愛雪圖書館”館名。

陳列室中現在保存著許多珍貴的照片,真實記錄著這個艱難困苦歲月中油墨飄香的瞬間。其中彭雪楓張愛萍兩位將軍的合影,以及當年的《大公報》影印件都是首次呈現在公眾面前。

陳列室外的紫金花古樹下,彭張兩位將軍的銅像靜靜地端坐在那裡,認真地翻閱著報紙,一如當年。

2017年歲末,在這個見證父輩結誼的地方,彭雪楓張愛萍將軍的後人來到銅像前久久徘徊,他們不住地撫摸著銅像,緬懷著父輩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而范長江先生的後人則靜靜站在父親的大幅照片前,輕輕摩挲著那年青而堅毅的臉龐,告慰思念中的老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