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傳統汽車人不斷出走新造車企業 新舊碰撞緩解人才結構之困

聚焦新能源汽車, 關注全行業動態

2017年底, 富豪汽車旗下高性能品牌Polestar原全球CTO及中國區總裁、富豪中國研發公司原總裁沈峰宣佈加盟蔚來汽車,

擔任蔚來汽車副總裁一職, 主管品質方面工作, 同時兼任品質管制委員會主席。

這並不是第一起傳統汽車人前往新造車企業效力的案例, 整個2017年, 新造車勢力的“搶人大戰”從未停歇。 這也絕不會是最後一起, 可以預見, 2018年, 這一現象還會延續。

近年來, 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之間的人才“爭奪”愈發激烈, 這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擔憂:傳統車企為何留不住人才?本就急需高端和精英管理人才的傳統汽車企業是否將面臨人才進一步短缺的挑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人才“遷徙”現象?對此, 《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明榮, 他認為, 在人才流動上, 新舊造車勢力絕非互斥關係,

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

新舊勢力非互斥關係

“傳統車企有著扎實雄厚的專業基礎, 新造車勢力有互聯網、物聯網思維和技術。 兩者都是汽車產業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彼此之間絕不是互斥關係, 而是互補關係。 ”朱明榮說。

隨著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 汽車人才觀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日益模糊和不斷拓展的汽車產業邊界相同的是, 汽車人才的邊界也不斷被打破。 基於此, 傳統汽車企業的高管並非“出走”, 他們還身處汽車行業的範疇內, 並為汽車強國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朱明榮看來, 正常有序的人才流動有利於跨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而跨界複合型人才恰是被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付于武稱之為在歷史轉捩點上汽車行業“明顯感到不足”的兩類人才之一。 付于武舉例說,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了電池、電機和電控三大新領域旺盛的人才需求;互聯網和傳統產業融合而帶來的智慧化, 使互聯網人才在汽車行業供不應求;新興的智慧汽車因為主動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對汽車電子技術以及雷達、攝像頭、感測器等基礎部件的技術需要, 也使得汽車行業對相關的技術人才產生了旺盛需求, 但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發佈的《中國智慧網聯汽車人才研究報告》卻顯示,

我國當前智慧網聯汽車人才總量不足2萬人。 “跨界融合已經成為常態。 ”付于武強調, “新時代呼喚更多複合型人才。 ”

此外, 朱明榮認為, 在新舊造車勢力加強協同合作的大背景下, 雙方之間的人才流動有望加速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進程, 並起到積極良好的促進作用。 “廣泛合作是必然趨勢, 新造車企業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勝於傳統汽車企業, 與此同時, 傳統車企也在打破束縛, 主動擁抱新造車勢力, 相關案例不勝枚舉。 ”朱明榮告訴記者, 廣汽集團已經與蔚來汽車達成合作協定, 福特汽車也與阿裡巴巴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

激發傳統車企新活力

誠然,從宏觀角度來說,新舊造車勢力間只有互通有無,才能真正起到共同培養行業複合型人才的作用。但從微觀角度看,更多的傳統汽車人前往新造車企業,留不住人才也的確讓傳統車企傷透了腦筋。

新造車勢力有何吸引力,傳統車企又欠缺什麼?對此,朱明榮說,傳統汽車人才不斷流向新造車勢力,這其中不乏優厚的待遇、靈活的機制以及廣闊的平臺等因素,但他相信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能夠實現事業理想和產業抱負。沈峰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沈峰談道:“我希望不再為某個企業打工,而能為行業打工,為社會打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最能發揮我價值的事情,成就自己,也貢獻行業。”對於加入蔚來汽車,沈峰說:“與這樣一群頂尖的有志和有識之士一起做引領和改變未來汽車生態的事,是職業生涯的幸事。”

新造車勢力以重塑行業生態為最終理想和目標,這一點恐怕是吸引更多精英和高端人才加入的重要原因。但這也給傳統車企提出了新課題,傳統汽車企業必須適應變革形勢而主動求新、求變,加入到重塑行業大軍的行列中。

朱明榮對《中國汽車報》記者說,傳統車企與新造車勢力相比,在人才吸引和培養機制方面的靈活性還有待提升。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反映,國有企業在人才激勵制度上,未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例如限薪等固有制度,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絲毫無益于人才的培育和保留,高端人才也難以引進,在新生勢力更高激勵機制的吸引下,原有的精英人才也在不斷流失。“傳統車企的當務之急是順應市場變化,合理調整和改善用人制度,使企業的關鍵人才和高管人才的激勵機制更加市場化。而人才紛紛前往新造車勢力的現象將加速和促進這一進程。”朱明榮認為。

共建人才培養健康新生態

正常有序的人才流動有利於形成行業人才發展的健康環境,並對產業發展起到積極向上的促進作用,這需要新舊造車勢力的共同努力。朱明榮指出,汽車產業需要打造一個良好發展的大環境,這種大環境要有利於創新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於職業經理人的成長。雖然隨著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汽車人才的數量和品質與十多年前相比有了顯著提升,但我國汽車人才仍處於短缺狀態,而行業人才數量和品質的提升,需要傳統汽車企業和新造車企業共同努力。

朱明榮告訴記者,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勢力,人才培養始終是最有價值和遠見,也是最需要胸懷的投資。汽車行業面臨的人才結構性短缺難題,解決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汽車企業在發掘存量人才的同時,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參與到增量人才的培養中。當下,傳統汽車企業正逐漸樹立正確的用人理念,並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汽車人才的培養工作。令人欣喜的是,新造車勢力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

例如,蔚來汽車已經連續多年支援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舉辦的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不僅打造了年輕汽車人交流的龐大平臺,也為企業提供了後備人才的遴選和儲備,蔚來汽車也因此受益良多。

此外,朱明榮看到,傳統車企和新造車企業正在海外增設研發基地,這也是應對高端人才緊缺的較好方式。長安、長城、吉利、上汽、江淮、奇瑞、北汽和蔚來等數十家車企都在海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研發中心,在幫助企業融入當地市場的同時,就地引才,打造了一批擁有技術實力和管理能力的海外團隊,説明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與品牌價值。

“未來的人才流動將呈現虛擬化、雙向化和多元化的特點,我們應保持開放的心態,共同營造健康的人才發展環境,打造汽車強國發展所需的結構合理、品質卓越的汽車人才隊伍。”朱明榮說。

版權聲明

歡迎關注

新能源汽車新聞EV

“新能源汽車新聞EV”是《中國汽車報》社旗下以新鮮資訊及深度報導為主的微信號,內容覆蓋行業、觀點、科技、產品及生活,力求帶來最全面、獨特的新能源汽車資訊,引領消費潮流。聯繫方式:010-56002742; qcb010@163.com

誠然,從宏觀角度來說,新舊造車勢力間只有互通有無,才能真正起到共同培養行業複合型人才的作用。但從微觀角度看,更多的傳統汽車人前往新造車企業,留不住人才也的確讓傳統車企傷透了腦筋。

新造車勢力有何吸引力,傳統車企又欠缺什麼?對此,朱明榮說,傳統汽車人才不斷流向新造車勢力,這其中不乏優厚的待遇、靈活的機制以及廣闊的平臺等因素,但他相信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能夠實現事業理想和產業抱負。沈峰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沈峰談道:“我希望不再為某個企業打工,而能為行業打工,為社會打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最能發揮我價值的事情,成就自己,也貢獻行業。”對於加入蔚來汽車,沈峰說:“與這樣一群頂尖的有志和有識之士一起做引領和改變未來汽車生態的事,是職業生涯的幸事。”

新造車勢力以重塑行業生態為最終理想和目標,這一點恐怕是吸引更多精英和高端人才加入的重要原因。但這也給傳統車企提出了新課題,傳統汽車企業必須適應變革形勢而主動求新、求變,加入到重塑行業大軍的行列中。

朱明榮對《中國汽車報》記者說,傳統車企與新造車勢力相比,在人才吸引和培養機制方面的靈活性還有待提升。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反映,國有企業在人才激勵制度上,未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例如限薪等固有制度,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絲毫無益于人才的培育和保留,高端人才也難以引進,在新生勢力更高激勵機制的吸引下,原有的精英人才也在不斷流失。“傳統車企的當務之急是順應市場變化,合理調整和改善用人制度,使企業的關鍵人才和高管人才的激勵機制更加市場化。而人才紛紛前往新造車勢力的現象將加速和促進這一進程。”朱明榮認為。

共建人才培養健康新生態

正常有序的人才流動有利於形成行業人才發展的健康環境,並對產業發展起到積極向上的促進作用,這需要新舊造車勢力的共同努力。朱明榮指出,汽車產業需要打造一個良好發展的大環境,這種大環境要有利於創新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於職業經理人的成長。雖然隨著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汽車人才的數量和品質與十多年前相比有了顯著提升,但我國汽車人才仍處於短缺狀態,而行業人才數量和品質的提升,需要傳統汽車企業和新造車企業共同努力。

朱明榮告訴記者,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勢力,人才培養始終是最有價值和遠見,也是最需要胸懷的投資。汽車行業面臨的人才結構性短缺難題,解決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汽車企業在發掘存量人才的同時,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參與到增量人才的培養中。當下,傳統汽車企業正逐漸樹立正確的用人理念,並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汽車人才的培養工作。令人欣喜的是,新造車勢力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

例如,蔚來汽車已經連續多年支援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舉辦的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不僅打造了年輕汽車人交流的龐大平臺,也為企業提供了後備人才的遴選和儲備,蔚來汽車也因此受益良多。

此外,朱明榮看到,傳統車企和新造車企業正在海外增設研發基地,這也是應對高端人才緊缺的較好方式。長安、長城、吉利、上汽、江淮、奇瑞、北汽和蔚來等數十家車企都在海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研發中心,在幫助企業融入當地市場的同時,就地引才,打造了一批擁有技術實力和管理能力的海外團隊,説明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與品牌價值。

“未來的人才流動將呈現虛擬化、雙向化和多元化的特點,我們應保持開放的心態,共同營造健康的人才發展環境,打造汽車強國發展所需的結構合理、品質卓越的汽車人才隊伍。”朱明榮說。

版權聲明

歡迎關注

新能源汽車新聞EV

“新能源汽車新聞EV”是《中國汽車報》社旗下以新鮮資訊及深度報導為主的微信號,內容覆蓋行業、觀點、科技、產品及生活,力求帶來最全面、獨特的新能源汽車資訊,引領消費潮流。聯繫方式:010-56002742; qcb010@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