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譚諍:余慶縣關於發展“乾淨茶”的實踐與思考

余慶縣關於發展“乾淨茶”的實踐與思考

中共余慶縣委書記 譚諍

余慶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推廣茶葉種植, 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相較於省內其他產茶大縣(如:花溪、都勻、湄潭、鳳岡等), 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產值上都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 全縣有茶園面積18.2萬畝, 其中苦丁茶4萬畝, 年產量5036噸, 產值3.5億元。 2015年以來, 我縣以“余慶茶·乾淨茶”的發展思路統領全域茶產業發展, 打生態牌、走綠色路, 將“讓天下人喝上乾淨茶”作為余慶茶產業發展矢志不渝的追求,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余慶苦丁茶”曾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鳳香苑翠芽”曾獲中國名優茶金獎, “飛龍湖白茶”榮獲“中茶杯”金獎等。

一、對余慶發展“乾淨茶”的新認識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針對余慶的一產而言, 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是傳統發展模式下形成的供給結構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有產量、缺品質, 有產品、缺品牌成為目前大多農業企業的共性問題, 也是余慶茶產業的硬傷。 當前, 消費者需求不再是簡單的“有沒有”的問題, 而是需求健康、綠色、生態、有機的產品, 推行“余慶茶·乾淨茶”發展理念, 能適應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 帶動新投資、培育新產業、形成新動能, 打破余慶茶產業規模不大、品牌不響、產品附加值不高等桎梏和瓶頸。

二、對余慶發展“乾淨茶”的新思考

余慶的苦丁茶是繼“貴州茅臺酒”之後全省第二個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地方產品及證明商標, 享有“綠色金子”的美譽。 但是這些年卻沒有把這塊招牌用好、打響。 對比茅臺酒, 苦丁茶與其有很多共同點, 一樣的不可複製, 一樣的品質獨佳, 一樣的供不應求, 在2017年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 余慶苦丁茶品牌價值為4.26億元人民幣, 雖取得了一些成績,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是品牌不響、行銷不暢、市場份額小等, 我縣下一步將以問題為導向, 通過三個堅持, 著力解決制約“余慶茶·乾淨茶”發展的重難點問題。

一是針對品牌不響的制約, 堅持圍繞“余慶茶·乾淨茶”發展思路不動搖。 充分利用“余慶苦丁茶國家地理保護標誌”這塊金字招牌,

變“五指用力”為“重拳出擊”, 推出“余慶茶·乾淨茶”發展理念, 建立由“政府主導、部門運作、企業參與”的品牌推薦機制, 改變過去因品牌建設投入分散, 在外缺乏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問題。 深入挖掘茶產業文化, 在抓品牌打造的同時, 抓好企業文化建設, 突出特色、突出品味, 突出高、中、低三個系列產品的設計, 做高品質茶、推高價位茶、產高口碑茶, 力爭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茶葉品牌之中搶佔一席之地, 著力提升品牌影響力。

二是針對行銷不暢的制約, 堅持實施“一進二出”行銷策略不動搖。 解決過去因銷售管道單一, 茶產品賣不出好價錢, 影響茶農和茶企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積極性的問題。 下一步,我縣將全面實施“一進二出”行銷策略,緊盯批發市場、連鎖專賣店和網購平臺三大茶葉銷售管道,走好線上、線下和海外三條銷售路徑,積極舉辦和組織參加茶葉展銷、評審等茶事活動,加大批發市場建設,大力支持在大中城市開設專營店、連鎖店,推動“餘茶進城”;以大資料為引領,加快農村電商發展,依託互聯網、物聯網,積極在天貓、京東、淘寶開設網路商鋪,推動“餘茶出山”;充分利用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品質安全示範區、整體推進歐標茶園基地建設的契機,加強出口市場共建和資源分享,大力發展出口備案茶葉企業,推動“餘茶出海”。通過“一進二出”,讓“余慶茶·乾淨茶”銷得更遠、銷得更廣、賣出高價,打通銷售大通道。

三是針對市場份額小的制約,堅持實施“提量增產”七年計畫不動搖。剖析所占市場份額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茶園面積小,形不成規模;另一方面是因為管理粗放,盛產期茶園不多,利用率不高。實施“提量增產”七年計畫,一方面制定“63111”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升級改造現有茶園,標準化建設新茶園,到2025年力爭打造獲得綠色、有機認證的“歐標”茶園30萬畝;另一方面強化對茶農、企業的培訓和指導,改變過去只做春茶的現狀,做好夏茶和秋茶產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招引人才、技術研發等,逐步開發以茶為基礎的新業態。

三、余慶發展“乾淨茶”的新征程

在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的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興旺”是關鍵。而茶產業作為一項風險小、見效快、能持續的富民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做強做大茶產業,對余慶而言能夠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迅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立足于余慶,做大做強茶產業,首先要突出黨建的引領作用,將支部建在企業,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突出黨建引領、示範帶動,推行“党建+金融”模式,培育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探索將產業發展與社會治理、精神文明創建等有機結合以來,在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基礎上,推行“企業聯村”行動,通過結對幫扶和公益事業讓社會治理好起來,精神文明提升起來。其次要突出科技的支撐作用,有計劃地開展茶產業招商引資工作,招引有技術、有資金、有特色的企業進駐余慶,鼓勵支持本地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學院校對接,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營,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擴大茶類生產,研發茶食品、飲品、用品、藥品、化工產品等多元化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對茶產業的支持保護制度,用市場運作來調整茶葉品種的適度規模種植和茶葉產品的錯位發展。再次要突出“茶產業+”的聯動作用,深入挖掘茶產業的休閒功能,組織開展採茶節、評茶會等特色活動,支援龍頭企業建設集觀光、採茶、制茶、品茶、購茶和觀茶藝為一體的茶文化特色觀光園、體驗園、耕種園、遊樂園。將產業發展與茶旅一體、鄉村旅遊、休閒養生等同謀劃、同統籌,以茶促旅、以旅推茶、以需帶產,促進一二三產有機融合,逐步拓展全縣“茶產業+”的廣度和深度。最後要突出“龍頭”的帶動作用,按“引外龍、扶強龍、育新龍”的發展思路,鼓勵茶葉企業通過聯合、轉讓、股份合作、並購重組等方式實現抱團發展。出臺一系列獎勵與扶持政策,充分用好、用活茶葉“子基金”,將有基礎、有實力、有底蘊的茶葉企業先扶持起來,再通過強幫弱、強扶弱,推動全縣茶產業通過後發趕超,實現轉型跨越。

深冬埋希望,來年迎新春。找准著力點是對發展“乾淨茶”的新認識;破解三個制約是對發展“乾淨茶”的新思考;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是發展“乾淨茶”的新征程。立足於新,迎新時代、擔新使命,善走別人沒有走過的新路,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誓在浩浩蕩蕩的發展潮流之中趟出一條適合於、有利於、普惠于余慶的“乾淨茶”發展之路。

下一步,我縣將全面實施“一進二出”行銷策略,緊盯批發市場、連鎖專賣店和網購平臺三大茶葉銷售管道,走好線上、線下和海外三條銷售路徑,積極舉辦和組織參加茶葉展銷、評審等茶事活動,加大批發市場建設,大力支持在大中城市開設專營店、連鎖店,推動“餘茶進城”;以大資料為引領,加快農村電商發展,依託互聯網、物聯網,積極在天貓、京東、淘寶開設網路商鋪,推動“餘茶出山”;充分利用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品質安全示範區、整體推進歐標茶園基地建設的契機,加強出口市場共建和資源分享,大力發展出口備案茶葉企業,推動“餘茶出海”。通過“一進二出”,讓“余慶茶·乾淨茶”銷得更遠、銷得更廣、賣出高價,打通銷售大通道。

三是針對市場份額小的制約,堅持實施“提量增產”七年計畫不動搖。剖析所占市場份額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茶園面積小,形不成規模;另一方面是因為管理粗放,盛產期茶園不多,利用率不高。實施“提量增產”七年計畫,一方面制定“63111”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升級改造現有茶園,標準化建設新茶園,到2025年力爭打造獲得綠色、有機認證的“歐標”茶園30萬畝;另一方面強化對茶農、企業的培訓和指導,改變過去只做春茶的現狀,做好夏茶和秋茶產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招引人才、技術研發等,逐步開發以茶為基礎的新業態。

三、余慶發展“乾淨茶”的新征程

在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的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興旺”是關鍵。而茶產業作為一項風險小、見效快、能持續的富民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做強做大茶產業,對余慶而言能夠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迅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立足于余慶,做大做強茶產業,首先要突出黨建的引領作用,將支部建在企業,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突出黨建引領、示範帶動,推行“党建+金融”模式,培育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探索將產業發展與社會治理、精神文明創建等有機結合以來,在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基礎上,推行“企業聯村”行動,通過結對幫扶和公益事業讓社會治理好起來,精神文明提升起來。其次要突出科技的支撐作用,有計劃地開展茶產業招商引資工作,招引有技術、有資金、有特色的企業進駐余慶,鼓勵支持本地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學院校對接,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營,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擴大茶類生產,研發茶食品、飲品、用品、藥品、化工產品等多元化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對茶產業的支持保護制度,用市場運作來調整茶葉品種的適度規模種植和茶葉產品的錯位發展。再次要突出“茶產業+”的聯動作用,深入挖掘茶產業的休閒功能,組織開展採茶節、評茶會等特色活動,支援龍頭企業建設集觀光、採茶、制茶、品茶、購茶和觀茶藝為一體的茶文化特色觀光園、體驗園、耕種園、遊樂園。將產業發展與茶旅一體、鄉村旅遊、休閒養生等同謀劃、同統籌,以茶促旅、以旅推茶、以需帶產,促進一二三產有機融合,逐步拓展全縣“茶產業+”的廣度和深度。最後要突出“龍頭”的帶動作用,按“引外龍、扶強龍、育新龍”的發展思路,鼓勵茶葉企業通過聯合、轉讓、股份合作、並購重組等方式實現抱團發展。出臺一系列獎勵與扶持政策,充分用好、用活茶葉“子基金”,將有基礎、有實力、有底蘊的茶葉企業先扶持起來,再通過強幫弱、強扶弱,推動全縣茶產業通過後發趕超,實現轉型跨越。

深冬埋希望,來年迎新春。找准著力點是對發展“乾淨茶”的新認識;破解三個制約是對發展“乾淨茶”的新思考;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是發展“乾淨茶”的新征程。立足於新,迎新時代、擔新使命,善走別人沒有走過的新路,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誓在浩浩蕩蕩的發展潮流之中趟出一條適合於、有利於、普惠于余慶的“乾淨茶”發展之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