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家譜與國史並重

參天之樹, 必有其根;懷山之水, 必有其源。 炎黃同心, 華夏一脈;血濃於水, 葉落歸根。 中國家譜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

其義一也”, 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 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 古代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伯廬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 使得史書更加準確與完備。

家譜, 又稱族譜、宗譜、家乘、房譜、世譜等, 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親集團, 以特殊的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蹟的歷史圖籍, 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蹟、風俗人情等。 中國家譜歷史悠久, 產生於上古時期, 完善於封建時代, 數千年來, 在不同時代, 家譜顯示了不同的形態, 家譜文獻成為我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 當以地緣取代血緣的發展趨勢時, 宗族的代表符號——家譜又會發出怎樣的聲音?

神秘的宗族符號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 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 中國姓氏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于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

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 能夠規範人倫, 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 對於當代來說, 家譜可以作為展示, 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 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 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 範圍也太廣, 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 更加生動。 如果我們現在珍視和珍藏好家譜, 那麼也是將來子孫瞭解我們的一個範本。 ”

她還說到, 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 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 不僅我國, 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國影響比較大的國家, 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 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 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我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歷史沿革, 家譜的發展經過了一波三折。 20世紀初, 由於社會動盪, 家譜修纂工作逐漸停止。 “文革”時期, 家譜更是被視作“封資修”的產物, 遭到大規模的毀滅。 原有“三十年一修”的家譜普遍缺失了兩至三代人的記錄。 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 中國內地一些以往宗族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零星的新修家譜。

進入21世紀, 修譜之風在較為富裕的農村地區漸成氣候。 在這些地區, 當族中較有威望、受過一定教育的長者發出“重修家譜”的倡議時, 得到族人的熱烈回應, 並成立專門的宗譜理事會, 負責搜尋舊譜、募集資金、整理當代族人資料等事務。 重修時間短則幾個月, 長則幾年。 等到修訂完畢, 家族會舉行隆重的頒譜典禮, 並用各種莊重儀式將家譜“請”回家珍藏。

為了懷念遠去的記憶

如今, 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間修家譜熱情高漲, 據東陽譜牒研究者馬雲鹿分析, 可歸納為經濟的穩步發展、寬鬆的思想氛圍和與日俱增的崇祖尋根意識。

從宋代開始, 修纂家譜是中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有修譜的地區,隨著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閱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修譜還被視為重新樹立家族觀和道德規範的途徑。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葉落總要歸根,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在浙江溫州等地,華僑回鄉首要之事就是尋訪家譜。當浙江東陽趙氏家族要重修家譜的消息傳到臺灣後,27位趙氏後人立刻捐助了21萬元新臺幣。隨著家譜的復興,上海、鎮江等地圖書館相繼開闢出家譜閱覽室,用來接待海內外絡繹不絕的尋根者。許氏家族曾是江蘇句容的名門,其後人意外地在上海圖書館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譜,全族皆為之沸騰,老人們更是喜淚橫流,散落在內地和臺灣各處的族人們一起複印家譜,並舉行了家譜返家活動。

古舊家譜,塵歸何處?

面對家譜的復興現象,有專家擔心家譜的生命力只能持續一時。青年一代家族意識的日漸淡漠,是家譜將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壘。近10年來在東陽走村問鄉的馬雲鹿說,在他尋訪的每個村莊,提起修家譜,都是年長者勁頭很足,而年輕人不理解。在浙江蘭溪,目前民間收藏的家譜達500種以上,存量為浙江省縣級之最。然而,令蘭溪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彩標感到擔憂的是收藏戶主已由型的父祖輩開始向對家譜無多大興趣的兒孫輩交替,而年輕人對家譜的存放、借用、翻曬等並不重視,所以近年來損毀的較多。

在中國,家譜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中國家譜總目》主編王鶴鳴認為,家譜不僅是歷史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因此,在有修譜的地區,隨著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閱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修譜還被視為重新樹立家族觀和道德規範的途徑。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葉落總要歸根,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在浙江溫州等地,華僑回鄉首要之事就是尋訪家譜。當浙江東陽趙氏家族要重修家譜的消息傳到臺灣後,27位趙氏後人立刻捐助了21萬元新臺幣。隨著家譜的復興,上海、鎮江等地圖書館相繼開闢出家譜閱覽室,用來接待海內外絡繹不絕的尋根者。許氏家族曾是江蘇句容的名門,其後人意外地在上海圖書館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譜,全族皆為之沸騰,老人們更是喜淚橫流,散落在內地和臺灣各處的族人們一起複印家譜,並舉行了家譜返家活動。

古舊家譜,塵歸何處?

面對家譜的復興現象,有專家擔心家譜的生命力只能持續一時。青年一代家族意識的日漸淡漠,是家譜將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壘。近10年來在東陽走村問鄉的馬雲鹿說,在他尋訪的每個村莊,提起修家譜,都是年長者勁頭很足,而年輕人不理解。在浙江蘭溪,目前民間收藏的家譜達500種以上,存量為浙江省縣級之最。然而,令蘭溪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彩標感到擔憂的是收藏戶主已由型的父祖輩開始向對家譜無多大興趣的兒孫輩交替,而年輕人對家譜的存放、借用、翻曬等並不重視,所以近年來損毀的較多。

在中國,家譜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中國家譜總目》主編王鶴鳴認為,家譜不僅是歷史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