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熹: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 字元晦, 號晦庵, 別稱紫陽, 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人, 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

後長期生活在福建省崇安縣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 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理學集大成者, 被尊稱為朱子, 因諡文, 又世稱朱文公。

朱熹自小聰穎, 善學好問, 紹興十八年(西元1148年)中進士, 曾任秘書閣修撰, 漳州、潭州知州, 煥章閣待制、侍講等職。

朱熹從事教育五十多年, 振舉書院建設, 廣注典籍, 于經學、史學、文學、樂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 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 後人編纂的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朱熹講學書院之興賢書院。 興賢書院建于南宋孝宗時期, 為紀念先賢胡憲(號籍溪先生)而構築。 朱熹當年曾在該書院講學授徒。 所謂“興賢”, 即寓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後書院于元初毀於兵燹。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鄉人連城珍等十四人首倡, 在崇安縣令張翥支持下, 得以重建。

朱熹家訓

朱熹不僅是一代大儒、理學宗師, 治家同樣嚴謹有方, 他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

對後世影響深遠。

《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篇著名家訓。 全文短短三百餘字, 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精闢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家訓以簡樸的語言, 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道德倫理思想, 是朱熹關於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 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 言辭清晰流暢, 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朱子家訓》是治家理論的總綱, 後世多有所發揮與闡述, 如明末清初朱氏後裔朱柏廬便在《朱子家訓》的基礎上, 寫出了《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熹送長子朱熟去婺州金華(今浙江省金華市)求學時, 還曾寫過一封家書《訓子從學帖》(又名《與長子受之》), 在家書中語重心長教育朱熟勤學習、交益友,

一片殷殷之情, 愛子之意躍然紙上, 成為家書名篇。 此外, 朱熹為訓導子弟還曾編訂一本《童蒙須知》(又名《訓學齋規》), 從穿衣飲食、說話走路、讀書寫字等方面教育子弟從小就要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養成良好習慣。 此書後來成為重要的蒙學課本之一, 深受後人推重, 裡面的一些名言名句如“餘嘗謂讀書有‘三到’, 謂心到、眼到、口到”等廣為流傳。

武夷精舍又稱武夷書院, 位於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東, 隱屏峰南麓, 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西元1183年)所建, 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 朱熹在此著書立說, 授徒講學, 長達五年之久。 其理學思想也因此傳播開來, 形成了一個有力量、有影響的學派, 彙集了當時主要的儒學學派(濂學、洛學、關學)之大成。 他還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成一系, 始創“四書學”。 之後, 一批理學名家相繼在武夷精舍附近擇地築室, 讀書講學, 有的還以“繼志傳道”為己任。 所以, 武夷精舍所在地武夷山在南宋時期已成為一座名山, 後人稱之為“道南理窟”。

朱熹家訓精選

修身

原文: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誇耀自己的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仇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他。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

原文:居處須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語須要諦當,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謙恭,不得尚氣淩人,自取恥辱。——摘自朱熹《訓子從學帖》

譯文:平日的儀容舉止一定要恭敬端莊,不得放肆怠慢。說話一定要得當,不得嬉笑喧嘩。凡事要謙恭,不得盛氣淩人,自取恥辱。

考亭書院位於福建省建陽市考亭村,是朱熹晚年居住、講學之地。紹熙三年(西元1192年)朱熹築室居此,因四方來求學的人眾多,複至於居室之東,稱為“竹林精舍”,後改名“滄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講學八年,著述甚豐,完成了理學思想的最後體系。宋理宗時,程朱理學倍受重視,詔為書院,禦書“考亭書院”匾額。

齊家

原文: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兒子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敬兄長。

守正

原文: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賢才和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蠻不講理的人不要聲言忿恨,不要違反正當事理而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義的財物,遇到合理的事情要擁護。

武夷精舍內景

崇文

原文: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不可不勤讀詩書,不可不懂得禮義。子孫一定要教育,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學識的人。

原文: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劄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劄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摘自朱熹《訓子從學帖》

譯文:每天聽先生講書和請教,要和他人一樣按常例進行,不得怠慢。有疑點要用小本子隨手記錄下來,等候向老師請教。聽到老師訓誨,回到自己住處,要思考其中最緊要的話,逐日記下,回來的時候帶給我看。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來帶回。

原文: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摘自朱熹《童蒙須知》

譯文: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心不在焉,眼睛也不仔細看書,心眼都不專一,只是口中一次次朗誦,這樣是絕對記不住的,即使勉強記住了,保持的時間也不會長久。“三到”之中又以心到最為重要,如果心到了,那麼眼、口豈能不到。

尚德

原文: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一定遠離他。

擇友

原文: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摘自朱熹《訓子從學帖》

譯文:大凡為人敦厚忠信,能批評我的過錯的,是有益的朋友;那種諂諛奉承不正經,傲慢輕浮不莊重,引導別人做壞事的,是對自己有害的朋友。就怕你志趣卑下庸俗,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從善如流,那麼有益的朋友無意疏遠而日漸疏遠,有害的朋友沒想接近卻日益親近。這一定要下大決心加以檢點去矯正,不可一天天漸漸變成習慣,自行墮入小人的圈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至今天,朱熹的思想仍然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而朱熹家規家訓也為我們修身處世、治家教子提供了重要借鑒。

朱熹家訓精選

修身

原文: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誇耀自己的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仇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他。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

原文:居處須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語須要諦當,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謙恭,不得尚氣淩人,自取恥辱。——摘自朱熹《訓子從學帖》

譯文:平日的儀容舉止一定要恭敬端莊,不得放肆怠慢。說話一定要得當,不得嬉笑喧嘩。凡事要謙恭,不得盛氣淩人,自取恥辱。

考亭書院位於福建省建陽市考亭村,是朱熹晚年居住、講學之地。紹熙三年(西元1192年)朱熹築室居此,因四方來求學的人眾多,複至於居室之東,稱為“竹林精舍”,後改名“滄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講學八年,著述甚豐,完成了理學思想的最後體系。宋理宗時,程朱理學倍受重視,詔為書院,禦書“考亭書院”匾額。

齊家

原文: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兒子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敬兄長。

守正

原文: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賢才和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蠻不講理的人不要聲言忿恨,不要違反正當事理而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義的財物,遇到合理的事情要擁護。

武夷精舍內景

崇文

原文: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不可不勤讀詩書,不可不懂得禮義。子孫一定要教育,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學識的人。

原文: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劄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劄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摘自朱熹《訓子從學帖》

譯文:每天聽先生講書和請教,要和他人一樣按常例進行,不得怠慢。有疑點要用小本子隨手記錄下來,等候向老師請教。聽到老師訓誨,回到自己住處,要思考其中最緊要的話,逐日記下,回來的時候帶給我看。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來帶回。

原文: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摘自朱熹《童蒙須知》

譯文: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心不在焉,眼睛也不仔細看書,心眼都不專一,只是口中一次次朗誦,這樣是絕對記不住的,即使勉強記住了,保持的時間也不會長久。“三到”之中又以心到最為重要,如果心到了,那麼眼、口豈能不到。

尚德

原文: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摘自《朱子家訓》

譯文: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一定遠離他。

擇友

原文: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摘自朱熹《訓子從學帖》

譯文:大凡為人敦厚忠信,能批評我的過錯的,是有益的朋友;那種諂諛奉承不正經,傲慢輕浮不莊重,引導別人做壞事的,是對自己有害的朋友。就怕你志趣卑下庸俗,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從善如流,那麼有益的朋友無意疏遠而日漸疏遠,有害的朋友沒想接近卻日益親近。這一定要下大決心加以檢點去矯正,不可一天天漸漸變成習慣,自行墮入小人的圈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至今天,朱熹的思想仍然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而朱熹家規家訓也為我們修身處世、治家教子提供了重要借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