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謖失街亭被殺,趙雲丟箕穀為什麼只是降級?

諸葛亮初次北伐, 魏國三郡投降, 可以說是形勢大好, 但由於馬謖丟失了街亭, 讓諸葛亮進攻失去了依託, 只好撤兵回到了漢中。 事後, 諸葛亮不顧很多高級官員的勸諫, 執意將馬謖處死, 還說這是不廢法令。 但是, 這次北伐諸葛亮還有一路軍隊也同樣兵敗, 而主將雖然也遭到了降級處罰, 卻不是像馬謖一樣的嚴厲, 只是由鎮東將軍降為鎮軍將軍。 這支部隊的主將就是趙雲。 對趙雲的處罰, 可以說只是象徵性的, 但由於損失不大, 諸葛亮還要給予他物質上獎勵。 那麼, 趙雲兵敗真的不該受罰, 而諸葛亮又為什麼沒有嚴厲處罰趙雲呢?撤軍回到漢中以後,

諸葛亮給皇帝劉禪上書說:“由於我不能訓導規章, ……致使發生了街亭違背軍令的錯誤, 箕谷戒備不嚴的過失, 責任都在於微臣用人不當。 ”在這兒, 軍事上的檢討是兩點, “街亭違令”和“箕谷戒備不嚴”。 那麼, 趙雲兵敗會有什麼後果呢?

(趙雲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諸葛亮兵出祁山, 目標是穩穩地得到隴右地區, 但他宣揚的卻是奪取郿縣, 並派出了趙雲、鄧芝率軍做出進攻的樣子以迷惑敵人。 (附圖一)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魏國這邊, 魏明帝曹睿派出曹真都督諸軍屯兵郿縣,

命令張郃進攻馬謖所在的街亭。

馬謖的街亭之敗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無需多說了, 諸葛亮不僅殺了他, 還殺了馬謖手下的將領張休、李盛, 解除了將軍黃襲的兵權, 可見街亭之敗危害有多大。 假如街亭不失, 只是趙雲這一路兵敗, 諸葛亮會是一個什麼處境呢?

再看一張圖。

(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從圖上可以看出, 曹真如果繼續進軍, 將直接威脅著漢中郡的行政軍事中心南鄭, 到那時, 諸葛亮同樣必須撤軍。 否則, 不說魏國佔領褒中和南鄭, 一旦兩城被圍, 諸葛亮的糧道和歸路被切斷, 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諸葛亮的戰役設想, 馬謖守住街亭, 趙雲守住箕穀, 他自己率領魏延等將領奪取隴右, 切斷魏國西通涼州之路, 然後和魏國爭奪關中。 所以說, 只要這三處任何一處不達目的, 都不會完成戰役目的。 而街亭和箕穀任何一處有失, 整個戰役都會失敗, 諸葛亮都必須撤兵。

那麼, 趙雲失敗為什麼沒有像馬謖失敗那樣被人們注重呢?這既是由於諸葛亮的態度,

也是由於馬謖的失敗掩蓋了趙雲失敗後果的嚴重性。

(諸葛亮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 曹真為什麼沒有繼續進軍呢?這與魏國的戰役目的有關。 魏國的戰役目標就是擊退蜀軍, 因為他們並沒有想到諸葛亮會在這個時候挑起戰事, 從大局方面來說,魏國有點兒匆促應戰的意味,只要將諸葛亮擊退,就算勝利。假如街亭不失,曹真在擊敗趙雲以後,是完全會繼續進攻,逼迫諸葛亮撤兵的。所以說,趙雲“不至大敗”,既有趙雲“斂眾固守”的頑強,也有曹真不追的原因。喜歡趙雲的人為趙雲失敗找了兩條理由:一是兵少,二是受到了馬謖兵敗影響。其實,我們喜歡一個人,只要他在某個方面或者是在總體上值得我們喜歡就行,不必要為他的過錯去刻意掩飾。像趙雲作為一軍主將,既沒有受到他人的干擾,也沒有受到戰場惡劣環境的影響,失敗只有自身原因,還能有什麼理由?趙雲守的是箕穀,走的是褒斜道,正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兵少不是失敗的理由。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是陳倉道,魏國守衛陳倉的將軍叫郝昭,手裡只有一千多兵,人家硬是擋住了諸葛亮幾萬人的進攻。這是兵少的戰例。馬謖統領的前鋒部隊有好幾支,其他的都敗了,而王平卻把隊伍完好無損地帶了回來。要說受到失敗的影響,還有比王平受影響更大的嗎?這是不受他人戰況影響的戰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對趙雲嚴加處罰呢?大致上有這樣一些原因:

自己把責任攬過來,不便於再嚴懲更多將領。諸葛亮已經自貶三級,馬謖公開處斬,如果再追究趙雲的責任,北伐將領除了王平,誰又有什麼功勞呢?就是攻取隴右的軍隊,不是也沒有攻下隴西郡嗎?所以,在處罰了馬謖之後,實在不便於再擴大責任追究。法不責眾,不是沒有一點兒道理,諸葛亮援引“春秋責帥”的古例,也是不傷士氣的一項補救措施。包括諸葛亮要給趙雲軍獎勵,也是鼓勵士氣的一項措施,畢竟,這是整個蜀國的一場失敗,處理不好,將是對全軍士氣的一種挫傷。諸葛亮就是要告訴人們,失敗後的功勞也是可以得到獎賞的。

趙雲和馬謖不同,馬謖失敗後逃跑,而趙雲失敗後能夠親自斷後,這也是一種英勇和擔當。如果對趙雲也嚴加處罰,以後軍事失利後誰還會拼死抵抗?在整個蜀漢國的將領當中,趙雲可能是年齡最大的一個了,對於這樣一個劉備時期留下來的老臣,不用也就是了,誰還會忍心再做嚴厲處罰?初次北伐後,諸葛亮又在這年的冬天(西元228年)和次年的春天進行過兩次北伐,趙雲都沒有參加。趙雲死於初次北伐的第二年(西元229年),是在第三次北伐前還是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在第二次北伐以後,趙雲沒有參加第二次北伐,應該就屬於這種情況。再有就是,趙雲兩次救過劉禪,不管劉禪會不會給趙雲講情,諸葛亮是必須要照顧劉禪面子的。

按照諸葛亮給劉禪的上疏中所說,這也是他的失誤,即用人不當。具體是這樣說的:“街亭違命之闕,箕穀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注意,諸葛亮在這兒說的是“皆在”,不是專指馬謖一個人!那麼,諸葛亮不明白趙雲什麼呢?那就是,趙雲不是一個大將之才。趙雲臨陣拼殺能力一流,衝鋒陷陣一流,統領幾支軍隊獨當一面進行一場戰役,沒有先例。儘管趙雲身經百戰,但到了他這個年齡,已經是一塊出窯的磚,定型了,不是鍛煉培養能夠提高和改變了。

趙雲對劉氏政權忠心耿耿,人長得英俊,作為武將一身是膽,英勇善戰且多有功勳,這樣的歷史人物人們沒有理由不喜歡他。但是,對於歷史人物,喜歡他卻不必要非要拔高他,尤其是,對於他的一些失利或者短板,我們沒有必要給予掩飾。我們真要是喜歡一個人,就應該允許他的缺點存在,而不是自欺欺人式的護短。歷史人物也一樣,人無完人。

從大局方面來說,魏國有點兒匆促應戰的意味,只要將諸葛亮擊退,就算勝利。假如街亭不失,曹真在擊敗趙雲以後,是完全會繼續進攻,逼迫諸葛亮撤兵的。所以說,趙雲“不至大敗”,既有趙雲“斂眾固守”的頑強,也有曹真不追的原因。喜歡趙雲的人為趙雲失敗找了兩條理由:一是兵少,二是受到了馬謖兵敗影響。其實,我們喜歡一個人,只要他在某個方面或者是在總體上值得我們喜歡就行,不必要為他的過錯去刻意掩飾。像趙雲作為一軍主將,既沒有受到他人的干擾,也沒有受到戰場惡劣環境的影響,失敗只有自身原因,還能有什麼理由?趙雲守的是箕穀,走的是褒斜道,正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兵少不是失敗的理由。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是陳倉道,魏國守衛陳倉的將軍叫郝昭,手裡只有一千多兵,人家硬是擋住了諸葛亮幾萬人的進攻。這是兵少的戰例。馬謖統領的前鋒部隊有好幾支,其他的都敗了,而王平卻把隊伍完好無損地帶了回來。要說受到失敗的影響,還有比王平受影響更大的嗎?這是不受他人戰況影響的戰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對趙雲嚴加處罰呢?大致上有這樣一些原因:

自己把責任攬過來,不便於再嚴懲更多將領。諸葛亮已經自貶三級,馬謖公開處斬,如果再追究趙雲的責任,北伐將領除了王平,誰又有什麼功勞呢?就是攻取隴右的軍隊,不是也沒有攻下隴西郡嗎?所以,在處罰了馬謖之後,實在不便於再擴大責任追究。法不責眾,不是沒有一點兒道理,諸葛亮援引“春秋責帥”的古例,也是不傷士氣的一項補救措施。包括諸葛亮要給趙雲軍獎勵,也是鼓勵士氣的一項措施,畢竟,這是整個蜀國的一場失敗,處理不好,將是對全軍士氣的一種挫傷。諸葛亮就是要告訴人們,失敗後的功勞也是可以得到獎賞的。

趙雲和馬謖不同,馬謖失敗後逃跑,而趙雲失敗後能夠親自斷後,這也是一種英勇和擔當。如果對趙雲也嚴加處罰,以後軍事失利後誰還會拼死抵抗?在整個蜀漢國的將領當中,趙雲可能是年齡最大的一個了,對於這樣一個劉備時期留下來的老臣,不用也就是了,誰還會忍心再做嚴厲處罰?初次北伐後,諸葛亮又在這年的冬天(西元228年)和次年的春天進行過兩次北伐,趙雲都沒有參加。趙雲死於初次北伐的第二年(西元229年),是在第三次北伐前還是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在第二次北伐以後,趙雲沒有參加第二次北伐,應該就屬於這種情況。再有就是,趙雲兩次救過劉禪,不管劉禪會不會給趙雲講情,諸葛亮是必須要照顧劉禪面子的。

按照諸葛亮給劉禪的上疏中所說,這也是他的失誤,即用人不當。具體是這樣說的:“街亭違命之闕,箕穀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注意,諸葛亮在這兒說的是“皆在”,不是專指馬謖一個人!那麼,諸葛亮不明白趙雲什麼呢?那就是,趙雲不是一個大將之才。趙雲臨陣拼殺能力一流,衝鋒陷陣一流,統領幾支軍隊獨當一面進行一場戰役,沒有先例。儘管趙雲身經百戰,但到了他這個年齡,已經是一塊出窯的磚,定型了,不是鍛煉培養能夠提高和改變了。

趙雲對劉氏政權忠心耿耿,人長得英俊,作為武將一身是膽,英勇善戰且多有功勳,這樣的歷史人物人們沒有理由不喜歡他。但是,對於歷史人物,喜歡他卻不必要非要拔高他,尤其是,對於他的一些失利或者短板,我們沒有必要給予掩飾。我們真要是喜歡一個人,就應該允許他的缺點存在,而不是自欺欺人式的護短。歷史人物也一樣,人無完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