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梁山好漢為什麼沒有叛徒?維繫他們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綠林好漢對於朝廷來說, 無一例外都是賊寇, 都是在必須剿滅之列。 不過,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 這綠林好漢也是有個分別的。 一種是殺人放火的強盜, 他們是土匪, 是山賊, 這和朝廷的看法並無二致。 桃花山、魯智深以前的那個二龍山都是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 他們是殺富濟貧的好漢, 是除暴安良的義士, 是英雄, 晁蓋的梁山就是這種。 這後一種情況, 如果他們處在一個社會矛盾的深重時期, 尤其是一個朝代的末期, 當他們有了一定的規模, 產生了政權的欲望, 就會被看成是起義。 宋江的梁山類似於這類情況,

只不過, 他們沒有奪取最高權力的願望, 一心想著招安, 所以, 他們把自己定性為聚義。 招安是一種目的, 是不能隨隨便便說的, 因為這不是個一廂情願的事情, 還得看人家朝廷願意不願意。 再有一點就是, 好漢們處於自身的具體情況, 考慮到招安後的安排, 對於這個招安看法也不盡一致, 這就是武松、李逵、魯智深和林沖、楊志反對招安的原因。

(晁蓋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那麼, 梁山泊人馬十萬, 將領過百, 從晁蓋開始人馬逐步發展壯大, 頭領們沒有一人叛變, 也沒有一人到其他大寨另謀高就, 靠的是什麼?難道僅僅是靠宋江的個人魅力嗎?若真的如此, 為什麼宋江在鄆城縣時沒有人搬到他身邊去住?如果說這是性質不一樣的事情, 那在他逃亡孔家莊時, 為什麼沒有人蜂擁到白虎山?這就是問題所在, 從晁蓋到宋江, 是什麼信念把梁山好漢們維繫在一起而不散的呢?或者說, 他們的思想基礎是什麼呢?

在梁山好漢們的思想觀念來說, 他們的政治基礎是追求平等,

經濟基礎是均產, 這兩者共同組成了他們的思想基礎。

先說政治基礎的平等。 他們追求社會地位平等, 也某種程度地實現了這種平等。 這就是相逢皆兄弟, 貴賤同命運。

(魯智深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梁山好漢有一個獨特的現象, 所有的好漢沒有父子關係。

宋江的老父親上了梁山, 但他不在一百零八將當中。 這樣一來, 所有的好漢都成了兄弟。 在這些人之中, 有一對叔侄——鄒淵和鄒潤, 但是作者寫出來的兩人, 倒更像是兄弟一般。 一個是侄兒鄒潤“年紀和叔叔仿佛”, 再一個就是, 兩個人總是一同出場。 更有意思的是, 侄兒鄒潤排名在叔叔鄒淵之前。 如果不是作者特別交代了那麼一句, 人們幾乎會忽略他們是叔侄關係。 還有一種主僕關係, 盧俊義和燕青, 但他們之間不稱呼老爺和奴才, 只稱呼“主人”和“小乙”。 也就是說, 他們之間的這種主僕關係是“小義”, 而對於宋江這種“大義”, 不管是主是僕, 則都是兄弟。 比如說, 盧俊義上山后稱宋江為兄長這個自不必說, 李逵誤認為宋江是強搶民女的強盜,
燕青向宋江解釋事情原委, 說的也是“哥哥聽秉一路上備細”。 還有像林沖和曹正、李雲和朱富, 以及宋江自己的徒弟孔氏兄弟, 宋江統一稱之為兄弟。 作為一個家庭內部, 兄弟之間當然有個長幼嫡庶之分, 但對於社會關係上來說, 兄弟之間則都是平等關係。 所以說, 好漢們能夠成為兄弟, 就是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平等。 尤其是像李逵這樣社會最底層的人來說, 他能夠和宋江稱兄道弟, 就是一種滿足。 因為在他看來, 不管是盧俊義這樣的富人, 還是呼延灼這樣級別較高的軍官, 甚至原來直接罩在他頭上的戴宗, 到了梁山這兒都成了一樣的人。

還有一點, 梁山已經把他們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 甚至在招安以後, 他們還不敢分開,而寧可一起去佂遼,進行一場朝廷都打不贏的戰爭。這就是說,客觀上,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誰要是想脫離這個整體,只有先行自取滅亡。

(李逵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只不過,整個社會是個等級社會,這種平等是不可能真正的完全徹底的實現的,這就是到了宋江時又要劃分等級的根源。當然,宋江劃分等級是一個悄然隱蔽的過程,當他取代晁蓋,坐穩梁山泊寨主之位後,又搞了一個“天意”,這才搞了一個天罡、地煞的區別。儘管如此,他仍然不敢稱王稱霸,不管你是天罡還是地煞,仍然都在兄弟的框架之內。這是作者思想深處的矛盾在宋江身上的體現,一方面,他不甘於自身小吏地位的地下,要追求一種平等;另一方面,他又滿足於施捨後被人跪拜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再說經濟基礎的均產。梁山好漢中很有幾個有錢人,有手段弄到錢的也不乏其人,但他們大多數有一個共同特點,救貧濟困仗義疏財。還有一些完完全全就是些窮人,他們上山的目的就是為了“大稱分金銀”,同時以此作為號召拉其他人入夥。

晁蓋有錢,宋江有錢,柴進有錢、盧俊義有錢,這個書中有交代。實際上,還有一些沒有明說的人也有錢。比如說李應、穆弘、李俊、張氏兄弟、孔氏兄弟,他們或者有一個莊子,或者霸佔著一個地域行業坐收錢財。當這些人上山以後,原來的財產只有一部分金銀帶到了梁山,他們再沒有以前那樣固定的收入,要想有進項,只能和那些窮兄弟一樣,打仗立功受賞。這是一種對於財產獲得的機會的均等。你李應的名次可以排在李逵前面,但在繳獲分配面前,卻和李逵是一樣的,只有功勞大小,沒有排名先後。

有一些好漢,他們曾經並不富裕,但他們有機會弄到錢財,這也讓他們有能力去施捨救濟。比如魯智深,他能救濟金翠蓮父女,也能順手掠走桃花山強盜李忠的金銀酒器。類似的情況還有武松。再有楊志,他在被通緝期間,還能弄到一擔兒錢物,準備到東京去走門路官復原職。還有史進,他把偌大一個家業揮霍光,也會去當強人攔路打劫。這種搶人錢物和濟人危困的行為,反映的就是個人層面財產的均等。

就梁山這個整體來說,他們的行為也反映了這種思想。他們打州府,搶村寨,表面看來是為了報仇雪恨救人,但他們總是“無利不起早”,每攻打一個地方,總是忘不了搶掠一把。所以,不僅僅是梁中書的十萬生辰綱搶來了,就是江州救宋江這種目的性很強的行動,也忘不了搶上一把,那就是滅了黃文炳一家。差不多的情況,高唐州、青州、西華州、北京城等等的“府庫財帛,倉廒糧米”都成了梁山泊的收穫。房子是拿不走的,他們統一的處理方式是燒掉。既然那些太守們全家已經被殺光了,那房子能礙著什麼事?不僅是人家的房子,晁蓋、李應甚至是宋江家都把莊園燒了,為什麼?就是留著這大房子,就是一種不平等的象徵。試想,小戶人家和平民百姓能住進這樣一所無主的房子嗎?

宋江能夠架空晁蓋,違背了晁蓋的遺囑,自己當上了山寨之主,而兄弟們都還願意接受,為什麼?就是他更懂得兄弟們的這種思想。

宋江攻打祝家莊,是均產思想的集中表現。本來,晁蓋要打祝家莊,也就是整治一下像祝家三子這樣看不起梁山泊的人,從而不折了梁山泊的銳氣。但宋江增加的一條,可以獲得梁山泊最需要的糧食,這就使兄弟們內心歡悅,動力增加。本來,祝家莊、李家莊、扈家莊三家聯合抵禦搶劫,無可厚非,憑什麼就要說搶就搶?如果說,祝家莊膽敢與梁山泊為敵,所以我要滅了他!那已經投降的扈家莊呢?為什麼還要搶了再燒個精光?可能要說這是李逵所為,但問題正在於此,沒有李逵這一通殺,扈家莊的糧食財產,又怎能變成梁山的?所以宋江很快就給李逵找理由饒過了他。如果認真分析一下,三家還是有區別的,但最終三家的財產都上了梁山,就是作者對這種思想行為的闡釋,三家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要殊途同歸。

必須要說明的是,均產僅僅是一種基礎思想理念,無論是晁蓋宋江還是整個梁山好漢,他們都不可能真正實行。原因在於,他們突破不了時代的局限,梁山泊也不能把別處的土地搶掠搬來山上,所以,當祝家莊沒有大戶富人了,一個更富裕強大的曾頭市又出現了。這是作者的局限!沒有土地的梁山泊,只能是觀念裡的東西,永遠都成不了現實。當理想破滅的時候,作者也不知道梁山泊該向何處去,最終只能是接受招安。而這個招安是乞求和用財產換來的,他們不但自己打破了這種均等,還在製造者一個個新的貪官,造成更大的貧富差別。

他們還不敢分開,而寧可一起去佂遼,進行一場朝廷都打不贏的戰爭。這就是說,客觀上,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誰要是想脫離這個整體,只有先行自取滅亡。

(李逵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只不過,整個社會是個等級社會,這種平等是不可能真正的完全徹底的實現的,這就是到了宋江時又要劃分等級的根源。當然,宋江劃分等級是一個悄然隱蔽的過程,當他取代晁蓋,坐穩梁山泊寨主之位後,又搞了一個“天意”,這才搞了一個天罡、地煞的區別。儘管如此,他仍然不敢稱王稱霸,不管你是天罡還是地煞,仍然都在兄弟的框架之內。這是作者思想深處的矛盾在宋江身上的體現,一方面,他不甘於自身小吏地位的地下,要追求一種平等;另一方面,他又滿足於施捨後被人跪拜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再說經濟基礎的均產。梁山好漢中很有幾個有錢人,有手段弄到錢的也不乏其人,但他們大多數有一個共同特點,救貧濟困仗義疏財。還有一些完完全全就是些窮人,他們上山的目的就是為了“大稱分金銀”,同時以此作為號召拉其他人入夥。

晁蓋有錢,宋江有錢,柴進有錢、盧俊義有錢,這個書中有交代。實際上,還有一些沒有明說的人也有錢。比如說李應、穆弘、李俊、張氏兄弟、孔氏兄弟,他們或者有一個莊子,或者霸佔著一個地域行業坐收錢財。當這些人上山以後,原來的財產只有一部分金銀帶到了梁山,他們再沒有以前那樣固定的收入,要想有進項,只能和那些窮兄弟一樣,打仗立功受賞。這是一種對於財產獲得的機會的均等。你李應的名次可以排在李逵前面,但在繳獲分配面前,卻和李逵是一樣的,只有功勞大小,沒有排名先後。

有一些好漢,他們曾經並不富裕,但他們有機會弄到錢財,這也讓他們有能力去施捨救濟。比如魯智深,他能救濟金翠蓮父女,也能順手掠走桃花山強盜李忠的金銀酒器。類似的情況還有武松。再有楊志,他在被通緝期間,還能弄到一擔兒錢物,準備到東京去走門路官復原職。還有史進,他把偌大一個家業揮霍光,也會去當強人攔路打劫。這種搶人錢物和濟人危困的行為,反映的就是個人層面財產的均等。

就梁山這個整體來說,他們的行為也反映了這種思想。他們打州府,搶村寨,表面看來是為了報仇雪恨救人,但他們總是“無利不起早”,每攻打一個地方,總是忘不了搶掠一把。所以,不僅僅是梁中書的十萬生辰綱搶來了,就是江州救宋江這種目的性很強的行動,也忘不了搶上一把,那就是滅了黃文炳一家。差不多的情況,高唐州、青州、西華州、北京城等等的“府庫財帛,倉廒糧米”都成了梁山泊的收穫。房子是拿不走的,他們統一的處理方式是燒掉。既然那些太守們全家已經被殺光了,那房子能礙著什麼事?不僅是人家的房子,晁蓋、李應甚至是宋江家都把莊園燒了,為什麼?就是留著這大房子,就是一種不平等的象徵。試想,小戶人家和平民百姓能住進這樣一所無主的房子嗎?

宋江能夠架空晁蓋,違背了晁蓋的遺囑,自己當上了山寨之主,而兄弟們都還願意接受,為什麼?就是他更懂得兄弟們的這種思想。

宋江攻打祝家莊,是均產思想的集中表現。本來,晁蓋要打祝家莊,也就是整治一下像祝家三子這樣看不起梁山泊的人,從而不折了梁山泊的銳氣。但宋江增加的一條,可以獲得梁山泊最需要的糧食,這就使兄弟們內心歡悅,動力增加。本來,祝家莊、李家莊、扈家莊三家聯合抵禦搶劫,無可厚非,憑什麼就要說搶就搶?如果說,祝家莊膽敢與梁山泊為敵,所以我要滅了他!那已經投降的扈家莊呢?為什麼還要搶了再燒個精光?可能要說這是李逵所為,但問題正在於此,沒有李逵這一通殺,扈家莊的糧食財產,又怎能變成梁山的?所以宋江很快就給李逵找理由饒過了他。如果認真分析一下,三家還是有區別的,但最終三家的財產都上了梁山,就是作者對這種思想行為的闡釋,三家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要殊途同歸。

必須要說明的是,均產僅僅是一種基礎思想理念,無論是晁蓋宋江還是整個梁山好漢,他們都不可能真正實行。原因在於,他們突破不了時代的局限,梁山泊也不能把別處的土地搶掠搬來山上,所以,當祝家莊沒有大戶富人了,一個更富裕強大的曾頭市又出現了。這是作者的局限!沒有土地的梁山泊,只能是觀念裡的東西,永遠都成不了現實。當理想破滅的時候,作者也不知道梁山泊該向何處去,最終只能是接受招安。而這個招安是乞求和用財產換來的,他們不但自己打破了這種均等,還在製造者一個個新的貪官,造成更大的貧富差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