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煉鋼/包鋼/嵌鋼……這些五花八門的“鋼”你知道幾種?

身為冷兵器愛好者, 免不了要接觸很多關於金屬的專有名詞, 尤其是關於鋼鐵的。 很多詞彙大家經常能夠接觸到, 結尾都帶個鋼字, 弄得人頭暈眼花。 其實這些名詞有的是指冶煉鋼鐵的工藝, 有的指刀身材質的工藝。

炒鋼和灌鋼, 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指的是中國傳統的冶鋼技術。 也是瞭解其他傳統工藝的基礎。

鋼和鐵是有區別的。 普通的鐵礦石只能生產出生鐵, 距離鋼還有一定的距離。 古代鋼主要是指鐵和碳的合金(當然也會參雜雜質), 碳的含量不同, 鋼鐵的性能也不同。

簡單說, 含碳量低近乎於純鐵的是熟鐵, 不好用, 很軟;然後鋼因碳的含量不同大體上分為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 隨著碳的含量變化, 性能也不同;當碳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就是生鐵, 很脆, 只能鑄造不能鍛造。

上圖是最直觀的三個例子。 咱們平時用的黑不溜秋的鐵鍋, 就是生鐵的, 很脆, 摔了不會變形, 但是鬧不好會碎;那種白皮的老式鐵皮罐, 往往是熟鐵的, 軟不溜秋的, 摔了不碎但是會變形。 而老式的搪瓷杯子, 是用鋼做到, 結實耐摔。

炒鋼出現的早, 西漢年間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了。 簡單說, 炒鋼是將生鐵加熱到一定的狀態, 隨後像炒菜一樣不停的攪拌, 使碳被氧化成氣體, 製造出低碳鋼或者熟鐵。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這項技術雖然起源甚早, 但是用“炒”去形容這項技術, 是明朝之後才有的。

▲漢代炒鋼

灌鋼法比炒鋼要先進, 產量也更高。 早期炒鋼技術要想清理出鐵中的雜質, 只能一炒到底, 連同碳一起炒沒, 生產出熟鐵。 簡單說, 灌鋼法便是在擁有熟鐵和生鐵的基礎上, 將生鐵和熟鐵放在有一起冶煉, 生產出雜質相對少、性能相對穩定的鋼材。 不過, 自灌鋼法產生一直到明代都一直在進步, 具體的技術細節一直在變化, 這裡不一一贅述了。

這裡需要介紹一個比較特殊的概念:百煉鋼。

在漢代的刀劍銘文上, 我們常常能看到多少“煉”的記載, 有三十煉, 五十煉, 最高有百煉的。 由此這些刀劍的工藝被我們稱之為百煉鋼。

其實一開始, 這只是古人的無奈之舉。 因為早期的炒鋼技術只能生產熟鐵, 生產出的鋼不穩定,雜質多。

如果要想鍛造刀劍,則要將炒鋼出的薄鋼片疊加在一起,像和麵一樣將他們折疊鍛打。鍛打可以使它們融為一體,也可以進一步清理雜質。不過,這種工藝生產的刀劍會呈現美麗的花紋。

▲折疊鍛打

不過您可別覺得古人low,在漢代,這已經是世界級的高科技了,當時與漢朝並駕齊驅的羅馬都對漢朝的鋼鐵讚歎不已呢。

不過到了後世,冶煉出的鋼鐵越來越穩定,百煉鋼有了一些新的發展。首先,不再是無意識的混合鍛打,而是有意識的選擇特定的鋼材進行配合。到了宋代,更出現了旋焊工藝,即將不同的鋼鐵擰在一起反復鍛打,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鋼材花紋如同羽毛一般細膩,非常美觀。

之所以說百煉鋼特殊,是因為它一方面可以說是鍛造刀劍的工藝,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冶煉的一部分,有去除雜質的作用,而且將不同的鋼材混合成了新的鋼鐵材料。

前面已經說到,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因為含碳量的不同,硬度也不同。高碳鋼硬,可以磨得非常鋒利,但是相對脆;而低碳鋼韌性好,但是硬度低。中碳鋼不上不下顯得很平庸。

老式自行車的鏈條,很多是低碳鋼做的,韌性好,好加工,不易斷;銼刀一般是高碳鋼做的,硬,耐磨,啥都能削;錘子頭硬度不需要太高,韌性也不需要太好,但是差了也不行,所以多用低碳鋼做。

為了發揮不同鋼材的特性,在製造刀劍的時候,古人又發明了包鋼、夾鋼、嵌鋼等等金屬複合工藝。這些工藝和百煉鋼不同,是單純將不同鋼材進行整合的工藝,並不產生新的材料。

這些工藝的前提,都是金屬冶煉進入到一定的地步,可以生產出純度足夠高的鋼材。這些工藝的核心,其實就一個諺語:好鋼用在刀刃上。

包鋼,是以相對軟的鋼材,比如低碳鋼或者熟鐵為骨架,鍛造出刀的基本形狀,再用一片高碳鋼的薄片包裹住刀的一側,鍛打成刃。古人有時候為了追求高碳鋼的純度,會使用折疊鍛打後的高碳鋼。

包鋼技術日本也有,他們稱之為甲伏鍛。包鋼技術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是很難出雙刃,所以一般不拿來鍛劍。另外,包鋼是硬鋼包軟鋼,打磨的時候如果磨過了頭,將裡面的軟鋼漏了出來,這刀可就廢了。而且這種工藝相對複雜,生產率比較低下。

相比較而言,夾鋼的工藝要簡單一些。夾鋼是以硬質的高碳鋼為裡,兩面夾軟鋼。這種工藝優勢在於可以製造出雙刃劍,打磨也不需要小心,生產也相對簡單。夾鋼在日本也有,他們稱之為三枚合。

▲包鋼和夾鋼的截面示意圖

但是又存在一個問題,夾鋼所耗費的高純度高碳鋼比包鋼工藝多的多,而高碳鋼的價格比低碳鋼和熟鐵昂貴,所以在成本上相對要高。也正因為如此,夾鋼在日本用的不多,但是在中國更為流行。

不過,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金屬複合工藝並不是夾鋼,也不是包鋼,而是嵌鋼。

嵌鋼是以軟鋼為骨架,隨後在需要刃的地方開槽,然後將高碳鋼潛入槽中。也有的是將軟鋼骨架切出一個個的小口子,像梳子一樣,然後將小口子一個隔一個的向不同方向分開,再將高碳鋼嵌入。後者的工藝也被稱之為馬齒嵌,因刃部紋路像馬的牙齒而得名。

▲馬齒嵌鋼工藝示意圖

相比較包鋼,在刀刃性能相同的情況下,嵌鋼的時間更短,更適合批量生產,而且可以隨意鍛造出雙刃,也沒有打磨時候的擔憂。相比較夾鋼而言,其耗費的高碳鋼更少,更節約材料。

可以說,嵌鋼是古代性價比最高的金屬複合工藝。在中國古代,不僅兵器很多採用嵌鋼工藝,即使高端的菜刀、剪刀,都會採用這種工藝進行生產。起源于明末的張小泉牌剪刀,在古代便是以精美的嵌鋼剪刀馳名海內外。這大概算是最早的軍民兩用科技了吧。

不過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要理性看待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的進步是相對於他們那個時代而言,今天的科技早已天翻地覆,無論工藝還是材質還是冶煉,都已經全面超越了古代。

生產出的鋼不穩定,雜質多。

如果要想鍛造刀劍,則要將炒鋼出的薄鋼片疊加在一起,像和麵一樣將他們折疊鍛打。鍛打可以使它們融為一體,也可以進一步清理雜質。不過,這種工藝生產的刀劍會呈現美麗的花紋。

▲折疊鍛打

不過您可別覺得古人low,在漢代,這已經是世界級的高科技了,當時與漢朝並駕齊驅的羅馬都對漢朝的鋼鐵讚歎不已呢。

不過到了後世,冶煉出的鋼鐵越來越穩定,百煉鋼有了一些新的發展。首先,不再是無意識的混合鍛打,而是有意識的選擇特定的鋼材進行配合。到了宋代,更出現了旋焊工藝,即將不同的鋼鐵擰在一起反復鍛打,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鋼材花紋如同羽毛一般細膩,非常美觀。

之所以說百煉鋼特殊,是因為它一方面可以說是鍛造刀劍的工藝,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冶煉的一部分,有去除雜質的作用,而且將不同的鋼材混合成了新的鋼鐵材料。

前面已經說到,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因為含碳量的不同,硬度也不同。高碳鋼硬,可以磨得非常鋒利,但是相對脆;而低碳鋼韌性好,但是硬度低。中碳鋼不上不下顯得很平庸。

老式自行車的鏈條,很多是低碳鋼做的,韌性好,好加工,不易斷;銼刀一般是高碳鋼做的,硬,耐磨,啥都能削;錘子頭硬度不需要太高,韌性也不需要太好,但是差了也不行,所以多用低碳鋼做。

為了發揮不同鋼材的特性,在製造刀劍的時候,古人又發明了包鋼、夾鋼、嵌鋼等等金屬複合工藝。這些工藝和百煉鋼不同,是單純將不同鋼材進行整合的工藝,並不產生新的材料。

這些工藝的前提,都是金屬冶煉進入到一定的地步,可以生產出純度足夠高的鋼材。這些工藝的核心,其實就一個諺語:好鋼用在刀刃上。

包鋼,是以相對軟的鋼材,比如低碳鋼或者熟鐵為骨架,鍛造出刀的基本形狀,再用一片高碳鋼的薄片包裹住刀的一側,鍛打成刃。古人有時候為了追求高碳鋼的純度,會使用折疊鍛打後的高碳鋼。

包鋼技術日本也有,他們稱之為甲伏鍛。包鋼技術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是很難出雙刃,所以一般不拿來鍛劍。另外,包鋼是硬鋼包軟鋼,打磨的時候如果磨過了頭,將裡面的軟鋼漏了出來,這刀可就廢了。而且這種工藝相對複雜,生產率比較低下。

相比較而言,夾鋼的工藝要簡單一些。夾鋼是以硬質的高碳鋼為裡,兩面夾軟鋼。這種工藝優勢在於可以製造出雙刃劍,打磨也不需要小心,生產也相對簡單。夾鋼在日本也有,他們稱之為三枚合。

▲包鋼和夾鋼的截面示意圖

但是又存在一個問題,夾鋼所耗費的高純度高碳鋼比包鋼工藝多的多,而高碳鋼的價格比低碳鋼和熟鐵昂貴,所以在成本上相對要高。也正因為如此,夾鋼在日本用的不多,但是在中國更為流行。

不過,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金屬複合工藝並不是夾鋼,也不是包鋼,而是嵌鋼。

嵌鋼是以軟鋼為骨架,隨後在需要刃的地方開槽,然後將高碳鋼潛入槽中。也有的是將軟鋼骨架切出一個個的小口子,像梳子一樣,然後將小口子一個隔一個的向不同方向分開,再將高碳鋼嵌入。後者的工藝也被稱之為馬齒嵌,因刃部紋路像馬的牙齒而得名。

▲馬齒嵌鋼工藝示意圖

相比較包鋼,在刀刃性能相同的情況下,嵌鋼的時間更短,更適合批量生產,而且可以隨意鍛造出雙刃,也沒有打磨時候的擔憂。相比較夾鋼而言,其耗費的高碳鋼更少,更節約材料。

可以說,嵌鋼是古代性價比最高的金屬複合工藝。在中國古代,不僅兵器很多採用嵌鋼工藝,即使高端的菜刀、剪刀,都會採用這種工藝進行生產。起源于明末的張小泉牌剪刀,在古代便是以精美的嵌鋼剪刀馳名海內外。這大概算是最早的軍民兩用科技了吧。

不過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要理性看待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的進步是相對於他們那個時代而言,今天的科技早已天翻地覆,無論工藝還是材質還是冶煉,都已經全面超越了古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