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女教師阻攔高鐵關門:漠視規則,是多少人的通病

蔑視公共規則時, 人的行為能有多荒謬?

昨日, 一段關於女教師攔高鐵的新聞刷屏了。

小學教師羅某帶著孩子趕高鐵, 因自己的老公沒能按時上車, 就用身體阻擋車門閉合, 全車乘客只能一起等候, 發車延誤了至少3分鐘。

網傳視頻時長3分50秒, 這名女子一邊手持電話, 用身體擋在列車門口, 一邊用手抓住門邊扶手不放。

列車一工作人員不斷對她進行勸說, 告訴她這是違法行為, 但她仍然不願離開。

“檢票口的人不讓他來”、“我老公下來我就走, 他就在門口”、“我有票的, 我不是沒有票”。

當記者進一步採訪她,

問她是否有阻攔動車開動的舉動時, 她說:“我沒有攔著車, 我只是個人, 怎麼可能攔在動車前面阻止它開呢?”

“我是在跟列車長說, 我老公就在樓上, 10秒鐘就能上車, 麻煩他用對講機叫樓上放一下行, 但他們就是不幫我說。 ”

羅某是一所小學的語文高級教師, 教導處副主任, 已經從教11年。 還曾被評為區級德育先進個人、區級優秀班主任。

事後, 該小學回應說, “由於她在高鐵站的行為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目前已被停職。 ”

網上流傳著一篇疑似當事人發佈的解釋文章:

蔑視公共規則時, 人的行為能有多荒謬?

昨日, 一段關於女教師攔高鐵的新聞刷屏了。

小學教師羅某帶著孩子趕高鐵, 因自己的老公沒能按時上車, 就用身體阻擋車門閉合,

全車乘客只能一起等候, 發車延誤了至少3分鐘。

網傳視頻時長3分50秒, 這名女子一邊手持電話, 用身體擋在列車門口, 一邊用手抓住門邊扶手不放。

列車一工作人員不斷對她進行勸說, 告訴她這是違法行為, 但她仍然不願離開。

“檢票口的人不讓他來”、“我老公下來我就走, 他就在門口”、“我有票的, 我不是沒有票”。

當記者進一步採訪她, 問她是否有阻攔動車開動的舉動時, 她說:“我沒有攔著車, 我只是個人, 怎麼可能攔在動車前面阻止它開呢?”

“我是在跟列車長說, 我老公就在樓上, 10秒鐘就能上車, 麻煩他用對講機叫樓上放一下行, 但他們就是不幫我說。 ”

羅某是一所小學的語文高級教師, 教導處副主任, 已經從教11年。 還曾被評為區級德育先進個人、區級優秀班主任。

事後, 該小學回應說, “由於她在高鐵站的行為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目前已被停職。 ”

網上流傳著一篇疑似當事人發佈的解釋文章:

但目前, 該帳號已經註銷。

雖說只是“10秒鐘的事”, 卻也是乘客應該自己承擔的後果。

羅某的行為反映出時下的一個社會問題:很多人,

都不會過公共生活。

那些漠視規則的中國人

近年來, 因為公共規則意識缺乏而釀成的悲劇, 越來越多。

2016年7月23號, 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東北虎園內, 遊客趙某無視園區不得私自下車的規定, 最終被老虎撲倒。

她的母親下車營救, 被另一隻老虎叼走並咬死。

然而遇難者的哀嚎還沒有徹底從耳邊散去, 一起類似案件就又再次出現。

2016年10月3日 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 安全員每天喊300遍別下車。 / 視覺中國

2017年1月29日, 浙江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

死者張某為逃票, 企圖翻牆通過老虎解放區進入園內。最終慘死於老虎口中。

這兩則事件的後續發展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八達嶺事件中的趙某,和浙江事件中死者的家屬,都堅定地認為,悲劇的出現是動物園的責任。

死者已逝,苛責顯得不近人情,可事實如此。如果不能認識到違背規則的害處,這樣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2017年6月27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八旬老太在登機過程中,向飛機發動機拋撒硬幣。

事後,這位當事人給出的解釋是,為了祈求平安。

她可能不知道,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察覺, 飛機按時啟動,硬幣會被吸到發動機核心部門,很可能與高速轉動的葉片發生碰撞,導致喘震、失速,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全機乘客滯留在機場5個多小時,維修人員拆開發動機進行全面檢查。

因為該老太年事已高,警方決定,刑拘五日的處罰不予執行。

老人對公共安全的理解跟不上時代,或許情有可原,但女博士也會犯這樣的錯,就真的讓人目瞪口呆。

同樣是在2017年的6月份,武漢天河機場,一位女博士因為遲到5分鐘,被工作人員拒絕辦理登記手續,而選擇大打出手。

似乎在公共場所,國人規則意識淡薄的毛病極易暴露。

“我一個人力量這麼小,能出什麼事?”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算不了什麼,或者,只要鬧一鬧,自己的訴求就能達成。

為什麼中國人規則意識淡漠

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水準確實是影響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按理來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素質也會隨之提高。

但文化水準和文明水準,似乎並不是一碼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際交往大多局限在因血緣、地域與職業而形成的狹窄範圍,即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熟人社會、禮俗社會。

中國人受到的規則意識教育,還遠遠不夠。很多人都習慣于利用人情關係和權威經驗,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違反規則的人都認為自己情有可原,而把責任推給規則的不合理,以及規則背後的制定者。

在羅某看來,稍等個幾分鐘讓他的老公趕上高鐵,合情合理。但是對社會秩序來說,這卻是極其幼稚的。

熱點事件中的羅女士,帶有三個社會身份:母親、教師、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作為母親,在她撒潑打滾阻攔列車時,她的女兒就站在一邊。

這個視頻中,比起羅女士對規則的漠視,她幼小的女兒在看到母親的一系列行為時,無所適從的表情,更讓人擔憂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需贅言,父母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觀念。看見母親不顧公共法規阻攔高鐵,旁邊的人也都在指責,這樣的情景,在小女孩的心理,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此外,羅某還是一位老師。

她的一言一行,還在影響學校幾十上百個學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去攔了不容差錯的高鐵,教室裡的孩子們,看見這件事後,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不是那10秒鐘,真的不算什麼呢?”

更重要的是,羅某同樣要承擔社會責任。

如果說在這個事件中她只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身體力行的樹立一個絕佳的負面典型,告訴大家這麼做是不對的。

我們生活中有無數個“羅女士”。

有多少父母平時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了占一點小便宜逃票。這些事情看起來小,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身邊人對公共規則的理解,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三觀。

遠離那些漠視規則的人

“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這一點,考驗著法律制定者,同時也在考驗法律執行者。

“他律”是一種外部措施,“自律”才是規則有效施行的根本。合理的規則外,主要還在自覺。

首先,學會對“潛規則”說不。

許多人違反了規則首先想的事情是怎麼找人托關係解決麻煩,而不是畏懼規則帶來的懲戒。

“潛規則”、“走後門”已經成了社會公眾無形之中的默契。可笑的是,當你因此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你抨擊它;當你因此從中獲利時,你又感激它。

雙標至此,便是對公共規則的最大蔑視。

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之一,我們需要對規則的敬畏感。

其次,明確什麼是分寸感。

越是講規則的人越懂得區分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什麼是公眾的自由。

很多人無法理解德國人對於秩序的高度崇尚,他們覺得那樣太刻板影響效率,不自由且很可笑。但嚴格的分寸和自律,讓他們更懂得,規則才能使真正的個人自由得到保障。

另外,要學會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

排隊時,“大家都插隊,那我也插個隊好了”;過馬路時紅燈還沒變,“大家都走了,我也別傻站著了”;坐車手裡有垃圾,“前面那人都隨手扔了,我一起扔也不會造成多大麻煩……”

素質,從來都不是做得人多的事,就能體現的。

從女教師攔高鐵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就只有負面的東西嗎?也不儘然。

視頻中的圍觀乘客都在紛紛譴責羅女士的行為,並告訴她“你這樣做是違法的”。

在此基礎上,民眾也更加明白如何採取有效的方式維護社會秩序。雖然拍攝視頻上傳網路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但不得不說,它對漠視規則的人可以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

講規則的社會就一定是冷漠的社會嗎?

恰恰相反。

一個人為了圖方便去影響其他人,是自私,而為維護社會公序堅定立場,才是我們要提倡的素質。

但目前,該帳號已經註銷。

雖說只是“10秒鐘的事”,卻也是乘客應該自己承擔的後果。

羅某的行為反映出時下的一個社會問題:很多人,都不會過公共生活。

那些漠視規則的中國人

近年來,因為公共規則意識缺乏而釀成的悲劇,越來越多。

2016年7月23號,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東北虎園內,遊客趙某無視園區不得私自下車的規定,最終被老虎撲倒。

她的母親下車營救,被另一隻老虎叼走並咬死。

然而遇難者的哀嚎還沒有徹底從耳邊散去,一起類似案件就又再次出現。

2016年10月3日 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安全員每天喊300遍別下車。 / 視覺中國

2017年1月29日,浙江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

死者張某為逃票,企圖翻牆通過老虎解放區進入園內。最終慘死於老虎口中。

這兩則事件的後續發展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八達嶺事件中的趙某,和浙江事件中死者的家屬,都堅定地認為,悲劇的出現是動物園的責任。

死者已逝,苛責顯得不近人情,可事實如此。如果不能認識到違背規則的害處,這樣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2017年6月27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八旬老太在登機過程中,向飛機發動機拋撒硬幣。

事後,這位當事人給出的解釋是,為了祈求平安。

她可能不知道,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察覺, 飛機按時啟動,硬幣會被吸到發動機核心部門,很可能與高速轉動的葉片發生碰撞,導致喘震、失速,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全機乘客滯留在機場5個多小時,維修人員拆開發動機進行全面檢查。

因為該老太年事已高,警方決定,刑拘五日的處罰不予執行。

老人對公共安全的理解跟不上時代,或許情有可原,但女博士也會犯這樣的錯,就真的讓人目瞪口呆。

同樣是在2017年的6月份,武漢天河機場,一位女博士因為遲到5分鐘,被工作人員拒絕辦理登記手續,而選擇大打出手。

似乎在公共場所,國人規則意識淡薄的毛病極易暴露。

“我一個人力量這麼小,能出什麼事?”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算不了什麼,或者,只要鬧一鬧,自己的訴求就能達成。

為什麼中國人規則意識淡漠

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水準確實是影響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按理來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素質也會隨之提高。

但文化水準和文明水準,似乎並不是一碼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際交往大多局限在因血緣、地域與職業而形成的狹窄範圍,即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熟人社會、禮俗社會。

中國人受到的規則意識教育,還遠遠不夠。很多人都習慣于利用人情關係和權威經驗,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違反規則的人都認為自己情有可原,而把責任推給規則的不合理,以及規則背後的制定者。

在羅某看來,稍等個幾分鐘讓他的老公趕上高鐵,合情合理。但是對社會秩序來說,這卻是極其幼稚的。

熱點事件中的羅女士,帶有三個社會身份:母親、教師、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作為母親,在她撒潑打滾阻攔列車時,她的女兒就站在一邊。

這個視頻中,比起羅女士對規則的漠視,她幼小的女兒在看到母親的一系列行為時,無所適從的表情,更讓人擔憂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需贅言,父母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觀念。看見母親不顧公共法規阻攔高鐵,旁邊的人也都在指責,這樣的情景,在小女孩的心理,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此外,羅某還是一位老師。

她的一言一行,還在影響學校幾十上百個學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去攔了不容差錯的高鐵,教室裡的孩子們,看見這件事後,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不是那10秒鐘,真的不算什麼呢?”

更重要的是,羅某同樣要承擔社會責任。

如果說在這個事件中她只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身體力行的樹立一個絕佳的負面典型,告訴大家這麼做是不對的。

我們生活中有無數個“羅女士”。

有多少父母平時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了占一點小便宜逃票。這些事情看起來小,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身邊人對公共規則的理解,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三觀。

遠離那些漠視規則的人

“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這一點,考驗著法律制定者,同時也在考驗法律執行者。

“他律”是一種外部措施,“自律”才是規則有效施行的根本。合理的規則外,主要還在自覺。

首先,學會對“潛規則”說不。

許多人違反了規則首先想的事情是怎麼找人托關係解決麻煩,而不是畏懼規則帶來的懲戒。

“潛規則”、“走後門”已經成了社會公眾無形之中的默契。可笑的是,當你因此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你抨擊它;當你因此從中獲利時,你又感激它。

雙標至此,便是對公共規則的最大蔑視。

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之一,我們需要對規則的敬畏感。

其次,明確什麼是分寸感。

越是講規則的人越懂得區分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什麼是公眾的自由。

很多人無法理解德國人對於秩序的高度崇尚,他們覺得那樣太刻板影響效率,不自由且很可笑。但嚴格的分寸和自律,讓他們更懂得,規則才能使真正的個人自由得到保障。

另外,要學會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

排隊時,“大家都插隊,那我也插個隊好了”;過馬路時紅燈還沒變,“大家都走了,我也別傻站著了”;坐車手裡有垃圾,“前面那人都隨手扔了,我一起扔也不會造成多大麻煩……”

素質,從來都不是做得人多的事,就能體現的。

從女教師攔高鐵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就只有負面的東西嗎?也不儘然。

視頻中的圍觀乘客都在紛紛譴責羅女士的行為,並告訴她“你這樣做是違法的”。

在此基礎上,民眾也更加明白如何採取有效的方式維護社會秩序。雖然拍攝視頻上傳網路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但不得不說,它對漠視規則的人可以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

講規則的社會就一定是冷漠的社會嗎?

恰恰相反。

一個人為了圖方便去影響其他人,是自私,而為維護社會公序堅定立場,才是我們要提倡的素質。

企圖翻牆通過老虎解放區進入園內。最終慘死於老虎口中。

這兩則事件的後續發展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八達嶺事件中的趙某,和浙江事件中死者的家屬,都堅定地認為,悲劇的出現是動物園的責任。

死者已逝,苛責顯得不近人情,可事實如此。如果不能認識到違背規則的害處,這樣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2017年6月27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八旬老太在登機過程中,向飛機發動機拋撒硬幣。

事後,這位當事人給出的解釋是,為了祈求平安。

她可能不知道,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察覺, 飛機按時啟動,硬幣會被吸到發動機核心部門,很可能與高速轉動的葉片發生碰撞,導致喘震、失速,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全機乘客滯留在機場5個多小時,維修人員拆開發動機進行全面檢查。

因為該老太年事已高,警方決定,刑拘五日的處罰不予執行。

老人對公共安全的理解跟不上時代,或許情有可原,但女博士也會犯這樣的錯,就真的讓人目瞪口呆。

同樣是在2017年的6月份,武漢天河機場,一位女博士因為遲到5分鐘,被工作人員拒絕辦理登記手續,而選擇大打出手。

似乎在公共場所,國人規則意識淡薄的毛病極易暴露。

“我一個人力量這麼小,能出什麼事?”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算不了什麼,或者,只要鬧一鬧,自己的訴求就能達成。

為什麼中國人規則意識淡漠

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水準確實是影響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按理來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素質也會隨之提高。

但文化水準和文明水準,似乎並不是一碼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際交往大多局限在因血緣、地域與職業而形成的狹窄範圍,即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熟人社會、禮俗社會。

中國人受到的規則意識教育,還遠遠不夠。很多人都習慣于利用人情關係和權威經驗,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違反規則的人都認為自己情有可原,而把責任推給規則的不合理,以及規則背後的制定者。

在羅某看來,稍等個幾分鐘讓他的老公趕上高鐵,合情合理。但是對社會秩序來說,這卻是極其幼稚的。

熱點事件中的羅女士,帶有三個社會身份:母親、教師、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作為母親,在她撒潑打滾阻攔列車時,她的女兒就站在一邊。

這個視頻中,比起羅女士對規則的漠視,她幼小的女兒在看到母親的一系列行為時,無所適從的表情,更讓人擔憂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需贅言,父母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觀念。看見母親不顧公共法規阻攔高鐵,旁邊的人也都在指責,這樣的情景,在小女孩的心理,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此外,羅某還是一位老師。

她的一言一行,還在影響學校幾十上百個學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去攔了不容差錯的高鐵,教室裡的孩子們,看見這件事後,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不是那10秒鐘,真的不算什麼呢?”

更重要的是,羅某同樣要承擔社會責任。

如果說在這個事件中她只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身體力行的樹立一個絕佳的負面典型,告訴大家這麼做是不對的。

我們生活中有無數個“羅女士”。

有多少父母平時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了占一點小便宜逃票。這些事情看起來小,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身邊人對公共規則的理解,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三觀。

遠離那些漠視規則的人

“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這一點,考驗著法律制定者,同時也在考驗法律執行者。

“他律”是一種外部措施,“自律”才是規則有效施行的根本。合理的規則外,主要還在自覺。

首先,學會對“潛規則”說不。

許多人違反了規則首先想的事情是怎麼找人托關係解決麻煩,而不是畏懼規則帶來的懲戒。

“潛規則”、“走後門”已經成了社會公眾無形之中的默契。可笑的是,當你因此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你抨擊它;當你因此從中獲利時,你又感激它。

雙標至此,便是對公共規則的最大蔑視。

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之一,我們需要對規則的敬畏感。

其次,明確什麼是分寸感。

越是講規則的人越懂得區分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什麼是公眾的自由。

很多人無法理解德國人對於秩序的高度崇尚,他們覺得那樣太刻板影響效率,不自由且很可笑。但嚴格的分寸和自律,讓他們更懂得,規則才能使真正的個人自由得到保障。

另外,要學會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

排隊時,“大家都插隊,那我也插個隊好了”;過馬路時紅燈還沒變,“大家都走了,我也別傻站著了”;坐車手裡有垃圾,“前面那人都隨手扔了,我一起扔也不會造成多大麻煩……”

素質,從來都不是做得人多的事,就能體現的。

從女教師攔高鐵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就只有負面的東西嗎?也不儘然。

視頻中的圍觀乘客都在紛紛譴責羅女士的行為,並告訴她“你這樣做是違法的”。

在此基礎上,民眾也更加明白如何採取有效的方式維護社會秩序。雖然拍攝視頻上傳網路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但不得不說,它對漠視規則的人可以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

講規則的社會就一定是冷漠的社會嗎?

恰恰相反。

一個人為了圖方便去影響其他人,是自私,而為維護社會公序堅定立場,才是我們要提倡的素質。

但目前,該帳號已經註銷。

雖說只是“10秒鐘的事”,卻也是乘客應該自己承擔的後果。

羅某的行為反映出時下的一個社會問題:很多人,都不會過公共生活。

那些漠視規則的中國人

近年來,因為公共規則意識缺乏而釀成的悲劇,越來越多。

2016年7月23號,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東北虎園內,遊客趙某無視園區不得私自下車的規定,最終被老虎撲倒。

她的母親下車營救,被另一隻老虎叼走並咬死。

然而遇難者的哀嚎還沒有徹底從耳邊散去,一起類似案件就又再次出現。

2016年10月3日 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安全員每天喊300遍別下車。 / 視覺中國

2017年1月29日,浙江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

死者張某為逃票,企圖翻牆通過老虎解放區進入園內。最終慘死於老虎口中。

這兩則事件的後續發展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八達嶺事件中的趙某,和浙江事件中死者的家屬,都堅定地認為,悲劇的出現是動物園的責任。

死者已逝,苛責顯得不近人情,可事實如此。如果不能認識到違背規則的害處,這樣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2017年6月27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八旬老太在登機過程中,向飛機發動機拋撒硬幣。

事後,這位當事人給出的解釋是,為了祈求平安。

她可能不知道,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察覺, 飛機按時啟動,硬幣會被吸到發動機核心部門,很可能與高速轉動的葉片發生碰撞,導致喘震、失速,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全機乘客滯留在機場5個多小時,維修人員拆開發動機進行全面檢查。

因為該老太年事已高,警方決定,刑拘五日的處罰不予執行。

老人對公共安全的理解跟不上時代,或許情有可原,但女博士也會犯這樣的錯,就真的讓人目瞪口呆。

同樣是在2017年的6月份,武漢天河機場,一位女博士因為遲到5分鐘,被工作人員拒絕辦理登記手續,而選擇大打出手。

似乎在公共場所,國人規則意識淡薄的毛病極易暴露。

“我一個人力量這麼小,能出什麼事?”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算不了什麼,或者,只要鬧一鬧,自己的訴求就能達成。

為什麼中國人規則意識淡漠

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水準確實是影響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按理來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素質也會隨之提高。

但文化水準和文明水準,似乎並不是一碼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際交往大多局限在因血緣、地域與職業而形成的狹窄範圍,即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熟人社會、禮俗社會。

中國人受到的規則意識教育,還遠遠不夠。很多人都習慣于利用人情關係和權威經驗,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違反規則的人都認為自己情有可原,而把責任推給規則的不合理,以及規則背後的制定者。

在羅某看來,稍等個幾分鐘讓他的老公趕上高鐵,合情合理。但是對社會秩序來說,這卻是極其幼稚的。

熱點事件中的羅女士,帶有三個社會身份:母親、教師、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作為母親,在她撒潑打滾阻攔列車時,她的女兒就站在一邊。

這個視頻中,比起羅女士對規則的漠視,她幼小的女兒在看到母親的一系列行為時,無所適從的表情,更讓人擔憂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需贅言,父母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觀念。看見母親不顧公共法規阻攔高鐵,旁邊的人也都在指責,這樣的情景,在小女孩的心理,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此外,羅某還是一位老師。

她的一言一行,還在影響學校幾十上百個學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去攔了不容差錯的高鐵,教室裡的孩子們,看見這件事後,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不是那10秒鐘,真的不算什麼呢?”

更重要的是,羅某同樣要承擔社會責任。

如果說在這個事件中她只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身體力行的樹立一個絕佳的負面典型,告訴大家這麼做是不對的。

我們生活中有無數個“羅女士”。

有多少父母平時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了占一點小便宜逃票。這些事情看起來小,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身邊人對公共規則的理解,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三觀。

遠離那些漠視規則的人

“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這一點,考驗著法律制定者,同時也在考驗法律執行者。

“他律”是一種外部措施,“自律”才是規則有效施行的根本。合理的規則外,主要還在自覺。

首先,學會對“潛規則”說不。

許多人違反了規則首先想的事情是怎麼找人托關係解決麻煩,而不是畏懼規則帶來的懲戒。

“潛規則”、“走後門”已經成了社會公眾無形之中的默契。可笑的是,當你因此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你抨擊它;當你因此從中獲利時,你又感激它。

雙標至此,便是對公共規則的最大蔑視。

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之一,我們需要對規則的敬畏感。

其次,明確什麼是分寸感。

越是講規則的人越懂得區分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什麼是公眾的自由。

很多人無法理解德國人對於秩序的高度崇尚,他們覺得那樣太刻板影響效率,不自由且很可笑。但嚴格的分寸和自律,讓他們更懂得,規則才能使真正的個人自由得到保障。

另外,要學會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

排隊時,“大家都插隊,那我也插個隊好了”;過馬路時紅燈還沒變,“大家都走了,我也別傻站著了”;坐車手裡有垃圾,“前面那人都隨手扔了,我一起扔也不會造成多大麻煩……”

素質,從來都不是做得人多的事,就能體現的。

從女教師攔高鐵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就只有負面的東西嗎?也不儘然。

視頻中的圍觀乘客都在紛紛譴責羅女士的行為,並告訴她“你這樣做是違法的”。

在此基礎上,民眾也更加明白如何採取有效的方式維護社會秩序。雖然拍攝視頻上傳網路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但不得不說,它對漠視規則的人可以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

講規則的社會就一定是冷漠的社會嗎?

恰恰相反。

一個人為了圖方便去影響其他人,是自私,而為維護社會公序堅定立場,才是我們要提倡的素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