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讀資治通鑒劄記325 王夫之評價董老的戰略

時代不同, 人們讀史的角度不同, 這是老生常談。 但是, 涉及到巨大的戰略、政策, 就需要給以認真對待了。 所以我們在這裡填加了王夫之的“讀通鑒論”。 從根本看, 王夫之對項羽和劉幫是各打五十大板。

名義雲者, 因名以立義, 為可繇不可知之民言也。 【按:王夫之先從更為深遠的哲學的高度來談這個問題。 也就是名和義的關係。 在這裡, 義是根本, 但是義是借著名而實現的。 而其目的在於管理那些無知的愚民。 這就是王夫之的落腳點。 】不知義矣, 為之名以使之顧而思, 抑且欲其顧而思而不但名也【按:樹立名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那些愚民想起,

知道所謂名字提到的事情。 這就是樹名的重要性。 這就是今天公共關係學, 傳播學, 國家管理學都重視的提出概念, 設定議題, 進行輿論引導。 你不提出名, 不提出概念, 後面 的事情是做不了的。 所以孔夫子說:“名不正, 言不順。 ”必先定乎名。 可以說從名詞概念來談董老的戰略, 是很深刻的。 】, 況君子之以立民極而大白於天下者哉【按:民極, 我想就該是君。 君者, 民之極也。 立民極、大白於天下, 都是大義, 更需要名, 需要提出個概念。 辦大事, 而提不出概念, 那是不行的。 大事業, 需要偉大的概念!司馬光在通鑒開篇也提到了名, 說禮莫大於分, 分莫大於名。 也是將名至於頂級的地位。 不過在那裡司馬光又將名和器對立聯繫,
而王夫之這裡則是將名和義聯繫。 義和器誰大呢?肯定是器大。 義應該是器之一種。 】!謂董公說高帝為義帝發喪為漢之所以興者, 率天下後世而趨於偽, 必此言夫!【按:王夫之這裡給劉邦的批評是非常狠的。 說劉邦是帥後代人耍鬼, 玩虛的。 這是王夫之給劉邦這件事情的批評。 】

忠孝非人所得而勸也【按:這句話有問題。 如果不能勸, 那麼教育豈非沒有用了?】。 如其勸之, 動其不敢不忍之心而已【按:不忍之心, 這是孟子的話, 看樣子, 我們王夫之先生對孟夫子似乎有微詞呢!孟子雲:“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 ”我們看孟子這裡, 不認人之心,

就是惻隱之心其地位是非常高的, 是仁的開端。 孟子從治天下的角度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夫子這裡把牛皮吹得無恙無恙的。 所以, 王夫之這裡對孟子是有看法的。 】。 心生而後有事【按:萬事生於心。 】, 事立而後有禮【按:先有事情, 事務, 後有禮。 這是從衍生的角度說的。 禮是人們交往的產物。 我們今天可以理解為社會規則。 】, 禮行而後有名【按:在王夫之這裡, 名是最後產生的。 司馬光談名, 是從名的地位重要性談的。 角度不同。 司馬光在於治天下, 所以將名作為重要的地位, 而王夫之則是從總結, 從歷史的總結角度說的。 】。 名者, 三累之下【按:應該是心,
事, 禮。 王夫之稱之為三累。 足見王夫之給的是負評價。 禮教, 束縛人。 】。 天下為之名, 而忠孝者不欲自居【按:忠孝之人不想出名, 成名, 被人四處宣揚。 】。 高帝無哀義帝之心, 天可欺乎【按:高帝不哀義帝, 卻要為義帝發喪。 王夫之覺著這是劉邦在欺騙老天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忠孝之人不要名, 而劉邦則無忠孝之心, 卻去要名。 換言之, 這不是他該要的, 因為忠孝之名, 應該給忠孝之人。 你無忠孝之心, 要忠孝之名做甚?王夫之寫通鑒論是晚年的事情, 估計正是明清換代革鼎之時。 多少不忠不孝之人, 卻打著忠孝的名號。 特別是那些投降清朝的明朝的臣子們。 用康熙帝的話說就是貳臣。 ?人可愚乎?彭城之敗, 幾死幾亡, 而縞素之名,
不能為之救;則塗飾耳目以故主複讎之名, 無當於漢之興, 明矣。 【按:王夫之的這個看法我是不贊同的。 明顯著是錯誤的。 正是因為為義帝發喪, 才能調動諸侯, 而彭城之戰, 則有更為具體的原因, 明顯跟這個沒有關係。 不能用彭城戰敗否定董老的建議。 】

雖然, 以此正項籍之罪, 使天下恥戴之為君長也則有餘。 何也【按:這簡直是說劉邦歪打正著。 】?籍者, 羋氏之世臣也。 援立義帝者, 項梁之以令諸侯者也。 【按:項氏才有替楚懷王義帝發喪的資格。 】劉氏世不臣于楚, 其屈而君懷王也, 項氏制之耳【按:這是劉邦, 項羽家, 義帝的關係。 但是王夫之忘了, 當初, 那劉邦按說也曾是楚國的百姓。 】。 高帝初無君懷王之心, 則可不哀懷王之死。 為天下而討弑君之賊, 非人弑己君而有守官之責者也。故發喪之後,高帝亦終不挾此以令天下【按:其實能夠號令諸侯來攻打彭城,就說明作用所在了。王夫之說的實質的,而忘了形式的一面。在形式上,劉邦和諸侯可都是尊義帝為君的。】;而數羽之罪,不嫌以背約不王己于秦為首【按:讓劉邦做秦王,其實正是義帝所堅持的。只是堅持不管用而已。這是憑實力說話的地方。項羽不讓劉邦在關中稱王不就是違背了義帝的意思嗎?劉邦西征,那是在義帝掌權的時代。是與義帝有著明確的上下級關係的。劉邦的根是在這裡的。】。則董公之說,亦權用之一時【按:董公之說怎麼會是一時呢?得天下之正,莫過於劉幫了。】,而高帝亦終不以信諸心【按:這恐怕是真的。】。嗚呼!貌為君子者,日言心而以名為心,日言義而以名為義,告子惡得不以義為外而欲戕賊之乎【按:這裡批評那些偽君子。言心,言義,都是假的。你玩假的,人家自然就不信服你的仁義之說了,自然就會認為義是身外之物,可以去禍害這個所謂的仁義了。】?

秦滅國,互相噬而彊者勝耳。若其罪,莫甚于殄周。【按:秦之大罪在於滅周,因為周是君,而秦是臣。滅六國倒不是主要的。】楚幸不亡于秦,而楚且為秦。非其世臣,非其遺胄,抑何必戴楚以為君【按:這裡提出君臣關係。】。戴楚者,項氏之私義也【按:這是從項家世代為楚臣來說的。其實這種說法也偏頗,因為立誰全看當時的 實力而言。】。漢亦何用引項氏之義以為己義乎!此義不明,但有名而即附諸義焉【按:隨便抓來就用。而不辨是否如此。但以劉幫之弱不依附人家行嗎?王夫之也是死攪理。】。李嗣源,夷裔也,名為唐而唐之【按:五代後唐】;李昪,不知其為誰氏之子也,名為唐而又唐之【按:南唐。】。【按:這是類似的後代的例子。】有名而無義,名為義而義不生於心【按:義生於心才是根本。劉邦所差正是不處於心。其實也是出於心,是處於謀略之心。】,論史者之亂義久矣。中國立極之主,祖考世戴之君,明明赫赫在人心而不昧;臣子自有獨喻之忱,行其不敢不忍者,而豈但以名哉!【按:這最後一句就勉為其難了。你讓那些創業帝王去哪裡找名正言順的祖宗呢?似乎光武帝劉秀除外。在帝王這裡找忠孝找仁義,不是找錯了地方嗎?如果想想清朝入關後給崇禎帝發喪。就更應該清楚王扶之老先生該是非常的有所指向了。只不過此處只是說到李昇而已。老頭很委婉,但是貓哭耗子假慈悲的意思還是很清楚的。這無需我們多說了。】

非人弑己君而有守官之責者也。故發喪之後,高帝亦終不挾此以令天下【按:其實能夠號令諸侯來攻打彭城,就說明作用所在了。王夫之說的實質的,而忘了形式的一面。在形式上,劉邦和諸侯可都是尊義帝為君的。】;而數羽之罪,不嫌以背約不王己于秦為首【按:讓劉邦做秦王,其實正是義帝所堅持的。只是堅持不管用而已。這是憑實力說話的地方。項羽不讓劉邦在關中稱王不就是違背了義帝的意思嗎?劉邦西征,那是在義帝掌權的時代。是與義帝有著明確的上下級關係的。劉邦的根是在這裡的。】。則董公之說,亦權用之一時【按:董公之說怎麼會是一時呢?得天下之正,莫過於劉幫了。】,而高帝亦終不以信諸心【按:這恐怕是真的。】。嗚呼!貌為君子者,日言心而以名為心,日言義而以名為義,告子惡得不以義為外而欲戕賊之乎【按:這裡批評那些偽君子。言心,言義,都是假的。你玩假的,人家自然就不信服你的仁義之說了,自然就會認為義是身外之物,可以去禍害這個所謂的仁義了。】?

秦滅國,互相噬而彊者勝耳。若其罪,莫甚于殄周。【按:秦之大罪在於滅周,因為周是君,而秦是臣。滅六國倒不是主要的。】楚幸不亡于秦,而楚且為秦。非其世臣,非其遺胄,抑何必戴楚以為君【按:這裡提出君臣關係。】。戴楚者,項氏之私義也【按:這是從項家世代為楚臣來說的。其實這種說法也偏頗,因為立誰全看當時的 實力而言。】。漢亦何用引項氏之義以為己義乎!此義不明,但有名而即附諸義焉【按:隨便抓來就用。而不辨是否如此。但以劉幫之弱不依附人家行嗎?王夫之也是死攪理。】。李嗣源,夷裔也,名為唐而唐之【按:五代後唐】;李昪,不知其為誰氏之子也,名為唐而又唐之【按:南唐。】。【按:這是類似的後代的例子。】有名而無義,名為義而義不生於心【按:義生於心才是根本。劉邦所差正是不處於心。其實也是出於心,是處於謀略之心。】,論史者之亂義久矣。中國立極之主,祖考世戴之君,明明赫赫在人心而不昧;臣子自有獨喻之忱,行其不敢不忍者,而豈但以名哉!【按:這最後一句就勉為其難了。你讓那些創業帝王去哪裡找名正言順的祖宗呢?似乎光武帝劉秀除外。在帝王這裡找忠孝找仁義,不是找錯了地方嗎?如果想想清朝入關後給崇禎帝發喪。就更應該清楚王扶之老先生該是非常的有所指向了。只不過此處只是說到李昇而已。老頭很委婉,但是貓哭耗子假慈悲的意思還是很清楚的。這無需我們多說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