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東方佛都——樂山大佛佛文化的延伸

東方佛都, 與樂山大佛同在樂山市的淩雲九峰, 世界“雙遺產”範圍內, 轄山林地近千畝, 是國家4A級景區。 而今, 被世人

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石窟群。

東方佛都景區大門

“東方佛都”, 始創於1992年, 1994年陸續開館;每年接待遊客量以10%-15%的速度遞增, 至2015年, 每年接待遊客達80多萬人次, 實現了旅遊收入4000多萬元,是隨峨眉山、樂山大佛之後的旅遊納稅大戶。

“東方佛都”動工之初, 就被省政府評定為四川省十大文化產業之一。

東方佛都自然風光

2002年電視劇《風雲》由兩岸三地的電視工作者通力完成, 而劇中出現的大量外景, 正是東方佛都景區與樂山大佛景區。

東方佛都, 融佛于自然山林, 得到全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首席執行官:藍狄·德本的高度讚揚, 稱其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相融的典範。

全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首席執行官藍狄·德本參觀東方佛都

東方佛都, 規模之宏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羅恩·範·奧爾斯, 觀後連聲感歎:“震撼”!2017年6月17日, 以中國雕塑大師趙樹同先生為首的全國各地藝術家在樂山召開四川石刻藝術研討會。 會上, 趙樹同先生就參觀東方佛都後給予的評價:“東方佛都的藝術作品, 說它是中國現代石刻雕塑第一, 一點不為過。 百年之後, 這裡就是與樂山大佛融為一體的文物。 ”

著名雕塑家趙樹同先生參觀東方佛都

跨界奇人梁恩明與“東方佛都”的創建

“東方佛都”的創始人 梁恩明先生, 1953年出生在重慶沙坪壩小龍坎一個工人家庭, 是一位經歷過文革、當過知青的“50後”。 高中時期, 喜歡寫文章, 是班上的語文科代表。 他少年最得意的是:高中畢業後, 留母校——重慶南開中學, 教初中語文。 隨後, 去梁平縣屏錦鎮當知青, 閒暇時, 自辦油印小報, 他把知青生活中的感悟寫成文章或詩歌, 還偶有小文在重慶日報和重慶廣播電臺發表。

再隨後, 就讀于四川大學中文系。 學生期間, 他就在當時全省唯一的文學刊物《四川文學》上發表過3篇文學評論文章。 大學畢業, 他分配到省政府辦公廳做秘書, 這本是許多人羡慕的從政捷徑, 但他卻放棄了仕途, 到樂山《沫水》雜誌編輯部做編輯。 後因地方雜誌停辦, 他被調去樂山市文化局做辦公室主任。

1986年, 梁恩明調樂山大佛烏尤文管管理局任副局長。 他先後考察了敦煌、雲岡、龍門等眾多著名石窟群, 從中發現, 樂山大佛的存在, 既不同于敦煌、雲岡, 又不同于龍門、麥積山, 雖世界第一, 但在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群裡, 卻沒有席位。 或許, 這是樂山古人未竟的事業。 於是, 他萌生了在樂山大佛周圍打造一個大型佛像群的構想。

現如今的東方佛都彌補了樂山大佛遺憾的大型佛像石窟群

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大膽而又富於前瞻性的構想。1992年,四川省出臺了一項政策,鼓勵公職人員下海創業。梁恩明先生抓住時機,果斷辭職“下海”,以民營企業的身份,開始了在樂山大佛周邊規劃大型佛像群的籌備。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該怎麼做?在沒有經驗借鑒的前提下,只能摸索進行。

好在,有史料記載,樂山大佛竣工于唐代,當時的淩雲九峰,“峰各有寺”,後經唐武宗滅佛,抗元戰火,將九峰所載的寺廟,悉數盡毀。

循遺跡,去恢復淩雲九峰的唐代風貌,這是當年樂山文化部門的領導與他共同的想法,但難度很大。樂山大佛以其宏大聞名,要與之通融,就不能小家子氣。而東方佛都實施之初的1992年,全國興起打造的旅遊景點,都是“錦繡中華”似的微縮景觀。倘若,世界第一大佛的周邊,是一群微縮佛像景觀,那只能成為歷史的笑話。

要建造大型的石窟群,只有大,才能在氣勢上與樂山大佛一脈相承。行家都知道,摩崖造像,用傳統的錘和鑽,在原石上鑿就又大又美的佛像,難度是非常大的。這必須得有一個叫得響的團隊。為此,梁恩明專程回故鄉重慶,去邀請時任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的馮宜貴教授,讓他來主持。同時,還聘請了中國雕塑鼻祖劉開渠先生任藝術顧問。從起步開始,東方佛都就組建了一支過硬的雕塑家團隊。團隊的核心成員,幾乎囊括了當年創作“收租院”群雕的所有作者,他們是四川美術學院老教授郭其祥、王官乙、伍明萬、龍德輝、馮宜貴及中年教授劉威、孫闖、譚雲、袁成龍等雕塑家。所以,馮宜貴教授當年曾說:四川美術學院集體做過兩個大型雕塑群,一個是收租院;一個是東方佛都。

規劃實施方案,經國家頂級文物建築專家羅哲文、郭旃等參與論證後,便開始動工。

陡峭的淩雲山就是這場雕塑藝術盛會的原材料

眾多的雕塑家各顯神通,他們利用自然山體,依山取勢,採用圓雕、浮雕、壁畫等多種形式,打造出了大小上萬尊佛像。在開鑿的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匠人高位懸空,近距離作業,很難把握住大佛各部位的比例,而摩崖造像,又要求在崖石上一次性鑿就。一塊石面,必須一次性成像,不能有差錯,若一個地方鑿壞,比如鼻子打歪,原石上是無法補缺的,只能整體毀像重來。梁恩明先生說,他們在雕鑿大型佛像群時,才真正體會到了樂山古人建造樂山大佛的偉大。即便是現在,用現代儀器,遠處設觀察點,用軍用望遠鏡卡尺,卡算出佛像各部位的比例,用對講機指揮施工,也很難加快工程的進度。更難的是,他們在建造初,想當然的搭井架施工,結果山石出料,砸垮井架,幾乎傷人。實踐中,他們才揣摩到,當年海通造樂山大佛,與現在樂山大佛存列館裡的井架林立無關,匠人是拴保險繩懸空作業的。看似簡單的施工,行進中遇到的挫折不少。他們是邊摸索古人的技法,邊艱難力行。

梁恩明先生經商之余,一直沒有放棄對文學的愛好。正如他在《人生逆旅》一書中的後記所說:“就像戒煙多年,聽人談起,仍有揮之不去的心癮。”

梁恩明先生的文集《人生逆旅》

梁恩明先生喜歡旅遊,沿途所見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喜歡以遊記成文。他說:“我喜歡歷史,也喜歡哲學,不管走到哪裡,我的大腦都是跟著眼睛在轉,回來就忍不住想寫。”

2014年5月,我國文學獎中重要的獎項之一,第六屆“冰心散文獎”揭曉。作為一名“文學發燒友”,梁恩明的《貝加爾湖》獲得散文單篇作品獎。電視散文《佛都遐思》獲過“全國電視散文銀獎”,中國作協散文家協會評選“我與中國散文三十年”,他又獲突出貢獻獎。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梁恩明先生現任四川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當然,他一生最為得意的傑作,還是“東方佛都”。這是他一生執著追求的事業。他說:“人這輩子應該專心致志地去做好一件事,看准了,百折不回地去做,必然有所得。”

“東方佛都”的藝術價值

“東方佛都”四字,是由全國著名的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題寫。之所以稱為“佛都”,是因為它集佛像之大成,把各個國家著名的佛像精髓都凝聚於其中。目前,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的佛像群,都難有如此規模。“東方佛都”在幾十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充分利用了山形地勢,天賜神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集宗教藝術、石刻藝術、園林藝術為一體。

“東方佛都”的群佛,大中求美,仿中有創,重在神似;遠觀氣勢,近賞精細,保留了千年佛文化的神韻,盡展了中國佛像和東南亞佛像不同的藝術風格。原全國城雕委員會主任、著名雕塑家王克慶教授參觀之後,盛讚:“這個雕塑旅遊景區,應該獲全國金獎……”。

東方佛都依山而鑿的170米長“東方臥佛”

“東方佛都”最大的佛像,是巨型的東方臥佛,體長170米,橫臥山間,安詳涅槃。

萬佛洞中33米高的“洞中座佛”像

藥師佛洞中51米高的“洞中立佛”像

東方佛都的萬佛洞,可謂地下宮殿。宮殿裡述說了南方絲綢之路和藏傳佛教最早傳佛于樂山的歷程,最引人注目的,有世上唯一的33米的洞中坐佛及51米的洞中立佛;有世界同題材的洞中最高的9米四大天王石刻佛像;有八十多米長的世上最完整的八百羅漢浮雕圖。圖中的羅漢,或坐或臥、或笑或嗔、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與其說它們是神仙,不如說它們是一群天真爛漫、樂而忘憂的“老頑童”,生活氣息極強......還有,樂山的全國著名畫家,李瓊玖先生繪畫的達摩石刻:長髯高額、回眸翹首、身披袈裟、肩擔錫杖、目光炯炯,飄然而行的瀟灑……洞中佛像的故事,具有連貫性、敘述性,一反傳統的機械鑿佛形式,置佛像于現代結構全新的氛圍和環境,給人以更強的立體空間。

以禪宗始祖達摩祖師為藍本雕塑的“達摩像”

東方佛都景點之一的“連心山”,是蘇軾和妻子王弗小居古嘉州時的傳說。連心山的得名,由此而來。這裡也是著名電影和電視劇《風雲》的主要取景地,如今多有遊客前來尋古探幽。

傳說中,蘇軾與其妻子王弗曾在此小住,並留下連心山之名

《風雲》主創人員在連心山取景參拜

東方佛都,還有我國著名的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一生唯一的佛像,被趙朴初先生稱之為:“最後的莊嚴”。

劉開渠大師一生唯一的佛像作品“最後莊嚴”

東方佛都,佛教題材廣泛,迄今為止,為世僅有。其鑿刻的刀法,流暢嫺熟、亦中亦洋,古法之中,滲透著濃重的現代元素。在製作藝術上彌補了古人摩崖造像的不足。中國古代的摩崖造像,因缺乏人體解剖學的認識,不少名佛,都存在著整體部位比例失調的現象。“東方佛都”採用現代寫實手法去完成千年佛像的神韻,在藝術造形上,注重了佛的眼神、面部的表情,體態的靈動,更增添了我們對佛的“美”的親近感。

融古法與現代元素雕刻而成的千手觀音像

靈動優美的媚態觀音像

為了凸顯雕塑的觀賞性,藝術家們還適當地為雕塑加入了戲劇性。比如,藝術家在雕塑四大天王的時候,有意識地強化眼神,使其更為明顯強烈。這與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造型類似,讓突出的部位更吸引遊人的眼球。

萬佛洞四大天王像

東方佛都,在洞穴的燈光處置上,考慮到佛教的正能量,所用的暖色調採光,都至上而下,這恰又與丹霞崖相映,讓地下宮殿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增強了宗教的神聖感、莊嚴感。

而今的“東方佛都”石窟群,無論是觀音洞、羅漢洞、密宗洞、還是萬佛洞。只要你細察微觀,都能發現:這些洞窟裡,沒有一絲裂隙;整座山,或者說整個淩雲九峰,簡直就是一坨完整的天石。這裡的赤柱紅牆,是丹霞崖本身,其間沒有丁點的鋼筋、水泥,也不見一絲滲水的跡印。樂山東岸的淩雲九峰,簡直就是上天恩賜給人類開鑿大佛的勝地,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海通法師的獨具慧眼。

淩雲九峰不僅風光秀麗,其本身更是造佛的完美材料

十年磨一劍,東方佛都,歷盡二十多年的磨礪,終於磨成。而今,它在遊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樂山大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豐富了樂山大佛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又留下了現代人摩崖造像的足跡。

東方佛都,以文化品牌問世,不求一時的轟動效益,不搞廣告宣傳,只增強景區的軟實力。他們堅信,越來越多的人,將會認識東方佛都存在的價值。是金子,不怕沒人識貨。

東方佛都,對支持過的領導們,不在此處表述,它將以自己的方式,永遠銘刻。

現如今的東方佛都彌補了樂山大佛遺憾的大型佛像石窟群

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大膽而又富於前瞻性的構想。1992年,四川省出臺了一項政策,鼓勵公職人員下海創業。梁恩明先生抓住時機,果斷辭職“下海”,以民營企業的身份,開始了在樂山大佛周邊規劃大型佛像群的籌備。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該怎麼做?在沒有經驗借鑒的前提下,只能摸索進行。

好在,有史料記載,樂山大佛竣工于唐代,當時的淩雲九峰,“峰各有寺”,後經唐武宗滅佛,抗元戰火,將九峰所載的寺廟,悉數盡毀。

循遺跡,去恢復淩雲九峰的唐代風貌,這是當年樂山文化部門的領導與他共同的想法,但難度很大。樂山大佛以其宏大聞名,要與之通融,就不能小家子氣。而東方佛都實施之初的1992年,全國興起打造的旅遊景點,都是“錦繡中華”似的微縮景觀。倘若,世界第一大佛的周邊,是一群微縮佛像景觀,那只能成為歷史的笑話。

要建造大型的石窟群,只有大,才能在氣勢上與樂山大佛一脈相承。行家都知道,摩崖造像,用傳統的錘和鑽,在原石上鑿就又大又美的佛像,難度是非常大的。這必須得有一個叫得響的團隊。為此,梁恩明專程回故鄉重慶,去邀請時任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的馮宜貴教授,讓他來主持。同時,還聘請了中國雕塑鼻祖劉開渠先生任藝術顧問。從起步開始,東方佛都就組建了一支過硬的雕塑家團隊。團隊的核心成員,幾乎囊括了當年創作“收租院”群雕的所有作者,他們是四川美術學院老教授郭其祥、王官乙、伍明萬、龍德輝、馮宜貴及中年教授劉威、孫闖、譚雲、袁成龍等雕塑家。所以,馮宜貴教授當年曾說:四川美術學院集體做過兩個大型雕塑群,一個是收租院;一個是東方佛都。

規劃實施方案,經國家頂級文物建築專家羅哲文、郭旃等參與論證後,便開始動工。

陡峭的淩雲山就是這場雕塑藝術盛會的原材料

眾多的雕塑家各顯神通,他們利用自然山體,依山取勢,採用圓雕、浮雕、壁畫等多種形式,打造出了大小上萬尊佛像。在開鑿的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匠人高位懸空,近距離作業,很難把握住大佛各部位的比例,而摩崖造像,又要求在崖石上一次性鑿就。一塊石面,必須一次性成像,不能有差錯,若一個地方鑿壞,比如鼻子打歪,原石上是無法補缺的,只能整體毀像重來。梁恩明先生說,他們在雕鑿大型佛像群時,才真正體會到了樂山古人建造樂山大佛的偉大。即便是現在,用現代儀器,遠處設觀察點,用軍用望遠鏡卡尺,卡算出佛像各部位的比例,用對講機指揮施工,也很難加快工程的進度。更難的是,他們在建造初,想當然的搭井架施工,結果山石出料,砸垮井架,幾乎傷人。實踐中,他們才揣摩到,當年海通造樂山大佛,與現在樂山大佛存列館裡的井架林立無關,匠人是拴保險繩懸空作業的。看似簡單的施工,行進中遇到的挫折不少。他們是邊摸索古人的技法,邊艱難力行。

梁恩明先生經商之余,一直沒有放棄對文學的愛好。正如他在《人生逆旅》一書中的後記所說:“就像戒煙多年,聽人談起,仍有揮之不去的心癮。”

梁恩明先生的文集《人生逆旅》

梁恩明先生喜歡旅遊,沿途所見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喜歡以遊記成文。他說:“我喜歡歷史,也喜歡哲學,不管走到哪裡,我的大腦都是跟著眼睛在轉,回來就忍不住想寫。”

2014年5月,我國文學獎中重要的獎項之一,第六屆“冰心散文獎”揭曉。作為一名“文學發燒友”,梁恩明的《貝加爾湖》獲得散文單篇作品獎。電視散文《佛都遐思》獲過“全國電視散文銀獎”,中國作協散文家協會評選“我與中國散文三十年”,他又獲突出貢獻獎。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梁恩明先生現任四川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當然,他一生最為得意的傑作,還是“東方佛都”。這是他一生執著追求的事業。他說:“人這輩子應該專心致志地去做好一件事,看准了,百折不回地去做,必然有所得。”

“東方佛都”的藝術價值

“東方佛都”四字,是由全國著名的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題寫。之所以稱為“佛都”,是因為它集佛像之大成,把各個國家著名的佛像精髓都凝聚於其中。目前,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的佛像群,都難有如此規模。“東方佛都”在幾十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充分利用了山形地勢,天賜神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集宗教藝術、石刻藝術、園林藝術為一體。

“東方佛都”的群佛,大中求美,仿中有創,重在神似;遠觀氣勢,近賞精細,保留了千年佛文化的神韻,盡展了中國佛像和東南亞佛像不同的藝術風格。原全國城雕委員會主任、著名雕塑家王克慶教授參觀之後,盛讚:“這個雕塑旅遊景區,應該獲全國金獎……”。

東方佛都依山而鑿的170米長“東方臥佛”

“東方佛都”最大的佛像,是巨型的東方臥佛,體長170米,橫臥山間,安詳涅槃。

萬佛洞中33米高的“洞中座佛”像

藥師佛洞中51米高的“洞中立佛”像

東方佛都的萬佛洞,可謂地下宮殿。宮殿裡述說了南方絲綢之路和藏傳佛教最早傳佛于樂山的歷程,最引人注目的,有世上唯一的33米的洞中坐佛及51米的洞中立佛;有世界同題材的洞中最高的9米四大天王石刻佛像;有八十多米長的世上最完整的八百羅漢浮雕圖。圖中的羅漢,或坐或臥、或笑或嗔、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與其說它們是神仙,不如說它們是一群天真爛漫、樂而忘憂的“老頑童”,生活氣息極強......還有,樂山的全國著名畫家,李瓊玖先生繪畫的達摩石刻:長髯高額、回眸翹首、身披袈裟、肩擔錫杖、目光炯炯,飄然而行的瀟灑……洞中佛像的故事,具有連貫性、敘述性,一反傳統的機械鑿佛形式,置佛像于現代結構全新的氛圍和環境,給人以更強的立體空間。

以禪宗始祖達摩祖師為藍本雕塑的“達摩像”

東方佛都景點之一的“連心山”,是蘇軾和妻子王弗小居古嘉州時的傳說。連心山的得名,由此而來。這裡也是著名電影和電視劇《風雲》的主要取景地,如今多有遊客前來尋古探幽。

傳說中,蘇軾與其妻子王弗曾在此小住,並留下連心山之名

《風雲》主創人員在連心山取景參拜

東方佛都,還有我國著名的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一生唯一的佛像,被趙朴初先生稱之為:“最後的莊嚴”。

劉開渠大師一生唯一的佛像作品“最後莊嚴”

東方佛都,佛教題材廣泛,迄今為止,為世僅有。其鑿刻的刀法,流暢嫺熟、亦中亦洋,古法之中,滲透著濃重的現代元素。在製作藝術上彌補了古人摩崖造像的不足。中國古代的摩崖造像,因缺乏人體解剖學的認識,不少名佛,都存在著整體部位比例失調的現象。“東方佛都”採用現代寫實手法去完成千年佛像的神韻,在藝術造形上,注重了佛的眼神、面部的表情,體態的靈動,更增添了我們對佛的“美”的親近感。

融古法與現代元素雕刻而成的千手觀音像

靈動優美的媚態觀音像

為了凸顯雕塑的觀賞性,藝術家們還適當地為雕塑加入了戲劇性。比如,藝術家在雕塑四大天王的時候,有意識地強化眼神,使其更為明顯強烈。這與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造型類似,讓突出的部位更吸引遊人的眼球。

萬佛洞四大天王像

東方佛都,在洞穴的燈光處置上,考慮到佛教的正能量,所用的暖色調採光,都至上而下,這恰又與丹霞崖相映,讓地下宮殿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增強了宗教的神聖感、莊嚴感。

而今的“東方佛都”石窟群,無論是觀音洞、羅漢洞、密宗洞、還是萬佛洞。只要你細察微觀,都能發現:這些洞窟裡,沒有一絲裂隙;整座山,或者說整個淩雲九峰,簡直就是一坨完整的天石。這裡的赤柱紅牆,是丹霞崖本身,其間沒有丁點的鋼筋、水泥,也不見一絲滲水的跡印。樂山東岸的淩雲九峰,簡直就是上天恩賜給人類開鑿大佛的勝地,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海通法師的獨具慧眼。

淩雲九峰不僅風光秀麗,其本身更是造佛的完美材料

十年磨一劍,東方佛都,歷盡二十多年的磨礪,終於磨成。而今,它在遊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樂山大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豐富了樂山大佛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又留下了現代人摩崖造像的足跡。

東方佛都,以文化品牌問世,不求一時的轟動效益,不搞廣告宣傳,只增強景區的軟實力。他們堅信,越來越多的人,將會認識東方佛都存在的價值。是金子,不怕沒人識貨。

東方佛都,對支持過的領導們,不在此處表述,它將以自己的方式,永遠銘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