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我做過“冰花男孩”,我知道讚美苦難有多殘忍

記憶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冬天特別寒冷。 我家的瓦房無法抵禦寒氣, 臨睡前喝剩下的半碗開水, 放到床頭的桌子上, 早晨醒來, 把碗倒扣, 可以得到一個精緻的半圓形的冰坨子。

大人小孩的手腳和耳朵, 沒有一個囫圇的。 疼不可怕, 最煩的是氣溫一回暖, 那凍瘡便抓心撓肺地癢。 據說沒長毛的新生老鼠可以治凍瘡, 於是很多人便捉了不少紅嘟嘟的小老鼠, 掛在窗戶上風乾, 與羊油一起熬制, 幻想可以治好凍傷。

跟大人比, 小孩更麻煩的一點, 還是他們必須去上學。 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 每天早晨5點就得起床趕到學校早讀。

其實, 大家又冷又困, 早起後連口熱水都沒喝, 餓得饑腸轆轆, 又能背下幾段課文呢?可是每個學校都這麼要求, 語文老師會在教室內不定期巡視, 遇到打盹的, 會馬上給上幾棍子。 待到早自習結束, 一個個過關, 背不出來的孩子,

往往被罰不許回家吃早飯。 老師們說, “餓餓心機靈”。

現在回想這段日子, 我有時候都會禁不住佩服自己, 咋熬過來的。 這種毫無意義的苦役, 往往會讓小孩們更加厭學畏學, 從體制上便淘汰掉了一部分孩子。 一個最簡單的現象, 為什麼鄉村教師子女們更容易成材, 很可能就是因為在父母的庇佑下, 他們往往可以在學校裡得到更多的鼓勵和人道對待, 跟同學們比, 他們更容易感到自信, 享受學習的過程。 至於其他人, 各看稟賦, 各安天命吧。

在這段苦日子裡, 我也有一次類似雲南昭通魯甸縣“冰花男孩”的經歷。 那是1990年冬天, 老家連日暴雪, 大部分孩子沒有橡膠材質的靴子, 自製的老棉靴一見雪水就花, 就只能穿雨靴, 老家人叫“膠鞋”的那種鞋子去上學。

我家只有一雙完好的雨靴, 是父親出門用的。 母親那雙尺碼更小, 適合我的腳, 但左右腳都破有洞, 就給我將就著穿了。

很多年來, 我回想起過去, 就有些生父母的氣, 那時候是窮, 但他們的行為方式, 顯然為貧苦的生活平添了幾分屈辱。

比如, 花兩毛錢買一支膠水就能修好這雙雨靴, 卻一直拖著不去修。 為什麼呢?這幾年我才慢慢想通, 那種怠惰, 是底層生活強加給他們的生活經驗, 他們沒有學會如何在極端貧苦中, 儘量捍衛家庭的體面和尊嚴, 提升一點生活的舒適度。

中國文化對吃苦的推崇, 大體也是如此。 高端人群頌揚底層苦力的犧牲和隱忍, 我還可以理解為麻痹與欺騙。 但不少原本就活得很差, 或者從很差的生活中熬過來的人, 卻還推崇吃苦, 我就只能呵呵了。 我所見到的大多數吃苦, 其實是麻木的代名詞。

27年前的冬天, 我就麻木了。 母親的那雙破雨靴, 出門在雪泥混合物裡沒走幾步, 便會順著破縫擠進來冰冷的泥水。 我只好脫掉襪子,

在雨靴裡塞進一把從玉米棒上扯下來的須葉, 湊著趕到學校。 有一天, 我走到半路, 雙腳被凍得幾乎麻木, 泥濘又黏著雨靴, 一急之下, 索性赤腳拎著雨靴, 走到了學校, 恰好被數學老師看到。

在課堂上, 她狠狠地誇獎了我, 這是我當時很難得到的榮譽, 為此我興奮了好幾天。20多年後,我不得不說,這樣的誇獎無疑於毒雞湯。它預設了一種前提:迫於貧困的磨難,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能夠平靜地忍受苦難,是一種美德。

我成年之前,見過不下十位同學都把“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當成座右銘。還有人喜歡念誦《神童詩》裡的兩句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當然,更少不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講的是一窮二白的農家子弟,如何跟高幹的女兒產生朦朧愛情的故事。

但事實上,這些詩詞段子和小說,與歷史和事實都毫不搭界,更會激發貧困的未成年人一些虛幻的崇高感,讓它們對於現實產生太多意淫和妄想。最終,喝了太多毒雞湯的人,就只能把自己浸泡在毒雞湯裡。他們找不到成功的路,也意識不到自己何以失敗。網上觸目驚心的憤懣和自欺,便由此而來。

在真正的中國歷史中,基本沒有田舍郎能讀書成功的。靠種地糊口的農民,估計連一本《三字經》都買不起。也不要誤認為“自古英雄多磨難”,更要看到“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人連英雄的寶座都沒瞻仰到,就被磨難擊倒,涼在了溝壑裡。

回到我自己,我今天可以不必去搬磚擺攤,而是坐在電腦前,靠碼字糊口——也是一種苦力,並不因為我比那些跟我在同一間教室裡受凍的小夥伴們聰明,或者比他們更勤奮,只是因為“僥倖”二字。我甚至都想感謝在我三個月時為我算命的那個瞎子,他從哭聲就判斷出我長大後不用幹農活,讓父母對我多加栽培。

少年之前困苦的生活,並未把我培養得更加堅韌和勤奮。相反,在遇到一些大的困難面前,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逃避,而逃避是習慣性挫敗人群用以自保的最好辦法。在職業和人生的規劃上,我很多時候都顯得短視且粗疏,這也讓我付出了極大代價。

特別是三十歲後,我不斷觀察和反思,不難意識到,我們這些農家子弟即使能落腳城市,人模人樣,隔三差五跟人在星巴克裡假裝討論重要話題,但口音、舉止和思維上,過去的烙印仍揮之不去。我們想要真正的自由和通脫,就必須和過去來一場面對面的對決。

很可惜,大部分人不會有這種精神自覺,他們自己受困於過去,也會因為不加檢討的育兒方式,使得子女再回到自己幼年時的焦慮中。對吃苦的盲目推崇,就是這種焦慮的根源之一。子女們被訓導為必須忍受人生,而不是追問生活何以至此,而努力去做出改變。

童年生活留給我的正面價值,可能就是對於低劣生活的極強耐受力。在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這種耐受力幫我解決了好多次問題。然而,這並不是本事,更像是屈從于生存條件的本能。就像“冰花男孩”在老師的手機鏡頭前,除了呆萌地注視,他別無選擇。也像是他的同學,都在歡快地笑,儘管此事在外人看起來,一點都不有趣。

最近,一個滿頭冰花的三年級男孩,被監考老師拍了照片發到朋友圈

小孩凍紅的雙手,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供圖

貧困最可怕的,不是讓我們在最寒冷的天氣裡,穿著單薄的外套,蹬著破損的雨靴趕往學校,落得滿頭的冰花。貧困最可怕的是,孩子們因為滿頭冰花,被家長、老師和社會誇讚,從而讓他們喪失對於正常生活的想像力。

當然,我不是在批評外界捐助“冰花男孩”和他的同學們的活動。因為一張圖片,他們能改變命運,至少改善生活,都是好事。我是想說,活在“冰花”裡對孩子們來說,一點都不有趣,那是苦難,承受不起讚美的、真實的苦難。

8歲的冰花男孩王福滿和10歲的姐姐

“冰花”並不應該成為他們成才路上的標配,相反是成才路上的絆腳石。在“冰花男孩”刷屏網路後,很多聲音都發自內心,但發自內心的東西,不一定就靠譜。歷經磨難又讚美磨難,無外乎想把成功歸於自己的努力,卻忽視了有無數個不比自己差的同類,即使再努力也是窮忙一生。

一些媒體對“冰花男孩”的讚美聲

最近的例子,就是“冰花男孩”的父親,他竭盡全力在昆明的建築工地討生活,一個月收入也就兩千來塊錢。

我想,在他的童年,一定也曾頭頂雨雪和冰花,倔強地走過八九裡山路,走進並不溫暖的教室裡,暢想那些與搬磚無關的未來。

“冰花男孩”的上學路,每天上學,都要步行一個半小時

為此我興奮了好幾天。20多年後,我不得不說,這樣的誇獎無疑於毒雞湯。它預設了一種前提:迫於貧困的磨難,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能夠平靜地忍受苦難,是一種美德。

我成年之前,見過不下十位同學都把“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當成座右銘。還有人喜歡念誦《神童詩》裡的兩句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當然,更少不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講的是一窮二白的農家子弟,如何跟高幹的女兒產生朦朧愛情的故事。

但事實上,這些詩詞段子和小說,與歷史和事實都毫不搭界,更會激發貧困的未成年人一些虛幻的崇高感,讓它們對於現實產生太多意淫和妄想。最終,喝了太多毒雞湯的人,就只能把自己浸泡在毒雞湯裡。他們找不到成功的路,也意識不到自己何以失敗。網上觸目驚心的憤懣和自欺,便由此而來。

在真正的中國歷史中,基本沒有田舍郎能讀書成功的。靠種地糊口的農民,估計連一本《三字經》都買不起。也不要誤認為“自古英雄多磨難”,更要看到“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人連英雄的寶座都沒瞻仰到,就被磨難擊倒,涼在了溝壑裡。

回到我自己,我今天可以不必去搬磚擺攤,而是坐在電腦前,靠碼字糊口——也是一種苦力,並不因為我比那些跟我在同一間教室裡受凍的小夥伴們聰明,或者比他們更勤奮,只是因為“僥倖”二字。我甚至都想感謝在我三個月時為我算命的那個瞎子,他從哭聲就判斷出我長大後不用幹農活,讓父母對我多加栽培。

少年之前困苦的生活,並未把我培養得更加堅韌和勤奮。相反,在遇到一些大的困難面前,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逃避,而逃避是習慣性挫敗人群用以自保的最好辦法。在職業和人生的規劃上,我很多時候都顯得短視且粗疏,這也讓我付出了極大代價。

特別是三十歲後,我不斷觀察和反思,不難意識到,我們這些農家子弟即使能落腳城市,人模人樣,隔三差五跟人在星巴克裡假裝討論重要話題,但口音、舉止和思維上,過去的烙印仍揮之不去。我們想要真正的自由和通脫,就必須和過去來一場面對面的對決。

很可惜,大部分人不會有這種精神自覺,他們自己受困於過去,也會因為不加檢討的育兒方式,使得子女再回到自己幼年時的焦慮中。對吃苦的盲目推崇,就是這種焦慮的根源之一。子女們被訓導為必須忍受人生,而不是追問生活何以至此,而努力去做出改變。

童年生活留給我的正面價值,可能就是對於低劣生活的極強耐受力。在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這種耐受力幫我解決了好多次問題。然而,這並不是本事,更像是屈從于生存條件的本能。就像“冰花男孩”在老師的手機鏡頭前,除了呆萌地注視,他別無選擇。也像是他的同學,都在歡快地笑,儘管此事在外人看起來,一點都不有趣。

最近,一個滿頭冰花的三年級男孩,被監考老師拍了照片發到朋友圈

小孩凍紅的雙手,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供圖

貧困最可怕的,不是讓我們在最寒冷的天氣裡,穿著單薄的外套,蹬著破損的雨靴趕往學校,落得滿頭的冰花。貧困最可怕的是,孩子們因為滿頭冰花,被家長、老師和社會誇讚,從而讓他們喪失對於正常生活的想像力。

當然,我不是在批評外界捐助“冰花男孩”和他的同學們的活動。因為一張圖片,他們能改變命運,至少改善生活,都是好事。我是想說,活在“冰花”裡對孩子們來說,一點都不有趣,那是苦難,承受不起讚美的、真實的苦難。

8歲的冰花男孩王福滿和10歲的姐姐

“冰花”並不應該成為他們成才路上的標配,相反是成才路上的絆腳石。在“冰花男孩”刷屏網路後,很多聲音都發自內心,但發自內心的東西,不一定就靠譜。歷經磨難又讚美磨難,無外乎想把成功歸於自己的努力,卻忽視了有無數個不比自己差的同類,即使再努力也是窮忙一生。

一些媒體對“冰花男孩”的讚美聲

最近的例子,就是“冰花男孩”的父親,他竭盡全力在昆明的建築工地討生活,一個月收入也就兩千來塊錢。

我想,在他的童年,一定也曾頭頂雨雪和冰花,倔強地走過八九裡山路,走進並不溫暖的教室裡,暢想那些與搬磚無關的未來。

“冰花男孩”的上學路,每天上學,都要步行一個半小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