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公旦輔佐周成王

周公旦攝政六年, 當成王已經長大, 他決定還政于成王。 在還政前, 周公作《無逸》, 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 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 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 然後“還政成王, 北面就臣位”。 周公旦退位後, 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 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 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 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 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 《尚書·召誥》、《尚書·洛誥》中周公和成王的對話, 大概是在舉行周公退位、成王視事的儀式上, 史官記下的。 在國家危難的時候, 不避艱辛挺身而出, 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

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 毅然讓出了王位, 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 始終被後代稱頌。

但是, 周公並沒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 成王固然對他挽留, 而他也不斷向成王提出告誡, 最有名的是《尚書·無逸》。 《無逸》開頭就講, 知道種地務農的辛勞, 才懂得“小人”。

父母辛勤務農, 而他們的子弟不知道種地的艱辛, 就會貪圖安逸乃至妄誕, 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說:“老年人, 什麼也不懂。 ”這種不孝的話在當時是決不許講的。 《康誥》中還提到, 對不孝不友的人要處以刑罰。 作一個最高統治者要知道下邊的隱情疾苦, 否則就會做出荒誕的事情來。 周公接著舉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湯之孫祖甲, 不是莊嚴威懼, 勤自約束, “不敢荒寧”, 就是久為小人, 能保惠小民, 不敢侮鰥寡, 他們享國都能長久。 爾後的殷王, 生下來就安逸, 不知道務農的辛勞, 只是貪圖享樂, 因而他們享國也都不長久。 周公接下去又舉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謙抑謹畏, 特別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 自奉節儉, 參加農業勞動,
能“懷保小民, 惠鮮鰥寡”, 從早到過午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 為的是團結萬民。 他不敢盤桓逸樂遊獵, 不索取分外的東西, 因而享國也比較長久。 周公告誡後代, 不許放縱“于觀、于逸、于游、于田(田獵)”, 不能寬容自己說:姑且享樂一下, 不能象商紂那樣迷亂於酒。 如果不聽, 就會變亂先王正法, 招致民人的怨恨詛咒。 有人告訴說:“小人恨你、罵你。 ”要說自己有錯誤, 深自省察, 不許含怒, 不許亂殺無辜, 亂罰無罪。 不然, 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個人身上, 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後, 在豐地養老, 不久得了重病, 病終前, 周公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 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 周公死, 成王欲葬之于成周, 天乃雷雨以風,

禾盡偃, 大木斯拔, 國人大恐, 之後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畢, 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