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商紂王含冤3000年,一代明君始得昭雪,毛主席來為紂王平反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 其實紂王是一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經營東南, 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 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紂王伐徐州之夷, 打了勝仗, 但損失很大, 俘虜大多, 消化不了, 周武王乘虛進攻, 大批俘虜倒戈, 結果 使商朝亡了國。

史書說:周武王伐紂, “血流漂杵”, 這是誇張的說法。 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 他說:“盡信書, 不如無書。 ” ---毛澤東 殷紂王“長巨姣美”(《荀子·非相》), “材力過人, 手格猛獸。 ”(《史記·殷本紀》)能“倒曳九牛, 撫梁易柱。 ”(《帝王世紀》)是殷朝的最後一位國君。

他不但長得高大、威武、漂亮, 而且“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 ”頗有名氣。 但他也有缺點, “知足以距諫, 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 高天下以聲, 以為皆出己之下。 ”長期以來, 人們對他也頗有爭議。 有人說他好, 有功, 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有人說他壞, 是暴君, 是典型的暴君。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孰是孰非?

人們為什麼把一個殘暴的人時時掛在嘴上呢?中國歷史上的暴君不止他一個, 為什麼獨獨殷紂王爭論了幾千年?如果看史書, 記載殷紂王壞的很多, 為什麼終有人不服, 為他爭辯呢?這就值得探討。 筆者根據看到的一些資料, 加以整理, 儘量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再加上淇河兩岸的一些地名和民間故事, 綜合起來看, 說殷紂王是暴君, 確實是冤。 這一幾千年的冤案也確實該平反了。

《史記》, 與《金樓子》, 與《呂氏春秋》的記述都相互矛盾。 究竟哪種說法真實可靠, 我們無法作出判決。 這裡不去考證哪個說法正確, 只按照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囚文王於羑裡而不是赦。

從囚文王看紂王 文王被囚一事, 歷來被當作紂王殘暴的一大罪狀。

文王是怎麼被囚的呢?

《史記》與《史記》, 與《金樓子》, 與《呂氏春秋》的記述都相互矛盾。 究竟哪種說法真實可靠, 我們無法作出判決。 這裡不去考證哪個說法正確, 只按照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囚文王於羑裡而不是赦。 文王在被囚期間幹什麼呢?

文王拘而著《周易》。 說明文王在肉體上和精神上並未遭到太大的折磨, 否者, 他是不會靜下心來寫書的。 而且周人也沒有宣傳文王在獄中如何受虐待, 如果文王真的受虐待, 周人是不會放棄這個攻擊紂王的機會的。 由此看, 紂王殘暴嗎?

“商王朝要全力對付東夷, 為了穩定後方, 又把他釋放了。 ”(《中國古代史》)文王出獄之後, 紂王“殺牛而賜之”。 (《淮南鴻烈解十二》)紂王宴請文王, 並不無愧疚地對文王說, 告你狀的是一個長鼻決耳的人。 文王說, 這是崇侯虎的形象。 作為一個國君, 連誰給他回報的都告訴被告者, 這似乎顯得幼稚可笑。 後來, 紂王為了安定西方, 就依靠文王, 賜文王弓矢斧鉞, 讓其獲得征伐大權, 為鞏固殷的後方作貢獻。

為了名正言順, 紂封文王為西伯。

從伯夷投周看紂王 伯夷叔齊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賢人, 孟子稱他們是聖之清者。 古人對伯夷叔齊投奔周國多有記載。 但他們到周國之後的情況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呂氏春秋·誠廉》記截:伯夷、叔齊二人聽說西周“有道”, 便投奔西周去了。 到達西周, 文王已死, 武王當政。 他們深入觀察西周的道德風尚, 發現武王派叔旦去策反紂王的高官膠鬲, 以“加富三等, 就官一列”為條件, 簽訂盟約, 一式三份。 一份以牲血處理之後埋在四內, 然後各執一份而歸。 又派召公去策反微子開, 以世世代代為長侯, 又把桑林和孟諸這兩個地方送給微子為條件簽訂盟約。 一式三份, “血之以牲, 埋一於共頭之下, 皆以一歸。 ”伯夷叔齊聽到這些事情之後,相視而笑說;熹!奇怪啊!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道”。過去神農氏執政時,桉時祭祀,但不為自已祈福。對於大眾來說,忠信盡責,但沒有索取.。武王用這種辦法對待殷國,就是“以亂易暴”。.現在天下昏暗,周德衰敗。與其在周國混而玷污自身,不如避開他們而潔身自好。

於是,他們隱居起來。 《史記·伯夷列傳》曰;武王載木主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伯夷對武王的指責可謂嚴厲,說他不仁不孝。儘管伯夷對紂王有意見,但,他承認紂王仍夠國君資格,還稱他是國君。認為武王們更道德敗壞,與之共事就是玷污自己。武王滅殷之後,伯夷叔齊以之為恥,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餓死于首陽山。 一位大聖人不惜以死對武王伐紂進行抗爭,可見武王伐紂的不義程度。可惜這件驚天地,泣鬼神之壯舉,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也沒引起後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實在可悲!可歎!“聖之清者”的死是白死了。

從紂王征東夷 . 戰爭可以掠奪財物以自富,紂王征東夷為什麼損失了大量的財物呢?可見他沒有“掠取”那裡的財物以自富,而是一切開支自已支付,或許對那裡還有一定補貼。“紂王每戰勝一國都要把那裡的財物搶掠一空”之說,可以休矣。紂王征東夷並非以掠奪財物為目的,也不是用純粹武力鎮壓。他用的是征討加安撫辦法,所以董作賓用征撫一詞。東夷來擾亂,我征討你。又把東夷人看成自已人,加以安撫。並且派十五萬殷民去與他們同化,使他們徹底與自已溶為一體。這怎麼能說紂王殘暴呢?這就是殷紂王“征”東夷,東夷人“服”的原因。這就是東夷從未叛殷的原因。也是殷亡後東夷人叛周,甚至是多次叛周的原因。 紂王征服東夷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那麼,他們到哪裡去了呢? 紂王的十萬東征大軍一夜之間成了無家可歸的遊子,擺在他們面前的路有兩條:或者向周人投降,命運不堪設想。或者逃往海外,命運也不容樂觀。他們選擇了寧可冒死出海也不投降周人的道路。經專家考證,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到了美洲,並在那裡定居下來,這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關於殷人東渡的問題,中外專家早己有論述,地下文物也有證明,印第安人代代相傳,他們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美洲的。他們的祖先是殷人。 紂王的東征大軍寧可冒死去尋找新的生活,也不投降周人,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們忠於殷國,忠於紂王。否則他們可以投降,可以潰散,可以自謀生路,何必冒死集體出海呢?如果紂王殘暴,軍隊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忠於一個殘暴的人嗎?如果武王仁慈,愛人,這些軍隊為什麼不奔向愛自已的人,而寧可死在海裡也不投降武王呢?

《牧誓》是武王伐紂的誓詞,它集紂王罪過之大成。.《牧誓》指出紂王三大罪過:

一、聽信婦人的話。我們說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什麼婦人的話就不能聽呢!為什麼聽婦人的話就是罪過呢?母雞打鳴家庭就要敗落的觀點是完全鐠誤的。這一條不僅不是紂王的過錯,反而說明紂王的思想進步了,觀念更新了,他不但不再把婦女看成禍水加以歧視,而且對他們的正確意見加以採納,這是好事,優點,根本不是什麼罪過。反過來恰恰證明武王的思想是落後的。

二、不祭祀祖宗和上帝。殷人信鬼神,紂王鬼神觀念有點淡薄,祭祀鬼神不夠按時。所以,武王對紂王也大加指責。在今天來說,這也談不上什麼罪過,也是一種進步。假如人們不懷疑鬼神,不放棄鬼神,科學如何得以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武王對紂王這一點的指責也是錯誤的。 三、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隸而不任用同宗兄弟。在奴隸社會,奴隸不被當成人,而被當作財產,可以隨便打、罵、買、賣、殺死、送人。殷紂王能任用奴隸,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對四方許多逃亡的奴隸崇敬、提拔、信任、重用。任用這些人作卿士大夫一類的官,這就更了不起了。殷紂王真是解放奴隸第一人。 武王還指責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奴隸、做官的奴隸,殘暴地對待“百姓”,在商的國都任意犯法作亂。這裡有一個概念要搞清楚,這裡的“百姓”,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百姓。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在商朝“顯然,百姓是貴族。”解放了的奴隸“任意犯法作亂”,“殘暴地對待”奴隸主貴族。這是大好事,是一種**。無疑,這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必然引起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任用奴隸做官,自然就影響了奴隸主做官,影響了同宗兄弟做官。所以,奴隸主貴族、同宗兄弟都反對紂王。 這種先進與落後,改革與守舊的鬥爭,進行得轟轟烈烈。武王完全站在舊勢力保守勢力的一邊,指責紂王。這也是錯誤的。有人說殷紂王“眾叛親離”,可能就是紂王解放奴隸,損害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奴隸主之“眾叛”了,紂王任用奴隸做官,不任人唯親了,所以“親離”了。

如果伯夷站在奴隸主貴族立場上看殷的形勢、看殷紂王的改革,就是“僻亂”,就是“殘暴”,就是“昏暗”。 從今天的角度看,《牧誓》對紂王的指責,都不是罪過,反而證明紂王的思想是進步的,.是超前的。這是成績,是功勞。 武王為什麼要如此指責紂王呢?目的就是鼓動所有的人反對紂王。當時科學不發達,人們迷信鬼神,武王指責紂王漫待鬼神,達到其發動廣大群眾反對紂王的目的。殷紂王解放奴隸,甚至讓奴隸做大官,所以,許多小國的奴隸都跑到了殷國,只要好好工作,紂王就信任他。文王為了拉攏一些小國,與紂王對著幹,大力宣傳奴隸們跑到天邊也得把他抓回來。各國不得收留他國奴隸。紂王不聽這一套,收留了他國奴隸。武王攻擊紂王的奴隸政策,必然得到其他小國奴隸主的擁護,從而跟著他反紂。武王攻擊紂王的用人政策,從而得到殷國奴隸主們的支持,也跟著武王反紂。

從紂王牧野兵敗的原因看紂王 那麼,牧野一戰紂王為什麼失敗了呢?原因很多。《左傳·宣公》;恃才與眾,亡之道也。商紂由之,故滅。意思是:紂王依仗自已的才能和強大的力量,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認為誰也奈何不了他。所以滅亡了。《史記·殷本紀》曰:帝紂資辨護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默。紂王確實有才,但也恃才。恃才必驕。所以紂王又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已之下。殷又是一個大國,文化先進,物資豐富。所以,紂王更加驕傲。誰也不放在眼裡,認為誰也奈何不了他。 孟子認為武王利用了一個好時機,才取得伐紂的勝利。這一年,周國正遭遇饑荒,農夫們願意出去作戰,藉以取得食糧。(見《中國通史簡編》)殷國國內兵力空虛,紂王毫無戒備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周人悄悄偷襲。確是一個好時機。

這一次他用了三年時間才平息了叛亂,但是,小的動亂不斷,成王八年徐奄又進行了一次大的反叛。而且紂王征服東夷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有的甚至冒死逃往海外。從這次叛亂的面來講,既有殷的原屬之地,也有新征服的東夷十八國。從反抗的強度說,達到了幾乎無以復加的地步,弄得周人坐臥不安,神鬼不寧。周人無可奈何,只得將他們遷徙分散,以削弱他們的力量。遷徙人數之多、面積之廣,路途之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也可以看出,殷人“心欲武王亟入”,“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的說法也是不真實的。或者是有人故意安排的。同時,從中也折射出,殷紂王是一個深受人民擁戴的國君,否者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那麼堅決地判周。從淇縣地名和民間故事看殷紂王 人民為了永遠紀念紂王,將紂王生前的作為化為地名和故事,甚至神話,代代相傳。往事越三千年,至今朝歌大地、淇河兩岸,還有許多紂王的遺跡,流傳著許多紂王的故事。 紂王在朝歌及其附近留下遺跡有二十多處,如紂王城、紂王墓、紂王殿、鹿台、钜橋、朝歌寨、鷹犬城、社稷壇、交卸、紂飲馬池等等。.完全可以畫一個殷紂時期的地圖。 關於紂王的故事也有十多個,如《犯涼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傳說,紂王在深山裡(今紂王殿)練兵,很長時間沒有回家。他的妻子很惦記他,於是就不顧即將臨產的身孕上路了。走到今大石岩西地,感到口渴,便在一條小溪邊喝了幾口涼水。再往西走不多遠就覺得肚子疼起來了,又走了一段,疼得不能再走了,於是找了個山洞住下來。過了一會,小產了,生下一個男嬰。可是,孩子死掉了。於是將小兒埋在就近的一個山頭上。墓早己不見蹤影,但人們今天還稱這個小山頭叫太子墓,生太子的山洞叫聖賢洞,喝涼水的地方叫犯涼水。其他如《啞叭莊的故事》,講的是紂王一句話,直到今天這個村裡的青蛙都是啞叭,不會叫喚。《無核棗的故事》,講的是紂王一句話,直到今天這類棗都沒核。《金牛嶺的故事》,講的是紂王得到神牛的幫助。 朝歌人甚至以紂王為驕傲。有時會驕傲地說:我們這裡坐過皇帝。還形成兩個朝歌特有的歇後語,形容某種東西堅固,就會說“殷紂王的江山——鐵銅一般。”還有一個歇後語是“殷紂王的兒子——別子(或死別)” 象紂王這樣,一個國君在死後被罵了三千年,然而卻留下幾十個遺跡和十幾個民間故事,當地人不以其為恥,反以其為榮,常常對其津津樂道,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在這些地名和故事中,不僅有紂王的地名故事,還有他妻子、兒子、女兒甚至孫子的地名和故事。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對比是鑒別的有效方法,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不妨把紂王和衛作一對比。 紂王都朝歌僅三、五十年的時問,衛都朝歌卻有四百年。紂王留下了許多地名,衛國基本沒留有下一個。朝歌人根本不知有衛。一個殷紂王人們記住了三千年。衛國在朝歌曆十四世十七位國君,更有歷來被稱頌的衛康叔和衛武公,但人們卻沒記住一個。人們把武公祠叫成“五更絲兒”。康叔祠周邊的群眾不知康叔祠為何廟。連衛懿公好鶴,當狄兵打來時,人們都說,鶴有本領、有爵位,讓鶴去抵抗吧。這麼有趣的故事都沒流傳下來。只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由於修志的需要,旅遊的需要,少數人開始研究衛文化,並逐步擴大。但直到今天仍是縣城裡有些人知道了衛,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還不知衛為何物。紂王留下許多民間故事,而衛國一個也沒有留下。對比之下,誰活在人民心中,誰死掉了,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從對歷史的貢獻說,紂王更新觀念,能認真聽取婦人的意見;對戰俘,不把他們殺死,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從事各種生產勞動,這就發展了生產力;對奴隸放寬管束,對有才能的奴隸授以官職,這不能說是任人唯賢,但起碼可以說這是對任人唯親用人制度的一種衝擊,一種打擊;不能按時祭祀鬼神,說明神鬼觀念淡薄了,這對迷信思想也是一種衝擊;紂王征服東夷,不僅保住了國家的安全,擴大了領土,而且把中原文明帶到了淮河長江流域,加速了中原與江淮之間的文化交流;《淮南子》曰: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這麼廣茅的地方可以說是今天中國的一個雛形,實現了中國的初步統一。然而文王武王及周公他們有什麼歷史功績呢?他們耍陰謀,施脆計,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以一個落後的小國推翻了紂王的先進的大國,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第一次大的波折,除此以外還幹了些什麼呢?將一個京畿之地分成邶、鄘、衛三國,加上武庚統治的朝歌就夠四國了。又實行大分封,據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國五十三個。從此諸侯國之間的矛盾紛起,戰亂不斷,一直延續了八百年。這是功還是過?一個社會制度落後、文化落後、法制禮制都落後的領導集團,代替了社會制度先進、文化先進、法制禮制先進的領導集團,這是進步還是落後了呢?

從對中國歷史的貢獻講,紂王比文王武王周公要大得多,簡直不能同日而語。要講對中國歷史的損傷,文武要遠遠超過紂王。周國代殷,實際上是使中國社會走了彎路。

”伯夷叔齊聽到這些事情之後,相視而笑說;熹!奇怪啊!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道”。過去神農氏執政時,桉時祭祀,但不為自已祈福。對於大眾來說,忠信盡責,但沒有索取.。武王用這種辦法對待殷國,就是“以亂易暴”。.現在天下昏暗,周德衰敗。與其在周國混而玷污自身,不如避開他們而潔身自好。

於是,他們隱居起來。 《史記·伯夷列傳》曰;武王載木主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伯夷對武王的指責可謂嚴厲,說他不仁不孝。儘管伯夷對紂王有意見,但,他承認紂王仍夠國君資格,還稱他是國君。認為武王們更道德敗壞,與之共事就是玷污自己。武王滅殷之後,伯夷叔齊以之為恥,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餓死于首陽山。 一位大聖人不惜以死對武王伐紂進行抗爭,可見武王伐紂的不義程度。可惜這件驚天地,泣鬼神之壯舉,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也沒引起後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實在可悲!可歎!“聖之清者”的死是白死了。

從紂王征東夷 . 戰爭可以掠奪財物以自富,紂王征東夷為什麼損失了大量的財物呢?可見他沒有“掠取”那裡的財物以自富,而是一切開支自已支付,或許對那裡還有一定補貼。“紂王每戰勝一國都要把那裡的財物搶掠一空”之說,可以休矣。紂王征東夷並非以掠奪財物為目的,也不是用純粹武力鎮壓。他用的是征討加安撫辦法,所以董作賓用征撫一詞。東夷來擾亂,我征討你。又把東夷人看成自已人,加以安撫。並且派十五萬殷民去與他們同化,使他們徹底與自已溶為一體。這怎麼能說紂王殘暴呢?這就是殷紂王“征”東夷,東夷人“服”的原因。這就是東夷從未叛殷的原因。也是殷亡後東夷人叛周,甚至是多次叛周的原因。 紂王征服東夷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那麼,他們到哪裡去了呢? 紂王的十萬東征大軍一夜之間成了無家可歸的遊子,擺在他們面前的路有兩條:或者向周人投降,命運不堪設想。或者逃往海外,命運也不容樂觀。他們選擇了寧可冒死出海也不投降周人的道路。經專家考證,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到了美洲,並在那裡定居下來,這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關於殷人東渡的問題,中外專家早己有論述,地下文物也有證明,印第安人代代相傳,他們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美洲的。他們的祖先是殷人。 紂王的東征大軍寧可冒死去尋找新的生活,也不投降周人,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們忠於殷國,忠於紂王。否則他們可以投降,可以潰散,可以自謀生路,何必冒死集體出海呢?如果紂王殘暴,軍隊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忠於一個殘暴的人嗎?如果武王仁慈,愛人,這些軍隊為什麼不奔向愛自已的人,而寧可死在海裡也不投降武王呢?

《牧誓》是武王伐紂的誓詞,它集紂王罪過之大成。.《牧誓》指出紂王三大罪過:

一、聽信婦人的話。我們說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什麼婦人的話就不能聽呢!為什麼聽婦人的話就是罪過呢?母雞打鳴家庭就要敗落的觀點是完全鐠誤的。這一條不僅不是紂王的過錯,反而說明紂王的思想進步了,觀念更新了,他不但不再把婦女看成禍水加以歧視,而且對他們的正確意見加以採納,這是好事,優點,根本不是什麼罪過。反過來恰恰證明武王的思想是落後的。

二、不祭祀祖宗和上帝。殷人信鬼神,紂王鬼神觀念有點淡薄,祭祀鬼神不夠按時。所以,武王對紂王也大加指責。在今天來說,這也談不上什麼罪過,也是一種進步。假如人們不懷疑鬼神,不放棄鬼神,科學如何得以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武王對紂王這一點的指責也是錯誤的。 三、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隸而不任用同宗兄弟。在奴隸社會,奴隸不被當成人,而被當作財產,可以隨便打、罵、買、賣、殺死、送人。殷紂王能任用奴隸,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對四方許多逃亡的奴隸崇敬、提拔、信任、重用。任用這些人作卿士大夫一類的官,這就更了不起了。殷紂王真是解放奴隸第一人。 武王還指責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奴隸、做官的奴隸,殘暴地對待“百姓”,在商的國都任意犯法作亂。這裡有一個概念要搞清楚,這裡的“百姓”,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百姓。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在商朝“顯然,百姓是貴族。”解放了的奴隸“任意犯法作亂”,“殘暴地對待”奴隸主貴族。這是大好事,是一種**。無疑,這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必然引起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任用奴隸做官,自然就影響了奴隸主做官,影響了同宗兄弟做官。所以,奴隸主貴族、同宗兄弟都反對紂王。 這種先進與落後,改革與守舊的鬥爭,進行得轟轟烈烈。武王完全站在舊勢力保守勢力的一邊,指責紂王。這也是錯誤的。有人說殷紂王“眾叛親離”,可能就是紂王解放奴隸,損害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奴隸主之“眾叛”了,紂王任用奴隸做官,不任人唯親了,所以“親離”了。

如果伯夷站在奴隸主貴族立場上看殷的形勢、看殷紂王的改革,就是“僻亂”,就是“殘暴”,就是“昏暗”。 從今天的角度看,《牧誓》對紂王的指責,都不是罪過,反而證明紂王的思想是進步的,.是超前的。這是成績,是功勞。 武王為什麼要如此指責紂王呢?目的就是鼓動所有的人反對紂王。當時科學不發達,人們迷信鬼神,武王指責紂王漫待鬼神,達到其發動廣大群眾反對紂王的目的。殷紂王解放奴隸,甚至讓奴隸做大官,所以,許多小國的奴隸都跑到了殷國,只要好好工作,紂王就信任他。文王為了拉攏一些小國,與紂王對著幹,大力宣傳奴隸們跑到天邊也得把他抓回來。各國不得收留他國奴隸。紂王不聽這一套,收留了他國奴隸。武王攻擊紂王的奴隸政策,必然得到其他小國奴隸主的擁護,從而跟著他反紂。武王攻擊紂王的用人政策,從而得到殷國奴隸主們的支持,也跟著武王反紂。

從紂王牧野兵敗的原因看紂王 那麼,牧野一戰紂王為什麼失敗了呢?原因很多。《左傳·宣公》;恃才與眾,亡之道也。商紂由之,故滅。意思是:紂王依仗自已的才能和強大的力量,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認為誰也奈何不了他。所以滅亡了。《史記·殷本紀》曰:帝紂資辨護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默。紂王確實有才,但也恃才。恃才必驕。所以紂王又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已之下。殷又是一個大國,文化先進,物資豐富。所以,紂王更加驕傲。誰也不放在眼裡,認為誰也奈何不了他。 孟子認為武王利用了一個好時機,才取得伐紂的勝利。這一年,周國正遭遇饑荒,農夫們願意出去作戰,藉以取得食糧。(見《中國通史簡編》)殷國國內兵力空虛,紂王毫無戒備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周人悄悄偷襲。確是一個好時機。

這一次他用了三年時間才平息了叛亂,但是,小的動亂不斷,成王八年徐奄又進行了一次大的反叛。而且紂王征服東夷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有的甚至冒死逃往海外。從這次叛亂的面來講,既有殷的原屬之地,也有新征服的東夷十八國。從反抗的強度說,達到了幾乎無以復加的地步,弄得周人坐臥不安,神鬼不寧。周人無可奈何,只得將他們遷徙分散,以削弱他們的力量。遷徙人數之多、面積之廣,路途之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也可以看出,殷人“心欲武王亟入”,“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的說法也是不真實的。或者是有人故意安排的。同時,從中也折射出,殷紂王是一個深受人民擁戴的國君,否者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那麼堅決地判周。從淇縣地名和民間故事看殷紂王 人民為了永遠紀念紂王,將紂王生前的作為化為地名和故事,甚至神話,代代相傳。往事越三千年,至今朝歌大地、淇河兩岸,還有許多紂王的遺跡,流傳著許多紂王的故事。 紂王在朝歌及其附近留下遺跡有二十多處,如紂王城、紂王墓、紂王殿、鹿台、钜橋、朝歌寨、鷹犬城、社稷壇、交卸、紂飲馬池等等。.完全可以畫一個殷紂時期的地圖。 關於紂王的故事也有十多個,如《犯涼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傳說,紂王在深山裡(今紂王殿)練兵,很長時間沒有回家。他的妻子很惦記他,於是就不顧即將臨產的身孕上路了。走到今大石岩西地,感到口渴,便在一條小溪邊喝了幾口涼水。再往西走不多遠就覺得肚子疼起來了,又走了一段,疼得不能再走了,於是找了個山洞住下來。過了一會,小產了,生下一個男嬰。可是,孩子死掉了。於是將小兒埋在就近的一個山頭上。墓早己不見蹤影,但人們今天還稱這個小山頭叫太子墓,生太子的山洞叫聖賢洞,喝涼水的地方叫犯涼水。其他如《啞叭莊的故事》,講的是紂王一句話,直到今天這個村裡的青蛙都是啞叭,不會叫喚。《無核棗的故事》,講的是紂王一句話,直到今天這類棗都沒核。《金牛嶺的故事》,講的是紂王得到神牛的幫助。 朝歌人甚至以紂王為驕傲。有時會驕傲地說:我們這裡坐過皇帝。還形成兩個朝歌特有的歇後語,形容某種東西堅固,就會說“殷紂王的江山——鐵銅一般。”還有一個歇後語是“殷紂王的兒子——別子(或死別)” 象紂王這樣,一個國君在死後被罵了三千年,然而卻留下幾十個遺跡和十幾個民間故事,當地人不以其為恥,反以其為榮,常常對其津津樂道,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在這些地名和故事中,不僅有紂王的地名故事,還有他妻子、兒子、女兒甚至孫子的地名和故事。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對比是鑒別的有效方法,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不妨把紂王和衛作一對比。 紂王都朝歌僅三、五十年的時問,衛都朝歌卻有四百年。紂王留下了許多地名,衛國基本沒留有下一個。朝歌人根本不知有衛。一個殷紂王人們記住了三千年。衛國在朝歌曆十四世十七位國君,更有歷來被稱頌的衛康叔和衛武公,但人們卻沒記住一個。人們把武公祠叫成“五更絲兒”。康叔祠周邊的群眾不知康叔祠為何廟。連衛懿公好鶴,當狄兵打來時,人們都說,鶴有本領、有爵位,讓鶴去抵抗吧。這麼有趣的故事都沒流傳下來。只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由於修志的需要,旅遊的需要,少數人開始研究衛文化,並逐步擴大。但直到今天仍是縣城裡有些人知道了衛,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還不知衛為何物。紂王留下許多民間故事,而衛國一個也沒有留下。對比之下,誰活在人民心中,誰死掉了,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從對歷史的貢獻說,紂王更新觀念,能認真聽取婦人的意見;對戰俘,不把他們殺死,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從事各種生產勞動,這就發展了生產力;對奴隸放寬管束,對有才能的奴隸授以官職,這不能說是任人唯賢,但起碼可以說這是對任人唯親用人制度的一種衝擊,一種打擊;不能按時祭祀鬼神,說明神鬼觀念淡薄了,這對迷信思想也是一種衝擊;紂王征服東夷,不僅保住了國家的安全,擴大了領土,而且把中原文明帶到了淮河長江流域,加速了中原與江淮之間的文化交流;《淮南子》曰: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這麼廣茅的地方可以說是今天中國的一個雛形,實現了中國的初步統一。然而文王武王及周公他們有什麼歷史功績呢?他們耍陰謀,施脆計,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以一個落後的小國推翻了紂王的先進的大國,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第一次大的波折,除此以外還幹了些什麼呢?將一個京畿之地分成邶、鄘、衛三國,加上武庚統治的朝歌就夠四國了。又實行大分封,據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國五十三個。從此諸侯國之間的矛盾紛起,戰亂不斷,一直延續了八百年。這是功還是過?一個社會制度落後、文化落後、法制禮制都落後的領導集團,代替了社會制度先進、文化先進、法制禮制先進的領導集團,這是進步還是落後了呢?

從對中國歷史的貢獻講,紂王比文王武王周公要大得多,簡直不能同日而語。要講對中國歷史的損傷,文武要遠遠超過紂王。周國代殷,實際上是使中國社會走了彎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