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咸豐帝遺詔為何不行?他要向漢武帝學大清國會變好嗎?

慈禧17歲時, 通過選秀女進入皇宮成為咸豐帝的低級侍妾, 但聰明機巧的慈禧靠自己的努力, 竟博得了咸豐帝的寵倖, 並極其榮幸地為其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載淳,

使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一下躥升至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之位。

可好景不長, 正當慈禧憧憬著在後宮的美好生活時, 大清國突然迎來了重大變故, 先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 嚇得咸豐匆忙帶著老婆孩子逃亡到熱河避難。

經過恭親王奕欣等人的努力, 英法聯軍在搶得盆滿缽滿之後, 答應撤軍。 可國難剛過, 30歲的咸豐帝卻一病不起, 忽然駕崩。 26歲的慈禧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巨變, 竟神奇地挺了過來, 並成功謀取到了最高權力。 那麼, 她是怎麼做到的呢?誠然這與她聰明智慧的頭腦關係密切, 但更不可否認的是, 真正給她奪權機會的正是她剛剛死去的丈夫——咸豐皇帝。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 咸豐帝病危, 他趁著頭腦還比較清醒的時候, 急忙將思考多日的身後事進行逐一落實。 咸豐帝為延續大清國的統治, 在這天做出了三項重大決定:首先他確立了自己6歲的獨子載淳為皇太子;其次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 為贊襄政務大臣, 在自己病逝後贊襄一切政務;最後是賜給皇后鈕祜祿氏一方“禦賞”印, 又賜給皇太子一方“同道堂”印, 明確“禦賞”章為印起, “同道堂”章為印訖, 並規定以後一切詔諭只有同時蓋上這兩個方印才能生效。 還特別作出說明,
皇太子因只有6歲, 所以賜給他的“同道堂”印由其生母懿貴妃掌握。

咸豐帝交代好後事, 就於第二日卯時, 永遠閉上了眼睛。 咸豐死後, 慈禧母子的處境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孤兒寡母。 不過從咸豐帝的遺詔安排看, 他做出的這些決定, 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6歲的幼子載淳即位是必須的,

因為他是唯一的繼承人, 但卻不是最放心的人選, 所以必須有人輔佐才可能較好地傳承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 可是以往權臣亂政的歷史教訓, 又使他不能放心將輔政大權只交給一兩個重要的大臣, 因為那樣很容易再搞出個鼇拜式的權臣, 所以他把輔政大權交給了八個人, 而且這其中還刻意排除了他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 因為他知道如果讓奕欣也當顧命大臣, 那奕欣很可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把權力抓到自己手裡成為權臣。 同時, 他認為自己選的八位顧命大臣在處理政務時, 能達到互相牽制的目的, 從而防止權臣獨掌大權威脅皇權的局面。 除了在輔政大臣內部做了預防權臣專權的努力, 咸豐帝還賜給兩位皇太后和小皇帝最後蓋印的決定權,又另加了一層制衡權。為兒子日後能掌控皇權,他可謂是煞費苦心。

從表面上看,咸豐帝的遺詔安排似乎很高明,對皇權進行了有效的拆分,達到了互相制衡、互相牽制的目的。《清史稿》對咸豐帝遺詔的安排評價為“廟算”,但實際上,咸豐帝這樣的“廟算”是很理想化的產物,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因為從他閉眼那一刻起,他就將八位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包括小皇帝),置於了互相對立的境地,迫使他們不得不展開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另外他最不該的是忽視弟弟奕訢的作用。

最後的實踐結果也印證了顧命八大臣的徹底失敗,這使得咸豐帝試圖平衡權力的努力徹底泡湯,並為慈禧最後登上全力最高峰創造了機會,使大清國最終淪為慈禧擅權的演練場。單從這一點上看,咸豐帝的政治智商照比漢武帝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遙想當年漢武帝托孤之前,硬生生地將幼子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趙婕妤給賜死,避免了“子弱母壯”干預國政的局面。如果咸豐帝能捨得一頭兒,將輔政大權交給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和其他輔政大臣,雖然可能會造成權臣當道的局面,但怎麼也比慈禧弄權大清國半個世紀要好一些,即使再差,甚至是導致清朝速亡,那沒準兒還會更好?

咸豐帝還賜給兩位皇太后和小皇帝最後蓋印的決定權,又另加了一層制衡權。為兒子日後能掌控皇權,他可謂是煞費苦心。

從表面上看,咸豐帝的遺詔安排似乎很高明,對皇權進行了有效的拆分,達到了互相制衡、互相牽制的目的。《清史稿》對咸豐帝遺詔的安排評價為“廟算”,但實際上,咸豐帝這樣的“廟算”是很理想化的產物,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因為從他閉眼那一刻起,他就將八位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包括小皇帝),置於了互相對立的境地,迫使他們不得不展開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另外他最不該的是忽視弟弟奕訢的作用。

最後的實踐結果也印證了顧命八大臣的徹底失敗,這使得咸豐帝試圖平衡權力的努力徹底泡湯,並為慈禧最後登上全力最高峰創造了機會,使大清國最終淪為慈禧擅權的演練場。單從這一點上看,咸豐帝的政治智商照比漢武帝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遙想當年漢武帝托孤之前,硬生生地將幼子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趙婕妤給賜死,避免了“子弱母壯”干預國政的局面。如果咸豐帝能捨得一頭兒,將輔政大權交給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和其他輔政大臣,雖然可能會造成權臣當道的局面,但怎麼也比慈禧弄權大清國半個世紀要好一些,即使再差,甚至是導致清朝速亡,那沒準兒還會更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